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馬腰中學

馬腰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5-22 14:43:31

A. 從堰三小區到馬腰中學有直到公交車嗎

公交線路:南潯7路 → 南潯115路,全程約8.0公里

1、從堰三小區步行約1000米,到達巨贏花園站

2、乘坐南潯7路,經過4站, 到達世友木業站

3、步行約490米,到達招呼站

4、乘坐南潯115路,經過2站, 到達馬腰站

5、步行約100米,到達馬腰中學

B. 2008湖州新概念作文大賽高中組獲獎名單

湖州市抄「新世紀」
杯新概念作襲文大賽獲獎學生名單
中學組
一等獎
朱思磊
吳興實驗中學
朱雨晨
華盛達外語學校
楊雙雙
湖州十二中
周旭芳
菱湖中學


德清一中
費莉佳
湖州中學
二等獎
陳彗瑩
湖州五中


長興實驗初中
楊能飛
華盛達外語學校
邱越馳
湖州四中
潘曉楚
湖州十二中
陳心怡
湖州十一中


新市鎮初級中學
鮑海峰
吳興高級中學
李晨露
吳興高級中學
姜雙晴
新世紀外國語學校
三等獎
蔣夢婷
虹星橋鎮中學


華盛達外語學校
章燕婷
新世紀外國語學校
楊婷婷
湖州四中


新市鎮初中
章夢瑩
湖州五中
朱悅偉
湖州十二中
林心依
湖州五中
高麗蕊
新世紀外國語學校
陸枋圓
新世紀外國語學校


吳興實驗中學
鄭芊蕙
湖州五中
王琦雯
湖州十一中


華盛達外語學校
沈怡婷
馬腰中學
吳城斐
湖州十二中
褚伊寧
華盛達外語學校
沈儀蕾
德清二中
姚麗婷
莫干中學
蔡宇騁
練市中學
戴穎瑋
南潯中學


德清一中
傅麗敏
湖州中學
鄭卉倢
湖州中學
劉文超
吳興高級中學
姜煜婷
湖州中學
吳舒暢
湖州中學
潘瑤菁
德清一中


湖州中學
章斌傑
菱湖中學
孫曉敏
德清三中
蔡莎莎
德清高級中學
褚秦琪
信息工程學校
沈曉霞
練市一中
張軍雋
善璉中學

C. 馬腰小學去年升馬腰中學的名單

南潯馬腰小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建議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或你的班主任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D. 求南潯的歷史

