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尼瑪縣中學

尼瑪縣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5-25 23:51:08

Ⅰ 王秋楊的公益事業

2003年,王秋楊獨自駕車從北京出發,進行西藏教育原生態考察, 當她到達海拔4700米的塔爾欽時,看到當地自然環境惡劣——寒冷、貧瘠,藏區的學校沒有窗子,缺少桌椅板凳,甚至沒有黑板,而孩子們卻擁有無比渴望知識的眼神……已經是兩個孩子母親的王秋楊停下了腳步。2003年10月,她成立了「蘋果慈善基金會」,向西藏阿里地區捐款1000萬元,修建了三所「蘋果小學」、援建了一所中學,從此開始了長期的「蘋果教育工程」。
很快,王秋楊又認識到阿里匱乏的不僅僅是教育。2005年,王秋楊又一次來到西藏,本來是想尋找一處象雄古文化的遺址,但誤走入到了尼瑪縣一個叫做文部鄉的地方。在和屋檐下曬太陽的鄉民聊天過程中,王秋楊了解到他們中的許多人長期頭痛卻沒有葯吃,當即打開隨身帶的葯箱。這一舉動使村民將她當成了被派來的醫生,很快,他們就排成很有秩序的長隊,逐個走到王秋楊面前讓她「診斷開葯」,最終,憑著一些醫學常識,王秋楊把整整一個葯箱的葯幾乎全發完了,只剩下了開塞露、安眠葯和一支體溫表。 「他們覺得只要拿到一片葯就很高興。好多人口裡叫著我『阿佳』,井然有序地排隊來取葯,一點都沒有哄搶和混亂。」王秋楊內心被深深觸動。王秋楊還知道藏民曾有一個傳統:不讓婦女在自己家生育,於是,很多婦女就拎著羊皮褥子,拿著剪刀,去遠處搭一個帳篷自行生產。如果成功,就抱著孩子回來;而失敗了,代價就是生命。藏區落後的醫療觀念和條件讓王秋楊決定盡一己之力,幫助發展藏區的醫療衛生事業。自2005年起,她帶領蘋果基金會開展「蘋果赤腳醫生工程」,為阿里培訓村醫、接生員,配置雪域流動體檢車,建鄉村醫務室,免費贈送醫葯器械……
王秋楊作公益並非曇花一現,她將公益作為使命,為最普通人的幸福矢志不渝。不管多忙,王秋楊每年都至少去一趟阿里,去看看蘋果基金會的工作成果,看看阿里的孩子們,蓋好了蘋果學校的基礎校舍,她又要求給孩子們蓋暖廊、建操場、建圖書館、配健身器材,年復一年,蘋果學校一點點改善,藏區孩子的生活條件和精神面貌也都在隨之改觀。但對於阿里的孩子們而言,升學率並不是教育發展的重點,根據幾年的跟蹤數據,阿里每100個孩子中只有13個最後上了大專或者大學,餘下的87個孩子只停留在了初、高中教育階段。因此,在阿里,職業教育刻不容緩,讓這些年輕的孩子們擁有一技之長,才能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2010年,蘋果基金會投入2000餘萬元,全面支持阿里岡底斯藏醫學院的發展。岡底斯藏醫學院的畢業生們將被基層鄉村醫務單位吸納,於個人來說,他們有了安穩有保障的生活,於當地社會來說,這些當地培養出來的醫生無論在語言還是環境上都沒有障礙,他們擁有自己造血的能力。
在公益事業的運作中,王秋楊強調慈善效率最大化,強調務實,她獨辟蹊徑開創「軍,地,民」三方共建共管模式,在相互監管之下,蘋果基金會的公益事業開展地井井有條。至今,王秋楊帶領蘋果基金會已累積向西藏捐助善款超過1.5億元,捐建了4所蘋果學校、與當當網合作建成了54個「當當·蘋果閱覽室」、5所村級蘋果醫務室、捐助了10所衛生院,為阿里7個縣134個行政村培訓了261名村組醫生和141名接生員,並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為當地修建了一座「天堂電影院」。
從教育、醫療再到環保、文化,王秋楊和蘋果基金會在阿里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寬。2011年,王秋楊發起了首屆神山聖湖環保轉山賽,集結社會名人在轉山的同時清理垃圾數百斤,還神山聖湖一份清靜。2012年,蘋果基金會已經在神山腳下建起了垃圾回收站、電池回收站,為神山聖湖環保提供長久的解決之道。2012年,蘋果基金會又開始在阿里援建藏經院,保護、傳承中華文化正在遺失的無上經典。
王秋楊由於行走路上的率性、灑脫被稱作風一樣的女人,但在公益事業的路上她卻化做細水,涓涓涌注,默默滋潤著世界海拔最高處那片神秘又貧瘠的土地。2009年王秋楊被民政部授予了「十大慈善家」稱號,但在王秋楊心目中,藏民們親切的叫她「阿佳」才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Ⅱ 清華附中 北大附中 101中學 (初中)哪個比較好

