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歷史
簡稱梅。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拆侯官縣西鄉十里設梅溪場,旋升為縣,後改名梅清縣。五代後梁乾化元年(911年)以梅溪與閩江匯合,江水濁溪水清,改名閩清縣。歷屬福州、長樂府、東都、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
1949年8月15日解放。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南平專區,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83年劃歸福州市。
宋時分為奉政、壽寧2鄉。元明仍沿其舊。清順治十七年(1661年)分為昇平、和豐2坊和旌良、旌善、綏來、淳化、懷德5鄉。
民國25年(1936年)劃為3個區,民國31年並為梅南區,民國35年劃為梅城、玉文2鎮和白台、半嶺、金沙、龍峰、合龍、清溪、雙芝、杉村、塒坪9鄉。
1949年仍沿其舊。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劃為16個人民公社,1983年劃為17個人民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3個鎮14個鄉,後增設雲龍鄉,並陸續將7個鄉改鎮。
2000年,撤銷省璜鄉,設立省璜鎮。2000年轄梅城、東橋、雄江、梅溪、金沙、白樟、白中、坂東、池園、塔庄、省潢11個鎮,下祝、桔林、雲龍、三溪、後佳、佳頭、上蓮、7個鄉,設17個居委會、271個村委會。面積1466平方千米,人口30.41萬人。
2003年轄11個鎮、7個鄉:梅城鎮、坂東鎮、池園鎮、梅溪鎮、白樟鎮、白中鎮、塔庄鎮、東橋鎮、雄江鎮、金沙鎮、省璜鎮、雲龍鄉、上蓮鄉、三溪鄉、下祝鄉、桔林鄉、後佳鄉、佳頭鄉。
2004年7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4]243號)批復同意撤銷閩清縣後佳鄉、佳頭鄉並入上蓮鄉。合並後的上蓮鄉轄上蓮、溪坪、新村、蓮埔、上寨、田溪、石漏、下豐、上豐、佳頭、大土乾、街中、福星、佳洋、卑溪、林中、頂洋、樟里18個村委會。上蓮鄉政府駐上蓮村。
2004年調整後 閩清縣轄11個鎮、5個鄉:梅城鎮、坂東鎮、池園鎮、梅溪鎮、白樟鎮、白中鎮、塔庄鎮、東橋鎮、雄江鎮、金沙鎮、省璜鎮、雲龍鄉、上蓮鄉、三溪鄉、下祝鄉、桔林鄉。
❷ 閩侯橄欖的歷史發展
閩侯縣種植橄欖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已很盛行。據《新唐書》及《八閩通志》記載,唐朝時福州府在土特產貢品中就列上橄欖;民國版《閩侯縣志》載:橄欖「出福州甘蔗洲,芋原八十里間,沿麓樹之。」20世紀80年代末,該縣開始大規模種植橄欖,至2006年橄欖種植面積達4萬余畝。閩侯橄欖有多個品種,其中惠圓品種最多,每年產量是閩侯所有橄欖產量的一半左右。閩侯橄欖特別好吃,它比較嫩脆,又回味,甜的回味。閩侯縣橄欖行業協會致力協助推動閩侯橄欖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請工作。
2007年8月14日,福建閩侯縣橄欖行業協會正式成立,該縣橄欖行業生產、加工、流通、科研推廣、管理等領域的121人成為首批會員。
❸ 福州的歷史簡介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武帝後為冶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屬閩州,為州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於此,改福安府。
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 布政使司,領閩、侯官
❹ 福建的歷史
名稱由來
因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才開始出現福建。
建制沿革
福建,遠古屬百越之閩越部落,《禹貢》屬揚州。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國。秦南平百越,置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認騶無諸為閩越王於此。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閩越地,封騶搖為東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騶無諸孫騶丑為閩繇王,復封余善為東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閩越國叛亂,漢武帝率軍平息,並以其地險阻,故遷閩越人於江淮流域,而福建隸屬於會稽南部都尉管轄。
閩越國北遷之後,自漢始元二年(前85年)漢承認冶縣、置東部都尉開始,中經東部都尉從冶縣遷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縣,隸屬於會稽郡,到設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軍事管制之下。[12]
三國時屬吳國,設建安郡,轄建安、南平、將樂、建平(建陽)、東平(松溪)、昭武、吳興(浦城)以及候官、東安(南安、同安)共9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兩郡,到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又從晉安郡分出一個梁安郡,轄興化、泉、漳等地。自晉宋至齊梁,福建初屬於揚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屬下的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又歸東揚州管轄。陳朝永定時(557~559年),陳武帝為羈縻陳寶應而設「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州治設在晉安(今福州),下領建、晉、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還屬東揚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把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並為一,稱建安郡;原設置的15個縣裁並為四(即閩縣、建安、南安、龍溪)。郡治由建安(建甌)移至閩縣。唐武德初年,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州數和縣數均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屬江南道。景雲二年(711年),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於江南東道,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 [12]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先後為閩國、殷國、南唐、吳越各國所據,區劃名稱幾經變遷。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稱東都,領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攻破宋都臨安(今杭州),宋帝趙顯被俘。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到福州,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力圖恢復宋室江山。後因王積翁叛變,南劍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擁戴渡海去廣東。