中國長江三角洲的金三角滬蘇杭嘉湖中心,有一顆錦綉明珠——她就是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區——南潯區,屬上海都市圈的新興城市,地處杭嘉湖平原北部,南連省會杭州,北瀕太湖,東接天堂蘇州,隔湖與無錫相望,西上直達南京。南潯地處蘇南、浙北黃金要地,是浙江接軌上海的前沿,滬渝(申蘇浙皖)、申嘉湖杭高速、318國道和湖鹽(湖州--海鹽)公路貫通全境,京杭運河、長湖申航道和規劃中的滬蘇湖城際輕軌、乍嘉湖鐵路穿境而過,距上海、杭州、蘇州三大城市均為100公里左右。
南潯區的歷史可追溯其前身即東遷縣,始建於西晉(282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歷史。縣境東至平望官河(今江蘇省吳江市平望鎮老運河),北至太湖諸溇港,南至新市、烏鎮、雙林、璉市(今練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東二十八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中心城區南潯鎮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鎮至今已有757年歷史。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南潯東57里的地區劃歸平江(蘇州)鎮區成為湖州境東之門戶,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規模初具,因濱溪遂稱潯溪。潯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寧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時(1225~1264)文獻記載「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並設鎮官,元末張士誠據南潯,於至正十六年(1356)築城(南潯太尉古城距今已有653年歷史)。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蘇州城。 明末潘爾夔《潯溪文獻》雲:「闤閡鱗次,煙火萬家;苕水碧流,舟航輻輳。雖吳興之東部,實江浙之雄鎮。關於「煙火萬家」之說,明萬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時,史志都有此記述。明萬曆至清代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時期。南潯之成為江浙雄鎮,是因蠶桑業和手工業繅絲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發展。1958年10月南潯與東遷、馬腰、橫街、北里、三長五個鄉合並建為南潯人民公社,南潯鎮屬公社的18個大隊之一。1983年由省轄湖州市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86年撤北里鄉,歸並入鎮。1988年,湖州市撤郊區人民政府,南潯直接由市領導。1992年7月,經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鎮區為市級經濟開發區。199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南潯水陸交通方便,鮑診在《南潯小泊》中說:「水市千家聚,商漁自結鄰」稱之為水市。經過近十多年的建設,已構成了水陸並舉的交通網路,被譽為「小萊茵河」的長湖申航道(含運河段)和318國道與周圍都市、鎮鄉相通,東至震澤、平望、上海、嘉興,西至湖州、長興、安吉、梅溪,南至桐鄉、德清、杭州,北至太湖東、西洞庭山、蘇州均有水、陸路相通。鎮轄的16個村也已通了公路。郵電通訊已形成傳真通信、電子傳真、程式控制直撥、行動電話等現代化通訊網路。便捷的交通、郵電既有利於商品的交換,又有利於投資開發,促進市鎮經濟的發展。南潯處於蘇、杭、湖、嘉、滬諸大都市的中心,成為這些城市與周邊鎮村經濟商貿的樞紐,以及湖州市臨浦東開發區的前沿地位。 南潯建鎮至今的漫長歲月中以經濟、政治為主線來剖析,基本上可分為六個歷史階段。 一、從村落到建鎮階段。南宋初,本地僅一村落,稱潯溪村,後稱南林,耕桑之富已有浙右,且為行商坐賈薈萃之所,淳祜末立南潯鎮,這表明鎮的形成,是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此後直至明萬曆中,蠶桑種植經濟和家庭手工繅絲日益發展。 二、明萬曆至清中葉雄鎮階段。南潯七里(輯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後曾多次改進繅絲方法,明萬曆(1573---1620)間對育蠶、植桑、繅絲等又進行技術革新,如培育了名聞中外的蓮心種,製成了3緒絲車等,因而七里湖絲聲名鵲起,杭、嘉、湖、蘇所產生絲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間,七里絲行銷范圍除江南外,經明州(今寧波)、廣州大量外銷日本及歐美。史家稱:人明,「蠶桑之利,其盛於湖」。「蠶事吾湖獨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潯為甲」。時,鎮境「家家門外桑陰繞,不患葉稀患地少」。「潯溪溪畔盡桑麻」。「無尺地之不桑,無匹婦之不蠶」。可見蠶桑種植經濟的盛貌,而七里絲之暢銷,又與蠶桑業、手工繅絲業形成良性循環,互相促進,鎮村經濟的繁榮,「江浙之雄鎮」為民間之共識,史家之定論。 三、江南名鎮階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鴉片戰爭失敗後,上海辟為通商口岸,湖絲貿易以南潯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國生絲出口貿易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潯人先後搖成絲經,這二次革新,改變了出口「有絲無經」狀態,以致對外貿易激增,並促進了繅絲業的大發展。全鎮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農民以紡經為業,絲經行最盛時達56家之多。清末民初,絲棧達42家,上海的91家絲經行中,7096為南潯人所開設。從出口貿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蠶絲出口總數為21176包,其中南潯出口數為13426包,占出口總數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國蠶絲出口達到五萬擔。到光緒十八年(1892)出口超過了十萬擔。在短短二十年,蠶絲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還是湖州輯里絲」。(《近代浙江絲綢業民族資本的發生與發展》求良儒)。在此期間,七里絲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七里絲以質優量多,而暢銷海內外,南潯經濟由此空前繁榮,它以江南蠶絲名鎮載譽國際。到清同光年間,南潯因經營蠶絲貿易而成為富豪者達數百十家,所積累的財富少則數十萬兩白銀,多則達千餘萬兩白銀之巨,在江南各鎮中首屈一指。除致力發展蠶絲外貿外,還投資鹽業、鐵路、房地產、典當業、銀錢業和現代企業,其范圍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別是雄厚的商業資本在近代上海商場中佔有重要地位,當時上海稱之為「南潯幫」的商人,其中多數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員。