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化學實驗
我比較看好慕尼黑實驗室,邢其毅教授留學時就在那兒呆過~國外不少大學都有不錯的實驗室,跟一個好的導師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2. 求一些有趣的化學實驗!只需要名字就行了,不需要視頻之類的
大象牙膏和法老之蛇(硫氰化汞受熱分解)都是比較著名的化學實驗,藍瓶子實驗(亞甲基藍),水中花園實驗(金屬鹽與硅酸鈉反應),水火交融(乙醚和金屬鉀反應),紅與黑(「碘鍾反應」)也非常有趣
3. 我想問下十大經典化學實驗分別是什麼
十大美麗化學實驗--巴斯德(Pasteur)分離鏡像異構物(Enantiomers)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李俊毅/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林雅凡博士責任編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圖一)分離酒石酸鹽的鏡像異構物(enantiomers)榮膺史上最美麗的化學實驗,不過他最著名的實驗其實是用封口與不封口的鵝頸瓶(swan-neck flask)進行細菌培養,證明物體如果能與外在隔絕、或經過高溫處理,便不會腐敗,也不會自然孳生出任何生物,因而推翻「自然發生說」,對生物起源的理論有著重量級的影響。他一生對化學與微生物學貢獻良多,票選第一名的實驗便是他年僅25歲時的傑作。(圖一,巴斯德與他的實驗室)首先來回顧知識背景:光是一種電磁波,當光在前進時會產生四面八方的電磁波動。17世紀末,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觀察到當光透過方解石後,會產生只有單一方向波動的光,也就是偏極光(polarized light)。1812年,畢歐(Jean Baptiste Biot)發現將偏極光透過特定方向切割的石英晶體會發生偏轉,隨後他發現某些液狀的天然物或是天然物溶液,例如檸檬油、樟腦、醣類,也可使偏極光偏轉,這種性質爾後被稱作光學活性(optical activity,如圖二)。(圖二)而巴斯德研究的物質同樣是天然物--酒石酸(tartaric acid)的鹽類,酒石酸的發現可追溯到希臘、羅馬時代,因存在於葡萄酒沉積物中而得此名。在巴斯德之前便有許多科學家對酒石酸鹽類進行了解,包括制備、分析、鑒定晶體形狀,特別的是,畢歐發現天然的酒石酸具有光學活性,不過人工合成的酒石酸則無光學活性,此兩者其他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均完全相同。巴斯德獨到之處在於他找到一個前人研究遺漏的小地方:他發現酒石酸與酒石酸鹽類的晶體都是半面晶型(hemihedral),半面晶是晶體學的專有名詞,指只展現出晶型對稱性所需一半的面(簡單的說就是很特別的一種晶體類型啦)。合成的酒石酸有著兩種半面晶型,但天然的酒石酸只有一種。賀歇爾(John F. W. Herschel)在1820年提出石英的光學活性是來自於半面晶型,酒石酸是否也會有相同的結果呢?巴斯德仔細地從人工合成的酒石酸銨鈉晶體中挑選分類(見圖三),發現兩種晶型的結晶溶於水後各可以造成相反的偏極光偏轉方向,取等量混合後又回到無光學活性的型式!巴斯德興奮之餘,立刻發電報給年歲已高的畢歐;等到巴斯德在畢歐面前親自操作這個實驗時,畢歐顫抖的說:「孩子,我一生太愛好科學了,這發現使我心臟都激烈的跳動起來!」(圖三,酒石酸鉀銨的兩種晶體)巴斯德對自己的實驗下了結論:「從原本完全混合的酒石酸中分離出兩種晶形對稱的原子基團。(原文為」…had separated two symmetrically isomorphous atomic groups which are intimately united in paratartaric acid」)」很拗口不是嗎?這並非巴斯德的語言程度不好,也不是我翻譯得爛(好啦,也許有點爛),而是在當時還沒有鏡像異構物的確切解釋。直到1874年,凡特何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和勒貝爾(Joseph Achille Le Bel )才確立光學活性的來源:「若有四種不同的原子或基團排列在四面體的頂點,將會形成兩種異構物,而兩者互為鏡像關系。