北大附中好!北大附中位於中關村的腹地,而清華附中和101中學都坐落在圓明園甚至更遠。北大附中的選修課主要是大學教師來講,豐富多樣。近兩年海淀區中考狀元都出自北大附。北大附中初中部學生700人,師資優秀,有責任心,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理念接軌西方。北大附中在學和其他學校一樣的教材同時使用自己編導的教材,新穎獨創。
一)校本課程(豐富多樣、自主選擇)
博物課文學閱讀科學閱讀心理健康性健康

體育選修

田徑 武術 健美操 地板球 棒球
籃球 排球 足球 羽毛球 乒乓球

藝術選修

聲樂 口風琴 舞蹈 校園舞蹈
民族音樂欣賞 西方音樂欣賞
書法 中國畫 篆刻 拼貼畫 裝飾畫
版畫 插圖鏤空版畫 紙剪版畫

興趣選修

自然探索——博物學古典詩歌簡史話劇表演
傳媒與新聞吉他演奏國際象棋外教口語
Photoshop創意設計 VB程序設計技術與設計
動漫形體圍棋象棋
二)特色活動(親近自然、了解社會)

探秘北大附中走進博物館文化魔方探秘十三陵生存體驗
生物多樣性學習與研究博物夏令營科技夏令營

考察基地

北京神堂峪、北京碓臼峪(生物多樣性調查基地)
內蒙古達里諾爾湖(地質地貌與旅遊資源開發調查基地)
北京東靈山、陝西秦嶺、廣西崇左(博物課考察基地)
北京十三陵鎮(歷史地理、經濟、環境、自然、社會綜合考察基地)
三)志願服務(關注社會,關愛他人)

中國科技館志願服務點

初一年級學生:保護小學生安全、維護館內秩序
初二年級學生:科技知識講解員

海淀殘疾人中心服務點

初一年級學生:教3—6歲兒童學說話、做游戲
初二年級學生:幫助建設圖書館、游戲中心

為母校做貢獻

協助母校老師組織小學生開展各種活動

定期捐助貧困地區學生
定點捐助學校:西藏那曲地區尼瑪縣完全小學
北大附中初中語文課程介紹
初中語文課程總目標及內容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
初中語文課程分段目標及內容
(一)識字與寫字
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閱讀
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三)寫作
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
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徵,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提高獨立寫作的能力。
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
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根據表達的需要,藉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四)口語交際
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交流。
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
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能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能從書刊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北大附中初中語文學科能力培養
培養整體感知能力,真正讀懂文本。
1.形成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閱讀理念。
2.能夠准確全面地提取信息,簡潔地概括文意,正確地梳理行文思路。
培養質疑思考能力,賞析品評文本。
1.學會獨立思考,提出疑問,有質疑精神。
2.能夠從文字之美中體會出人文之美、精神之美。
培養有目的的閱讀能力,形成判斷解釋。
1.能夠歸納整合信息,發現信息間的聯系。
2.能夠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閱讀認知。
四、培養藉助文字表達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的能力。
1.在日常表達、課堂討論發言中,清晰地有條理地表達觀點。
2.在寫作中,能夠再現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
北大附中初中語文學科作業與檢測
作業
常規作業:預習(學案)、隨筆、古文總結
機動作業:思考題、補充閱讀材料及相關訓練題、課內知識課外延伸型個性化作業
檢測
基礎知識聽寫檢測
單元檢測
期中期末綜合檢測
北大附中初中語文學科評價方式
過程性評價:由各項作業完成情況、作文成績、單元檢測成績、學習態度等構成。
終結性評價:期中期末綜合檢測。
具體分值比例參加《北大附中初中部學生學業評價方案說明》。
北大附中初中數學課程簡介

初中數學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分為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涉及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在各學段中,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准(2011年修訂)》
北大附中初中數學學科能力培養重點
1.進行素質教育,數學課程力圖通過數學教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從數學角度去思考的基本素養;具有自主學習及研究性學習能力。
2.獲得「四基」,使我們的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性的人才。
3.具有創新能力、養成科學態度
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能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敢於質疑,實事求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注重數學應用,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感悟數學。

