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學術
A. 華中農業大學學術會議可以隨便去嗎
哪兒的學術會議都不是可以隨便去的吧
楊叔子在華中科技大學針對理工科學生倡導「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人文」一詞,在詞典上界定為「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中國自古有重視人文教育的傳統。《易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拿現在話來說,就是精神文明;這里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講道理,講文明才是中華民族語言的基石。因此只有那些優秀的能夠升華的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價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內涵。「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楊叔子,男,1933年9月5日出生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北省文化產業商會首屆顧問委員會成員、原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九江學院名譽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博士後流動站評議組成員、國家科技獎勵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北省科協副主席、湖北省高級專家協會會長等。
http://tzb.hust.e.cn/info/1009/1030.htm
C. 李煒的主要學術成果
1、《分裂的人物》,《文藝報》1999年8月21日。2.《池莉現象與大眾文學》,《當代美學評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3.《文化視野與時代意識的碰撞》,《湖北日報》2003年11月7日。4.《凝固的鏡像 流動的生活——<茄子>的雙重世界》,《名作欣賞》2004年第3期。5.《日常生活的詩意與哲理——沈虹光劇作藝術論》,《當代文學研究》2005年12月(第17輯)。6.《互文的敘事》,《華文文學》2006年第2期。7.《<百家講壇>的意義——兼議大眾媒介對優秀文化的傳播》,《中國電視》2006年第7期。8.《日常生活的戲劇性》,《戲劇文學》2006年第7期。9.《我與俄羅斯文學——沈虹光訪談錄》,《世界文學評論》2006年第1輯。10.《一波三折 柳暗花明——<列車五點二十二分進站>的敘事魅力》,《名作欣賞》2006年第9期。11.《從契訶夫到沈虹光:現實主義戲劇的一種寫法》,《世界文學評論》2006年第2輯。12.《穿越生命隧道的陽光——論熊國華<與石榴對話>的時間意象》,《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13.《從經典文本到大眾文化影像——<雷雨>與<滿城盡帶黃金甲>敘事符碼比較》,《戲劇文學》2007年第12期。14.《諜戰、特情類電視劇敘事三題》,《中國電視》2008年第1期。15.《論當前電視劇創作中的平民敘事》,《聲屏世界》2008年第5期。16.《國產動畫如何「牛氣沖天」》,《中國電視》2009年第6期。17.《當前電視劇的倫理敘事》,《聲屏世界》2009年第9期。18.《超越媒介:大眾文化文本的互文敘事》,《華中學術》(第一輯),張三夕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19.《大眾文化與感性化敘事》,《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2卷第2期。20.《超越媒介:當前情景喜劇的互文敘事及反思》,《聲屏世界》2010年第5期。21.《跨媒介視閾中的<茶館>敘事》,《中國電視》2010年第12期。22.《類型、創新與諜戰劇敘事》,《中國電視》2011年第6期。23.《大眾文本與類型敘事》,《華中學術》(第四輯),張三夕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版。24.《情景互生 詩畫合璧》,《香港作家作品研究》(第九卷),香港文學報出版公司2011年8月。25.《穿越時空的赤子戀歌》,《香港作家作品研究》(第九卷),香港文學報出版公司2011年8月。26.《沈虹光劇作的藝術美》,《沈虹光劇作論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以上未註明者均為獨著。 另外,還發表教學論文《綜合文化素質課教學淺論》(《教改論壇》2006年第3期)、《優化鑒賞類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教改論壇》2009年第3期)。
D. 陳建憲的論文
1.「從信息革命看資料工作的緊迫性」,9千字,載《民間文學論壇》1984年第3期,獲該刊首屆民間文學論文「銀河獎」二等獎。
2.「蛇神、蛇妖、蛇女」,12千字,載《民間文藝季刊》1987年第1期。
3.「從淫盪的蛇妖到愛與美的化身」,7、5千字,載《華中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後選入《中外比較文學研究》第二輯,台灣學生書店,1992年出版。
4.「女人與蛇——東西方蛇女故事比較研究」,11千字,載《民間文學論壇》1987年第3期,獲該刊第二屆民間文學論文「銀河獎」優秀獎。
5.「民間故事與宗教文化」,18千字,載《民間文藝季刊》1988年第4期。獲該刊首屆「飛鷹獎」優秀論文獎。
6.「中西方性觀念之比較」,4千字(與陳振家合作),載《黃金時代》1988年第4期。
7.「九頭鳥——楚文化的精魂」,6千字,載《藝術與時代》1988年第5期。後選入《楚藝術研究》(湖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和《中國民俗趣談》(三秦出版社,1994年)。
8.「生命的贊禮——中外棄嬰傳說賞析」,4千字,載《山茶》,1988年第5期。
