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校園建築
❶ 同濟大學建築系
各學科成績,競賽都無關緊要。競賽拿到報送也報送不了建築。自招是可以的,會對專業很有優惠。建築錄取完全取決於高考成績與自招加分,入學決不會加試素描。。好多進來都不會素描的再學。
❷ 同濟大學校內建築的資料
和平摟
和平摟建造於1953年,建築面積約2600m ,由馮紀患設計,是一幢2屢磚木結構的內廊式教學、辦公用建築。該建築立面採用白牆灰瓦和木窗,體型簡潔形象質朴;平面呈L型,布局自由又不失嚴整整個建築功能、流線明確.盡度親切宜人,平潑中顯露出精細。該時期同類型和同風格的校園建築還有毗鄰的「工程實驗館」和「理化館」。從這組建築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設計者對江南民居建築的偏愛及運用現代建築設計方法的嫻熟,並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文遠樓
這是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成立之初的精緻夢想,現已成為永恆的經典。文遠樓於1953年建成,由黃毓麟、哈雄文設計。整座建築布局合理、體型豐富、外貌簡潔。二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文遠樓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國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的建築。但由於後來全國上下的復古主義建築思潮影響,包豪斯現代建築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現代主義建築沒能在中國得到發展,直至改革開放後建築界才開始重新認識到文遠樓所隱含的重要歷史價值。20世紀90年代末,文遠樓被載入《世界建築史》,全國僅有37座建築獲此殊榮。
明成樓
位於文遠樓北側的明成樓承載著新一代同濟城規人最真切的回憶與生活。我們親切的叫她紅樓,我們戲謔地說自己做著迷幻的紅樓夢。
1987年8月,紅樓一期工程建成。1997年5月,二期工程建成。今年,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裝修。她最初的設計者是黃仁,但時至今日,它包容了太多紅樓人對盡善盡美的追求。
紅樓以進廳為主核心。進廳正對內庭院,使人一進館便看到開敞的室外空間。東面是三層教師行政用房,圍繞著一個經常進行各種集會、演講、陳列、展覽、聯歡及交流談話的次核心——多功能廳布置辦公用房;西面是兩體段四層教室及教學輔助用房,教室設計成1到5年級合用的大統間,有利於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兩體段之間為由二層向三層逐步升起的六個大台階,既便於二層和三層的到中庭,又便於中庭的人交流。中庭頂蓋用V形截面球節點鋼管空間桁架,屋面用U形夾絲玻璃,整個頂部輕盈通透、豁亮開敞,室內外成為一體。建築物外界面是利用廢鐵屑與陶土燒制出的暗赭紅色面磚,價格很低又使建築物能有別於其它建築,體現一種雄健陽剛之氣。今年學院重新裝修後,擁有了面積1000平米、目前全國建築院校中最大的圖書館;可儲存學生二十年的作業的大型圖檔館。
紅樓幾經改建,但它始終遵從最初的設計理念:注重交流空間,與自然結合,古今中外文化交融,低造價高品味。
C樓
C樓的主設計者是原同濟城規學院青年教師張斌。C樓位於學校西側,緊鄰學院大樓,因無道路進入,一直是校園中「隱匿」的角落。這座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的新樓嘗試對它特殊和潛力進行「揭示」,重新建立它與校園整體的關系。
新樓的設計理念是一個充分鼓勵使用者交往的建築,一個在理性秩序中激發「隱匿」的率性激情與創作直覺的身心活動場所。在這里,建築空間被理解成一種流動的連續體,不同功能使用空間表現為不同類型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結構,而交通,休閑,景觀等非功能空間是活動的流動空間,它們包裹住功能空間,是交際活動的容器;在這里,設計者試圖突破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的靜態關系,交往空間成為空間構成的主幹,而功能空間與它之間呈現一種動態的「即插式」關系——IT時代的非物質化圖景。
張斌介紹說,新樓的核心是居中貫穿的連廊系統,其中包含了一部貫穿所有工作樓面的直跑樓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貫穿的光景,充足的天光和連續的空間使它成為所有師生的交往場所——一個充滿不連續情節的隨機空間,它容納了所有的可能。連廊北側是三個異質單元穿插的復雜系統:導師工作單元、機動工作單元、服務單元「接插」在不同高度上,之間被兩個流通的虛空間所包裹,一個是通高的室內休閑中庭,一個是室外的屋頂景觀花園,他們擁有一面共同的透明玻璃外皮,二層外皮與三個實體單元的不同穿插關系更增加了整個系統的流動性。半地下室提供了一個固定展廳,一個開放展廳,一個自助吧(兩層高)和一些設備用房。大樓上層部分玻璃樓面為固定展廳提供了間接的漫射天光。南側架空部分引入疊水及階梯式花圃,為地下室提供了一個生機盎然的休閑場所。另外,用一個兩層高的連廊將新樓的核心空間與老樓的辦公區中庭聯系起來,其下被一條下沉式車道穿過。為了達成從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變化,建築支撐部分主要為塗料牆面,而各單元的外皮分別使用了透明玻璃,半透明U型玻璃板、半透明鋼板網及拋光瓦楞鋁板等工業材料。
每一座樓都凝聚著同濟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精神。同濟城規學院完整的承襲了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原系主任馮紀忠老先生曾經帶著10個包豪斯風格的設計方案去北京參評,被統統痛斥為資產階級的設計。回同濟後,老先生忿忿地說,我這輩子再也不去北京了。然而,城規人沒有放棄,始終堅持,堅持決不允許密集的「大屋頂」或「平屋頂」在校園的存在,於是就有了城規學院三幢性格鮮明的建築。性格鮮明中有一脈相承,那就是創新精神。
❸ 同濟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一個在同濟生活了近四年的同濟大四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說明一下同濟大學有四大校區:四平路校區(本部)、嘉定校區、滬北校區、滬西校區。下面逐個為大家解釋一下哈!!!
