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篁生物
A. 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各一首!!
《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楚辭·九歌·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
漢賦 司馬相如《鳳求凰》
鳳兮鳳兮歸故鄉 翱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 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 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 胡頡頏兮共翱翔
鳳兮鳳兮從我棲 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體心和諧 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 無感我思使於悲
《漢樂府 江南》
作者: 佚名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建安詩歌 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南北朝民歌
布帆百餘幅,環環在江津。執手雙淚落,何時見歡還?(《石城樂》)
唐詩
李白
清平調詞三首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
宋詞、
虞美人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流。
元曲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年代】:明
【作者】:於謙
【作品】:詠石灰
【內容】: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詞的話就是納蘭的了
【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現代詩
中文原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B. 篁 這個字念什麼 篁園市場,
篁
huáng
〈名〉
(1)
竹田,竹園 [bamboo garden]
篁,竹田也.――《說文》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戰國策·燕策》.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竹田曰篁.」
(2)
竹叢;竹林 [bamboo grove]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楚辭·山鬼》
篁竹之中.――《漢書·嚴助傳》
(3)
又如:篁陣(竹林);篁逕(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4)
竹名 [bamboo name]
隔篁竹聞水聲.――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5)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筍(一種筍名)
(6)
泛指竹子 [bamboo].如:篁山(長滿竹子的山)
篁
huáng ㄏㄨㄤˊ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
鄭碼:MNC,U:7BC1,GBK:F3F2
筆畫數:15,部首:竹,筆順編號:314314325111121
篆體:篁
五筆碼:trgf
C. 篁是什麼意思
形聲。字從竹從皇,皇亦聲。「皇」意為「大批人群所跟隨的王者」。「竹」與「皇」聯合起來表示「大批人徒在王者率領下建造的大型竹園」。本義:人工建造的大型竹園或竹田。
基本字義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
詳細字義
1、竹田,
竹園。
篁,竹田也。——《說文》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
戰國策·燕策》。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竹田曰篁。」
2、竹叢;竹林。
余處
幽篁兮終不見天。——《
楚辭·
山鬼》
篁竹之中。——《
漢書·嚴助傳》
獨坐幽篁里。——《竹里館》
又如:篁陣(竹林);篁逕(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
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3、
竹名。
隔
篁竹聞水聲。——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筍(一種筍名)。
4、泛指竹子。如:篁山(長滿竹子的山)
D. 「篁」這是什麼字
篁
huáng
〈名〉
(1) 竹田,竹園 [bamboo garden]
篁,竹田也。——《說文》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戰國策·燕策》。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竹田曰篁。」
(2) 竹叢;竹林 [bamboo grove]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楚辭·山鬼》
篁竹之中。——《漢書·嚴助傳》
(3) 又如:篁陣(竹林);篁逕(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4) 竹名 [bamboo name]
隔篁竹聞水聲。——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5)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筍(一種筍名)
(6) 泛指竹子 [bamboo]。如:篁山(長滿竹子的山)
E. 篁是什麼意思
拼音:huáng 。
基本字義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2]
詳細字義
形聲。字從竹從皇,皇亦聲。「皇」意為「大批人群所跟隨的王者」。「竹」與「皇」聯合起來表示「大批人徒在王者率領下建造的大型竹園」。本義:人工建造的大型竹園或竹田。
F. 女媧制笙篁
女媧娘娘
女媧娘娘相傳是上古時代的一位女神,是上古女帝,為人類之母。
女媧娘娘又稱女媧氏,女希氏,媧皇,地母。傳說,女媧娘娘姓風,是太陽神伏義氏的配偶。
《淮南子.覽冥訓》雲:「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從女、咼聲。」「女媧,陰帝,佐宓犧治者也。」「往古之時,四極癈,九州島裂。天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減,……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乘雷車,服應龍,……導鬼神,登九天,朝帝於靈門。」
