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大數字校園
Ⅰ 中國礦業大學怎樣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高校,同時也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作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辦學歷史、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對我國煤炭能源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和支撐作用。1960年和1978年,學校先後兩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學校坐落於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校園佔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舍建築面積130餘萬平方米。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由英國福公司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焦作路礦學堂是晚清時期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時也是在我國創辦最早並一直延續至今的礦業高等學府,並躋身於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大學的行列。從1920年代起,學校先後經歷了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的變遷。抗戰爆發,學校先遷陝西西安,再遷甘肅天水,於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陝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將焦作工學院撥歸燃料工業部領導,1950年3月,又將新開辦的華北煤礦專科學校並入焦作工學院,並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在經歷了天津-焦作兩地辦學的短暫過渡期後,1951年2月,焦作工學院的師生員工及圖書儀器設備全部遷至天津;4月,中國礦業學院舉行成立典禮――焦作工學院的歷史宣告結束。
1952年院系調整期間,北洋大學、唐山交大、清華大學的采礦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學校因此聚集了全國一流的采礦科學技術人才。1953年,為實現更大的發展,學校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成為北京學院路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1978年,學校在江蘇徐州重建,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在北京學院路原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9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1998年,煤炭工業部撤銷,學校劃歸國家煤炭工業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並入學校,成為學校「北京校區東校園」,形成了「一校兩地三校園」的辦學格局。2000年,學校整體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其後,北京校區東校園又劃轉北京廣播學院。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學校的命運始終與國運的興衰緊密相聯。伴隨著歷史的風雨,歷經時代的滄桑,中國礦業大學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與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100多年來,歷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歷經艱辛,顛沛流離,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在舊中國,學校把「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作為歷史責任。在新時代,學校把「開發礦業、開採光明、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作為神聖使命。經過一代又一代礦大人的努力奮斗,鑄就了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勤奮、求實、進取、奉獻」的優良校風。
中國礦業大學作為當今全國唯一以礦業命名的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在上級主管部門、煤炭能源行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長期發展和建設,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和多科性大學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開發、利用,資源、環境和生產相關的礦建、安全、測繪、機械、信息技術、生態恢復、管理工程等領域形成了優勢品牌和鮮明特色。學校設有礦業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化工學院、環境與測繪學院、電力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管理學院、文學與法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等22個學院。學校另有徐海學院和銀川學院等兩個獨立學院。
學校現有59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4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及5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分別排名第一、一、三、四位。2012年,工程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各類教職工3100多人。在1770餘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47人,副教授564人;博士生導師303名,碩士生導師812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60%以上。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擁有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外聘7名院士擔任相關學院的院長),先後有1人獲聘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獲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1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4人被列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57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1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7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5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9人分別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1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
