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縣歷史
❶ 正安縣的著名人物
尹珍
尹珍(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人。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李漢清
李漢清(1901-1982),字理旅,又名字洪,土坪鎮安家興隆人。1926年9月,參加了國民革命軍北伐,先後榮立戰功八次,榮獲獎章八枚,被譽為「鐵軍勇士」。
鄭周慶
鄭周慶(1928-1984),石井鄉鄭家院子人。蠶農英模。解放後,鄭先後被選為村、鄉貧協主席,縣人民代表。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鄭周培
鄭周培(1933-1980),杉木坪鄉上坪村人。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1980年,在追捕重慶市公安局通緝的四名持槍歹徒時犧牲。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給鄭周培追記二等功,並追認為革命烈士。
正安一中始創於1938年,原校址在城南文廟,最初名為正安縣初級中學。1945年,校址遷至東街東岳廟,1957年更名為正安縣第一初級中學,1958年,由縣立初級中學發展為完中,正式定名為正安縣第一中學,簡稱「正安一中」,並沿用至今。1998年高中布局調整,正安一中成為完全高級中學,成為全縣規模最大,師資最強的普通高中。2004年開始籌劃新建正安一中,2008年完成新校區整體搬遷,2010年被省教育廳授牌為「貴州省二類示範性普通高中」。
❸ 正安樂儉有什麼名勝古跡,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
正安縣:是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縣,位於遵義市東北部,是貴州襟聯重慶的前沿,是渝南、黔北經濟文化的重要交匯區域,素有「黔北門戶」之稱。正安縣位於貴州省北部,北接重慶市南川區,東北毗鄰道真縣、務川縣,東南與鳳岡縣和湄潭縣交界,南靠綏陽縣,西北與桐梓縣接壤。2013年,正安縣實現生產總值達43432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50113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89256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4959萬元。截至2013年,正安縣幅員面積為2595平方公里,下轄19個鄉鎮;戶籍人口為639526人,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等23個少數民族。正安縣名優特產主要有野木瓜、正安白茶等,風景名勝主要有尹珍務本堂、九道水國家森林公園等。樂儉鄉:1992年撤並建時新成立的鄉鎮,由原樂儉鄉、遼遠鄉及馬鞍鄉的一部分和牛都鄉的一部分組成,現有常住人口16000人左右。樂儉鄉四周空曠開敞,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年平均氣溫17℃,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2℃;年平均降水量1261毫米,無霜期240天,全鄉森林覆蓋率為55.7%,有耕地14611畝,境內有以二道河森林自然保護區、芙蓉江風景帶和樂儉新村的茶產業旅遊資源和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景點具有供人觀光旅遊的價值,西線的二道河森林及東線的芙蓉江風景帶,中線的樂儉新村等,具有特色的二道河黑葉猴、彌猴、穿山甲、羅漢松、紅豆杉、紫薇、奇怪石峰等旅遊景觀景點,可供游者駐足飽覽。境內河流:樂儉鄉地處長江流域芙蓉江水系的發源地帶,主要有芙蓉江,其支流有二道河、林溪河、小青溪河。二道河發源於金鍾山,全長12.4公里,河流落差105米,多年平均流量1.2立方米/秒,流域面積26.7平方公里,屬長江流域芙蓉江水系,均系發源性溪流,水量主要靠自然補給,流量較小,且豐水期與枯水期相差較大。氣候:樂儉鄉地處貴州高原北部,大婁山脈中段,平均海拔1050米,具有明顯的高原氣候特點,冬暖夏涼,氣候十分宜人。受東南季風和西伯利亞冷氣團雙重影響,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8度,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8度,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2度,全年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56mm,主要集中在5-9月。地表水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山上樹木蔥郁,田園四季如畫。地形地貌:樂儉鄉地處大婁山脈中段,海拔520-1400米,以中低山丘陵、盆地為主。地貌地層主要以三疊系、二疊系、志留系、中上寒武系中的泥質灰岩、石灰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碎屑岩分布較廣,岩溶地貌發育明顯,形成以低中山丘陵為主的丘原地貌,其總輪廓是東西兩側山地、丘陵地勢較低,海拔520米左右;南部山地地勢較高,海拔1400米左右。土壤與植被:樂儉鄉位於正安縣南部,土壤多數為酸性黃壤,另外還有黃色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等。這特有的土質結構為生產優質茶葉、蔬菜、辣椒、水果提供了條件,並且適合於糧食(稻穀、玉米)及多種農作物的種植。樂儉鄉的地帶性植被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現存植被有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疏林、灌叢及草叢植被等6種主要類型,由於自然與人工培植,鄉內林木和植被錯落有致。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55.7%,人均公共綠化地面積15平方米。礦產資源:樂儉鄉礦產資源主要有花崗岩。主要分布於長興村一帶,總儲量500萬噸。礦石中常夾有鐵質,不規則分布或組成細層分布,形成班紋構造或扁狀條紋。礦石斷面粗糙不平,粘結性不一,可塑性差。旅遊資源:二道河位於離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處,景區內山色秀美,風景多姿;具有特色的二道河黑葉猴、彌猴、穿山甲、羅漢松、紅豆杉、紫薇、奇怪石峰等旅遊景觀景點,可供游者駐足飽覽。
❹ 貴州遵義正安縣鄭氏家族字輩