《風俗通義》雲:「天地初開,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橫泥中,舉以為人。」
《帝王世紀輯存》:「女媧風,承伏羲制度,亦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中國古老神話里,以女媧娘娘為造人者,也是中國人共同的最早的母親,女媧娘娘的形象,根據漢朝武梁祠的石刻畫像為人頭蛇身。
傳說在大地還沒有人類以前,就有女媧這位女神。她覺得在這片青蔥翠綠的大地上,沒有東西可以陪伴他實在非常寂寞,於是仿照自己的模樣,用黃土混合水創造出人類來。相傳,女媧娘娘先用手捏黃土創造了人,後來覺得太吃力又麻煩,於是搓了一條長繩投入爛泥中,拉甩起來,泥漿濺開,乃化作了人。依此傳說,女媧可說是創世神和始祖神。
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這一天造出人類,因此正月初七又稱「人日」。女媧創造完人類後,碰到一個問題,如何讓人類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呢?要是在人死後再重造一批,那不是太麻煩了嗎?於是女媧娘娘便把人分為兩性,並制訂嫁取的禮儀,規定同姓氏不得婚配,此事攸關於倫理價值與優生學,是至為重要的。女媧自己充當人類的第一個媒人,從此人類便可以永續的繁衍下去。後人感念他對婚姻制度的貢獻,尊奉他為「媒神之祖」又稱「高媒」,也就是婚姻之神。
有了人類便有了爭端,繼而發生戰爭,交戰雙方為水神共工氏與顓項。戰爭的結果顓項勝了,水神共工氏憤怒之餘一頭撞斷了擎天柱不周山,不周山因而崩塌,下雨不止,地上洪水泛濫,造成世間大禍,民不聊生。女媧不忍他所創造的人類遭受苦難,於是煉制五色彩石來修補天空,並斬斷大神龜的四足來撐天,然後她再燃燒蘆草,用蘆灰去填地洞,將低地填高,世間才逐漸恢復了太平。人類能夠生存之後,文化也得以發展,於是女媧又創造了笙篁來教化人類,使人類的文明得以發展。
女媧補天的日子傳說為正月二十日,因此有人就把這天稱做「補天日」,並製作煎餅放在屋頂上,效法女媧補天。不過這項習俗現在已不多見了。
女媧娘娘也被奉為地母,或稱無上虛空地母、大道玄玄虛空地母、無土虛空地母無量慈尊,《地母真經》載:「盤古初生我當尊陰陽二氣配成婚」,又「天君本是玄童子,他聾我啞配成雙」,此說為地母與盤古同時生,較傳說先盤古再天、地、人三皇、神農、伏羲、女媧等有所不同。
在原始時代的人看來,土地是一種生物土壤是它的肌肉。岩石是它的骨骼。在許多神話傳說中稱天為「天父」,稱地為「地母」,因為它能生養萬物。
「地母」的觀念或許發生於古代人類脫離狩獵生活時入農耕時代,崇拜地母,它的宗旨有二:
祈求五穀收獲的豐盛。
當農民把鋤頭鋤入土內,建築物的其礎插入土中時,一定招惹地神動怒,所以祭拜「地母」,以平息地神的忿怒。
又說女媧娘娘開天闢地後,有東王又和西王母就是人們所稱的天又和地母。
女媧娘娘為人類的始祖,但民間視其為補大女神。有傳說女媧娘娘是補傘能手,因此造傘業者奉女媧娘娘為祖師,另外綿線的紡織界、綉補業及瓦窯業者也尊奉她為守護神。
正月廿日為女媧娘娘的聖誕。
客家習俗稱這一天為「天穿日」,各行各業都要停止工作一天。
女媧娘娘
女媧娘娘相傳是上古時代的一位女神,是上古女帝,為人類之母。
女媧娘娘又稱女媧氏,女希氏,媧皇,地母。傳說,女媧娘娘姓風,是太陽神伏義氏的配偶。
《淮南子.覽冥訓》雲:「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從女、咼聲。」「女媧,陰帝,佐宓犧治者也。」「往古之時,四極癈,九州島裂。天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減,……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乘雷車,服應龍,……導鬼神,登九天,朝帝於靈門。」
《風俗通義》雲:「天地初開,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橫泥中,舉以為人。」
《帝王世紀輯存》:「女媧風,承伏羲制度,亦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中國古老神話里,以女媧娘娘為造人者,也是中國人共同的最早的母親,女媧娘娘的形象,根據漢朝武梁祠的石刻畫像為人頭蛇身。
傳說在大地還沒有人類以前,就有女媧這位女神。她覺得在這片青蔥翠綠的大地上,沒有東西可以陪伴他實在非常寂寞,於是仿照自己的模樣,用黃土混合水創造出人類來。相傳,女媧娘娘先用手捏黃土創造了人,後來覺得太吃力又麻煩,於是搓了一條長繩投入爛泥中,拉甩起來,泥漿濺開,乃化作了人。依此傳說,女媧可說是創世神和始祖神。
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這一天造出人類,因此正月初七又稱「人日」。女媧創造完人類後,碰到一個問題,如何讓人類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呢?要是在人死後再重造一批,那不是太麻煩了嗎?於是女媧娘娘便把人分為兩性,並制訂嫁取的禮儀,規定同姓氏不得婚配,此事攸關於倫理價值與優生學,是至為重要的。女媧自己充當人類的第一個媒人,從此人類便可以永續的繁衍下去。後人感念他對婚姻制度的貢獻,尊奉他為「媒神之祖」又稱「高媒」,也就是婚姻之神。
有了人類便有了爭端,繼而發生戰爭,交戰雙方為水神共工氏與顓項。戰爭的結果顓項勝了,水神共工氏憤怒之餘一頭撞斷了擎天柱不周山,不周山因而崩塌,下雨不止,地上洪水泛濫,造成世間大禍,民不聊生。女媧不忍他所創造的人類遭受苦難,於是煉制五色彩石來修補天空,並斬斷大神龜的四足來撐天,然後她再燃燒蘆草,用蘆灰去填地洞,將低地填高,世間才逐漸恢復了太平。人類能夠生存之後,文化也得以發展,於是女媧又創造了笙篁來教化人類,使人類的文明得以發展。
女媧補天的日子傳說為正月二十日,因此有人就把這天稱做「補天日」,並製作煎餅放在屋頂上,效法女媧補天。不過這項習俗現在已不多見了。
女媧娘娘也被奉為地母,或稱無上虛空地母、大道玄玄虛空地母、無土虛空地母無量慈尊,《地母真經》載:「盤古初生我當尊陰陽二氣配成婚」,又「天君本是玄童子,他聾我啞配成雙」,此說為地母與盤古同時生,較傳說先盤古再天、地、人三皇、神農、伏羲、女媧等有所不同。
在原始時代的人看來,土地是一種生物土壤是它的肌肉。岩石是它的骨骼。在許多神話傳說中稱天為「天父」,稱地為「地母」,因為它能生養萬物。
「地母」的觀念或許發生於古代人類脫離狩獵生活時入農耕時代,崇拜地母,它的宗旨有二:
祈求五穀收獲的豐盛。
當農民把鋤頭鋤入土內,建築物的其礎插入土中時,一定招惹地神動怒,所以祭拜「地母」,以平息地神的忿怒。
又說女媧娘娘開天闢地後,有東王又和西王母就是人們所稱的天又和地母。
女媧娘娘為人類的始祖,但民間視其為補大女神。有傳說女媧娘娘是補傘能手,因此造傘業者奉女媧娘娘為祖師,另外綿線的紡織界、綉補業及瓦窯業者也尊奉她為守護神。
正月廿日為女媧娘娘的聖誕。
客家習俗稱這一天為「天穿日」,各行各業都要停止工作一天。
G. 「篁」這是什麼字
篁
huáng
〈名〉
(1)
竹田,竹園
[bamboo
garden]
篁,竹田也。——《說文》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戰國策·燕策》。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竹田曰篁。」
