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
❶ 初二物理上冊課本 全文
第一章聲現象知識歸納
.聲音的發生: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
5.樂音的三個特徵:音調、響度、音色。(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它與發聲體的頻率有關系。(2)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聲源與聽者的距離有關系。
6.減弱雜訊的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7.可聽聲:頻率在20Hz~20000Hz之間的聲波: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波;次聲波: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
8.超聲波特點: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聲能較集中。具體應用有:聲吶、B超、超聲波速度測定器、超聲波清洗器、超聲波焊接器等。
9.次聲波的特點:可以傳播很遠,很容易繞過障礙物,而且無孔不入。一定強度的次聲波對人體會造成危害,甚至毀壞機械建築等。它主要產生於自然界中的火山爆發、海嘯地震等,另外人類製造的火箭發射、飛機飛行、火車汽車的賓士、核爆炸等也能產生次聲波。
第二章物態變化知識歸納
1.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的工具是溫度計,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
2.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1攝氏度的規定: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准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
3.常見的溫度計有(1)實驗室用溫度計;(2)體溫計;(3)寒暑表。
體溫計:測量范圍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溫度計使用:(1)使用前應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後再讀數;(4)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體、液體、氣體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
6.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要吸熱。
7.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要放熱.
8.熔點和凝固點:晶體熔化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熔點;。晶體凝固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凝固點。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9.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10.熔化和凝固曲線圖:
圖片傳不上自己去看書吧
11.(晶體熔化和凝固曲線圖)(非晶體熔化曲線圖)
12.上圖中AD是晶體熔化曲線圖,晶體在AB段處於固態,在BC段是熔化過程,吸熱,但溫度不變,處於固液共存狀態,CD段處於液態;而DG是晶體凝固曲線圖,DE段於液態,EF段落是凝固過程,放熱,溫度不變,處於固液共存狀態,FG處於固態。
13.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發和沸騰。都要吸熱。
14.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15.沸騰:是在一定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沸點。
16.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1)液體溫度;(2)液體表面積;(3)液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
17.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化現象如:「白氣」、霧、等)
18.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要吸熱;而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要放熱。
19.水循環: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運動、變化著,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循環系統。水的循環伴隨著能量的轉移。
第三章光現象知識歸納
1.光源: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4.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的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如太陽的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1.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2.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3.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註: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鏡成像特點:(1)平面鏡成的是虛像;(2)像與物體大小相等;(3)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4)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另外,平面鏡里成的像與物體左右倒置。
7.平面鏡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
8.平面鏡在生活中使用不當會造成光污染。
球面鏡包括凸面鏡(凸鏡)和凹面鏡(凹鏡),它們都能成像。具體應用有:車輛的後視鏡、商場中的反光鏡是凸面鏡;手電筒的反光罩、太陽灶、醫術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鏡是凹面鏡。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識歸納
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的現象。
光的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隨著增大;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它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所以也叫會聚透鏡。
凸透鏡成像:
(1)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距:f
(2)物體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f2f)。如幻燈機。
(3)物體在焦距之內(u
光路圖:
6.作光路圖注意事項:
(1).要藉助工具作圖;(2)是實際光線畫實線,不是實際光線畫虛線;(3)光線要帶箭頭,光線與光線之間要連接好,不要斷開;(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圖時,應先在入射點作出法線(虛線),然後根據反射角與入射角或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系作出光線;(5)光發生折射時,處於空氣中的那個角較大;(6)平行主光軸的光線經凹透鏡發散後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相交在虛焦點上;(7)平面鏡成像時,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一定經過鏡後的像;(8)畫透鏡時,一定要在透鏡內畫上斜線作陰影表示實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機,晶狀體相當於照相機的鏡頭(凸透鏡),視網膜相當於照相機內的膠片。
8.近視眼看不清遠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鏡;遠視眼看不清近處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鏡。
9.望遠鏡能使遠處的物體在近處成像,其中伽利略望遠鏡目鏡是凹透鏡,物鏡是凸透鏡;開普勒望遠鏡目鏡物鏡都是凸透鏡(物鏡焦距長,目鏡焦距短)。
10.顯微鏡的目鏡物鏡也都是凸透鏡(物鏡焦距短,目鏡焦距長)
❷ 八年級上冊物理人教版課本內容
第一章 物態及其變化1物態2溫度的測量3融化和凝固4氣化和液化5升華和凝華6生活和技術中的物態化 第二章 物質性質的初部認識1物體的尺度及其測量2物質的質量及其測量3探究——物質的密度4新材料及其應用 第三章 物質的簡單運動1運動與靜止2探究——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3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4平均速度的測量 第四章 聲現象1聲音的產生2探究——聲音是怎樣穿播的3樂聲與雜訊4超聲波 第五章 光現象1光的傳播2光的反射3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4光的折射5物體的顏色
❸ 8年級上冊物理四清導航答案湘教版
這里應該找不到答案
不會的話
可以問問老師或者同學
自己多理解
不要總是要現成的答案
❹ 八上物理基訓答案!!!湘教版的,,,謝謝!!