修撰於不同時期的鄭姓家譜,由於歷史的原因和一些人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來。家譜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規,另外在新的家譜修撰完畢以後,舊的家譜除留下一兩部保存在宗廟中外,其餘都要全部銷毀,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孫售與他人。無疑,這是鄭姓家譜在流傳和保存過程中困難重重和不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鄭姓人自己編訂的族規家法中,也有一些關於保存家譜的規定。如在西山鄭氏《昌世堂條例》中,就明確規定」若有不肖鬻譜賣宗,除由紳耆鳴眾責罰外,其昌宗者摒逐不準人祠、如己制有私譜,即須稟官追繳治罪」,對家譜的保存有較為嚴格的約束。所以,盡管鄭姓在歷史上不斷修譜和續譜,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並不多,特別是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據目前國內外圖書館和家譜資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歷代鄭姓家譜、以及保存在宗親會、研究會或個人手中已為人知的家譜數量看,也僅僅只有50部左右,且絕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國時期修撰的,這顯然不足以反映鄭姓家譜的全貌,與實際的鄭姓家譜數量相去甚遠。
目前已知的鄭姓家譜,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來,能夠見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家譜。但這些家譜中無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內容,有些還是此前家譜的重修或續修,所以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內容。如浦江義門《鄭氏宗譜》,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譜的基礎上修撰的,其中還有宋代碩儒歐陽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時毀於戰亂,直到元朝中葉時才得以重修。後來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又14次續修,成為一部內容完備的家乘譜牒。這種不斷修撰和增補的做法,在鄭姓家譜中具有普遍意義。
今天保存在國內外不同機構和個人手中的鄭姓家譜,從譜名和修撰時間上看主要的有:
明 浦江《鄭氏宗譜》 《石井本鄭氏宗族譜》 《掌庵譜略》 清 《包山鄭氏族譜》 《雲陽鄭氏宗譜》 漂邑古瑤《義門鄭氏宗譜》 《莆城鄭氏宗譜》 《南湖鄭氏大宗譜》 《鄭氏大成譜》 《慈邑灌浦鄭氏宗譜》 《太康鄭氏族譜》 《偃師鄭氏家譜》 《石馬鄭氏宗譜》 中華民國 《南湖鄭氏族譜》 《通山鄭氏家譜》 《虞山鄭氏支譜》 《鄭氏大統宗譜》 《如皋鄭氏族譜》 《姚江燭溪鄭氏宗譜》 《牌前鄭氏宗譜》 《永春夾祭鄭氏族譜》 《大里鄭氏家譜》 修撰時代待查 《西村鄭氏族譜》 《白蒲鄭氏族譜》 《沙市鄭氏族譜》 《相城鄭氏宗譜》 《山東鄭氏世譜》 《浦城鄭氏宗譜》 《河山鄭氏家譜》 《滎陽鄭氏續修大統宗譜》 《岵山鄭氏族譜》 《永春城關鄭氏族譜》 《玉溪鄭氏家譜》 《南京鄭氏咸陽世家宗譜》
❺ 貴州的一個縣城
正安縣
正安縣位於遵義東北中位地帶,是貴州襟聯重慶的前沿,縣城北距重慶220公里,南距遵義140公里,貴陽295公里,是渝南、黔北經濟文化的重要交匯區域,古有「黔北門戶」之稱。全縣轄19鄉鎮,152個村(社區、居委會),59萬人,國土面積2595平方公里。由於自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是一個一產薄弱,二產貧弱,三產低弱,財政脆弱,城鎮化水平極弱的新時期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正安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是巴蜀文化、荊楚文化、與古黔北文化相互滲透交融發育的重要區域。是東漢儒學大師、教育家、貴州文化鼻祖尹珍先生的故里,尹珍文化在這里世代傳承和發揚,積淀了正安深厚的文化底蘊 。
正安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全縣有耕地46萬畝,林地138萬畝,水域4萬畝,可開發利用非耕地107萬畝,待開發的草山草坡70萬畝;全縣水能資源儲量28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2萬千瓦,已經省水電勘測設計院設計規劃的沙阡電站、毛家塘電站(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正待引資開發;全縣有中葯材品種1500餘種,佔全省品種資源的50%以上,野生動物160多種,有雲豹、金錢豹、毛冠鹿、大鯢等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動物20餘種;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鋁土礦、含鉀頁岩、螢石等16種,開發價值極大。全縣綠色開發總面積已達45萬畝,綠色產業產值實現5000多萬元,以野木瓜、茶葉、蠶桑、方竹筍、油桐、獼猴桃、中葯材及草食牲畜等為主的綠色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市場前景看好,部份產業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化格局,現有大小綠色企業38家,已開發出系列綠色產品,野木瓜、牛肉乾、富硒茶、方竹筍等一大批綠色特色產品已走俏省內外市場,乃至國外市場。先後被授予「油桐之鄉」、「中國野木瓜之鄉」、「全國優質蠶繭出口基地縣」、「全省重要的優質茶葉生產基地縣」、「全省優質烤煙生產基地縣」、「貴州省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縣」、「貴州省優質肉牛生產基地縣」等稱號。
正安山川秀麗、景色迷人,境內屬典型喀斯特地貌,旅遊資源富有特色,極具開發價值。有百里桐花,千頃茶園,萬畝草場;有天樓雲海,頂菁日出;有馬溪河風光,楊柳溪風光,林溪河風光;有石筍凌霄,天池泛舟,南天一柱,古柏騰龍,風雨橋,公館橋;有尹珍墓、務本堂、八聖宮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遵義歷史名城紅色旅遊線與渝南金佛山、蜀南竹海、道真大沙河銀杉保護區等著名景區連線構面的中樞地帶,對構築黔北渝南旅遊產業經濟帶,有十分重要的區位優勢和承接作用。
❻ 正安一帶吳姓苗族的歷史記錄
吳源於姬姓
周太王三:太伯、仲雍季歷
季歷才幹姬昌自幼聰明周太王打算讓季歷繼承
太伯仲雍明白父親意自讓賢趁周太王病假託外采葯走東南沿海帶
江南落太伯仲雍帶原先進文化族推舉君今江蘇蘇州帶建立吳
太伯仲雍相繼君仲雍孫世代相傳
春秋期吳漸漸強起強
由於吳王夫差驕傲自越打敗亡
夫差孫便名自
❼ 遵義市正安縣行政區域名稱歷史
遵義市轄2個市轄區(紅花崗區、匯川區)、8個縣(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2個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赤水市、仁懷市)。