(2)
竹叢;竹林
[bamboo
grove]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楚辭·山鬼》
篁竹之中。——《漢書·嚴助傳》
(3)
又如:篁陣(竹林);篁逕(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4)
竹名
[bamboo
name]
隔篁竹聞水聲。——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5)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筍(一種筍名)
(6)
泛指竹子
[bamboo]。如:篁山(長滿竹子的山)
H. 關於泉州市的生物小論文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特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物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三教並盛,互為融合。方言以閩南話為主,通用語言為普通話。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飛天迎賓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線曲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里,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常綠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乾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元、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這里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27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以來各種宗教兼容並存,東西文化交匯薈集,特別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諸多宗教遺跡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現,頗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特產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老范志萬應神曲、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永春紙織畫。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編輯本段]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徐鋼;市長:朱明 徐鋼任中共泉州市委委員、常委、書記職務;黃少萍、廖小軍任副書記
[編輯本段]地質地理
泉州依山面海,泉州豐澤街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21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7864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421公里,大小港灣14個,島嶼208個。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深水泊位123個,湄洲灣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5℃~21℃,終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古詩稱泉州「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故泉州有「溫陵」雅稱。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全市林木蓄積量1833萬立方米,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43萬千瓦。主要礦產資源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水產資源豐富,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利用面積118平方公里,主要水產生物5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200多種。
[編輯本段]歷史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史前
泉州開拓甚早。在晉江流域的各縣,都有大批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閩越族「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紡織、陶器製作等技術。
前秦
夏、商兩代,今泉州地理區劃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出現關於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居住在這里的閩越人擅長造舟航海,「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後,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閩中,或為王,或為君,並服於楚,泉地屬之。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為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都東冶。泉地屬閩越國。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前閩越國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逐漸繁衍,設立冶縣,隸屬會稽郡。泉地屬冶縣。後又改屬會稽南部都尉的侯官縣。
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及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廈門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區。今德化縣屬侯官縣。