4464645
❺ 初二八年級物理上冊所有的知識點
聲現象 (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知道聲音產生的條件;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發聲現象發聲的振動部位在哪裡; 2、知道聲音傳播的條件;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並能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傳播速度的快慢比較;熟記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並能運用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聲音傳播的形式。 3、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和傳播的過程。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3、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三)聲音的特性 1、了解聲音的特性:響度、音調與什麼因素有關?通過什麼實驗可以證明? 2、音色有什麼作用?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雜訊的物理定義和環保定義 2、雜訊的危害 3、如何防治雜訊 (五)聲的利用 人耳聽到聲音的頻率范圍 光現象 (一)光的傳播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 2、了解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及其應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c=3×108m/s=3×105km/s 4、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光的反射 1、熟悉光的反射中的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反射面的位置和之間的關系; 2、熟悉光的反射定律並能運用解決簡單的問題; 3、理解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麼是鏡面反射,什麼是漫反射。 (三)平面鏡成像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知道怎麼區分實象和虛像;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的特點及其應用。 (四)光的折射 1、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2、了解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質中時的偏折規律; 3、了解光在發生折射現象時,光路的可逆性。 4、會用光的折射規律解析簡單的折射現象。 (五)看不見的光 知道什麼是紅外線,什麼是紫外線? 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 1、了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 2、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3、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4、知道平行主光軸、通過光心、過焦點這三條射到透鏡上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和凹透鏡後的偏折情況; 5、知道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鏡 1、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知道照相機所成的像的特點; 3、了解投影儀的成像原理;知道投影儀所成的像的特點; 4、了解放大鏡的成像原理;知道放大鏡所成的像的特點; (三)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1、熟悉整個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 2、熟練填寫下表(透鏡成像規律,課本上有) 3、實象與虛象的區別 (四)眼睛和眼鏡 1、知道眼睛是怎麼看清物體的; 2、知道如何矯正近視眼; 3、知道如何矯正遠視眼。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知道顯微鏡的構造 2、知道望遠鏡的構造 3、知道顯微鏡和望遠鏡結構的共同之處 物態變化 (一)溫度計 1、知道溫度的物理意義 2、了解液體溫度計的製作原理;會看溫度計並讀數; 3、知道0℃和100℃的規定 4、會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 5、知道體溫計,知道體溫計與普通溫度計構造上的不同之處;知道體溫計的量程;知道人體正常體溫; (二)熔化和凝固 1、了解熔化現象,並知道熔化吸熱;了解凝固現象,並知道凝固放熱; 2、了解什麼是晶體,什麼是非晶體;了解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了解熔化曲線和凝固曲線的物理意義。 3、能將生活及自然界的一些現象與物質的熔點聯系起來; (三)汽化和液化 1、了解汽化現象和液化現象,知道汽化吸熱,液化放熱; 2、知道什麼是沸點,什麼是沸騰;能熟練說出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過程及沸騰的特點; 3、知道蒸發現象,了解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了解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能利用液體的沸點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如分離水和酒精的方法。 5、能利用蒸發吸熱的特點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 6、了解液化的方法;熟練運用液化現象解釋簡單生活現象。 (四)升華和凝華 1、了解升華現象和凝華現象,知道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2、能舉出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的現象的例子,並能簡單進行解釋.