9.「打破習慣,才能寫好習慣——評高考作文中的模式化現象」,2千字,載《語文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0期。
10.「更新方法,擴展領域——西方民間文學、民俗學發展動態」,5千字,載《社會科學動態》1990年第12期。
11.「宇宙卵與太極圖——盤古神話的中國『根』」,11千字,載《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4期。
12.「荊楚巫風與日本古俗」,10千字,載《江漢論壇》1991年第9期。選入《中日民俗的比較與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13.「到中國去尋根——日本的民俗研究動態」,5千字,載《社會科學動態》1991年第6期。
14.「引魂之舟——楚人物龍鳳帛畫與日本珍原古墳壁畫的比較研究」,5千字,載《藝術與時代》1991年第10期。選入《楚文藝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2年。)
15.「論民俗與文化的關系」,12千字,載《民俗研究》1992年第4期。
16.「試論民俗的功能」,11千字,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增刊,1992年。《新華文摘》摘要轉載。
17.「西方當代迷信研究動態」,5千字,載《社會科學動態》1992年第3期。
18.「魂鳥和羽人」,4、5千字,載《藝術與時代》1992年第10期。
19.「民間故事文化瑰寶」,載《社會科學動態》,1993年第7-8期。
20.「略談神話之分類」,4千字,載《高師函授學刊》1993年第10期。
21.「民俗文化與民族凝聚力」,《廣東民俗文化研究》,1993年第1-2期合刊。
22.「民間文學與中學語文教學」,1、5千字,載《語文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7期。
23.「女人與土地——女媧泥土造人神話新解」,6千字,載《華中師大學報》,199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文學》1994年第5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1994年第6期摘要轉載。
24. 「論中國天鵝仙女故事的類型」,10千字,載《民族文學研究》199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文學》1994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5.「神話在當代的四種形態」,《高師函授學刊》.I995年第1期。
26.「試論神話的定義與形態」,0、45萬宇,《黃淮學刊》,I995年第4期。
27.「荒謬的推八字」,《湖北日報》I995年2月26日。
28.「九頭鳥:神靈還是妖怪一一兼論當代神話符號的歧解問題」,1萬字、載《楚俗研究》第2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5年」
29.「中國洪水神話的類型與分布--對443篇異文的初步宏觀分析」,《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3期;日譯本載《日中昔話傳承つ現在》,鈴木秀美譯,日本誠勉社, 1996年。
30.「垂死化身與人祭巫術一一盤古神話再探」,6千字,《華中師大學報》。I996年第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年第3期摘要轉載。
31.「神話的解剖」,3千字,《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10期。
32.「適應現代文化發展,改進民間文學教學」,(合作),5千字,《華中師大學報》,1996年第5期。
33.「論神話學的基本概念與方法」,6千字,《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34.「一座原生態神話的寶庫――《山海經》導讀」,《高師函授學刊》1997年第6期。
35.「精神還鄉的引魂之幡――20世紀中國神話學回眸」,《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36.《〈白水素女〉「偷窺」母題發微》,《民間文化》,1999年第1期。
37.《論比較神話學的母題概念》,《華中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
38.《東西方「好心得報」母題比較研究》,《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
39.神話的權力——從福柯理論看神話中的亂倫母題,《民間文化》,2001年第1期。
40. 論玉皇文化的起源、結構和功能,《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兩岸學者論玉皇文化》轉載(金文亨主編,海風出版社,2008年)。
41. 鳳凰是如何涅槃的——從廩君神話的復活看當代中國民間文學的歷史機遇,《文化視野與中國文學研究國際研討會》,《光明日報》2001年9月19日《文化周刊》頭版報導了此文觀點並采訪了一些相關學者進行討論。
42.《話語狂歡下的生靈嘆息--從曉蘇〈苦笑記〉看民間性幽默藝術》,《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43.《神話的權力--從福柯理論看神話中的亂倫母題》,載《民間文化》學術專號,2001年第1期。
44.《武當山下民歌村》,《民間文化》,2002年第2期。
45.《中國多民族民間文學多元一體格局鳥瞰》,《民族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
46.《走向田野 回歸文本----中國神話學理論建設反思之一》,《民俗研究》,2003年第4期