如此發家致富後,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產,築庭園書齋,以及捐資築路造橋,興辦教育等社會公益。這些民族資本家,是伴隨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他們不僅為本地,乃至中國初期的民族資本主義繁榮和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一歷史階段,整個中國社會處於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資本主義從萌芽到發展的時期。南潯蠶桑、手工制絲業發達,外貿興旺,百業昌盛,市場繁榮,從性質上說,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業性市鎮,它以生絲銷售為主兼有蠶繭原料加工手工業的絲市專業為特色。清末,史家稱「整個湖州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將因商業發展而新興的南潯與傳統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鮮明對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潯鎮在湖州府的經濟地位。 四、民國中期進入式微階段。這期間,七里絲面臨資本主義國家機械絲的嚴重挑戰,雖然從民國元年至23年(1912~1934)這二十三年中,七里絲出口平均數占上海出口生絲總數仍然高居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八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於戰爭和醫治戰爭創傷,七里絲每年出口數量不減,但好景不長,民國18年開始,出口數直線滑落,23年出口數慘跌到300包。抗日戰爭期間,蠶絲生產又備受摧殘,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為南潯經濟命脈的絲生產的萎縮,造成市場蕭條,農村破產,缺糧嚴重,民生凋蔽狀態。解放後的44年,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南潯經濟建設歷經了兩個階段,至今已建成了現代中小型工業為主體,商貿、農業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的市鎮。 五、新中國建立到1978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得以解放,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業總產值為580萬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業總產值達3805.26萬元,比1957年增長6.6倍。1950年,鎮區僅有5家私營小廠,151家個體手工業戶, 南潯文園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技術革新,許多現代企業脫穎而出,工業內部結構逐步發生變化,制絲、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業紛紛建立,工業從過去單一的絲織業跨人多門類的渠道。農業從解放前的單季稻發展到春花連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僅為5618.5噸,畝產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9119.9噸,畝產704.5公斤,分別增長3.4倍和3.64倍。蠶繭,1949年年產54.2噸,到1977年達到239.2噸,猛增44倍。但由於受到「大躍進」的折騰,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以及計劃經濟的制約,經濟建設的速度是緩慢的。 六、1978年開始進入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南潯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開創了新的前景。工業總產值,逐年呈滾動式遞增,1988年全鎮工業總產值為3.22億元,比1978年增長8.4倍,其中鎮村工業總產值從406.78萬元,提高到1億元,增長了24.7倍。商品零售總額從3334.23萬元,提高到1.98億元,增加了4.9倍。農業總產值從1022萬元,提高到1313萬元,增長了29%。其中蠶繭從215.2噸,提高到436.29噸,增加了1倍,糧食、油菜生產也連續增長。工業內部結構則起了根本性變化,1988年全鎮已擁有工業企業183家,職2211749人,並形成機電、製革、皮革、制絲、化工為主體的多門類產業體系。同時,村辦企業異軍突起,發展到117家。出口創匯1847.98萬美元。全鎮儲蓄總額增加到4931.29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發展變化,表明只有堅持改革、開放,經濟才能發展,才能使工、商、貿、農生產保持高速度,不斷登上新的台階。 1990年至今的三年來,鎮黨委和鎮政府,根據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緊緊依靠全鎮人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從鎮情出發,大膽改革創新,實現經濟建設快速、高效發展。 1992年,工業已形成制絲服裝、製革皮件、通訊電纜、建材、家電、輕工業機械六大系列,工業總產值達到7億元,實現利稅4885萬元,比1989年分別增長10096和6496。其中鎮村工業產值達到3億元,利稅1820萬元,分別增長了兩倍。商品零售額達4.6億元;村辦工業的發展,有力保證了農業穩定豐收,糧食總產量23000噸,蠶繭總產量665噸,為歷史上最高年份(1930年)總產量250噸的2.65倍。全鎮三年累計上繳國家財政9392萬元,比前三年增長13%。城鎮建設也有很大發展。新區泰安路、嘉業路、適園路等初步竣工;以皮貨、農貿、建材、水果為中心的新商業區日益興旺,城鎮建成區由1989年的1.5平方公里擴展到2.5平方公里。與此同時,人民生活相應提高,村民人均收入達1600元(按:全國為784元);鎮區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達3000元(按:全國為1826元);年末城鄉儲蓄達1.7億元,比1989年增加一倍。1992年7月,市級南潯經濟開發區建立,經濟建設取得了新的突破。僅半年時間,引進項目68個,新辦中外合資企業14家,總投資2567萬美元。 南潯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文化昌盛,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其中許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卓有建樹,影響及於鄉里以至海內外。 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人,宋、元、明、清時期,潯籍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專家、學者80多人。當代,潯籍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者240餘人,現任中央委員、候補委員3人。 