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年鑒
㈠ 基礎地理數據
基礎地理數據主要包括水系、等高線、交通、境界、居民地、數字高程模型(DEM)等,其中DEM是在水系和等高線圖層的基礎上建立的,精度為20m。其數據來源主要如下:①浙江省1:25萬數字地形圖(2002年版);②工作區范圍內57幅1:10萬地形圖;③7個縣(市)示範區1:5萬地形圖。
由於整個項目的數據量非常巨大,這些數據的存儲管理及標准化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數據量的要求。盡管大型資料庫可以支持海量數據的存儲,但由於空間數據和各種數據查詢與應用本身是比較復雜的,在進行大數據量的處理時,記錄數過多會對系統檢索效率造成一定的影響。
2)實際應用的要求。可以將專題數據按照用途不同,分別存放在不同的子表中,對於空間數據,可以按嚴格不同比例尺拼接好的圖幅存放在各自子表中,便於實現標准圖幅、行政區、任意多邊形等方式選擇數據源功能。
3)安全性的要求。各類數據集中統一存放,其安全性往往要比分布存放要小一些,否則一旦損壞,恢復起來也需要花更長的時間。
4)管理的要求。如果某類數據需要集中管理、檢索和查詢,則全部數據存放在一個資料庫中,管理起來會更方便,例如空間資料庫。
㈡ 地理屬性數據有哪五種類型
屬性數據(Attribute Data)即非空間數據,是與地理實體相聯系的地理變數或地理意義。屬性數據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
㈢ 年鑒裡麵包括當地的地理資料嗎
包括啊
㈣ 基礎地理資料庫建設
1.基礎地理資料庫建庫原則
(1)滿足專題研究的特殊需求。河南省1:500000~1∶100000數字地理底圖的製作,是根據《河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與信息化工程總體設計書》的要求,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其提供數字式基礎地理控制信息。基礎地理控制信息用於專題信息的定位,正確表現其與周圍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分布規律,綜合地反映自然地理形態和社會經濟概況。同時,通過非空間數據(屬性數據)錄入,實現空間數據與非空間數據的對應聯結。
(2)以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數字地圖資料庫」為基礎,根據項目的需要,根據現時資料進行了部分內容的補充、修編。
2.地理要素選取標准
(1)水系
圖上所有雙線河及河心島,單線河5級以上基本全部選取。河網密度大的在保證體現其河系基本形態的原則下,進行了刪減,選取圖上面積大於10 mm2的湖泊和水庫。
(2)行政區劃
選取縣級以上行政界線。
(3)居民地
縣級以上政府所在地全部選取。地級以上政府所在地按真型居民地范圍選取。鎮級居民地按經差30′、緯差20′范圍內3~5個居民地的標准選取。在部分人口稀疏區選取了部分村級居民地。
(4)交通
鐵路及高等級公路全部選取,並按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進行分類;其他公路按照與居民地相連通的原則選取。根據現勢資料對近年來新建高速公路進行補充。由於數據及比例尺的不同,故補充信息的精度低於1∶250000比例尺的精度。
(5)地貌
地形等高線高差平原地區為50 m、100 m;低山區為300 m、500 m;中山區為1000 m、1500 m、2000 m。主要山峰及高程,按經差30′、緯差20′范圍內選取3個山峰或高程點的標准。
3.地理要素分類代碼
1∶500000數字地理底圖要素分類代碼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GB/T13923-92)。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為九個大類,並依次細分為小類,一級和二級。分類代碼由六位數字碼組成,其結構如下: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大類碼、小類碼、一級代碼和二級代碼分別用數字順序排列。識別位由用戶自行定義,以便於擴充。在1∶500000數字地理底圖資料庫中沒有用到識別位,故用前五位數字表示要素分類代碼。
(1)1:500000數字地理底圖數據所用到的大類碼意義
2=水系;3=居民地;4=交通;6=境界;7=地形。
(2)行政區劃代碼
1∶500000數字地理底圖資料庫中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2260-1995)。屬性表中數據項為「行政區劃代碼」。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結構如下:
a.採用六位數字代碼。按層次分別表示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市、州、盟)、縣(區、市、旗)的名稱。
b.行政區劃代碼從左至右的含義。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三、四位表示省轄市(市、州、盟及國家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總碼)其中01~20、51~70表示省轄市;21~50表示地區(州、盟);第五、六位表示縣(市轄區、地轄市、省直轄縣級市、鎮),其中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轄市,21~80表示縣(鎮),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
4.投影、坐標系、高程系
數字地理底圖資料庫採用高斯-克呂格(等角橫切圓柱)投影,中央經線為113°30 ′00″,坐標系採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程系採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
5.地理要素分層
河南省基礎地理數字地圖圖層文件分類詳見表5.3.1。
表5.3.1河南省基礎地理數字地圖圖層文件分類表
6.河南省基礎地理數據層描述
(1)基本信息圖層名(L2HN01J)
數據描述 表5.3.2描述30′×20 ′的經緯網線及其經緯度值。
表5.3.2基本信息屬性表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95202=經線;95203=緯線。
(2)水系信息圖層名
a.水系信息圖層名(L2HN02S)
數據描述以多邊形表示的水系要素,如河流、湖泊、水庫、水塘等。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22012=常年雙線河;22010=運河;23000=湖泊;24010=水庫;24150=水塘;25050=水中島。
河流、湖泊、水庫屬性見表5.3.3。
表5.3.3河流、湖泊、水庫屬性表
b.水系信息圖層名(★2HN022H、L2HN02CH)
數據描述 以線表示的水系要素,包括河流、湖泊、水庫、運河等。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21011=常年單線河;21012=常年雙線河岸線;21021=常年時令河;22010=運河岸線;23000=湖泊岸線;24010=水庫岸線;24150=池塘岸線。
河流、海岸線屬性見表5.3.4。
表5.3.4河流、海岸線屬性表
(3)交通信息圖層名
a.交通信息圖層名(L2HN03T)