兩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屬晉安郡;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部分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後改南安江為晉江。
南北朝
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南安郡初隸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隸東揚州。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治所設在閩縣,今福州市區),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所轄。
隋
開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 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於是,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縣廢歸屬閩縣外,均屬南安縣。
唐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並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並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市鯉城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 在北隅依雲榭築衙,並建六曹都堂署及參軍廳,衙前辟南大街為市。不久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後凡稱「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領有五縣。
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37054戶,約24.95萬人。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游(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為仙游縣)、晉江四縣,時為中州。
天寶間(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節度使,泉州等六州屬之。
大歷六年(771年),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泉州仍屬之。
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樓。翌年歐陽詹作《北樓記》。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桃林場(今永春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觀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設萬安監。浯洲島(今金門)設牧馬區屬之。有陳淵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馬,耕稼漁鹽開始興起,人口日益蕃衍。
貞元間(785~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和年間(827~835年),泉州刺史趙棨增開泉州仁風門、素景東西兩門,合四門,北城牆建有立候樓;又辟東街、西街通東西兩門。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
光啟二年,王潮為泉州刺史,任內興築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東行春門、西肅清門、南崇陽門、北泉山門。
五代
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封為閩王。王審知死後,其長子王延翰繼位,自稱「大閩國」。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國號大閩,泉州歸之。升歸德場為德化縣,升桃林場為桃源縣(今永春),大同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桃源縣改稱永春縣。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開運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隸大殷。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八月,閩主降南唐;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後漢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留氏卒後,繼由清源軍統軍使陳洪進割據。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權建置。基本上承襲唐朝與五代之州、縣制。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宋復滅吳越,平海軍改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莆田縣百丈鎮(今莆田大洋、新縣、庄邊、白沙鄉)和仙游縣游洋鎮(今仙游游洋、石蒼、鍾山、象溪鄉)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邊境的一部分地區,另置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軍,又改為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游和興化三縣,軍治亦設於興化縣治所在地。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劃德化縣九座山區(今仙游縣鳳山、西苑鄉)歸仙游縣轄。長泰縣析歸漳州。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熙寧初(1068~1070年):四縣同巡檢寨設置於永寧里石湖村,專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陸路地方事務,額管125人。 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