歷史上,南潯有「詩書之邦」和「鎮志之鄉」之美譽,許多名人著書立說,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如朱閨禎著有《涌幢小品》、《明史概》、《皇明紀傳》等;董斯張著有《吳興備志》、《廣博物志》、《七國考》等;陳忱著有《後水滸》;董說著有《易發》、《西遊補》以及大量詩集。清代有著述問世的南潯人達280餘人之多,其中許多是具有較高價值的學術論著,如「南潯三先生』』的施國祁撰有《金史詳校》、《金源札記》等;邢典撰有《書城雜著》等;揚鳳苞撰有《十八家晉史纂》、《補正湖州詩錄》;沈轟撰有《新疆私議》等;董蠡舟撰有《三國志雜校》、《補五代史匯誤》、《十六國史摭逸》等;董恂撰有《古今醫籍備考》、《兩宋宮閨詞》、《南潯蠶桑樂府》等;沈鷂撰有《地道記》、《台灣鄭氏始末注》等;紀南星撰有《痘科集腋》等。明末至民 國,撰寫鎮志蔚然成風,達十餘部之多。總之,南潯名人著述不勝枚舉,其學術研究及著述領域包括經史、天文、史地、志書、水利、農藝、蠶桑、醫學、樂律、音韶、六書、金石、書畫、詩詞等等。有史家說,南潯「書聲與機杼聲往往夜分相續」誠不為過。 歷代許多潯籍官員吏治廉明,為民稱道者頗不乏人。如明萬曆東閣大學士朱國禎,在朝時反對魏忠賢專權弄國。辛酉(1601)他創均田均役,貧民得蘇。戊申(1608)、甲子(1624)等年,江浙大水,他力主減賦稅以解民困。萬曆刑部主事張斗,以不畏權勢,秉公執法而著名於當代。明末任徽州推官的溫璜,召集義勇在績溪、黃山等地抗擊清兵而殉難。清雍正時,任湖南華容知縣的董炎,在抗洪時身先士卒,同時對苗民賑糧,苗民頌其德,說:「非董公,吾族無遺種也。」他死後,民眾立祠以祭祀他。乾隆時,任風山知縣的張升吉在台灣大田奮擊日本侵略者。道光、咸豐年間歷任清廷駐韓、法、葡、日、比等國參贊、領事等職共12年的吳爾昌,能維護民族尊嚴,不稍屈撓而進行外交活動。 南潯人民具有光榮的反抗侵略的革命傳統。如清康熙年間復社領袖之一的董思;辛亥革命期間以巨款資助孫中山同作革命經費的張靜江、龐青城、龐萊臣,參與攻打上海製造局的周柏年,以及在經濟等各方面全力支持秋瑾從事革命的徐自華姐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期間,許多潯籍兒女,投身疆場,張新華(女)等烈士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解放前夕,黨的地下組織在潯成立,同時黨的外圍組織和南潯中學的愛國人士也積極開展工作,共同為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解放後,黨的組織建設不斷加強,~1992年黨員1807名,他們在鎮黨委領導下,按黨章要求,團結同志在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中起到先鋒、模範作用。 現代,南潯還涌現許多傑出的專家,諸如體育教育家徐一冰,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徐舜壽,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陸志韋、屠守鍔,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桂世鏞,教育家、實業家顧乾麟博士,作家徐遲等等。至於潯籍具有高級職稱的各界人士,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有所建樹,並在多方面關心、支持家鄉的建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有賴於人才,而培養人才的搖籃則是各級各類學校。據此,南潯歷屆鎮黨委、鎮人民政府承前啟後,重視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教育。近年來,全鎮實施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普及率和鞏固率小學平均達到97%,中學達9296;基礎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已形成配套發展網路;還設置了叔蘋、劉湖涵、振奮和倪萍蓀等四個獎學金基金會,全鎮尊師重教蔚為風氣,教育效果顯著,多次受到市、省、國家教委的表彰。 綜觀建鎮以來近七個半世紀的歷程,南潯在風雨中沿著歷史發展的軌道前進,鎮民在生產發展和文化建設中曾寫下輝煌一頁。但解放前,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圍繞著單一的蠶絲產銷而興衰,缺乏迴旋餘地,更由於受舊社會的生產關系束縛,以及資本主義列強經濟侵略與先進生產技術的挑戰,導致經濟日漸衰落的後果。 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鎮民走上了寬廣的社會主義道路,生產關系的變革,新的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天地。44年來,南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的成績,先後多次受到市、省、國家的褒獎。其中衛生、教育、群眾體育、村鎮建設、農村科普、醫院管理等11個方面獲得全國先進。文化管理、法庭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綠化等10個方面獲得省級先進。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評定南潯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 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是根據他們比他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經濟浪漫主義》)。縱向比較,解放44年來,南潯在社會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中所作出的功績,所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包括工業、農業、商業、財貿、城建、交通、郵電、文教、體育、衛生、社會治安,以及全鎮綜合經濟實力,全鎮人民生活水平,都碩果累累。其中以經濟支柱的工業而論,1992年總產值為7億元,1993年躍升到12.8億元,為解放初的231.7倍。特別自改革開放的十多年來,全鎮經濟的增長與發展,每年登上一個新的台階,且呈跳躍式趨勢。鎮規劃1994年工業總產值目標為18億元,1995年達到26億元,預測都可望實現,這表明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史無前例的。事實雄辯地證明,南潯的成就,是符合列寧的論斷的。誠如一些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所說,南潯是上海周邊地區、太湖南岸的江南經濟重鎮。1992年和1993年,南潯先後被湖州市、浙江省批准為市級、省級經濟開發區,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深化改革的新的起點,它對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起到促進和改革作用,也為吸引外商投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繼往開來,任重道遠,前程如錦,形勢喜人。

