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機械
Ⅰ 初中物理 機械能
樓主這不是故意難人嗎!不讓用能的轉化!
A點時與3點時高度相同,勢能一樣,因為在A點時動能為零,所以在3點時必然速度也為零。
Ⅱ 初中物理機械能概念
機械能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總和。當重力勢能增加,彈性勢能增加,則機械能增加;當重力勢能減少,彈性勢能減少,則機械能減少;當重力勢能增加,彈性勢能減少,則機械能可能增加,可能減少也可能不變
Ⅲ 初中物理,簡單機械
動滑輪組繩子的段數為n(不是m)
W有是指有用功,等於重物的重量與提升的高度的乘積,即:W有=Gh=mgh
W總是指力做的總功,等於拉力F與距離S之乘積,S與h的關系為:S=nh,所以W總=FS=nhF
不計摩擦力及滑輪組自重的情況下:F=G/n,S=nh。FS=Gh。
這就是滑輪組的基本原理:F=G/n表示滑輪組可以省力,F為G的1/n。
但力作用的距離就是原來的n倍:S=nh。
滑輪組省力不省功:FS=Gh
Ⅳ 初中物理學過哪些簡單機械
八年級學到的:直尺、秒錶、捲尺、光屏、杠桿、滑輪及滑輪組、凸透鏡、凹專透鏡、天平、密度計、彈簧測力屬計、杠桿、滑輪及滑輪組;
九年級學到的:溫度計、酒精燈、內燃機、電燈、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變阻箱、發電機、電動機、測電筆、指南針、U型磁鐵;
Ⅳ 初中物理機械
解:人的重力G人=m人g=85kg×10N/kg=850N
提升8塊地板磚時,
地板磚的重力G磚1=8×100N=800N
人對繩的拉力T1= (G人+ G磚1+G架+G動)= (1750N+G動)
人對框架底的壓力F1=G人- T1=850N- (1750N+G動)
提升11塊地板磚時,
地板磚的重力G磚2=11×100N=1100N
人對繩的拉力T2= (G人+ G磚2+G架+G動)= (2050N+G動)
人對框架底的壓力F2=G人- T2=850N- (2050N+G動)
已知F1:F2=5:3
則,[850N- (1750N+G動)]:[850N- (2050N+G動)] =5:3
解得,動滑輪重G動=50N
動滑輪的質量m動= 5kg
此裝置的機械效率最高時,人對繩的拉力等於人的重力,即T=G人=850N,地板磚、人、動滑輪和框架的總重應為G總=3T=2550N,地板磚的最大重力G磚=G總- G人- G架-G動=2550N-850N-100N-50N=1550N。
因為題目要求提升整塊磚,每塊地板磚的重力為100N,所以最多能提升地板磚的塊數為:1550N÷100N=15(塊)
15塊地板磚的重力G磚』=15×100N=1500N
提升15塊磚時,人對繩的實際拉力:
T』= (G人+ G磚』+G架+G動)= (850N+ 1500N+100N+50N)= 2500/3N
設地板磚被提升的高度為h。
則,裝置的最高機械效率η= W有用/W總=G磚』h/T』3h=60%
Ⅵ 初中物理 簡單機械
主要錯在動滑輪。
對於動滑輪,動滑輪的兩端的繩子受力相等,現在總受力100+25=125N,那麼手受力就是62.5N。
距離的問題:反過來考慮,如果物體向上0.5m,動滑輪也應該向上0.5m,那麼動滑輪兩邊的繩子各縮短0.5m,否則會鬆掉,所以繩子總共縮短1m,也就是手拉了1m,這時物體提升0.5m。
Ⅶ 初中物理機械怎麼學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J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方式有: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動能和彈性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機械能守恆: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住轉化,機械能的總和保持不變。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機械能守恆;近地點動能最大,重力勢能最小;遠地點重力勢能最大,動能最小。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Ⅷ 初中物理機械能
兩木塊前進的距離一樣。
小球完全相同,從同樣的高度滾下,沒有摩擦,那麼有相同的機械能。滾下後有相同的動能,相同的速度,推兩個相同的木塊,什麼都是一樣的,那麼結果也是一樣的,兩木塊前進距離也一樣。
Ⅸ 初中物理,機械怎麼學
首先所有的物理知識必須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要真正理解其基本意思才行,在你的大腦裡面要建立一個模型,舉個例子來說吧。一杯開水放在那裡,問你現在這杯水具有的能量,你怎麼回答。首先你要想,是開水肯定是燙的,熱能,另外還有什麼,它是不是有深度,有深度就有壓力,有壓力就有勢能。當然這只是表面,其分子之間的能量都沒有算在內,那是經過化學變化時才會釋放的能量。物理中不做研究的。再比如機械上的問題,摩托車怎麼跑起來的,動力源是什麼怎麼回答。很明顯動力源是汽油的燃燒產生的能量,那麼汽油的燃燒所產生的能量是不是全部轉化為摩托車的動能了,顯然不是,化油器摩擦,摩托車自身摩擦,熱量的散失等等
所以不管機械,還是其他理解最重要,初中物理牽扯到的公式至少300中之多,全部記住很容易,但如果不理解記住公式也是白搭,閣下想學好物理,聰明的大腦也是關鍵,想不來就學不來,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