據史書記載: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晉江縣安海東西兩市商人因爭奪碼頭發生械鬥,榷稅官難以控制。朝廷差官臨監,始置石井鎮。朱松(朱熹之父)為首任鎮官。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台灣戶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扎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點刑獄陳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經界。因遭權貴豪強反對,無法實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佑間(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年底,興安州即為元軍所陷。
元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元朝統一中國後,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作為地方政權機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縣及南、北二錄事司(以領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錄事司合而為一。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縣設儒學教授、學正、教諭。泉州路總管府儒學設教授、學正、學錄各1員,訓導6員;縣學設教諭1員、訓導2員。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並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設陰陽學,依儒學、醫學之例,路設教授、學正各1人,縣設訓術1人,教授天文、歷算、周易、數學。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總管府為泉寧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復為泉州路,隸屬江浙行省。
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遷至汀溪(今莆田新縣)。民間稱前者為舊縣(今仙游古邑),後者為新縣。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間(1321~1323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興化路下領莆田、仙游、興化三縣。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立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隸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吳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湯和、中書平章廖永忠率領舟師2萬人從明州(今浙江寧波)航海攻克福州。湯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參政袁仁招諭興化、漳、泉諸路。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明」。二月,泉州路降於明。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罷錄事司。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台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清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民國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門(待統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 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泉州市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泉州市 面積11244平方千米,人口762萬人(常住人口,2006年)
豐澤區 面積 132平方千米,人口 18萬。郵政編碼362000。
鯉城區 面積 52平方千米,人口 27萬。郵政編碼362000。
洛江區 面積 382平方千米,人口 17萬。郵政編碼362011。
泉港區 面積 326平方千米,人口 37萬。郵政編碼362801。區人民政府駐山腰街道。
石獅市 面積 189平方千米,人口 31萬。郵政編碼362700。市人民政府駐八七路。
晉江市 面積 721平方千米,人口103萬。郵政編碼362200。市人民政府駐羅山街道世紀大道。
南安市 面積2035平方千米,人口148萬。郵政編碼362300。市人民政府駐溪美鎮。
惠安縣 面積 762平方千米,人口 92萬。郵政編碼362100。縣人民政府駐螺城鎮。
安溪縣 面積2983平方千米,人口107萬。郵政編碼362400。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永春縣 面積1452平方千米,人口 55萬。郵政編碼362600。縣人民政府駐桃城鎮。
德化縣 面積2210平方千米,人口 31萬。郵政編碼362500。縣人民政府駐潯中鎮。
金門縣(待統一)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編輯本段]文化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作為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泉州具有薪傳不息、獨樹一幟的武術文化。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I. 篁是什麼意思
形聲。字從竹從皇,皇亦聲。「皇」意為「大批人群所跟隨的王者」。「竹」與「皇」聯合起來表示「大批人徒在王者率領下建造的大型竹園」。本義:人工建造的大型竹園或竹田。
基本字義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
詳細字義
1、竹田, 竹園。
篁,竹田也。——《說文》
薊丘之植,植於汶篁。——《 戰國策·燕策》。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竹田曰篁。」
2、竹叢;竹林。
余處 幽篁兮終不見天。——《 楚辭· 山鬼》
篁竹之中。——《 漢書·嚴助傳》
獨坐幽篁里。——《竹里館》
又如:篁陣(竹林);篁逕(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 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3、 竹名。
隔 篁竹聞水聲。——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筍(一種筍名)。
4、泛指竹子。如:篁山(長滿竹子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