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二百五什麼意思

二百五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6-17 20:59:12

A.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呢

有幾種說法:二百五的來歷(1)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韓、魏、趙、齊、燕、楚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

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

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

二百五的來歷(2)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說來源於戰國故事。蘇秦是戰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乾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一種說法,與推牌九有點關系。

原來,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再有一說: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明了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還有一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B. 「二百五」為什麼是罵人的話,又從何而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從來沒有過中斷,因此哪怕是一語中的很多日常俗語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來源,這也是很多老外認為中文難學的原因之一。像很多老外就搞不明白:「二百五」一個普通的數字,在中國為什麼是罵人的話呢



我還聽說,古代銅錢外圓內方,中間有個方孔,用繩子串起來,便於計算與攜帶,1000文錢為一弔,500文錢為半吊,250半吊的一半,不成吊,也就有不成調,不著調的意思。

還有一民間傳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怪不得屢考不中,單看給這倆孩子起的名,就知道他的書讀到驢肚子里了。他的兩個兒子很快長到讀書識字的年齡,有一天,他逛集市去了,臨走前把陪娃寫字的任務交給了他老婆。

發現成事只完成了250,而敗事也完成了250。於是感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是二百五啊!

C.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會變成罵人的話

“二百五”就是指“腦子不好使”、“蠢”、“笨”,總之是貶義詞。這個“二百五”的說法,具體來歷已經沒有準確記載了,只剩下一些民間的傳聞。

他們四個一合計,萬一被知道是冒領的,那還不得玩完?所以就說是四人合夥的,然後說“每人領賞二百五剛剛好”。於是齊王就命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拖下去斬首了。

D.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什麼原因使它成了罵人的話

二百五指的是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好出洋相的人都有可能獲此「殊榮」,從這點來看,二百五雖不是什麼褒義詞,但貶義的成分不算太重。

二百五的歷史並不悠久,《說文》、《爾雅》、《康熙字典》、《辭源》、《辭海》等等全都無載,《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也很簡略,不知出處。

而關於二百五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各自有各自的趣味性。據考證,二百五」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推牌九抓斃十的說法

玩牌九時,每人抓兩張牌,組合成九則是大牌會贏,如果組合為10,就是「斃十」了,屬於最小的牌了,四和六合成「斃十」,四在牌九里是「二板」,六在牌九里是「幺五」,兩張牌合稱「二板五」。

這「二板五」在鄉下農村普通話不標准,說禿嚕了就成了「二百五」。

這推牌九每次都推到斃十,那可不是輸定了嗎?輸了錢還幫別人數錢呢,這不是傻不拉幾的二百五么?

E. 二百五的意思

二百五 是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二百五用於口語調侃,但絕非粗口或者罵人的話。 半瓶醋。出自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國人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據考證,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源於戰國故事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齊、楚、燕、趙、魏、韓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一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裡去捉呢?齊王靈機一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餘辜。齊王一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麼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一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一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源於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源於推牌九
牌九系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其他說法
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從前有一個傻瓜,家道中落。有一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金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一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麼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山東棗庄、微山、江蘇徐州方言「半熟(讀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這里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稱為「半熟(讀作『半浮』)」。話說「二百五」
「二百五」不是一個很古老的詞,不用說《爾雅》、《說文》、《康熙字典》不載,即便《辭源》、《辭海》也不見蹤跡,只有《現代漢語詞典》收有詞條,卻也未標明出處,只提示了一句「[方]半瓶醋。」「半瓶醋」出自元雜劇《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清代《石頭記》六十四回有:「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何謂「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比喻一知半解卻好人前賣弄,也叫「半吊子」。其實,《現漢》只說對了一半,且拐了一個「彎兒」。「二百五」說的是「錢數」,與「半吊子」的關系更密切些。
如同「馬大哈」源於馬三立的相聲《買猴》,俗語「二百五」的「根兒」恐怕也要從文藝作品中去尋。在稍早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表於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1913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製作了由張石川執導的電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廟》。丁楚鶴出演主角「二百五」,這個第一次走進上海的農民,由於不懂規矩,傻氣四溢,鬧劇不斷,被演得惟妙惟肖,給人印象極深,此後「二百五」不脛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陳獨秀在《收回教育權》一文中言及「二百五」。1949年,上海大同電影公司又攝制了電影《二百五小傳》,描寫一位正直憨厚、愛打抱不平的評戲藝人,其綽號「二百五」。此後,「二百五」的「名氣」更大,幾乎傳遍全國。

F.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

二百五是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 在北京話裡面,二八五一般用來形容說話不恰當、不合適,也可以指那些行為不符合常規的人。

用法: 二百五一般用作主語、賓語或者是定語。多用於口語,在各地的口語中都有出現。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很多人誤以為二百五是粗話,但是其實二百五隻是用於口語調侃,嚴格來說的話,其實它並不是什麼粗口或者什麼罵人的話。

二百五的出處是清炒吳趼人的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6)二百五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二百五一詞的來源,在民間有很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說二百五源於民間傳說: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G. 「二百五」是啥意思,有啥歷史典故是貶義還是褒義

二百五,在現代漢語里,當然是褒義,表示對人的尊重,形容這個人很耿直,耿直的都過了火,火的一塌糊塗。要是你在頭條看到哪個小編寫的文章不錯,深得你意,可以在文章下方頂一句:「真250」。

二百五這個詞首次見諸於書籍,在清末吳趼人所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由此可見,非說二百五這個典故是出自於台灣歌星伍佰的,未免也太二百五。

熱點內容
怎麼查qq 發布:2025-04-30 22:36:31 瀏覽:575
如何訪問外網 發布:2025-04-30 21:13:09 瀏覽:679
什麼犬什麼什麼 發布:2025-04-30 21:08:56 瀏覽:437
北師珠教學管理系統 發布:2025-04-30 19:19:56 瀏覽:919
教師暑期感悟 發布:2025-04-30 18:35:46 瀏覽:507
數學書2年級 發布:2025-04-30 16:22:56 瀏覽:664
老師磁力下載 發布:2025-04-30 15:38:26 瀏覽:478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5-04-30 15:34:06 瀏覽:125
顏色英語單詞 發布:2025-04-30 15:25:42 瀏覽:350
語文象徵 發布:2025-04-30 13:58:28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