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張姓的起源和歷史

張姓的起源和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10:52:38

① 張姓的起源是來自哪裡歷史上有哪些張姓名人呢

在宋代版的《百家姓》中,張姓排在第二十四位,但張姓人丁興旺,分布廣泛。根據最近的人口戶籍調查來看,張姓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三大姓,人口總數將近有九千萬,比整個韓國人口還要多。

歷史上的張姓名人非常多,古有張良、張儀、張騫、張居正等國之重臣,有張仲景、張衡、張遂、張旭、張擇端等各行各業的大家。近代有張瀾、張學良、張自忠、張大千等傑出人物。現代有張學友、張國榮、張靚穎等家喻戶曉的明星藝人。

《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就曾經給一位本姓龍的少數民族首領賜姓為張。因此雲貴地區,一些明顯具有少數民族特徵的人們也姓張。隨著民族融合的不斷深入,這個來源也成為張姓的重要來源之一。

姓氏起源,傲故不足資傲,謙亦何以為謙。中國人喜歡追本溯源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寄託和傳承。問我家鄉在何處,山西洪同大槐樹。大槐樹早已無處可尋,讓人記得的,是這首代代相傳的古老民謠。

② 張姓的由來和歷史名人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2] [3]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4]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5]
2、源於改姓: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6]
②源於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他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古代的烏桓、女真、鮮卑、匈奴、契丹等族,有改漢姓張氏者。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均有人張姓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張氏。[7]
得姓始祖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③ 張姓的起源

張王李趙遍地劉┅人們在談論中國姓氏的時候,往往愛用這句話來概括說明,把張姓列為諸姓之首。據研究結果,張姓人口略少於李姓和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黃帝為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傳說中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被後人祀為蠶神。他們生子名摯,因修太 之法,故曰少,是繼太 之後而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少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他夜觀弧星,看見弧矢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形狀彷佛天之巨弓,矢鏃正對天狼,於是受到啟發,創制了弓箭,被賜姓張。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長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中華張姓淵源簡介

龍鄉濮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亦是中華張姓先民的得姓地和祖居地。
中華張姓始祖揮與帝顓頊同為黃帝之孫(另一說揮為黃帝之子)。黃帝正妃嫘祖生有二子:長子玄囂,為揮之父;次子昌意,是帝顓頊之父。帝顓頊建都帝丘(今濮陽),故濮陽有「顓頊遺都」之稱。揮自幼即隨其父玄囂生活在帝丘附近的古清河之畔,後輔佐顓頊,始制弓矢,功勛卓著,帝顓頊封其為弓正,亦稱弓長,賜姓張。故揮為中華張姓始祖,帝丘(今濮陽)為張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

姓氏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張姓是源於濮陽的中華大姓之一。張姓人口近一億,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歷代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站重點記述了張姓起源和發展的歷史,是為了開發古文化資源,弘揚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④ 張姓的起源來自哪裡歷史上有哪些張姓名人

在宋代版的《百家姓》中,張姓排在第二十四位,但張姓人丁興旺,分布廣泛。根據最近的人口戶籍調查來看,張姓已經成為我國的第三大姓,人口總數將近有九千萬,比整個韓國人口還要多。


歷史上的張姓名人非常多,古有張良、張儀、張騫、張居正等國之重臣,有張仲景、張衡、張遂、張旭、張擇端等各行各業的大家。近代有張瀾、張學良、張自忠、張大千等傑出人物。現代有張學友、張國榮、張靚穎等家喻戶曉的明星藝人。



《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就曾經給一位本姓龍的少數民族首領賜姓為張。因此雲貴地區,一些明顯具有少數民族特徵的人們也姓張。隨著民族融合的不斷深入,這個來源也成為張姓的重要來源之一。


姓氏起源,傲故不足資傲,謙亦何以為謙。中國人喜歡追本溯源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寄託和傳承。問我家鄉在何處,山西洪同大槐樹。大槐樹早已無處可尋,讓人記得的,是這首代代相傳的古老民謠。

⑤ 張姓的起源和來歷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出自「長」姓:

1971年,河南省新鄭的鄭韓故城出土了一批韓國銅兵器,其中兩件銅戈銘文分別為:「四年鄭命:司寇長朱,武庫工師:冶尹皮攴造」;司寇張朱,右庫工師:春高,冶尹:濡造。」

即同一司寇之名,其名字一作「長朱」,一作「張朱」,說明春秋時不僅有「長」姓,而且這個「長」姓就是「張」姓。長氏原為東夷的後裔,臣服於商後,負責製造弓箭等武器。在甲骨文三期卡辭中,有「其又長子唯龜至王受又」的記載,說明長是一方國,定期向商王貢龜。

後來繁衍為張姓,故長氏是張姓祖先。在書面文字中,春秋中期以前只有「長」姓而無張姓,中期以後則只有「張」姓而無長姓。


張姓起源於河東「解邑張城」(今山西運城臨猗縣西)。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


⑥ 「張」姓的來源,以及歷史張姓名人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1999年我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博覽會。」世博會內立了《源於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張姓源於濮陽」。(4)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於河南。其中張姓、姚姓源於濮陽。根據1、 史實依據。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4 依據當代研究成果.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張姓圖騰
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 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眾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4、據公安部統計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張排第三,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歷史名人
張儀 (前?~309年) 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良 (前 ? - 前 186年) 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騫 (?~前114年)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道陵 (34~155年) 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星星」命名。
張仲景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東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張,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官至太中大夫,後人輯有《東方太中集》。
張 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張角早年信奉黃老學說,對在漢代十分流行的讖緯之學也深有研究,對民間醫術 、巫術也很熟悉。
張遼(169-222年) 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
張郃(?-231) 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
張飛 (?~271年)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五虎將之一。
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論語注》,謚吳文侯。
張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謀士、官至別駕,助劉備取西川。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田園詩人,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書侍郎。著有《劍閣銘》、《榷論》、《濠汜賦》等。與其弟張協、張亢俱以文學、辭賦著名,史稱「三張」。
張協(?——?),字景陽,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
張亢(?——?),字季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詩人,著述頗豐。
張華(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張華集》書。 張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稱「布袋和尚」,傳為彌勒佛化身。
張麗華 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元素,字潔古,醫學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中醫易水派創始人。著《醫學起源》、《醫方》、《潔古本草》等書。
僧一行,本名張遂,(683——727),邢州巨鹿(今河北邢台市)人,中國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歷法。謚一行、大慧禪師。著述頗豐,科研成果極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社稷而聞名。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始興(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張燕公集》傳世,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唱。
張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廣宗(今邢台廣宗縣)人。 張籍,唐代詩人,江蘇吳江人,著《張司業集》。
張說(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東(山東永濟),官至宰相,謚文貞。有《張燕公集》、《張說之集》傳世。 張繼(715——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官至檢校郎中,湖北襄陽人,著《張祠部詩集》,代表作《楓橋夜泊》。
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
張煌言(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民族英雄。
張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隸應天府江寧縣人(令江蘇省南京市)。少時剛直豪爽,頗有謀略,心懷壯志。曾和張煌言等領兵三入長江,希圖收復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永曆八年終因國恨家仇,郁積於心,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卒於舟山軍中。遺言以所屬部卒歸張煌言統率,繼續抗清。
張旭,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 (1321~1367年)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景岳(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傑出醫學家。有《景岳全書》巨著傳世。
張三豐 ,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廷玉(1672——1755),滿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輔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書。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明史》、《清會典》。配享太廟,其母吳氏封一品夫人。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遂寧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累官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清官」、「賢相」。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山東萊州知府,著有《船山詩草》。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大清狀元,中國近代傑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歷任中央教育總長、實業總長、總商會總長、水裡總長等職務。先後創辦上海海洋大學等,與馬相伯和創復旦公學,創佳南通博物館,軍山氣象台等。創辦實業數家。
張作霖(1875~1928年)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
張大千(1899~1983年) 四川內江人,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學良(1901~2001) 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西安事變發動者。
張自忠 ,山東臨清縣人。 第三十三集團軍上將銜中將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陣亡。
中國張姓的演藝界名人很多,張國榮是香港著名影星,他主演的經典影片《霸王別姬》,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張學友號稱香港天王級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為此他在大陸舉辦了多場演唱會,每一場都爆滿,可見大家對他的喜歡。香港的女影星張柏芝也是炙手可熱的著名影星,她演過很多電影、電視劇,也發行過唱片,年紀不大,有很高的知名度。
無張不成村
在大陸的張姓歌星中,超女出身的張靚穎人氣一直很高,她以獨特的海豚音響譽歌壇,聲音很有感染力,為馮小剛電影《夜宴》演唱過主題歌後,更是得到音樂界名家的首肯。張惠妹是台灣高山族的演員,十幾年前被張雨生發現後收為弟子,她的聲音高亢有力,又很有地方特色,她歌唱的時候載歌載舞,風格熱辣奔放,特別能夠調動舞台氣氛,使大家的情緒跟著她一起高漲起來。

