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閩南的歷史

閩南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02:48:37

Ⅰ 閩南的歷史故事

你是看不到了~那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網站都封了·不現在還是能搜到一些。

Ⅱ 閩南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現在發現在石器時代泉州地區就有人活動的跡象了```

Ⅲ 閩南話的歷史有多久

1.閩南話還是韓語的母語呢,韓國今還有很多發音及意思與閩南話一模一樣。例如:世界,准備,學生,故鄉,時間,新聞,抬拳道,心,龍,文學,傳說,等等詞發音與意思與閩南話一模一樣。
2.全球華人500富,閩南籍富豪就佔了近400位,(包括台新馬印菲...)
3.閩南人從宋朝至今一直主導中國海上貿易,至今已有600多年。
4.閩南商會分布全國28個省,不少省市的閩南商會壟斷了該市的經濟命脈。
5.在人口緊有3000W出頭的福建(廣東近1.2億),在閩南地區本土閩南人口不足800W的情況下在福建省外,大陸境內經商的閩南財團,擁有近1W億的資本。
6.在中國有史以來投入最少的一個省的大背景與環境下,在全國山最多的情況下,在全國道路交通最落後之一的福建中的閩南,在教育水平最低下之一的福建閩南,這里誕生出了一個全國最龐大也最具影響力的集團「福建爆發戶」,極大的給與了「萬般皆下品,為有讀書高的世風」以重重一擊,讓無數對福建帶有地域歧視的人黯然神傷,望塵莫及。
7.在幾乎沒有國家的投入的福建,閩南地區本土企業形成的「閩南商幫」挺進全國5大商幫。(這是唯一一個也是緊有的一個在沒有國家投入,又幾乎沒有國企以及外企的本土企業家形成的經濟體)
8.中國華僑福建佔了百分之87,其中閩南華僑又佔了這一比例的8成,這一龐大的海外集團已經控制了許多國家黑白2道的經濟命脈,甚至控制了一些國家的政治,成為諸多國家的上流階層。。
9.這一切的一切人他們都說著一種相同的語言,一種驕傲的語言,那就是「閩南話」
10.大家多說閩南話吧,別忘記了那份傳承的職責,祖先沒給大夥丟人...

Ⅳ 閩南語的由來

從閩南方言看閩地緣、血緣、語緣的親密關系。

閩南方言的形成與閩南人的歷史休戚相關。今天的閩南方言區早在秦漢之際就有中原漢人移居,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移入閩,是在「五胡亂華」年代。當時中原一帶處於兵荒馬亂之中,大批北方漢人相率離鄉背井,來此避難落戶;及至「永嘉之亂」,又有「衣冠八族」移居閩地。

唐五代,更有成批漢人從中原遷入福建。這些閩南人的祖先,絕大多數來自河南,他們帶來了不同時期洛陽一帶的中原漢語,跟當地原有的語言和方言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閩南方言。

客家人習慣上稱閩南人為「河洛人」,稱閩南話為「河洛話」便是這個緣故。時至今日,古河洛話在洛陽本土已變得面目全非了,而它的一些基本特徵卻還保留在今天的閩南話里,成了閩南人根在中原、閩南話源於中原漢語的佐證。

例如,閩南方言的語音系統保留了較多的古音,並明顯地表現出其形成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歷史層次,其中既有秦漢上古音的殘余,如「飛」的聲母[b],「豬」讀[di],即所謂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讀[zidp],「節」讀[zidt],「席」讀[sik],「沉」讀[dim]等,即完整保留著中古漢語三套入聲韻尾和三套鼻音韻尾;還有歷代語音的變異,如「三」讀[snd],「石」讀[zi6h]等等。這些正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原漢語在閩南話中留下的痕跡。

Ⅳ 閩南話的 發展史

漢以前,閩南地區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漢族第一次大災難--晉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陳姓、黃、鄭、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閩,帶來了中原的黃河、洛水流域當時的漢語(河洛話由此而來),形成了閩南方言的基礎,反映著隋唐以前漢語的特點。隨後的侯景之亂,669年固始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的隋唐漢語,固始王氏入閩建立閩國都不斷滲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以上入閩源流在各個福建大姓如陳氏,林氏,黃氏等的家譜都有詳細的記載。閩南方言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較多,因此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閩南方言歷來為國內外語言學家所重視。這對漢語古音的構擬,古籍的訓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Ⅵ 閩南文化的發展歷程