E. 馬腰中學 馮禹勤

馬腰中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如有合法需要,

可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好運。

F. 東遷的縣志描述

東鄰南潯鎮,南連馬腰鎮,西接苕南、軋村鄉,北界漾西鄉及江蘇省吳江縣七都。面積約為27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東遷自然鎮,西距湖州城中26公里。解放後設東遷鄉。1950年6月,東遷鄉劃分為遷東、遷西兩鄉。1956年4月,遷東、遷西兩鄉合並為東遷鄉。1958年10月,南潯鎮與東遷4個鄉合建南潯人民公社。1961年5月,南潯公社調整為東遷等5個公社。1984年2月,改東遷人民公社為東遷鄉。東遷鄉轄15個村。1990年全鄉有5534戶,19693人,耕地22363畝,均為水田。
全鄉現有水泥、化纖、皮件、化工、蔬菜脫水等鄉村企業49家,1990年鄉村工業總產值2923萬元,鄉村企業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有湖州第四水泥廠。1990年農業總產值1784萬元,糧食總產量19933噸,蠶繭總產量446噸。
全鄉有中學1所,初中學生716名,職中學生20名;小學17所,學生1538名;幼兒班4個,學前兒童145名。鎮上還有衛生院、文化站、影劇院。

G. 求3篇周記!在線等

第一天上課
徐雲濤
時光匆匆,小學六年悄然而去,我要邁向人生中第一個轉折點——個。初中三年,雖然比小學短了三年,但是初中比小學豐富,因為我進入了人生中關鍵的一環。
我在9月1號到校就感到了許多與小學不同的地方:主課多了,課程變長了,大家也不在外東奔西跑了……我在這里有朋友,但是不多。古人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想多交一些朋友,有商有量。
第一天上課,實際上不是正式上課。老師們告訴了我們一些中學的學習方法,現在是小學到中學的過渡,我們迫切要做的是盡快適應初中生活。初中三年的艱苦和磨礪似乎在向我招手。在這些磨礪面前,我能做的是:遇到困難,永不退縮。還有要和老師同學溝通,在大家的幫助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老師的話里也有些訓誡的,雖然嚴肅了點,但對於我們這幫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這一天,很快樂。我學到了一聲都可以受用的道理。雖然我現在離大學還遠,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現在開始,要走好每一步。