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致力於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成果豐碩。建校以來,先後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20萬余名畢業生,他們當中許多人已成長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及行業發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乾和領軍人物。2002年以來,學校先後獲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建成9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擁有14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建設了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示範基地。2002年以來,我校學生參加省級以上國內外科技競賽獲得3470餘項獎勵,先後有1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和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及江蘇省創業教育示範校,2012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稱號。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300餘人,各類碩士、博士研究生10700餘人,留學生180餘人。
圍繞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和國家及行業的戰略需求,學校致力於科學研究,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一五」以來,共承擔包括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發展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75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22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0項,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江蘇省高校第一位;獲省部級科技獎勵315項、授權專利3452項(其中發明專利578項)。研究與發展經費快速增長,目前年均科研經費超過5億元。學校建設了完備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圖書館擁有藏書230萬冊,數字圖書89萬冊。數字化校園建設不斷向前推進。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礦業安全博物館)每年接待社會各界的參觀者14000多人。
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科技進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以校董事會為平台大力推進社會服務,校董事會成員單位發展到111家,全面合作單位達到24家,與8個地級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14家國有大型企業共建了研究機構。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評為江蘇省唯一的「A類(優秀)國家大學科技園」稱號;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被譽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範」。學校承擔了國家安監總局「十二五」期間萬名煤礦總工程師培訓任務,在煤炭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
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目前,學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強的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創新高等教育國際協同模式,成立了國際學院,建設了中澳礦業研究中心等國際合作平台,聯合10多所國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發起成立了「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在澳大利亞格林菲斯大學創辦了「旅遊孔子學院」。多次成功舉辦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學術年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
考研數學張宇老師中國礦業大學博士
Ⅲ 中國礦業大學的校區分別在哪裡
中國礦業大學坐落於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市,中國礦業大學校址分南湖校區和文昌校區。
中國礦業大學坐落於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市,該市擁有超過六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年建城史,並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歷史底蘊,被稱作「東方雅典」。徐州作為江蘇省第二大城市、全國經濟30強城市、國家重要交通樞紐和國際新能源基地,是國務院定位擁有地方立法權的特大型區域中心城市。
截至2014年9月,中國礦業大學校址分南湖校區和文昌校區,總佔地面積4413畝,校舍建築面積130餘萬平方米,校圖書館藏書226萬冊,數字圖書89萬冊。南湖校區作為本科生基地,是一個集信息化、園林化、生態化的現代化大學校園。它位於徐州市南郊,北臨三環南路,與小南湖隔路相鄰,東臨新茶路,與雲龍湖公園、泉山風景區相接,西至拉犁山腳下。這里有山有水,具有典型的水鄉環境特色,總佔地面積2858畝,南北長約1700米,東西寬約1200米,呈不規則長方形。北區主要為10多個學院實驗樓、專業實驗室、電子實驗中心、CAD實驗中心、培訓中心等;南區主要為公共教學樓及院系教學行政辦公樓。
中國礦業大學學生生活區位於南湖校區西面,西達拉犁山麓,與教學區隔水相望。區內建築呈指狀分布,使拉犁山的景色也滲入其中,並與校內生態交往帶融為一體。由碧水、綠島、廣場形成的生態共享區,位於教學區和學生生活區的中間,其地形、地貌及水系採用江南園林的構思,形成了一泓蜿蜒曲折的水面,岸邊有大量親水平台與廣場,為師生們課余活動的主要場所。每隔一定距離便有跨河而建的步行橋聯系東西兩岸,把中央生態區分隔成了一系列明朗或曲折延綿的空間。
中國礦業大學是國家(首批22所)「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1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全國56所研究生院高校之一。也是江蘇全省四所部省共建高校之一,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河海大學。設有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和孔子學院(澳大利亞)。
Ⅳ 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現在的建設面積是多少。不是規劃的
我就是這學校的,這學校只要你報了志願,百分之百的錄取。這個學校是3本,就不要來這個學校了。學校很小,而且環境也不好,比較偏僻。建議你多考慮下。而且你是河南的,氣候濕潤,你可能不適合來大西北。記得給我加分哦!!
談談我的感受吧,自考么我覺得就是在自己,我們學校對自考的學生基本就不管,真的不管,可以說是想來就來
學校的環境: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 學校就是2個教學樓2個餐廳3個宿舍樓 就這樣外加操場1~ 籃球場就是水泥地上的幾個架子.學校現有面積不打大
住宿:呵呵 這個就更沒有辦法說了學校的8人間居多6人間少數百分之32不到!這個是學校給的數字.不真實 我們輔導員說就19點幾 4人間就更少了 基本別想住 不過8人的環境不錯 又獨立衛生間!
教學:這個教學我們統招的老師基本都是研究生碩士除了輔導員.自考的是大學本科.這些老師都在教育教學上又一套辦法!~還可以了
就業 :這個明說呢 博士都是一層沒有工作 更別說是3本的自考了 這個主要在自己了 看你學到了多少!` 然後你自己武裝了就不落伍了
師資:就象我剛上面說的 還有少量本部老師 不過我沒有見過.......