遵義是貴州省地級市,地處中國西南腹地,位於貴州省北部,介於東經106°17′22″—107°26′25″,北緯27°13′15″—28°04′09″之間,北依大婁山,南臨烏江,古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要沖,黔北重鎮。全市轄新蒲新區、紅花崗區、匯川區、仁懷市、赤水市、遵義縣、桐梓縣、習水縣、余慶縣、湄潭縣、綏陽縣、鳳岡縣、正安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海拔800~130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7℃,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無霜期270天。
遵義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是昆築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地處國家規劃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中經濟區綜合開發重要區域,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
❽ 遵義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一、歷史事件如下:
1、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岩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跡,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2、公元前八至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
3、「夜郎」郡縣
(1)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的范圍。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
(2)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與今遵義有關的,一是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大詩人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這里。這個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480年。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
4、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5、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
6、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7、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於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於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8、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
9、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地級市,1997年11月掛牌),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
10、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 全市共轄2區、2市、8縣和2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二、遵義簡介
1、遵義,簡稱「遵」,位於貴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結合部中心城市,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市轄3個區、9個縣、2個縣級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2、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名酒[1] 「茅五劍」之一的茅台酒的故鄉。
❾ 遵義市正安縣有那些名人
尹珍
正安因漢儒尹珍而名揚於世,人因地傳,地因人傳。至今一千九百年來,尹珍文化流風遺韻,沾溉深遠,承前啟後,人文蔚起,成為一個鮮明的地域性文化現象。尊前賢,勵後學。正安人世世代代繼承著賦詩填詞寫文章,習書畫,崇尚科學,喜愛讀書的優秀美德。正安文教事業蓬勃發展。 20 世紀 80 年代至 90 年代,正安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大學、中專生,輸送碩士研究生 20 余名,博士研究生 6 名。其中 5 名教授、博士分別留學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在德國的馮育坤博士,在日本的郝明輝、郝雙輝兄弟雙博士,在美國的鄔小青博士、徐孝德碩士,在北京的著名世貿專家張漢林博士,戴江鴻碩士任美國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駐北京大中華區經銷總經理。他們在學術和事業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正安人在省內外高等院校擔任教授的著名學者和專家比比皆是。如西安音樂學院的陳代霖教授、浙江美院的陳仲常教授、湖南長沙師大的王青教授、北京體院的程建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賈娟、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張漢林教授、廣東肇慶大學的駱禮剛教授、貴州大學的青敏、李朝龍、高榮盛、貴州師大的鄭亞宇、蔡成效教授、農學院的向顯衡教授,財經學院的李永書、陳安教授,遵義醫學院的簡祖壽教授,貴州教育學院的彥邁教授等,正安人在全國全省工作的教授、專家、高經工程師等各類高級技術人才擁有數百人。據《正安籍在外人才錄 》 1993 年收搜集到全國 23 個省市入編的 572 位在外工作人員中,有大學、 大專以上學歷的 266 人,中專中師學歷的 117 人,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 233 人,縣團級幹部 143 人。特別是文學藝術的崛起,聞名全省,出現有文志強、石定、趙劍平為代表的全國知名作家,以及劉世傑、趙進爭、江定元、陳仲常、陳代霖、簡承國、蒲明州、李雲翔、鍾濤、韓繼權、李啟明、李克禮、劉國治、陳昌霖、邱仲書、譚文長、陳義忠、葉金國、王華、王美泉、羅遵義等 30 多名在全國全省有成就和影響的文學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