❻ 求八年級物理上冊電子課本
人教版物理課本有老版和新版兩種,現在我分別以附件的形式發給你。
❼ 急急急,請問誰有八年級上冊湘教版的物理教材,電子檔、PDF都可以,只要能看,真的很急,
❽ 八年級物理人教版和湘教版的內容一樣嗎急!!!!
八年級物理人教版和湘教版的內容一樣嗎?—— 八年上嗎?
——前六章是一樣的,人教版的到第六章結束
湘教版的有第七章《簡單機械》
❾ 物理八年級上冊的所有定義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物體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就停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 V固 > V液 > 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前者不能治癒,後者可以治癒。
3.骨傳導:聲音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4.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特性
1.音調: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可聞聲:頻率在20~20000Hz之間。
次 聲:頻率低於20Hz。
超 聲:頻率高於20000Hz。
長的空氣柱產生低音,短的空氣柱產生高音。
2.響度:指聲音的強弱(大小)。聲音的響度與物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產生的響度越大。
3.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人們根據音色能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從物理學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振動發出的聲音。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
2.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聽覺下限)為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雜訊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和學習,應控制雜訊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雜訊不超過50dB。
3.減弱雜訊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雜訊、在傳播過程中減弱雜訊、在人耳處減弱雜訊。
五、聲的利用
1.聲可傳遞信息的例子:a.用聲吶技術探測海底的深度。
b.判斷雷聲有多遠。 c.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身體。
回聲定位――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聲波,這些聲波碰到牆壁或昆蟲時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聲可傳遞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聲波清洗鍾表等精細的機械。
b.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把結石擊成細小的粉末。
第二章 光現象
一、光的傳播
1.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光的直線傳播 ①激光準直。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 ③射擊時瞄準目標。
④小孔成像。⑤影子的形成。 ⑥排縱隊看齊。
3.光速: C = 3×108m/s = 3×105km/s
與聲速相反,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最快。 v氣>v液>v固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即: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條光線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特點:等大,等距,垂直,虛像。即: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③像、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④物體在平面鏡里所成的像是虛像。
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凸面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凹面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定律:三線同面,法線居中,空氣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⑵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
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速度越大,光線在裡面與法線的夾角越大。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最大,光線在裡面的夾角最大。
ɑ氣體>ɑ液體>ɑ固體
2.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陽光通過玻璃三棱鏡後,被分解成七種色光的現象。
2.透明的物體只透過與它顏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
不透明的物體只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
3.色光的三原色:紅,綠,藍。等比例混合後為白色光。
顏料的三原色:品紅,黃,青。等比例混合後為黑色。
六、看不見的光
1.紅外線熱作用強,穿透雲霧的能力強,可以用來烘烤、遙控、拍照等。
紅外線輻射到物體上,可使被照的物體發熱; 一般物體都會向外輻射紅外線,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紅外線的本領越強。
紅外線夜視儀是根據夜間人的體溫比周圍草木或建築物的溫度高,人體輻射的紅外線比它們強的原理製成的。
3. 紫外線化學作用強,可用來殺菌,促進骨骼生長,應用它的熒光效應還可以進行防偽。
太陽光是天然紫外線的重要來源.適當的紫外線照射有助於合成維生素D,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對人體有害。
陽光中的紫外線大部分被大氣層上部的臭氧層吸收,不能到達地面。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一、透鏡
1.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
2.凸透鏡能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會聚在焦點。
3.凸透鏡焦距越短,會聚作用越強。
同種材料製成的凸透鏡,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鏡
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體和實像分別位於凸透鏡的兩側;凸透鏡成虛像時,物體和虛像分別位於凸透鏡的同側。
三、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凸透鏡成像規律:
一倍焦距分虛實,兩倍焦距分大小,實倒虛正。
物距等於像距( u = v = 2f ),成倒立、等大的實像。
照相機:物距大於像距( u > 2f ,f < v < 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投影儀:物距小於像距( f< u < 2f ,v > 2f ),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內( 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四、眼睛和眼鏡