(如圖四)」(圖四)鏡像異構物好比左手與右手,因為他們除了光學活性外,其他化學與物理性質都一樣,所以不能用一般的方法來分離,現今實驗上分離的方法有很多種,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概念都是使用另外一種光學異構物來與其作用,此時原先的鏡像異構物混合物便會產生差異。好比朋友伸出左手跟你握手,因為用右手會很彆扭,你也會自然伸出左手,如此一來左右手便有了分別。像酒石酸銨鈉這樣不需另一種光學異構物來作用,即可分別產生晶體的案例相當罕見。巴斯德的成功確實有著運氣成分在里頭,由於這個實驗是經典中的經典,歷年來化學家不斷重復巴斯德的實驗,以找出影響這實驗的每個細節。巴斯德到底有多好運呢?在酒石酸的鹽類中,酒石酸銨鈉是唯一可形成肉眼即可分離的晶體,而酒石酸鈉、酒石酸鉀、酒石酸銻鉀都只會形成單一種晶體;再者,巴斯德是在寒冷的巴黎進行這項實驗,若環境溫度超過攝氏26度,同樣也只會形成單一種晶體。在許多教科書上提及巴斯德利用攝子配合放大鏡(或顯微鏡)來挑選晶體,但巴斯德的記錄並未明確記載實驗方式,酒石酸晶體的差異真有大到憑肉眼即可分辨嗎?日本中崎教授重復檢驗這個實驗,發現控制良好的晶體成長環境,甚至可長出不用放大鏡也可分辨的晶體。不過中崎教授表示需要相當多次的嚐試之後才能再現巴斯德的成果。這說明巴斯德的實驗縱然有部分來自機運,但他豐富的知識與嚴謹的態度才是引領至成功的關鍵,巴斯德往後在微生物學界的卓越貢獻,也證實他的發現絕對不只是偶然。參考文獻: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uis_Pasteur
2. G. B. Kauffman and R. D. Myers, 「The Resolution of Racemic Acid」 J. Chem. Ec., 1975, 52, 777
3. Yoshito Tobe, 「The reexamination of Pasteur』s experiment in Japan」 Mendeleev Commun., 2003, 13, 93–94
4. Richard Koch原著,梁偉權節譯,「多才科學家--巴士特」,科學月刊1970年10月份
http://dss.ccivs.cyc.e.tw/science/con … 0/0016.htm
4. 拉瓦錫實驗的著名實驗
實驗過程
拉瓦錫把少量的汞(水銀)放在密閉的容器里,連續加熱達十二天之久,結果發現有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了紅色的粉末,同時容器里的空氣的體積差不多減少了五分之一。拉瓦錫研究了剩餘的那部分空氣,發現這部分空氣既不能供給人類及動物呼吸來維持人類及動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燒,他誤認為這些氣體都是氮氣(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維持生命」)。拉瓦錫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紅色粉末(現已證明是氧化汞)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較小的容器里經過強熱後,得到了汞和氧氣,而且氧氣的體積恰好等於原來密閉容器里所減少的空氣的那部分體積。
實驗結論
他把得到的氧氣加到前一個容器里剩下的約五分之四體積的氣體里去,結果得到的氣體同空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都完全一樣。通過這些實驗拉瓦錫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所組成的這一結論。他由此得出氧氣占空氣總體積的五分之一。 實驗過程
就在他成為院士的時候,他讀到的一篇論文,說金剛石在空氣中加熱,會燃燒起來,變成一股氣體,消蹤匿跡(金剛石的化學成分是碳。它會燃燒,變成二氧化碳)。這篇論文使拉瓦錫深感興趣。
拉瓦錫重做實驗。不過,他採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剛石上面塗了一層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熱到發紅。幾小時以後,冷卻,剝掉外面的稠膏,金剛石好端端的,沒有燒掉!