47.《論道教對中國神話的繼承與發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48.《略論民間文學研究中的幾個關系》,《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49.《多維視野中的西方洪水神話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50.《洪水神話:神話學皇冠上的明珠----全球洪水神話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長江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51.《一個失落的上古神話儀式----<天問>「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競地」解》,《先秦兩漢學術》第五期,台北,2006年。
52.《文化創新與母題重構》,《民間文化》,2006年第4期。
53.《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眼光保護與開發神話資源,拒絕『偽』民俗現象》,《長江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54.《體驗民間文學 傳承民族記憶》,《文學教育》2007年第2期。
55.《中國洪水故事研究之研究》,日本山口大學《亞洲歷史與文化》,第十一輯,2007年
56.《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文化遺產》,創刊號,2007年。
57.《漢族洪水神話之當代遺存及形態》(陳建憲、桑俊),《神話中原》,大象出版社,2008年。
58.《馬克思、恩格斯與文化人類學----馬克思<人類學筆記>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札記》,《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59.《春節:中華民族的時間元點與空間元點》,《華中學術》第一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E. 華中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系統結構要多少分啊
華科的計算機和工學是同一劃線的,系統結構方向肯定也不是單獨劃線。去年是330
單科為50
80.至於你說學術性全獎最低分,這個我只能說,盡量考高分。
F. 劉雲的學術簡介
(一)專著1.劉雲《漢語篇名的篇章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2.劉雲《漢語虛詞知識庫的建設》,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二)編著1. 參編邢福義主編《文化語言學》(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 參編邢福義、吳振國主編《語言學概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3. 參編俞士汶、黃居仁主編《計算語言學前瞻》,商務印書館,2005年。4. 參編國家語言資源檢測與研究中心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商務印書館,2006年。5. 參編李宇明主編《語言學概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6. 參編邢福義、吳振國主編《語言學概論》(第2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三)論文1. 李晉霞、劉雲,修辭上的點面格,《修辭學習》1998年第4期,P35-36。2. 劉雲,「除了」究竟除不除,《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P41-44。3. 劉雲、李晉霞,「動賓式動詞+賓語」的變換形式及賓語的語義類型,《江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P44-48。4. 劉雲,重疊論文索引,《漢語學報》1999年2期。5. 劉雲,定標性狀小句,《江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P51-55。6. 劉雲、俞士汶、朱學鋒,現代漢語合成詞結構資料庫的開發及應用,張普主編《現代化教育技術與對外漢語教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278。7. 劉雲、李晉霞,「偶爾」與「偶然」,《語文知識》2000年第6期,P30-33。8. 劉雲,漢語構詞的計量研究,《語文建設通訊》(香港)2001年第2期,P27-33。9. 劉雲,歧義的潛在性及其自動消解,《高等函授學報》2001年3期,P2-4,12。10. 劉雲,施受關系自動識別中的語義句法問題,黃昌寧、張普主編《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P21-26。11. 劉雲,自足的性狀小句與成活的性狀小句,《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P95-100。12. 劉雲,計算機技術與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漢語學報》2001年1期,P88-93。13. 劉雲,反語的生成機制,《高等函授學報》,2001年5期,P29-30,33。14. 劉雲,格式歧義及其消解和分解,張全、蕭國政主編《HNC與語言學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15. 劉雲、李晉霞,「V雙N1的N2」格式轉化為粘合式偏正結構的制約因素,《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第2期,P21-27。——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0期全文轉載,P75-81。16. 劉雲,中文期刊刊名的構成研究,《漢語學報》2002年第1期,P162-166。17. 劉雲,篇名中的隱含,《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P113-116。