北大附中初中數學學科一評價方式

主要有兩種評價方式:過程性和終結性
1.過程性評價:
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現、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與他人合作交流;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傾聽和理解別人的思路;反思自己思考過程,完成課內外作業以及課堂測試、論文寫作、數學製作、知識梳理等。
2.終結性評價:採用閉卷測試形式,題目有選擇、填空、解答等。
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分值比例參見初中部制度中的《北大附中初中部學生學業評價方案說明》
北大附中初中英語課程簡介
初中英語課程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諸方面的整體發展。並通過英語學習和使用英語發展語言運用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英語豐富的文化內涵,特別是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形成初步的跨文化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總目標)
初中英語課程的知識與能力
學會使用1600個左右的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能聽懂教師有關熟悉話題的陳述並參與討論。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種話題與他人交換信息並陳述自己的意見。能讀懂相應水平的讀物和報刊、雜志,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根據閱讀目的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能根據提示獨立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報告結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總結學習方法。能利用多種教育資源進行學習。進一步增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識。
初中博物學
--校本選修課介紹
一.課程性質
博物學,又稱自然史(naturalhistory),是一門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研究傳統。這一學科強調對大自然中各種事物的觀察與分類,內容涉及生物,地理,地質,天文,氣象學及人類學等多個學科,被認為在科學史上是與數理傳統並列的最重要的研究範式之一。
自然觀察是博物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多元智能理論中人類的八種智能之一,也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價值之一。然而,長期生活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進而難以對自然產生真正的認識和感悟;另一方面,現行教育在培養綜合觀察與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方面存在缺失。由此可見,為學生提供真正走進自然的機會,引導他們觀察自然,感悟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基於以上思考,我們在2009年正式開設了博物課。這一課程是面向我校初中學生開設的校本選修課,強調一下主旨思想:
1.整合性:整合多個相關學科中具有共同核心價值和有助於整體性思維方式培養的內容,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2.實踐性:注重對自然現象的直接觀察、記錄與思考,正確使用相關的工具與技術。
3.自主性:尊重學生的興趣與個性,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研學方向的權力,為學生創設多渠道、多方式自主掌握知識及發展能力的條件。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激發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觀察自然現象,並將其發展為終身愛好,形成正確的自然觀。
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課程目標及內容
目標類型 目標內容
知識目標 運用生物學分類原則和方法來辨認周圍常見生物,例如植物、昆蟲、鳥類等。
識別常見礦石。
運用博物學知識解釋常見地質現象和天文現象。
了解常見植物栽培技術和植物生長過程。
能力目標 掌握一定的觀察技能,如使用望遠鏡觀察鳥類,使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天體。
掌握一定的記錄技能,包括使用攝影、攝像、繪畫或文字描述等方式記錄自然事物。
使用相關工具進行信息分析。
掌握一定的野外活動技能。
培養在野外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
培養與他人進行合作的能力。
鍛煉向他人展示成果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愛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和良好習慣。
初步培養學生系統的、聯系的思維意識。
初步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
三.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
本課程以對自然事物的觀察、記錄和思考為主要內容,目前包括植物觀察、昆蟲觀察、鳥類觀察、植物栽培、地質考察、天文觀測和項目研究等七個部分,在初一至初二的八個學段開設。
四.課程形式和學習方式
在教師和專家的指導下,以學生實踐為主要學習方式,採取多種課程形式進行教學。
具體課程形式與學習方式見表2。
表2 課程形式與學習方式
課程形式 授課對象 學習方式 教學人員 時間安排
專題講座 全體 聆聽、互動(問與答) 相關專家專業教師 1小時/次/學段
課堂教學 全體 聆聽、實驗考察作業合作學習 專業教師 90分鍾/次/周
學段實習 全體 實地考察小組合作考察報告呈現 專業教師大學生助教學長助教 1-2天/次/學段利用假期進行
學年考察,即「自然之翼」夏令營 自願參加 實地考察小組合作專題研究過程性匯報合作探究報告呈現 專業教師相關專家大學生助教學長助教 10天/次/學年利用假期進行
通過專題講座,擴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課堂教學,對必要知識和技能進行講解與訓練,為實踐做准備。
通過學段實習,在野外環境中實踐相關技能,獲得新的知識,培養戶外活動能力和協作能力。
通過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學年考察,為學生提供在自然界發現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探索自主提出的問題,並在這一實踐過程中鍛煉和提升各項能力。

Ⅲ 尼瑪縣的社會事業

截至1998年,該縣有小學16所,其中公辦小學6所,希望小學1所,民辦小學9所。在校生1195人。
截至2010年底,該縣共有17所學校,其中小學15所,初中1所,幼兒園1所,小學在校生293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6%,初中在校生1464 人,入學率達到96%。初級職業學校在校生180人,幼兒園入園孩子50人。全縣教師人數達到284人,其中,中學教師107人,小學教師159人,職校教師6人,幼兒園教師12人。 截至1998年,尼瑪縣醫療機構有人民醫院、藏醫院及15個鄉衛生所。各種疫苗接種率99%。
截至2010年底,尼瑪縣有醫院16所,其中14個鄉級衛生院,醫務人員163人(其中鄉級醫生49人,村醫務人員92人),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鄉(鎮)覆蓋率達100%,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接種率達到98%以上,農牧區醫療鄉村覆蓋率為100%,農牧民參合率預計為99%。五項保險參保人數為2573人,參保率為100%。