介紹個閩南文化網

裡面各類都有介紹

Ⅶ 閩南的歷史沿革

明代洪武二十九年(西元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調整 撤銷合並為建寧道、福寧道二道,漳州府、興化府、泉州府屬福寧道,福寧道管轄福州、寧德、泉州、莆田、廈門、漳州。新羅區、漳平市該地在清代置 龍岩直隸州,直隸汀漳龍道,道治駐地漳州府。泉州和廈門則是隸屬 興泉永道和興泉道,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復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駐廈門,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興泉道道治於泉州府屬廈門廳(《世宗實錄》卷五十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6月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州來道屬,改道名為興泉永道(《世宗實錄》卷一四三)。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一州:興化、泉州、永春州,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道台先在莆田(興化府駐地),中期從莆田移駐泉州,再自泉州移駐廈門。以下介紹通行閩南語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閩南語,乃是閩語的一支。中 國歷史上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中原多次發生內亂、戰亂、和北方民族的入侵,難民開始進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了最初期的閩語。然而,漢人另外的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隋唐,由於中原的多次內亂和戰亂,大批北方中原漢人入閩,而帶來了8-10世紀時隋唐和五代時北方的口語音,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而所謂的「河洛話」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閩南指--泉 州--廈 門--漳州-龍岩新羅區與漳平等大部分地區.,還可以加上大田縣部分和尤溪縣的小部分。漳州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還有一些客家鎮、客家村,有幾十萬客家人。泉州的回 族、滿族、蒙古族等也會流利的閩南話。比如泉州 百崎回族鄉,不在回 族 鄉的泉州回 族也會流利的閩南語。
晉朝後期開始 五胡亂華 ,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驅趕黃巢軍隊,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閩南 語」的基礎。主要分布在九龍江流域的廈漳泉地區和龍岩新羅與漳平、三明大田等地區。

Ⅷ 閩南古厝的流傳歷史

在閩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沉而獨特的底蘊。閩南人多越洋經商,背井離鄉,但無論漂泊多遠,歸鄉之後,必定要蓋一座紅磚厝,興盡財力,修起了恰如其分的隆重。「厝」是閩南人文的中心精神。一座紅磚厝經家族數代傳承,在建築設計上選擇以誇張又凝重的金色,表達對先人的崇敬與敬畏,以寄託對家業繁榮、國業興旺的淳樸祈盼。這種具有神秘意味的色彩表達,也是紅磚文化的精神所在。只有家族男丁才有權參與的祭拜儀式,在金色描彩的烘托下,有了沉實而隆重的意義。
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一個家族的體制的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一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共存。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一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於家的榮耀。紅磚厝在其堅固的磚石結構下,也有細膩深邃的內在,垂柱橫梁、透雕描金、工藝繁復。今天,它們仍是唯一生動的存在。我們也不難從中窺見大厝擁有何等令人發舌的昨天。
在交通不發達的上世紀初葉,閩南人家的男丁越洋背井,婦孺幼小成為紅磚厝當時的生活主角。紅磚厝,作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徵物,長久矗立,越顯重要。閩南紅磚,在實間的流轉中,奇跡般的保留它們的鮮亮色彩。閩南人對於生活充滿著永不衰竭的熱情,閩南人以紅色為尊、為大、為喜、為吉。紅色,也是流轉於紅磚厝內的生活主旋律。閩南人擁有堅強而善良的秉賦,為收獲而不知疲憊的奔忙,並用團圓的隆重來作為一年的落幕,熱烈呈現一個家族與其成員所應擁有的驕傲與風采。
如果說,人是家的靈魂,家,則是人的精神歸依。紅磚厝,如一位歷經滄商,沉穩豁達的智者,傳承關於團圓和諧的意志與力量,堅固著經歷著顛沛流離的閩南人對家園故里強烈的歸屬意識,歷盡歲月洗禮,伴隨閩南人文脈絡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Ⅸ 閩南人的發源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有兩個版本的說法:

一: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 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 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二: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這是因為西晉時中原一帶的林、黃、陳、鄭、詹、丘、何、胡八大姓為避戰亂南下,在無名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並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在閩南人移民台灣後,把閩南話帶到台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它分為五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市、漳平縣。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的一部份。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省以外,廣東省的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江蘇,浙江的溫州,台州等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將近6000萬人。

Ⅹ 誰知道閩南語的歷史啊~~

閩南話(白話字:Bân-lâm-gú),在台灣亦稱為 Hō-ló-ōe(台灣話、鶴佬話、台語、河洛語、福佬話等),屬於漢語閩語的方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閩語。分布在福建南部、台灣、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海南島、閩西龍岩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蒼南、平陽、洞頭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分布地區
閩南語主要分布在台灣和福建,同時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和東南亞等地區也有分布:

江蘇省:宜興縣南部山區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
溫嶺縣之石塘一帶
玉環縣之坎門鎮
洞頸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
瑞安縣之北麂島、大南鄉
平陽縣之水頭鎮、騰膠鎮、南麓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
泰順縣之東南角
文成縣之東南角
蒼南縣之靈溪鎮、礬山鎮、橋墩鎮、馬站鎮、藻溪鎮、炎亭鎮、觀美鎮、南宋鎮、霞關鎮
長興縣、臨安縣、舟山群島等地
江西省:東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區
廣東省:東部沿海地區及雷州半島
海南省:以海口話、文昌話為代表,分布遍及全島
廣西省
東南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次方言
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次方言:

漳州話
泉州話
浙南閩語
潮汕話
海南話
雷州話

各方言之間的親近性

閩台片
亦即本土閩南語。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范疇內所指的各種閩南方言的發源地,所有的閩南方言,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漳、泉方言內部有些許差異,主要是音韻系統方面微有區別,但相互之間有嚴格地對應關系;語法及用詞則基本一致。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台灣話(兩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縣(市)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基於此,廈門話和台灣話亦被國內外人士視為典型的閩南話。閩台片的的閩南話內部較為統一。東南亞的福建話也就是指閩台片的閩南語。