18. 劉雲,篇名中的冒號,《江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P58-61。19. 劉雲,篇名中的隱含型並列,《漢語學報》2002年第2期,P73-82。20. 劉雲,新詞新義集萃,《辭書研究》2001年5期、2002年3、4、5、6期、2003年3、5、6期。21. 劉雲,漢語的七音節篇名,《語言文字應用》2003年第2期,P122-127。22. 劉雲,篇名中的隱含性孤立結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P120-123。23. 劉雲,篇名的篇章化,《語言研究》2003年第3期,P29-32。24. 劉雲,語詞的篇名標記及其作用,《語文建設通訊》(香港)2003年2期,P3-10。25. 俞士汶、朱學鋒、劉雲,現代漢語廣義虛詞知識庫的建設,《漢語語言與計算學報》(新加坡)2003年第1期,P89-97。選入徐傑、鍾奇主編《漢語詞彙·句法·語音的相互關聯——第二屆肯特崗國際漢語語言學圓桌會議論文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90-101。26. 劉雲,一個新的前綴——零,《辭書研究》2003年5期,P136-139。27. 劉雲,篇名的話題性說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年2期,P69-76。28. 李晉霞、劉雲,面向計算機的二重復句層次劃分研究,《語言計算與基於內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聯合學術會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P147-153。29. 李晉霞、劉雲,從「如果」與「如果說」的差異看「說」的傳信義,《語言科學》2003年3期,P59-70。30. 劉雲,篇名的稱名性說略,《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版)2003年3期,P73-76。31. 劉雲,新聞篇名運用引號實現的各種轉換,《修辭學習》2003年4期,P46-47,49。32. 劉雲,新聞標題中的人名藝術,《當代傳播》2003年4期,P92。33. 劉雲,論篇名語言的標記性,《雲夢學刊》2003年4期,P104-107。34. 李晉霞、劉雲,論定中V雙+N雙詞彙化的制約因素,《當代語言學》2003年4期,P289-298。——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35. 劉雲,篇名中的結構助詞「的」,《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1期,P88-95。36. 李晉霞、劉雲,新版《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詳解》的貢獻,《辭書研究》2004年第3期,P64-70。37. 劉雲,篇名中的省略號,《漢語學習》2004年第3期,P32-36。38. 李晉霞、劉雲,「由於」與「既然」的主觀性差異,《中國語文》2004年2期,P123-128。39. 劉雲,術語泛化的途徑、特點和動因,《修辭學習》2004年4期,P14-17;選入《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科技聯合出版社(2004年12月),P342-350。40. 劉雲、俞士汶,「句管控」與中文信息處理,《漢語學報》2004年第2期,P56-62。41. 劉雲、俞士汶、朱學鋒、段慧明,現代漢語虛詞知識庫的建設,《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第1期,P130-136。42. 劉雲,「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的問題與措施,載李克武主編《教學改革與教學管理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P203-211。43. 龍海平、劉雲,《世界語法化詞典》述評,《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3期。44. 劉雲、李菡,標題中的語詞標記面面觀,《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1期,P83-87。45. 劉雲,「PK」來了,《語文建設》2006年第1期,P58。46. 李晉霞、劉雲,《現代漢語:歷史與社會語言學》述評,《當代語言學》2006年第3期,P265-271。47. 李晉霞、劉雲,從概念域看單音方位詞語法化的非勻質性,《語言科學》2006年第4期,P3-13。48. 劉雲,「被」字結構賓語隱現的制約因素,載邢福義主編《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P207-216。49. 劉雲、何婷婷,網路語言的前世今生,《網路傳播》2006年第7期,P42-43。50. 劉雲,現代漢語中的對舉現象及其作用,《漢語學報》2006年第4期,P75-85。51. 俞士汶、朱學鋒、劉雲,面向自然語言理解的漢語虛詞研究,載嘎日迪、吾守爾·斯拉木、德熙嘉措主編《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0-279,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2. 何婷婷、劉雲,網路語言研究蓄勢待發,《長江學術》2007年第1期,P8。53. 李晉霞、劉雲,復句類型的演變,《漢語學習》2007年第2期,P20-26。54. 劉雲,「中文信息處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江漢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期,P93-95。55. 劉雲,新興的「開X」詞語模,《辭書研究》2008年第2期,P152-154。56. 羅耀華、劉雲,揣測類語氣副詞主觀性與主觀化,《語言研究》2008年第3期,P44-49。57. 