Ⅳ 哪位能告訴我雲浮市的羅定市、雲安縣、新興縣、鬱南縣以及市區的所有高中學校名字請幫我列出來,感謝

雲浮中學地址:興雲東路131號
電話:(0766)8982232

雲浮市田家炳中學地址:興雲西迴路70
河口中學廣答東省雲浮市雲城區
雲硫一中地址:廣東省雲浮市雲城區
雲浮電大地址:河濱西路109號
電話:(0766)8866065

樓主,可以進入網路地圖-雲浮市--視野范圍內搜學校即可得到

Ⅳ 尼瑪中學是在那個地方

尼瑪縣中學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與可可西里無人區南部接壤,是西藏自治區環境及交通最惡劣的縣之一。

自1998年9月起,尼瑪縣中學在尼瑪縣完全小學寄辦。初期由三位老師(兩漢一藏)借教室、宿舍,搭帳篷,從無到有,師生、班級艱苦跌撞得逐漸增多,為中學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礎。

2004年11月,經國家撥款,尼瑪縣中學終於開始有了自己的學校。專任教師也增加到26名,學生365名。距離縣城大約兩公里的荒地,拔地而起的校舍佔地面積十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043.32平方米。目前有教學樓一棟,學生宿舍樓兩棟,教職工周轉房兩棟,教職工及學生食堂一棟,澡堂及運動場完備。去年,國家又追加投資500萬元,為尼瑪縣中學修建了綜合實驗樓一棟及學生宿舍樓一棟。中學硬體設施正逐漸完善。

截止到現在,已擁有專任教師33名,在校學生1100名。但根據教育局針對縣級初級中學的配置要求,專任教師缺口還多達七十名

Ⅵ 加措達布在哪裡想知道嗎、

西藏那曲尼瑪縣、
高中在拉薩那曲高級中學讀的。、

Ⅶ 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是怎麼回事

想了解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查看一下"古象雄文明"就知道了。歷史就是歷史,不管人們對它了解不了解, 它就在那裡, 如如不動, 而且任何人也無法篡改!

我們大家都認識的佛號「卍」萬字是佛祖的心印,藏語叫做「雍仲」,因為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就是最早使用「雍仲」這個佛號的佛教。

「雍仲」的字面釋義為:「「雍」是勝義無生,和諧永恆的象徵,就是諸法的空性與真諦;「仲」是世俗無滅」。

「雍仲本教」的主要標志叫做「雍仲恰幸",它是由兩個「卍」連接在一起組成的,「恰幸」兩端的雍仲符號象徵顯、密兩宗,居中連接處的兩朵蓮花包象徵無上大圓滿。

「雍仲本教」起源於一萬八千年前的古象雄王朝。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之師)所傳教的如來正法,也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 。「雍仲本教」是以顯宗、密宗、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

「雍仲本教」在古象雄傳統文化中居於最至高無上的位置,是西藏本土最古老的佛法,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佛法,更是一切佛法的總根源。

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一萬多年,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為完善對藏文化歷史源流的了解與認識,將古象雄的燦爛文明分享給世界,以孜眾多藏漢高僧和專家學者,一直堅持發掘整理象雄文化經典。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積極支持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設立了「古象雄文明探源」重點研究課題,與孜珠寺合作,以漢譯象雄佛法大藏經為核心,開展持續嚴謹的文化系統工程,體現了國家對發掘整理古象雄文化的重視和支持。

Ⅷ 作業幫尼瑪中學

在西藏那曲地區尼瑪縣尼瑪中學

Ⅸ 誰有加措達布的作文、急需

拉薩那曲高級中學的一本藏文作文上有他的作文、其它的我也不太清楚、說是尼瑪縣教育出版的一些作文里也有。
我只懂那些。嘿嘿

熱點內容
四平招聘教師 發布:2025-08-24 19:15:36 瀏覽:290
學習讓師德在教育中閃光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24 19:05:49 瀏覽:260
校園產業 發布:2025-08-24 18:45:21 瀏覽:321
西華大學古城教學區 發布:2025-08-24 16:57:57 瀏覽:439
2017四川文科數學高考 發布:2025-08-24 15:30:36 瀏覽:210
孩子發燒物理降溫的方法 發布:2025-08-24 14:28:36 瀏覽:747
校園女孩圖片 發布:2025-08-24 14:22:41 瀏覽:657
程遠老師 發布:2025-08-24 11:15:36 瀏覽:216
怎麼做分錄 發布:2025-08-24 08:33:23 瀏覽:40
什麼是弔死 發布:2025-08-24 06:34:52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