新的集體
張佳麗
一周前,我離開了陪伴了我六年的母校。百般依戀。百感交集的來到了馬腰中學。
當我剛踏進這陌生的班級——103班,我看到了一名老師早已候在教室里了——我的班主任陳老師。陳老師用對我而言比較陌生的聲音,對我們講要盡快的融入集體,要盡快的認識每一位老師和同學,要改掉小學的壞毛病……
當我第一眼看到陳老師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很親切。說完那番勉勵我們的話,又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到,原來陳老師還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不過文字里我記錄不下這種風趣。
沈老師是我第二個見到的老師,他是我的數學老師,我覺得沈老師講話沒有陳老師那麼親切,講起課來也沒有陳老師那麼幽默。沈老師說話的音都是平的,沒有抑揚頓挫的感覺,聽沈老師講課覺得枯燥,不像上英語老師陳老師的課那麼輕松。
接下來的就是我的語文老師周老師,語文老師也是個親切和藹的人,上她的課也很輕松,一點也不覺得枯燥,所以我最喜歡上的課就是——英語課和語文課。
再接下來的就是社會老師張老師,張老師的聲音輕輕的,很好聽,像小燕子的聲音一樣……以上就是我在這一周認識的老師。
剛進入新學校,我不僅認識了許多老師,還有同學。比如吳海燕、陳雅妮、徐鸚鸚……
在103班這個集體中,我擔任了英語課代表和文藝委員這兩項職務。以後,我將繼續努力,創造出更好的成績。
低碳的生活是一件非常環保和文明的事。我對低碳的理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最大限度地減少一切可能的消耗。
其實,低碳的生活離每個人都很近,只要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就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

我的生活中的一些低炭小竅門就是關於廢物利用、珍惜資源方面的。生產塑料紙盒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而這些能源是否可以廢物利用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平時勤動手動腦,讓舊物換新顏,也可以實現「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廢棄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等,其實稍加裁剪,就可以輕松將它們廢物利用,比如製作成儲物盒,可以在裡面放茶葉包、化妝品之類的物品!

每家每戶幾乎每天都要喝上一筒盒裝牛奶,而牛奶被咽下肚後,就只剩下孤零零的盒子了,許多人總是隨手就把它們扔掉了,但是,一個更好的方法會讓它們起到環保的作用。首先,把盒子洗干凈,然後,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把盒子的頂部切下,然後盒子就變成了一個沒有蓋的長方體,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找一張漂亮的軟紙把它給包起來,接著,你或許可以在上面畫一些花紋,它就會變得更漂亮,最後你把它立在桌在上,牛奶盒就會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可愛而美麗的筆筒了!
我們的地球需要我們共同來愛護,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珍惜資源,降低能耗,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吧!

書,改變了我的生活

吳京燁 南頭城小學榕蔭文學社

以前我最討厭看書了,一打開書,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我總覺得看書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覺得密密麻麻的字讓人看得頭暈。看書的時間去玩耍多好啊!小時候的我想法很天真,心裡只有想玩的念頭。盡管老師常常苦口婆心地叫我們多看些書,告訴我們看書有多少好處,我還是對書一點也不感興趣,不願走進書里去享受書趣。

不聽老師言,吃虧在眼前呀!正因為我不愛看書,作文水平當然就沒有提高。寫作文的時候,成了我發愁的時候,一個字一個字地拼湊,想盡量完成老師的作業。父母看到我寫作文時總是咬著筆頭發呆,心裡當然著急啊!但無論他們怎麼勸我多看書,我都從不看書。後來寫作文,我就只能拿著作文書翻來翻去,希望找到一篇符合老師要求的作文來仿寫。但這是不管用的,畢竟那些作文是別人所作,我的作文水平一直沒有提高。直到我終於發現,書是多麼有趣。

現在我喜歡看書了,寫作文再也不用發呆了,語句通順了許多。以前聽到「書」這個字,我的兩眼目光呆滯;現在我聽到「書」這個字,兩眼立刻放光。我去書城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也不像以前那樣在書城待不住了,我會靜下心來慢慢品讀,走進書的世界!

書,已經在慢慢改變我單一的生活!

到了周末,一周的緊張學習狀態又轉為放鬆。 媽媽終於可以休息了。現在她正在跟領居聊天呢!看著她高興,我也很開心。
咱趕時髦,也建了一個博客。對這里的一切感到很新奇。但是,我仍然在這片天地里暢所欲言。很快活,就像如魚得水般流暢,大把大把的寫文字。但我更喜歡靈感這東西,她總使我寫出好文章。
剛寫時,媽媽叫我把垃圾仍了。看我正寫博客,原本想說:「快把垃圾扔了!」結果,順口溜出一句:「快把博客扔了!」說完,我們都笑了。
我總喜歡笑,笑能使陽光更燦爛;能使花兒更芬芳;能讓生活綻放出更燦爛的色彩!笑容給世界增添了春意。誰沒笑過呢?人一生就求平安,平安二字值千金!