龍海平、劉雲,《變化中的歐洲語言》述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4期,P314-316。58. 劉雲,說「X門」,《漢語學報》2008年第4期,P80-86。59. 劉雲,復句關系詞語的離析度考察,《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6期,P15-21。60. 劉雲,漢英機器翻譯中漢語自動分析的難點,《長江學術》2009年第1期,P103-107。61. 劉雲、龍海平,《語言接觸與語法變化》簡介,《當代語言學》2009年第1期,P86-88。62. 劉雲,漢語詞彙統計研究述評,《漢語學習》2009年第1期,P62-69。63. 劉雲,「裸」族新詞探微,《辭書研究》2009年第2期,P149-154。64. 劉雲,復句自動分析的目標和意義,《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P40-44。65. 劉雲、李晉霞,論頻率對詞感的制約,《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3期,P1-7。66. 劉雲,雙音節詞重疊類型的功能解釋,載汪國勝、謝曉明主編《漢語重疊問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P110-119。67. 劉雲、楊紅,重疊論文索引(增補),載汪國勝、謝曉明主編《漢語重疊問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P536-580。68. 李晉霞、劉雲,論推理語境「如果說」中「說」的隱現,《中國語文》2009年第4期,P359-364。69. 劉雲,漢語書面語的語碼夾用現象及其語用價值,《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P190-193。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2期以論點摘要形式轉載(P154)。70. 龍海平、劉雲,《語法的起源:一種重構》述評,《當代語言學》2010年第1期。(P75-79)71. 劉雲,「之X」的詞彙化及其動因,《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3期。(P64-70)72. 羅耀華、劉雲、樊城呈,《認知語言學與第二語言習得手冊》(2008)介紹,《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4期。(P317-319)73. 劉雲、王耿,現代漢語詞彙的嬗變與中國當代社會的變遷,《華中學術》2010年第1期。(P313-319)74. 劉雲,「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芻議,《咸寧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P81-83)75. 劉雲,新興的「被X」詞族探微,《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P102-106) 2008年榮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一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2005-2006學年度獲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學工作優秀獎二等獎。2007-2008學年度獲華中師范大學教師教學工作優秀獎二等獎。2005年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獎,指導的學士學位論文《方塊壯字的編碼輸入》 (韋名應)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一等獎。2006年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獎,指導的學士學位論文《淺析人名中的修辭》 (黃麗麗)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二等獎。2008年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獎,指導的學士學位論文《系統功能語法視角下的體育新聞標題》(王耿)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三等獎。2008年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獎,指導的學士學位論文《當代新詞「X門」探析》(曾李)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一等獎。
G. 劉立輝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論文:
1. 多恩詩歌的巴羅克褶子與早期現代性焦慮。《外國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
2. 《洛麗塔》中的大眾文化與納博科夫的文本生成策略(合作)。《外語研究》2015年第2期。
3. 《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清教哀訴敘事與文化身份焦慮(合作)。《求索》2015年第3期。
4. 白色菲利斯統治下的黑人:《寵兒》的身體敘述(合作)。《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5. 含混的文化民族主義:葉芝早期文化取向的癥候式分析(合作)。《西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年第5期。
6. 英國巴羅克時期詩歌的時間內在化構建。《外國文學》2014年第3期。
7. 愛倫坡小說中的裹屍布評析(合作)。《外國語文》2014年第2期。
8. 巴羅克文化與17世紀英國詩歌的文體生成。《西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6期。