實驗結論
「燃燒,跟空氣大有關系。」拉瓦錫猜測道。他認為,用石墨稠膏塗在金剛石上,使金剛石隔絕了空氣,所以金剛石沒有燒掉。也就是說,空氣在燃燒現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5. 世界著名化學家的實驗
羅蒙諾索夫是俄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和詩人。1711年11月19日生於霍爾莫哥雷海濱漁村。1730年冬,羅蒙諾索夫考入莫斯科斯拉夫一希臘一拉丁學院,1786年被選入科學院的大學部學習。同年9月又派到德國馬爾堡學習自然科學和采礦學。1741年返回彼得堡,在科學院工作。1745年任化學教授,同年當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1748年創辦俄國第一個化學實驗室,並最先將定量方法引入化學分析。1755年在羅蒙諾索夫倡議和直接參與下創辦了莫斯科大學。
羅蒙諾索夫知識廣博,才華橫溢。他研究的領域涉及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地質學、冶金、詩歌、文學、語言學及歷史學等。他在化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
(1)多次做金屬煅燒後質量增加的實驗
他不同意波義耳對金屬煅燒後增重現象的解釋,他認為金屬煅燒時沒有跟「火微粒」結合,增重是金屬吸收了空氣的緣故。這對以後燃燒的氧化理論的提出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2)提出質量和能量守恆的觀點
1748年,羅蒙諾索夫指出:「在自然界中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有這一種情形:如果有什麼東西加到某種物質上去,那麼也一定要從另一種物質里減去這樣多的東西。」並認為「這一普遍的自然定律,也可擴展到運動本身的規律上去,因為物體用自己的力推動另一物體時,這物體本身失去的力,即是它傳給另一物體的力,這另一物體即從它取得了運動。」
(3)對原子-分子論有獨立見解
羅蒙諾索夫在他的《數學化學原理》一書申指出:「微粒是由一些元素集合而成的小質體;元素是物體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不是由任何更小的和彼此不同的物體所組成的。」他還認為「同類的微粒由同數同類的元素以相同的方式結合而成;不同類的微粒則由不同類的元素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數目結合而成。而物體無窮無盡的變化,就決定了這一點。」可見羅蒙諾索夫這里指的「元素」、「微粒」概念已分別有「原子」、「分子」的思想。由於歷史條件限制,當時(1748--1757年)許多歐洲國家的科學家對羅蒙諾索夫的大多數著作不了解。這就限制了他的思想對科學進步的影響和作用。
(4)是物理化學的先驅
「物理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形成的,但羅蒙諾索夫早在十八世紀中葉就提出了。1752—1754年間,他曾開設「物理化學精義」課,他說:「物理化學是一門科學,它根據物理學的原理和實驗來說明復雜物體經化學處理後所發生的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不應當僅僅用化學方法來研究,還應當用物理和數學的方法來研究。」羅蒙諾索夫在溶液、銹蝕現象、熱之唯動說等方面做的研究工作,為俄國物理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65年4月垂日羅蒙諾索夫在彼得堡逝世
6. 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試驗室走去。
這是什麼問題,看樣子應該是縮句。
波義耳是英國的,不是美國的。
1、縮版為最簡句:權
波義耳走去
「英國著名化學家」是定語;「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實驗室」作狀語,縮句只保留主體結構即可。
2、如果要求表達清楚意思
也可以縮為:波義耳向實驗室走去
7. 著名的化學實驗
拉瓦錫把少量的汞(水銀)放在密閉的容器里,連續加熱達十二天之久,結果發現有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了紅色的粉末,同時容器里的空氣的體積差不多減少了五分之一。拉瓦錫研究了剩餘的那部分空氣,發現這部分空氣既不能供給人類及動物呼吸來維持人類及動物的生命,也不能支持可燃物的燃燒。這種氣體後來被人們稱之為氮氣。
拉瓦錫再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紅色粉末(現已證明是氧化汞)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較小的容器里經過強熱後,得到了汞和氧氣,而且氧氣的體積恰好等於原來密閉容器里所減少的空氣的那部分體積。他把得到的氧氣加到前一個容器里剩下的約五分之四體積的氣體里去,結果得到的氣體同空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都完全一樣。通過這些實驗拉瓦錫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所組成的這一結論。