浙南片
明末清初時期,有大量的閩南人(主要是龍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遷徙到浙南的蒼南縣、平陽縣、玉環、洞頭一帶以及福建東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帶。浙南與閩東地理相連,口音亦相近,這個片區統稱為「浙南片」。閩南話傳入浙南、閩東地區後,由於自身的演變和受周圍方言(浙南是甌語,閩東是福州語系)的影響,與閩南本土的閩南話形成一定差別,蒼南人習慣把這種方言稱為「浙南閩語」。現代的浙南閩語與閩台片的閩南語相比較,主要是入聲韻、鼻化韻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詞方面的差別。但總體而言,浙南閩語基本還是保留了本土閩南語的其它特點。相對來說,浙南閩語要比潮汕話更接近閩台片閩南語。

潮汕片
潮汕話與閩台片的閩南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間差別仍舊十分明顯。其語法與閩台片相同,詞彙也有高度的對應,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縱然如此,彼此雖然各講各的可是還算能溝通無礙,基本上潮閩雙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對方的語系裡。在潮汕話和閩台片相交融的地區,兼具有二者的發音特色,如福建的詔安,新加坡等。潮汕話除了分布於廣東省潮汕地區以外,還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眾多潮人聚居地。

現在使用潮州話的地區,主要有: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等市及所屬各縣區,汕尾市大部分地區,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泰國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China Town),法國巴黎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華人,越南的一部分華人使用潮州話。全世界以潮州話為母語的大概有3000萬人。是中國八大方言區中閩南方言的次方言。有名的戲曲荔鏡記「陳三五娘跨越階級性的愛情故事」,來自潮州地區,亦廣傳於閩南,台灣等地。以潮州府城話為標准。民間潮劇(潮州戲)即以府城標准潮州話演唱。聲調有8個,兩個音節結合時,不論後字條件如何,前字幾乎都得燮調,除了一些重覆尾調等特性外後字基本上維持原調,同閩南語一樣。潮汕話有豐富的文白異讀,幾乎可以各成系統,如非敷奉母宇文讀為[h],白讀為[p]或[pʰ],知徹澄母字文讀為[ts]、[tsʰ],白讀為[t][tʰ]等等。

一個字(即一個音節)聲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就叫做這個字的聲調。這古今都一樣。如「竹」字,古代漢語語音讀為「張六切,入聲」,現代漢語普通話讀為「zhu」,是陽平聲,潮汕方言讀為「多英(4)」,是上入聲,這就是聲調。可是,古代漢語,普通語和潮汕方言的聲調卻不同,這是為什麼

古代漢語語音是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也是四個聲調,但卻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沒有入聲。而我們潮汕方言卻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8個聲調。這8個聲調是從哪裡來的?

原來,古代漢語的四個聲調中每個聲調的聲母有清聲和濁聲之分,演變為現代漢語普通話主要是濁音清化,入聲調消失,入聲字派入其他三聲了。而在潮汕方言中則是根據古聲母的清濁,每個聲調都變成兩個:清變為陰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濁變為陽調(陽平、陽上、陽去、陽入)。這樣,古漢語四聲,在潮汕話中就變為8聲了。其對應規律如下表:

古漢語四聲對應潮汕話8聲
古代漢語四聲 古聲母 例字 潮汕方言八聲
平聲 清 崩、東、工、沖 1(陰平聲)
平聲 濁 朋、同、紅、農 5(陽平聲)
上聲 清 巧、取、景、紙 2(陰上聲)
上聲 濁 婦、上、市、旱 6(陽上聲)
去聲 清 鏡、竅、票、記 3(陰去聲)
去聲 濁 侵、漏、示、用 7(陽去聲)
入聲 清 八、泣、怯、駁 4(陰入聲)
入聲 濁 日、逆、澤、域 8(陽入聲)

海南片
海南話據說是由閩南(一說莆田)人遷移過去之後與當地語言混合後形成的一種閩方言。

海南話以文昌話為代表,與其他片區的閩南話的差別最大,基本上不能溝通。

熱點內容
2014年高校師德師風總結 發布:2025-07-02 20:46:07 瀏覽:491
2017高考課標2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02 17:31:04 瀏覽:930
數學解析學 發布:2025-07-02 16:24:26 瀏覽:928
老師上了自己的學生 發布:2025-07-02 13:52:03 瀏覽:43
如何寫教學計劃 發布:2025-07-02 13:29:22 瀏覽:531
教育工作計劃 發布:2025-07-02 12:31:30 瀏覽:98
柏萊雅眼霜怎麼樣 發布:2025-07-02 11:26:50 瀏覽:295
2017天津數學高考卷 發布:2025-07-02 11:18:39 瀏覽:511
韓劇我的老婆是班主任 發布:2025-07-02 08:55:20 瀏覽:801
辛雷智能物理 發布:2025-07-02 07:44:54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