四平校區的標志性建築有:同濟大學校門(正門,四平路1239號)、毛像(毛澤東塑像)、國立柱、圖書館、瑞安樓、大禮堂、129禮堂、校史館、衷和樓等;
傳說中的天佑樓
❹ 同濟大學的建築
❺ 天津大學和同濟大學哪個學校的建築系好
這個應該是天津大學好一些的,但是統計大學的土木專業似乎很厲害的。但建築和土木(歸類為建工)不是一個類別的
❻ 同濟大學有哪些著名的建築設計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主要項目有: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中國財政博專物館,景屬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中國工商銀行南方數據中心,聯合利華中國研發中心,釣魚台國賓館芳菲苑,南京東路步行街,新天地廣場,外灘3號與18號保護與改造等等……
詳情見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網站http://www.tjadri.com/index.asp
❼ 同濟大學本部著名建築
我是同濟建築學院的,不過我是大一,所以我只能回答我知道的,希望對你有內所幫助。(我說的不清楚的容請你在網上搜搜)
1.排名第一的一定是文遠樓,它是中國第一座現代主義建築,包豪斯風格,好像是1952年造的,傳說如果同濟地震,這樁樓絕對不塌。
2.圖書館,我們力學老師說圖書館看上去沒什麼,不過那塊地好像不太好,容易沉降還是什麼的,總之當時能造起來在土木上有很大的考驗。
3.大禮堂,那個橫跨的頂,造的時候號陳遠東第一大。
4.建築學院c樓,中德學院,中法學院,這三樁新樓得過獎,似乎是同一個建築師設計的,聽說是一對夫妻,我不太確定。
❽ 是不是同濟大學出來的都是搞建築的
不要聽別人亂說
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她創建於1907年,早期為德國醫生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取名"同濟"意蘊合作共濟。1912年增設工學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為大學,1927年正式定為國立同濟大學。抗戰期間曾內遷經浙、贛、滇入川,1946年回遷上海並發展為以擁有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海內外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後,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1978年經中央批准恢復對德交流,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1996年並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贊為高校體制改革中的"同濟模式"。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並,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醫、文、法、哲、經濟、管理、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作為研究型大學,學校是首批被國務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同濟大學現有建築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電子與信息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外國語、文法、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醫學、理學、交通運輸、汽車、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傳播與藝術及軟體等學院,還建有繼續教育、高等技術、職業技術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網路教育、汽車營銷、女子學院及電影學院等,學校還設有經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等。目前學校共有81個本科專業、151個碩士點、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博士授權點58個,13個博士後流動站,各類學生5萬多人,教學科研人員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級職稱者53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者1300多人。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學校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個。學校還設有5個附屬醫院和2個附屬學校。
同濟大學在長期辦學中形成了以「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為校訓和「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同濟精神,逐步形成自身的五大辦學優勢:歷史悠久、學風嚴謹、師資實力雄厚的傳統優勢;建築、土木、海洋、環境、車輛、交通等水平居先的學科優勢;博採眾長,對德(歐)交往"窗口"的國際交流優勢;立足上海、緊密結合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地域優勢;直屬中央、服務於全國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建制優勢。