8.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化學家
1、唐敖慶 男,江蘇宜興縣人,著名化學家、卓越的教育家;享譽國際的具有特色的中國理論化學派的創建人及主要代表者。
2、莫桑德爾 瑞典化學家,是貝采里烏斯的學生,他對發現和研究稀土元素作出了重大貢獻。
3、門捷列夫(1834.2.8~1907.2.2),俄羅斯化學家,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4、居里,法國物理學家和放射化學家。
5、俄國化學家蓋斯,1802年8月8日生於瑞士日內瓦市一位畫家家庭,三歲時隨父親定居俄國莫斯科,因而在俄國上學和工作。1825年畢業於多爾帕特大學醫學系,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1826年棄醫專攻化學,並到瑞典斯德哥爾摩柏濟力阿斯實驗室進修化學,從此與柏濟力阿斯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回國後到烏拉爾作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後又到伊爾庫茨克研究礦物。1828年由於在化學上的卓越貢獻被選為聖彼得堡科學院院士,旋即被聘為聖彼得堡工藝學院理論化學教授兼中央師范學院和礦業學院教授。1838年被選為俄國科學院院士。1850年12月13日蓋斯卒於聖彼得堡。
6、諾貝爾先生是瑞典化學家,曾留學美國五年學習機械工程,之後返回瑞典從事炸 葯之相關研究。1867年成功研製硅藻土甘油炸 葯,1880年更研製出無煙炸 葯,此外,諾貝爾先生亦對於生物、電氣化學、醫學及機械等作過研究,終其一生擁有255項專利權.
7、卡爾·肖萊馬於1834年9月30日誕生於德國黑森林州達姆斯塔德城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父親約翰是個窮木匠,母親羅特是個純朴的家庭婦女,他們一共有9個孩子,卡爾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爾爭取到本城一所職業學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難而輟學。他非常喜歡化學,因此他來到一家葯房當學徒。由於他勤奮好學,很快成為葯劑師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來到海德堡一家葯店當配葯助手,在海德堡大學,著名的化學家本生正在主講化學,肖萊馬想方設法去旁聽本生的演講。本生的精湛實驗演示和生動的報告使肖萊馬更嚮往化學,這時候他暗下決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學家。
8、肖萊馬對有機化學發展最主要的貢獻是對脂肪烴的系統研究。從1862年起,他從煤焦油和石油中先分離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仔細地測定了這些脂肪烷烴的沸點等物理常數,分析了它們的元素組成,並通過測定其蒸汽密度求出了其分子量。隨後他繼續對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直到辛烷都作了深入研究,又通過鹵化、水解、氧化、酯化等反應制備並考察了這些烷烴的衍生物,如鹵化物、飽和一元醇、脂肪酸、醛、酮及酯等,實現了一系列有機合成。這種系統的基礎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脂肪烴的認識。在他以前,化學家只對個別的、最低的幾種烷烴進行過研究,人們對脂肪烴的認識是零散和無規律的。正是肖萊馬開創了脂肪烴、包括高級烴在內的系統研究,可以說今天我們對脂肪烴的有關知識,最初就是由肖萊馬提供的。為了了解和掌握脂肪烴的系統知識,肖萊馬不僅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而且還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由於各種脂肪烴的知識還是空白,實驗研究中發生爆炸事故是難以避免的。對此,恩格斯描繪肖萊馬時說:「那時候,他常常臉上帶著血斑和傷痕來看我。跟脂肪烴打交道可不是鬧著玩的;這些大部分還沒有被認識的物質,總是在他手上爆炸,這樣他就得到了不少光榮的傷痕。只是因為戴著眼鏡,他才沒有為此而喪失視力。」
9. 有哪些著名化學家提出過做實驗的原則
竺可楨(氣象學家)
李四光(地質學家)
鄧稼先(兩彈元勛)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王選(當代畢升)
周光召(物理學家)
趙忠堯(物理學家)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等人都只是華人,已經不是中國人了,不管他們做出什麼成就,都不是為中國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