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於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福州,次年還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並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復置。次年,改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並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書省。大德元年(1297年),設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銷。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復被廢為縣的福寧州,直隸於布政司。終明一代,福建設八府一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殺。鄭鴻逵、蘇觀生等迎唐王朱聿鍵來閩。六月,朱聿鍵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翌年,隆武政權覆滅。 [8]
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寧州。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置天興、萬年兩縣,又在澎湖設安撫司。鄭經治理台灣時,把東都改名東寧,升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統一台灣後增設台灣府,屬福建統轄,下設三縣一廳。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龍岩兩縣為直隸州。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府單獨設省。到清末統計,福建省共設有9府、2州、58縣、2廳。省與府之間還設4個分道作為派出機構:寧福道駐福州,轄福州府、福寧府;興泉永道駐廈門,轄興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龍道駐漳州,轄汀州府、漳州府、龍岩州;延建邵道駐南平,轄延平府、建寧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設置閩浙總督(駐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撫。督、撫原屬臨時設置,可是後來迄未取消。由於督、撫權力很大,成為全省最高軍事、民政長官,原來正式的省一級長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屬官。另外,清朝還設置管領滿洲駐防旗兵的鎮守將軍,原和地方行政無關,卻兼管海關和糧儲道、鹽法道,遂也成省級官員。
辛亥革命後,歷屆中央政權均置福建省。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制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民國3~16年(1914~1927年)改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個道;合並閩縣、侯官為閩侯縣,建安、甌寧為建甌縣;改永春州、龍岩州為永春縣、龍岩縣;廢除廳制,改平潭、雲霄為縣;析出同安縣的廈門島成立思明縣。經過改革,全省計有4道、61縣,仍然是省、道、縣三級建制。民國23年(1934年)末,廢除道的制度,成為省、縣兩級制;設10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別駐長樂、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龍岩、長汀、邵武、浦城等地。這是福建劃分專區的開始。經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在這前後,對縣、市也作了調整。民國17年(1928年),從龍溪縣劃出華安縣;民國22年(1933年),改思明縣為廈門市;1934年,把光澤縣劃給江西省(1949年劃回);民國29年(1940年),從沙縣、明溪、永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立三元縣,從建甌劃出一部分設水吉縣;民國34年(1945年),柘洋(原屬霞浦)、周墩(原屬寧德)兩個特種區改建柘榮、周寧二縣;民國35年(1946年),把閩侯縣的鼓樓、南台、倉山等地劃出設立福州市。這樣,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2市、67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直轄福州、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67縣。
1950年4月1日起,將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將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福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閩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溪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岩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1年,設立縣級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別劃歸晉江專區署和龍溪專區署管轄。建甌專區改名為建陽專區。
1953年,原由晉江專區領導的泉州和龍溪專區領導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轄。
1956年,設南平市,為省轄市;撤銷閩侯、永安、建陽三專區。原閩侯專區所屬閩侯縣改由省直轄,原閩侯專區所屬閩清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改歸福安專區管轄,福清、永泰、平潭等三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撤銷永安專區,將所轄明溪、三元二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大田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永安、寧化、清流改歸龍岩專區管轄。撤銷建陽專區,將所轄建甌、浦城、邵武、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光澤、水吉九縣全歸南平專區管轄。撤銷水吉、柘榮、寧洋三縣,並將三元、明溪二縣合並改稱三明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泉州市劃歸晉江專區署管轄,漳州市劃歸龍溪專區署管轄,南平市劃歸南平專區管轄,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
1959年,恢復閩侯專區,轄閩侯、閩清、連江、長樂、羅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縣,專署駐閩侯縣。
1960年,設立三明市,由省直轄,設立清寧縣,撤銷清流、寧化二縣。撤銷南平縣,將其並入南平市。
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
1970年,原南平、福安、閩侯、晉江、龍溪、龍岩、三明等7個專區改為地區。
1971年,閩侯地區改為莆田地區,行署駐莆田縣;福安地區改為寧德地區,行署駐寧德縣;南平地區改為建陽地區,行署駐建陽縣。
1973年,莆田地區所屬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75年,恢復柘榮縣,屬寧德地區管轄。撤銷松政縣,恢復政和縣、松溪縣,屬建陽地區管理。
1981年,撤銷龍岩縣,改為龍岩市(縣級),由龍岩地區行署代省管轄。