生活:這個我就要說說了,學校的超市呢就一個比較黑,又一個小的交費的地方~!一個打字社 一個報亭 餐廳的飯又點貴 不知道這個學期又沒有改變,還有就是學校又毛病不知道哪天就給你停水了 很郁悶 還有這個電 都是有的在不通知的情況下就沒有了......郁悶啊 最主要就是學校的這個澡堂子拿叫一個爛啊 有的時候就是開水 有的時候就是冰水 而且還那麼的小啊 汗~!~!~
這個的自考!怎麼說呢 是寧夏的都好過,真的我們是獨立的出卷啊 寧夏自考委的......這個主要還是在自己拉 學好就不怕了
我覺得你決定了我就不好說什麼了,如果你要再考慮上別的學校的去 我們著的自考有不成熟 新學校辦自考純粹為了錢 你去寧大 還有別的學校 說白了 重點大學的自考都能參加為什麼就看到這個學校了
Ⅳ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南湖校區的佔地面積。
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的佔地面積為2858畝,截至2018年5月,礦大校園佔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舍建築面積130餘萬平方米。中國礦業大學是中國創辦最早並一直延續至今的礦業高等學府,並躋身於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大學的行列。
是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學,世界著名礦業大學。學校溯源於1909年創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於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陝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
(5)礦大數字校園擴展閱讀
中國礦業大學校區及地址:
南湖校區: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學路1號南湖校區作為本科生基地,是一個集信息化、園林化、生態化的現代化大學校園。它位於徐州市南郊,北臨三環南路,與小南湖隔路相鄰,東臨新茶路,與雲龍湖公園、泉山風景區相接,西至拉犁山腳下。
文昌校區: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金山東路1號。中國礦業大學總佔地面積4413畝,校舍建築面積130餘萬平方米,校圖書館藏書226萬冊,數字圖書89萬冊。
Ⅵ 中國礦業大學在哪裡
中國礦業大學有2個校區,分別是南湖校區、文昌校區。具體地址如下:
1. 南湖校區: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學路1號。南湖校區作為本科生基地,是一個集信息化、園林化、生態化的現代化大學校園。它位於徐州市南郊,北臨三環南路,與小南湖隔路相鄰,東臨新茶路,與雲龍湖公園、泉山風景區相接,西至拉犁山腳下。
2. 文昌校區: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金山東路1號。總佔地面積4413畝,校舍建築面積130餘萬平方米,校圖書館藏書226萬冊,數字圖書89萬冊。
拓展資料:
1. 中國礦業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簡稱「礦大」,坐落於有「五省通衢」之稱的江蘇省徐州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 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平台」、「111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重點建設的高校、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也是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實施高校。
2. 中國礦業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世界著名的礦業學府。學校溯源於1909年創辦的焦作路礦學堂,於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陝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因歷史變遷,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3. 截至2016年9月,學校有本科生23900餘人,各類碩士、博士研究生11000餘人,留學生460餘人;校園佔地面積4413畝,校舍面積130餘萬平方米;有57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個專業學位碩士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4. 在教育部2012年學科評估中,中國礦業大學的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分別排名第一、一、三、四位。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ESI學科排名進入全球前1%。
Ⅶ 寧夏礦業大學銀川學院教務系統登錄入口
http://dc.cumtyc.com.cn/(iftmawfrkd10lbfabxpuhe55)/default2.aspx(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教務管理系統)。
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是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銀川市人民政府、中國礦業大學和銀川東方旭邦科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四方共建,2008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的獨立學院。學院坐落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地理環境優越,人文經濟薈萃。
截至2016年12月,學校校園佔地面積653731.99平方米,約合980.6畝,科研儀器設備值為5010.39314 萬元,紙質圖書總量78.2萬冊;設有6個教學系部,開設24個本科專業;教師總量556人。
(7)礦大數字校園擴展閱讀:
錄取原則 :
1、進檔考生若報考同一專業志願,分數相同時將根據單項成績擇優錄取。理工類單項成績比較順序為理科綜合、數學、英語;文史類成績比較順序為文科綜合、語文、英語。