呂雉,一個心狠手辣,利益熏心的壞女人;一個詭計多端居心叵測的大美女;一個令人心驚膽戰,毛骨悚然的女強人;一個受盡了後人幾千年唾罵的歷史人物。可是有誰能真正讀懂她?這一切的一切不是她的錯。

貧困孤苦的少年生活使她的心靈,受盡了折磨摧殘。她抱怨老天的不公,痛恨充滿荊棘的生活,於是,她比任何像妙戈一樣的金枝玉葉更成熟、更睿智,更狠心,於是,縱使她沒有妙戈的寬厚善良。這不是她的錯!

倘若當時呂雉得到了項羽的愛,那麼歷史是否會改寫?我相信會的。有勇無謀的楚霸王,心機多端的女豪傑,她們的結合可謂天造地的一對,地設的一雙。如此看來,怎會有劉邦的立足之地?倘若如此,呂雉即便有再硬再冷的心腸,也會被愛溫暖,被情融釋;倘若如此,形容她的詞就不再是蛇蠍心腸,而是仁慈善良;倘若如此,中國歷史上就會多一個賢惠、聰穎的太後,而少一個殘暴、有心機的專政呂太後……

這一切的一切但是命運的安排,不是一個女子所能承擔的。朋友,當你再次走進楚漢相爭的時代時,請你真正地了解呂雉,讀懂呂雉。其實,這一切的一切不是她的錯!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一周又這樣匆忙地跑過,彷彿這一周就像那流水沖過的,已沒有了痕跡,但這地方比任何東西都要光滑。

是的,不是每周每人心中都會有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但是他心中的日記已默默地記下了每一分每一秒,記下了酸甜苦辣,記下了愛恨情愁,記下了一個又一個平凡的事跡。

那麼,周記又是什麼呢?你可能會笑著說:「一個中學生,連周記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麼,我問你,周記到底是什麼呢?你肯定會傲慢地說:「周記就是記這一周的事嘛!」對,周記是記這一周所發生的事,但它不是有的人想的那麼簡單。不是一件事那麼目光淺短,更不是說今天我考試得滿分,我非常高興那麼幼稚。它是記錄這一周使自己感觸最大,感悟最深的一件事,是這件事使你明白了某個道理,或者改變了你的個性甚至是你的人生道路,那麼這件事才有的寫,才值得寫。

我想對那些為了完成作業而寫周記的同學說:「同學,如果你是不知寫什麼,那麼請你珍惜這一周的每一分,每一秒,用你的腦袋記錄下發生在你身邊的任何事;如果你是懶得寫,那麼請你放下你的筆,因為你沒有資格用這支筆,現在,地球資源逐漸減少,請你為了地球而放下這支筆,讓這支筆幫用心的人記錄下他的歷史。

風還在吹著,鳥還在唱著,太陽卻已經落下了,我抬起頭,天空上只剩下了一片太陽的余輝,但是它還是那樣光彩耀眼,在不經意間,它已經給萬物穿上了金裝。它在風中,變成了一朵金花,不過很快又散開,像染了金色的柳絮漫天地飄飛,想像力的人現在又可以把它當做抽象的動物與花草了。 我只多看了一會兒,就覺得眼睛刺痛,我底下頭,揉揉眼睛,難道是它太害羞,不願人們目睹它的光輝?雲的形狀又變了,不禁讓我感到時間的飛逝,它又隨意地將自己揉成一團棉花,讓人一看就感到他的柔軟,就像天堂一般,漸漸地,它的上面生出兩只耳朵,身子不斷拉長,到最後變成了一隻老虎,看上去,它並不兇猛,頭自然地倚在腳上,許久,它有變成了一位仙女,風吹起了她的衣襟。 在它之下,萬物都那樣隨和,風拂過樹梢,無聲無息,卻激起了一片漣漪,就像雨落在湖裡一樣,葉子在風的指導下搖擺,歌唱,此時,風擔任了指揮家的角色,使這一片夕陽下的景色變得更美了,在著美景之下,急著趕路的人也不禁放慢了腳步。 可是再怎麼精彩的表演也有結束的時候,這時的余輝漸漸暗淡下來了,天也漸漸從金色退回了深藍色,最後一束金光撒在萬物上之後就熄滅了。我默默地自言自語:「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也讓我明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所以不管面對什麼,都要自信對生活也要充滿自信。