1983年4月,改莆田地區改為莆田市,擴大福州的管轄范圍。原由莆田地區管轄的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五縣和寧德地區管轄的連江、羅源二縣劃到福州,加上原轄的閩侯縣,福州共轄8個縣。9月,設立莆田市(地級),原莆田地區管轄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領導。撤銷邵武縣設立邵武市(縣級),劃歸建陽地區行署代省管轄。
同年,還撤銷三明地區,三明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由三明地區管轄的永安、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將樂、沙縣、尤溪、大田10個縣劃歸三明市管轄。
1984年9月,撤銷永安縣設立永安市(縣級),劃由三明市代省管轄。
1985年,漳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龍溪地區;龍海、雲霄、漳浦、詔安、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縣劃歸漳州市。泉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晉江地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縣劃歸泉州市。1987年新設置石獅市、廈門市湖裡區兩個縣級行政機構;廈門市的郊區更名為集美區。
1988年,建陽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建陽縣遷至南平市,並更名為南平地區。南平行署仍轄南平市、邵武市、建陽縣、建甌縣、順昌縣、浦城縣、崇安縣、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撤銷寧德縣,設立寧德市(縣級市)。為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
1989年8月21日起,撤銷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縣級市)。11月13日,撤銷福安縣,設立福安市(縣級市)。
1990年8月15日起,撤銷漳平縣,設立漳平市(縣級市)。12月26日,撤銷福清縣,設立福清市(縣級市)。
1992年,撤銷晉江縣設立晉江市(縣級);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縣級市)。原行政區劃均不變,亦不增加機構和編制。
1994年,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南平市(地級市)。撤銷南平市(縣級市),設立延平區。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縣級市);撤銷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縣級市)。
2014年5月,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同年12月,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岩市永定區。
2017年11月,撤銷長樂市,設立福州市長樂區。
❺ 閩侯的簡稱或別稱
距今2079年前的西漢昭帝始元二年,福建政區建置上出現了第一個縣「冶縣」,冶縣范圍幾乎包括了今天全福建,還要加上江西鉛山。過了281年,東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冶縣改稱為候官縣。因為西漢立冶縣後,設東部都尉管理,這機構開始設在冶縣,後移到浙江東安,只留下都尉屬下一員「候官」鎮守,久而久之乾脆就以官名稱地名。民國後「候」字作「侯」,但音仍讀「hòu」。晉太康三年(282年),分出候官縣的東部地置原豐縣,原豐與候官兩縣都隸屬於晉安郡。當時晉安郡管著8個縣,地域包括閩西和沿海一帶,郡中心在原豐縣,所以原豐為首邑。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原豐縣與候官縣合並,稱東部候官。隋開皇九年(589年),東部候官又改稱原豐縣。592年,原豐縣改稱閩縣。當時福建省只有4個縣:閩縣、南安、萬溪、建安,也就是把閩地分為東南西北四大塊。福建郡設在閩縣,閩縣仍列為首邑,這就是今日閩侯稱首邑的由來。而福建在宋代後又稱「八閩」,那麼作為福建首邑的閩縣,即亦是民國二年(1913年)閩縣、候官縣合並後的閩侯縣前身,當然被譽為「八閩首邑」~
❻ 閩侯歷史名人
嚴愷是福建閩侯人,水利和海岸工程專家。他從事水利事業近70年,為中國的水利教育和建設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嚴愷早年曾承擔並主持國家重點項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長期參加長江三峽工程的技術咨詢工作和論證工作,並致力於長江口航道整治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取得許多重大成果。80高齡後嚴愷仍堅持教學、科研工作,並於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首屆中國工程科技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1年獲中國水利功勛獎。
❼ 閩侯的悠久歷史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福州市西南側,是福建最靠近省會城市的一個縣,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是「中國橄欖之鄉」,素稱「八閩首邑」,閩侯縣級經濟綜合實力從1998年起進入福建省「十強」縣行列。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福州市西南側,是福建最靠近省會城市的一個縣,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是「中國橄欖之鄉」,素稱「八閩首邑」,閩侯縣級經濟綜合實力從1998年起進入福建省「十強」縣行列。 閩侯縣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橄欖、龍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橄欖、柑桔、龍眼、荔枝四大名果蜚聲海內外,橄欖最為珍貴,素譽「八閩珍果」;柑桔遍布閩江兩岸,素享「閩江桔子紅」之譽,尚干單腳蟶、峽南鳳尾魚、南通銀魚、侯官河鰻素稱「水中四珍」閩侯縣名勝古跡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曇石山文化遺址等名聞名遐邇。有閩台古文化搖籃的曇石山史前文化遺址,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有與福州鼓山齊名的旗山,有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崇聖禪寺,以及三疊井等多處旅遊勝地。
閩侯縣為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閩江下游兩岸,呈月牙形拱衛省城。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北緯25°47』—26°37』,東經118°51』—119°25』。面積2133平方千米,轄9鎮、7鄉。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人口61.95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有畲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旅外華僑、華裔、港澳同胞約10萬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是福建省著名橋鄉和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