9. 神聖與世俗之間:克里斯托弗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與歐洲巫術文化傳統(合作)。《外國語文》2013年第4期。
10. 艾米莉狄金森與英國巴羅克文學傳統。《世界文學評論》2013年5月第15輯
11. 早期現代英國巴羅克文學的現代性(合作)。《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5月)
12. 17世紀英國詩歌的巴洛克視覺化特徵。《外國文學評論》2012年第4期。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4期轉載(第63-65頁)。
13. 從舞台到頁面:瓊生與英國戲劇經典生成(合作)。《外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5期。
14. 奧尼爾戲劇的身份主題(合作)。《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3月)。
15. 神性、理性與知性:十七世紀英國詩歌中光的聖經隱喻(合作)。《外國語言文學》2012年第2期(6月)。
16. 身體不能沉受之重:<聖經舊約>中的女性身體焦慮(合作)。《外語教學》2012年第2期。
17. 品特戲劇《歸家》中的背叛主題及其宗教解讀(合作)。《名作欣賞》2012年第2期。
18. 何時待到牧人歸(合作)。《名作欣賞》2012年第1期。
19. 文明面具與權力瘋癲:品特政治劇《送行酒》的福柯式身體解讀(合作)。《前沿》2011年第20期。
20. 勞倫斯短篇小說中的性別空間敘事探究(合作)。《外國語言文學》2011年第4期。
21. 迷惘一代身體的傷殘與放逐(合作)。《外國語言文學》2011年第2期。
22. 宇宙之軸:T. S.艾略特詩歌中的秩序文化觀(合作)。《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第6期。
23. 想像的身份尋求之旅(合作)。《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24. 荒野、先知與十字路口:艾略特《情歌》的新英格蘭敘事圖景(合作)。《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2期。
25.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詩人觀念與文學發展形態(合作)。《外國文學》2011年第3期。
26. 文如畫:《喧嘩與騷動》的視覺化與空間化敘事(合作)。《外語教學》2011年第2期。
27. 艾略特與巴羅克文學傳統。《華中學術》第3輯,2011年5月。
28. 構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比較文學》2010年第3期。
29.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狀態下的等待行為。《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十二輯(2010年春)(2010年6月)(CSSCI集刊)。
30. 媒介轉換中的文學綜述(合作)。《外國文學》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
31. 規訓辯證法:對《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福柯式解讀(合作)。《山東外語教學》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
32. 天父神話的斷裂處(合作)。《美國文學研究》第五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33. 馬維爾詩歌中的巴羅克時間主題(合作)。《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3期。
34. 變形的魚王:艾略特《荒原》的身體敘述。《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35. 艾略特《荒原》時空主題研究(合作)。《走近經典--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6月。ISBN 978-7-5600-8396-4。
36. 讀詩和讀園的詩學探索(書評)(合作)。《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37. 情、才、藝的統一--王富強散文詩論。載《他從新的地平線上走來--閱讀王富強》,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059-6029-9。
38. 《荒原》的身體敘述及其詩學旨趣。《美國文學研究》第四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
39. 斯賓塞《仙後》與西方史詩玄幻的敘事傳統。《三峽學院學報》(哲社科版)2008年第6期。
40. 艾略特《荒原》的時空主題研究(合作)。《外語教學》2008年第2期。
41.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身體敘述(合作)。《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42. 美國經典詩歌的立體性和綜合性研究(書評)(合作)。《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3. 末世論與斯賓塞詩歌中的宇宙時間觀。《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
44. 個人主義與華茲華斯的詩學觀(合作)。《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45. 時間意義的生存機制(合作)。《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46.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liot. London: Continuum 2007).