⑦ 張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張姓主要源於「長」姓:1971年,河南省新鄭的鄭韓故城出土了一批韓國銅兵器,其中兩件銅戈銘文分別為:「四年鄭命:司寇長朱,武庫工師:冶尹皮攴造」;司寇張朱,右庫工師:春高,冶尹:濡造。」

即同一司寇之名,其名字一作「長朱」,一作「張朱」,說明春秋時不僅有「長」姓,而且這個「長」姓就是「張」姓。長氏原為東夷的後裔,臣服於商後,負責製造弓箭等武器。在甲骨文三期卡辭中,有「其又長子唯龜至王受又」的記載,說明長是一方國,定期向商王貢龜。

後來繁衍為張姓,故長氏是張姓祖先。在書面文字中,春秋中期以前只有「長」姓而無張姓,中期以後則只有「張」姓而無長姓。

歷史發展介紹:張姓的誕生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的兒子名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張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有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

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至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⑧ 張姓起源,歷代有哪些名人

張王李趙遍地劉┅人們在談論中國姓氏的時候,往往愛用這句話來概括說明,把張姓列為諸姓之首。據研究結果,張姓人口略少於李姓和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黃帝為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傳說中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被後人祀為蠶神。他們生子名摯,因修太 之法,故曰少,是繼太 之後而起的東夷部族首領。 少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的官)。他夜觀弧星,看見弧矢九星在天狼星東南,形狀彷佛天之巨弓,矢鏃正對天狼,於是受到啟發,創制了弓箭,被賜姓張。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長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布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張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張皇堡,便以張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漢姓者,往往擇漢人大姓改之,也為張姓擴充了人口。 據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後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撟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張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中華張姓淵源簡介 龍鄉濮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亦是中華張姓先民的得姓地和祖居地。 中華張姓始祖揮與帝顓頊同為黃帝之孫(另一說揮為黃帝之子)。黃帝正妃嫘祖生有二子:長子玄囂,為揮之父;次子昌意,是帝顓頊之父。帝顓頊建都帝丘(今濮陽),故濮陽有「顓頊遺都」之稱。揮自幼即隨其父玄囂生活在帝丘附近的古清河之畔,後輔佐顓頊,始制弓矢,功勛卓著,帝顓頊封其為弓正,亦稱弓長,賜姓張。故揮為中華張姓始祖,帝丘(今濮陽)為張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 姓氏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張姓是源於濮陽的中華大姓之一。張姓人口近一億,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歷代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站重點記述了張姓起源和發展的歷史,是為了開發古文化資源,弘揚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⑨ 張姓的由來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

  • 得姓始祖

  • 張姓始祖-張揮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熱點內容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
貴州教師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5-07-15 14:34:34 瀏覽:22
迎澤區教育局 發布:2025-07-15 14:30:07 瀏覽:305
思則佳教育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519
幼兒園師德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160
化學發光儀價格 發布:2025-07-15 11:31:41 瀏覽:706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5 11:24:42 瀏覽:557
中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5-07-15 11:15:29 瀏覽:517
一加一筆有哪些字 發布:2025-07-15 10:46:37 瀏覽: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