近年來同濟大學正在探索並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確立「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的全面素質教育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交往」四大辦學功能協調發展,努力強化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大學功能中心化。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地區經濟重點需求為指針,促進傳統學科高新化、新興學科強勢化、學科交叉集約化。與產業鏈緊密結合,形成優勢學科和相對弱勢學科互融共進的學科鏈和學科群,構建綜合性大學的學科體系。在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貢獻的過程中,爭取更多的「單項冠軍」,提升學校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
同濟大學已建成的校園佔地面積3700多畝,分五個校區,四平路校區位於上海市四平路,滬西校區位於上海市真南路,滬北校區位於上海市共和新路,滬東校區位於上海市武東路,正在建設的嘉定校區位於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內
有時間你可以到他們的網站上看一看
❾ 同濟校園內5個典型土木建築工程
文遠樓(a樓)黃毓麟、哈雄文 文遠樓
這是學院成立之初的精緻夢想,現已成為永恆的經典。文遠樓於1953年建成,由黃毓麟、哈雄文設計。整座建築布局合理、體型豐富、外貌簡潔。二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文遠樓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國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的建築。但由於後來全國上下的復古主義建築思潮影響,包豪斯現代建築思想受到冷遇和批判,現代主義建築沒能在中國得到發展,直至改革開放後建築界才開始重新認識到文遠樓所隱含的重要歷史價值。20世紀90年代末,文遠樓被載入《世界建築史》,全國僅有37座建築獲此殊榮。
明城樓(b樓) 位於文遠樓北側的明成樓承載著新一代同濟城規人最真切的回憶與生活。我們親切的叫她紅樓,我們戲謔地說自己做著迷幻的紅樓夢。
1987年8月,紅樓一期工程建成。1997年5月,二期工程建成。今年,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裝修。她最初的設計者是黃仁,但時至今日,它包容了太多紅樓人對盡善盡美的追求。
紅樓以進廳為主核心。進廳正對內庭院,使人一進館便看到開敞的室外空間。東面是三層教師行政用房,圍繞著一個經常進行各種集會、演講、陳列、展覽、聯歡及交流談話的次核心——多功能廳布置辦公用房;西面是兩體段四層教室及教學輔助用房,教室設計成1到5年級合用的大統間,有利於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兩體段之間為由二層向三層逐步升起的六個大台階,既便於二層和三層的到中庭,又便於中庭的人交流。中庭頂蓋用V形截面球節點鋼管空間桁架,屋面用U形夾絲玻璃,整個頂部輕盈通透、豁亮開敞,室內外成為一體。建築物外界面是利用廢鐵屑與陶土燒制出的暗赭紅色面磚,價格很低又使建築物能有別於其它建築,體現一種雄健陽剛之氣。今年學院重新裝修後,擁有了面積1000平米、目前全國建築院校中最大的圖書館;可儲存學生二十年的作業的大型圖檔館。
城規學院c樓 張斌 C樓
C樓的主設計者是原同濟城規學院青年教師張斌。C樓位於學校西側,緊鄰學院大樓,因無道路進入,一直是校園中「隱匿」的角落。這座總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的新樓嘗試對它特殊和潛力進行「揭示」,重新建立它與校園整體的關系。
新樓的設計理念是一個充分鼓勵使用者交往的建築,一個在理性秩序中激發「隱匿」的率性激情與創作直覺的身心活動場所。在這里,建築空間被理解成一種流動的連續體,不同功能使用空間表現為不同類型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結構,而交通,休閑,景觀等非功能空間是活動的流動空間,它們包裹住功能空間,是交際活動的容器;在這里,設計者試圖突破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的靜態關系,交往空間成為空間構成的主幹,而功能空間與它之間呈現一種動態的「即插式」關系——IT時代的非物質化圖景。
張斌介紹說,新樓的核心是居中貫穿的連廊系統,其中包含了一部貫穿所有工作樓面的直跑樓梯,以及一系列上下貫穿的光景,充足的天光和連續的空間使它成為所有師生的交往場所——一個充滿不連續情節的隨機空間,它容納了所有的可能。連廊北側是三個異質單元穿插的復雜系統:導師工作單元、機動工作單元、服務單元「接插」在不同高度上,之間被兩個流通的虛空間所包裹,一個是通高的室內休閑中庭,一個是室外的屋頂景觀花園,他們擁有一面共同的透明玻璃外皮,二層外皮與三個實體單元的不同穿插關系更增加了整個系統的流動性。半地下室提供了一個固定展廳,一個開放展廳,一個自助吧(兩層高)和一些設備用房。大樓上層部分玻璃樓面為固定展廳提供了間接的漫射天光。南側架空部分引入疊水及階梯式花圃,為地下室提供了一個生機盎然的休閑場所。另外,用一個兩層高的連廊將新樓的核心空間與老樓的辦公區中庭聯系起來,其下被一條下沉式車道穿過。為了達成從不透明到透明的不同變化,建築支撐部分主要為塗料牆面,而各單元的外皮分別使用了透明玻璃,半透明U型玻璃板、半透明鋼板網及拋光瓦楞鋁板等工業材料。
每一座樓都凝聚著同濟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精神。同濟城規學院完整的承襲了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原系主任馮紀忠老先生曾經帶著10個包豪斯風格的設計方案去北京參評,被統統痛斥為資產階級的設計。回同濟後,老先生忿忿地說,我這輩子再也不去北京了。然而,城規人沒有放棄,始終堅持,堅持決不允許密集的「大屋頂」或「平屋頂」在校園的存在,於是就有了城規學院三幢性格鮮明的建築。性格鮮明中有一脈相承,那就是創新精神。 *
還有 中法中心 張斌
大禮堂
土木大樓
瑞安樓(研究生院) 戴復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