數據描述表5.3.5描述主要鐵路和鐵路線起止點城市名。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41000=鐵路;41010=電氣化鐵路;41011=復線鐵路;41012=單線鐵路;41013=建築中鐵路;41030=窄軌鐵路。
鐵路圖層屬性見表5.3.5。
表5.3.5鐵路圖層屬性表
b.交通信息圖層名(L2HN03G、L2HN03GD、L2HN03SD)
數據描述表5.3.6描述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及起止點城市名稱等。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築中高速公路;0=一級公路(國道);42070=主要公路(省道);42080=一般公路;42110=大路;42130=小路。
公路圖層屬性見表5.3.6。
表5.3.6公路圖層屬性表
(4)居民地圖層名
a.居民地圖層名(L2HN04X)
數據描述 表5.3.7描述鄉鎮級以上居民地及其行政區劃代碼名稱等。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31020=省政府駐地;31030=地級市政府駐地;31060=縣政府駐地;31080=鎮政府駐地;31090=鄉政府駐地。
鎮級以上居民地屬性見表5.3.7。
表5.3.7鎮級以上居民地屬性表
b.居民地圖層名(L2HN04D)
數據描述表5.3.8描述地級以上真型居民地及其類別和名稱。
地區級居民屬性見表5.3.8。
表5.3.8地區級居民地屬性表
(5)政區圖層名
a.政區圖層名(L2HN05X、L2HN05D、L2HN05X)
數據描述 表5.3.9描述省級行政界、地級行政界、縣級行政界、地區界等。
表5.3.9境界屬性表
b.政區圖層名(L2HN05DQ、L2HN05XD)
數據描述表5.3.10描述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
表5.3.10行政區屬性表
(6)地貌圖層名
a.地貌圖層名(L2HN06D)
數據描述表5.3.11描述等高線及其高程值。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71000=等高線。
表5.3.11地形等高線屬性表
b.地貌圖層名(L2HN06G)
數據描述表5.3.12描述主要山峰的名稱及高程值,主要高程點的高程值。
數據項代碼及其描述72000=山峰。
表5.3.12山峰高程點屬性表
7.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包括預處理、圖形數字化、圖形編輯、拓撲關系建立、屬性輸入、投影變換、輸出圖形等步驟,各步驟間均經過檢查修改等過程。其工藝流程見圖5.3.1。
圖5.3.1河南省基礎地理數字地圖製作工藝流程圖
㈤ 空間數據和地理數據的區別
地理數據其位置的表達只需要經緯度就可以了,相當於把地球(或其他星球)表面看成是一個平面,兩個坐標就可以定位了。
空間數據則需要三個坐標進行定位。
這是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的區別。
㈥ 有哪些地理數據說明祖國疆域遼闊數字說明
我國的疆域非常遼闊,以下幾組數據就可以說明問題:
再是中國陸地邊界。事實上,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最後是中國的海岸線。事實上,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中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中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
㈦ 基礎地理知識的地球數據
年齡:46億歲。
公轉周期:約365天。
回歸年長度: 366.2422 天。
公轉軌道:呈橢圓形。7月初為遠日點,1月初為近日點。
自轉周期:恆星日為23小時56分04秒。太陽日為24小時。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黃赤交角: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為 23°26』
極半徑:是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距離,大約3950英里(6356.8 公里)(兩極的差極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徑:是從地心到赤道的距離,大約3963英里(6378.1 公里)。
平均半徑:大約3959英里96371公里)0。這個數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點距離的平均值。
體積:10832億立方千米。
質量:5.9742×10^21 噸。
平均密度:5.515 g/cm^3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海洋面積:3.617453億平方千米。
大氣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質(1%)。
地殼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鋁(8%)。
表面大氣壓: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
衛星(天然):1顆(月球)
通過如下途徑計算地球的質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對質量為m的物體的引力等於物體的重力與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之和,則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極,不考慮地球自轉,則計算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的球體,忽略自轉影響,半徑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標准值。則為5.965*10^24kg
月地距離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秒(恆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質點,設月球質量為m月。
方法四、為6.220*10^24kg</CA>
㈧ 人口統計數據與地理數據那個更穩定
因為不清楚你說的具體數據內容,因此不好比較的。一般來說反映自然地理的數據比較穩定,因為短時期內很少變動,比如河流、山脈分布等。但是反映人文要素的地理數據則變動比較頻繁,比如道路、居民點等,一般隨社會發展而變化很快,需要及時採集並更新數據。人口統計數據一般屬於變化較頻繁的數據,因為有人口出生、死亡和遷移等存在,而且隨時都在發生。
㈨ 舉例說明地理數據是如何分類和編碼的
《地理信息分類與編碼規則(GB/T 25529-2010)》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附錄A是規范性附錄,附錄B是資料性附錄。由全國地理信息標准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30)提出並歸口。起草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國家信息中心、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