「態度決定一切」細細地品味米盧這一句話,頗有感觸。雖說只是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卻也是藏著無盡寶藏和玄機。

態度決定一切,想想最近班級的紀律,比從前好多了。我想,這是不是也決定於一種態度呢?我想一定是的。以前班裡上課跟下課差不多,教室里亂哄哄的。副課老師在講台上講課就好象在喃喃自語一般。現在與以前比起來大有不同了。現在老師登載上面上課,同學的腦子都跟著老師在轉。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態度的轉變。倘若我們堅持,誰還會說我們班不如其他班呢?

態度決定一切,想想最近班裡的學習氛圍,比從前濃了。這也是態度的轉變。是不是宋老師幾乎每天給我們讀的故事,讓我們有所感悟呢?以前班裡對學習頭痛的人一大堆,學習總是要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現在,班裡人都知道主動學習了。下課時也不像以前那麼吵鬧了,大部分都知道要先把功課搞定。我認為這也源於態度的轉變。

可能我們現在還算不上最好,但是畢竟改變需要時間,這並非一日兩日的工夫就能脫胎換骨。不過只要我們團結一心,還有什麼辦不到的呢?

看了羅新安與羅成父子之間的故事後,我明白了為什麼羅成的父親要把的親生兒子送入監獄。原因不僅僅是羅成偷拿了父親那十幾萬元,還在於這對父子間多年的矛盾。

我認為羅成身上缺乏的正是堅持。在工讀學校時,他就與所謂的兄弟一起幹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他當初想改嗎?想,但是總是不能堅持,半途而廢。父親為了教育他,反邊了有關教育的書。為了兒子羅成,父親羅新安因此都快成了一名教育家了。然而羅成逃課,逃夜等行為卻傷透了父親的心。

在羅成到部隊里之後,羅成有所改變。羅成在部隊里的出色表現讓父親又燃起一絲希望。羅新安每隔不久就給兒子寄去一封信。可是羅成不僅沒有給父親回信,甚至連信都未拆。一個箱子,半箱是信,父親的良苦用心在羅成的心中成了那半箱廢紙般的信。後來羅成因為偷了別人的東西被查出,而回到家裡。羅成想有所改變嗎?想,但是,他始終不能堅持到底。
之後,羅成在父親的資助下,開起了網路公司。因為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羅成所經營的生意范圍擴大到全國,而且還擁有數量龐大的客戶。父親也因此為他高興。可就在生意蒸蒸日上時,羅成卻吸起了毒。最終,員工一個一個的走掉,公司倒閉,還欠下幾十萬元的債務。羅成始終不能堅持走正道。因為缺乏堅持,他的青年時代只能以父母的苦心教育開始,以沒有自由的牢獄生活結束。

中國宋代偉大政治家、文學家蘇軾說過「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這說明了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是一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後聯繫到我們的學習生活。有的同學其實很想學好,可是就是缺乏堅持,今天興頭一來都說自己一定努力。但那一股勁過了,便又半途而廢,這怎麼可以?所以在平時堅持不了時,咬一咬牙,挺過去了,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另一片美麗的洞天。

我深信:只要堅持,奇跡就會發生。

可以分成好幾篇 你 稍微再 改改

熱點內容
數學教學器材 發布:2025-08-28 18:48:47 瀏覽:202
河北的歷史 發布:2025-08-28 18:22:54 瀏覽:19
教師的總結 發布:2025-08-28 16:37:59 瀏覽:28
西藏的地理位置 發布:2025-08-28 16:16:51 瀏覽:47
中國建築歷史 發布:2025-08-28 11:43:53 瀏覽:161
威爾的英語 發布:2025-08-28 09:09:26 瀏覽:799
數學九上課本 發布:2025-08-28 07:49:47 瀏覽:763
廣安市教師公招 發布:2025-08-28 07:43:26 瀏覽:836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德育工作總結 發布:2025-08-28 05:16:12 瀏覽:975
師德自查反思 發布:2025-08-28 05:14:48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