公元196年(漢建安元年)置侯官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公元282年(晉太康三年)侯官析置原豐、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公元502—519年(南朝梁天監中年間)侯官、原豐合並為東侯官。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復名原豐。公元592年(隋開皇十二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公元631年(貞觀五年)侯官又並入閩縣。公元702年(武周長安二年)復置侯官縣。公元766年(永泰二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公元785年(貞元元年)劃北部地置梅溪場(後為閩清縣)。公元808年(元和三年)侯官並入福唐縣,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公元941年(五代晉天福六年)改閩縣為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時屬長樂府。公元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路。公元1580年(明萬曆八年)懷安縣並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州府。
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府廢,翌年兩縣合並,各取首字定名為閩侯縣。1913年閩縣、侯官縣並為閩侯縣,屬東路道(閩海道)。公元1942年(民國31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1956年3月直屬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71年劃屬莆田地區(閩侯專區改稱莆田地區)。1973年歸福州市。
縣治先後設於福州西澗、義序、尚干、螺洲,1970年縣人民政府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2008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42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45人,「4050」人員再就業680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7190人。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縣共有43.4萬農民參合,年理賠2067萬元,人均1383.4元。扶貧濟困工作取得成效,發放扶貧資金146.3萬元,243戶802人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保對象實現基本脫貧。「造福工程」搬遷農民202戶1050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進一步提高,發放城鄉低保金1011萬元,比上年增加310萬元。完成《閩侯縣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編制工作,積極解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難問題。
閩侯縣名勝古跡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曇石山文化遺址等名聞名遐邇。有閩台古文化搖籃的曇石山史前文化遺址,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有與福州鼓山齊名的旗山,有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崇聖禪寺,以及三疊井等多處旅遊勝地
好不容易找的嘞!望LZ採納
❽ 閩候縣是福州市的嗎
簡介 郵編:350100代碼:350123區號:0591拼音:Minhou Xian閩侯縣位於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北部,閩江下游。東與長樂市、羅源縣及福州市區的晉安區、鼓樓區、倉山區相連,西與閩清縣接壤,南與福清市、永泰縣毗鄰,北與古田交界。地理坐標為北緯25°47′~26°37′,東經118°51′~119°25′。總面積2133平方千米。200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60.7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41萬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縣人民政府駐甘蔗街道,全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江洋農場。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閩江下游兩岸,呈月牙形拱衛省城。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313個行政村(居),總人口61萬人。 旅居國外華僑11.6萬人,港、澳、台同胞5.5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有畲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縣之一。歷史悠久。素有「八閩首邑」之稱。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於此,創造燦爛的「曇石山史前文化」。兩千多年前,自閩越王無諸起至建國止,境內歷為王都、省、郡、路、州、府駐地。山水靈秀。依山傍江,環境優越,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綠樹常青,花開不斷,盛產橄欖、龍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有閩台古文化搖籃的曇石山史前文化遺址,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有與福州鼓山齊名的旗山,有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崇聖禪寺,以及三疊井等多處旅遊勝地。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民族英雄林則徐、民主革命者林覺民、啟蒙思想家嚴復、報界先驅林白水、「二七」烈士林祥謙、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化學家侯德榜等均是閩侯人。閩侯縣歷史悠久,素稱「八閩首邑」,遠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境內名勝古跡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曇石山文化遺址等名聞名遐邇。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9.5攝氏度,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閩侯自然資源豐富。全縣耕地3.7萬公頃,林地面積11.5萬公頃,園地1.4萬公頃。境內地熱溫泉廣布,多處地熱資源已被開發成淡水鰻和熱帶魚養殖基地,已探明地下礦有金、鎢、銅、鐵等21種,糧豐材茂,物產豐饒。蒼蒼青山竹木參天疊翠,泱泱閩水魚貝珍奇泛彩。橄欖、柑桔、龍眼、荔枝四大名果蜚聲海內外,橄欖最為珍貴,素譽「八閩珍果」,我縣是「中國橄欖之鄉」;柑桔遍布閩江兩岸,素享「閩江桔子紅」之譽,尚干單腳蟶、峽南鳳尾魚、南通銀魚、侯官河鰻素稱「水中四珍」。
❾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安郡、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