1.近視眼產生的原因是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或者眼球在前後方向上太長,使像成在視網膜的前面。因此應該利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的特點,在眼睛前面放一個凹透鏡,使像成在視網膜上。
2.遠視眼產生的原因是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後方向上太短,來自遠處一點的光還沒有會聚成一點就達到視網膜了。因此,應該利用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的特點,在眼睛前面放一個凸透鏡,使像成在視網膜上。
五、顯微鏡和望遠鏡
1.顯微鏡:來自被觀察物體的光經過物鏡後成一個放大的實像;目鏡的作用是把這個像再放大一次。經過這兩次放大作用,我們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見的小物體了。
2.望遠鏡:有一種望遠鏡也是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的。望遠鏡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一(縮小的)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物體對眼睛所成視角的大小不僅和物體本身的大小有關,還和物體到眼睛的距離有關。
第四章物態變化
一、溫度計
1.常用單位是攝氏度(℃):在一個標准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攝氏度,沸水的溫度為100攝氏度,它們之間有100個等份,每個等份代表1攝氏度。
2.熱力學溫度與常用溫度的換算關系T=t+273.15 K
3.家庭和實驗室里常用的溫度計原理: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製成的。
4.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的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液體的溫度;並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准確讀數。
使用時:①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後要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後再讀數;③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吸熱 凝固放熱)
1.熔化: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各種金屬。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
晶體熔化時的特點:固液共存,吸熱,溫度不變。
2.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
晶體凝固時的特點:固液共存,放熱,溫度不變。
3.晶體物質在熔化或凝固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非晶體物質在熔化或凝固過程中溫度發生改變。
同種晶體的熔點與凝固點相同。非晶體沒有確定的熔點和凝固點。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吸熱 液化放熱)
1.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
蒸發和沸騰是汽化的兩種的形式。它們都需要吸熱。
①沸騰:在一定溫度下(達到沸點),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
②蒸發:在任何溫度下,只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汽化現象叫蒸發。
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
⑴液體溫度的高低;⑵液體表面積的大小;⑶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快慢。
蒸發的作用:蒸發吸熱致冷
2.液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
液化有兩種方法:⑴降低溫度;⑵壓縮體積。
液化的好處:體積縮小,便於儲存和運輸。
四、升華和凝華 (升華吸熱 凝華放熱)
升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
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乾冰、樟腦、鎢。
凝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
第五章 電流和電路
一、電荷
1.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我們就說物體帶了電(荷)。
2.正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
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
3.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4.驗電器作用: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5.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繞核運動。
6.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電荷量。單位:庫侖(C)
元電荷 1e=1.6×10-19C
7.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所有電子總共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對外不顯帶電的性質。
8.導體:善於導電的物體。常見材料: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鹼鹽溶液。
絕緣體:不善於導電的物體。常見材料: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二、電流和電路
1.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電流方向的規定: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當電路閉合時,在電源外部,電流的方向是從電源的正極經過用電器流向負極。
3.電路的組成:①電源:提供電能 ②用電器:消耗電能
③導線:輸送電能 ④開 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4.三種電路:
①通路:接通的電路。 ②開路:斷開的電路。
③短路:電源兩端或用電器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
三、串聯和並聯
1.串聯電路的特點:
①電流只有一條路徑。
②各個元件之間相互影響。
③開關能控制整個電路的電流通斷,其控製作用與它所處的位置無關。
2.並聯電路的特點:
①電流有兩條或兩條以上路徑。
②各元件之間互不影響。
③開關的控製作用取決於它所處的位置。幹路的開關控制整個電路的電流通斷;支路開關只能控制本支路電流的通斷。
四、電流的強弱
1. 1A=103mA 1mA=103μA
2.測量方法:
一讀數時應做到「兩看清」即看清接線柱上標的量程,看清每大格電流值和每小格電流值。
二使用時規則:兩要、兩不
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反偏。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最大量程。
④絕對不允許不經用電器直接把電流表連到電源兩極上。
五、探究串、並聯電路的電流規律
1.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與電路中各用電器大小無關)
I=I1=I2
2.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I=I1+I2
當各支路用電器大小相等時 I1=I2
當各支路用電器大小不等時 I1≠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