2、當考生填報的專業志願均不能滿足但服從專業調劑者,學院將根據其他專業的錄取情況進行專業調劑;對填報的專業志願均不能滿足且又不服從專業調劑者,予以退檔處理。
3、除采礦工程專業只招收男生外,其它所有專業男、女生均可報名,比例不限。所有專業無專業級差要求。
4、藝術類專業成績認定及錄取原則:
a、我院認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的藝術類專業課統考成績,不再單獨組織藝術類專業課考試,高考文化課考試成績與省藝術類專業課統考成績均達到生源省藝術類相應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以上的進檔考生,
錄取時按照高考文化課成績和專業課統考成績的綜合總分(文化課成績40%+專業課統考成績60%)排序,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綜合總分相同情況下,再按照專業課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b、考生生源地未組織統考或聯考的專業,專業課成績認可考生參加的其他本科院校組織的校考合格成績,專業課成績合格後,按高考文化課成績由高到低擇優錄取,若考生文化課成績相同,則優先錄取專業課成績較高者。
Ⅷ 礦大是985還是211工程大學
礦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111計劃」和「卓越計劃」重點建設高校。
中國礦業大學,坐落於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市,該市擁有超過六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年建城史,並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歷史底蘊,被稱作「東方雅典」。
學校校址分南湖校區和文昌校區,總佔地面積4413畝,校舍建築面積130餘萬平方米,校圖書館藏書226萬冊,數字圖書89萬冊。南湖校區作為本科生基地,是一個集信息化、園林化、生態化的現代化大學校園。它位於徐州市南郊,北臨三環南路,與小南湖隔路相鄰,東臨新茶路,與雲龍湖公園、泉山風景區相接,西至拉犁山腳下。這里有山有水,具有典型的水鄉環境特色,總佔地面積2858畝,南北長約1700米,東西寬約1200米,呈不規則長方形。北區主要為10多個學院實驗樓、專業實驗室、電子實驗中心、CAD實驗中心、培訓中心等;南區主要為公共教學樓及院系教學行政辦公樓。
學生生活區位於南湖校區西面,西達拉犁山麓,與教學區隔水相望。區內建築呈指狀分布,使拉犁山的景色也滲入其中,並與校內生態交往帶融為一體。由碧水、綠島、廣場形成的生態共享區,位於教學區和學生生活區的中間,其地形、地貌及水系採用江南園林的構思,形成了一泓蜿蜒曲折的水面,岸邊有大量親水平台與廣場,為師生們課余活動的主要場所。每隔一定距離便有跨河而建的步行橋聯系東西兩岸,把中央生態區分隔成了一系列明朗或曲折延綿的空間。
體育運動區分南北兩個區。南體育區是主要的運動區域,布置在南湖校區的西南角,這里設有游泳館、體育館、體育中心(主體育場)等,並有入口與城市道路相連,便於向社會開放,實現資源共享;北體育區在兩宿舍區中間,方便學生使用。體育場地包括:3個400米標准田徑場、30個籃球場、30個排球場、10個網球場、45個羽毛球場等。
Ⅸ 中國礦業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一、校門:
這是學校的東門,也是學校的正門,兩個門,一個為進入口,一個是出口,記得剛新生入學的時候就是從這個校門進入,畢業的時候也是從這個校門離開。這應該是進入校園第一眼看到的建築,也是離校時候看的最後一眼的建築。
二、民族樓
為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及其學生設計,據說屋檐彩繪圖案為其妻子病榻之中的林徽因女士親手設計。由於和海淀區中關村南路今天人民大學附近的北京友誼賓館同為梁先生設計,加之風格和設計思路非常相似,行業內有人將其稱為「姊妹樓」,友誼賓館今天的主色調多為綠黃色,民族樓為橙黃色。
三、 礦大牆
礦大有很美麗的人,有很美麗的花,也有很特別的建築。礦大進來之後會看到有一簇簇的花迎面襲來,很幽靜,又很美,會讓人駐足停留,又會讓人流連忘返,留下紀念,春夏之際,課余之時,遇上好友,走在這長長的路上,拍上幾組美美的照片,真是人間樂事。
四、圖書館
圖書館該是一個美麗的地方,礦大圖書館很別致,內部有圓環設計,還有領導人題詞,濃濃的中國紅和正能量,裡面圖書資源豐富,電子資源也很豐富,雖然不是大,但是卻很方便舒適,有種中西合璧的感覺。
五、食堂
一個學校的地標性建築中,不得不說的就是食堂,礦大學院路校區有豐園食堂、裕園食堂和清真園食堂,沒錯,取名就是這么實誠,豐收富裕。豐園食堂一層較為便宜,二層有自選,還有礦大最受好評的麻辣香鍋,三樓於2017年重新裝修,改造的很有特色,口味也很齊全。
六、學十樓
作為學生公寓,學十樓十五層高,是目前本科和研究生男生公寓,在住宿條件上它應該是礦大最好的宿舍公寓樓了,客觀來講,在附近高校中也算是不錯的公寓樓,學十樓對面的是女生宿舍學八樓,學八樓和學十樓中間的廣場稱為學九廣場,這個設計也很有新意。
參考資料:中國礦業大學
Ⅹ 中國礦業大學二本和三本(徐海學院)在一起嗎,二本今年分數線是多少啊我是江蘇考生
中國礦業大學二本和三本(徐海學院)不在一起。三本320分。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是中國礦業大學以新機制舉辦的獨立學院,成立於1999年,2003年經教育部批准作為獨立學院辦學,是江蘇省最早批准辦學的獨立學院之一。學院坐落於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在中國礦業大學文昌校區辦學,校園西鄰風景秀麗的雲龍湖、雲龍山,北鄰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泉山科技廣場,南鄰鬱郁蔥蔥的泉山森林公園,佔地面積1555畝。校區內有完備的教學研究設施,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有藏書230萬冊、數字圖書89萬冊的圖書館,以及能夠滿足2萬名學子學習、生活需要的配套齊全的文化、體育、生活設施,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學院共有普通本科學生7600餘人。
學院依託中國礦業大學雄厚的學科和教學優勢辦學,以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現設經濟與管理系、機電與材料工程系、信息與電氣工程系、建築工程系、計算機系、外國語言文化系、文學與藝術系7個系,26個專業,其中理工類專業15個,經濟管理類專業5個,文學、藝術、外語類專業6個。建立了完善的專業建設體系,質量監控系統,確保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