47.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ol.12, No.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
48. 宇宙時間和斯賓塞《仙後》的敘事時間。《外國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
49. 葉芝象徵主義戲劇的倫理理想。《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
50. 品特戲劇的倫理學批評。《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51. 《四個四重奏》的文體特徵。《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5期。
52. 艾略特詩歌中時間觀念的嬗變。《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3期。
53. 《四個四重奏》的時間拯救主題。《外國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
54. 《四個四重奏》引語解讀。《國外文學》2002年第3期。
55. 作為話語形式的詩歌。《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56. 彌爾頓的詩學觀。《外國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
57. 彌爾頓早期詩歌的神秘主義傾向。《國外文學》2001年第2期。
58. 彌爾頓兩首早期詩歌的宗教解讀。《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2期。
59. 《時間與存在》的後現代意識。《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2期。
60. 後殖民主義的文化批評(合作)。《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3期。
61. 英語創造教育的目的、范疇和方法。《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2期。
62. 《四個四重奏》主題結構研究。《外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
63. 康拉德:聽眾與謊言:《黑暗的中心》的敘事結構與閱讀效應。《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
64. 當代英語詩歌語言的超語義特徵。《外國語》1996年第4期。
65. 現代詩歌的敘述結構。《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66. 烏托邦的經驗秩序與嬉戲的語言指歸:英語後現代詩歌的價值取向。《外語與翻譯》1996年第2期。
67. 《四個四重奏》的象徵主義機制。《中外詩歌研究》1995年第2-3期。
68. 語境結構和詩歌語義的擴散。《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第2期。
69. 生命哲學的詩化耗損:有關艾略特《四個四重奏》的新探述評。《外國文學研究》1994年第1期。
70. 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詩歌結構形式解讀(合作)。《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
71. 生命流程的深層意蘊(合作)。《名作欣賞》1993年第2期。
72. 馬克吐溫的《苦行記》及其喜劇特色(合作)。《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2期。
73. 泥土深處的語言芳香--略評陳笑海組詩《遠方柔情》。《石首文藝》1992年第3期。
專著、教材等:
1.《生命的和諧:斯賓塞〈仙後〉內在主題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
2.《英國文學的倫理學批評》(撰寫第14章),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高級文學翻譯》(副主編之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4.《綜合大學英語(英語專業精讀)》第五冊(合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
5.《CET-4作文輔導》,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年
6.《莎士比亞故事全集》(合編),重慶出版社,1998年
7.《加拿大網路全書》(參編),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
8.《英語教程》(合編),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年
H. 楊建的發表論文
1.《美國大學英語系文學教育模式的一般特點——張愛平教授訪談錄》,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12年年第5期,被收入《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研究論文集》,聶珍釗、楊建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英語系本科教育情況考察報告》,獨著,《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研究論文集》,聶珍釗、楊建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3.《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與王樹福合著,擔任第一作者,《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第3期,被收入《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研究論文集》,聶珍釗、楊建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4.《前言》,與聶珍釗合著,擔任第二作者,被收入《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研究論文集》,聶珍釗、楊建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5.《「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研究」全國學術研討會大會總結》,獨著,被收入《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研究論文集》,聶珍釗、楊建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6.《「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研究」成果總結》,項目組第一執筆人,被收入《外國文學課程國際化研究論文集》,聶珍釗、楊建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7.《喬伊斯的文論特點》,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5期。
8.《喬伊斯與阿奎那》,獨著,《華中學術》第三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9.《喬伊斯與巴赫金》,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3期。
10.《東方文學學科的東方學淵源初探》,獨著,《東方叢刊》2007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1.《喬伊斯論「藝術家」》,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6期。
12.《喬伊斯的「經典」觀》,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6期。
13.《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方法論》,獨著,見《成人高教改革新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4.《「道」——先秦儒道哲學本體論研究》,獨著,《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15.《黑格爾自然美論的邏輯悖論》,獨著,《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16.《古代希伯來民族的美學思想與藝術表現》,獨著,《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B7《美學》2005年第5期全文轉載。該文內容摘要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2期收入「學術專欄介紹」中的「東方美學與東方文化研究」專欄。
17.《<建築師>中的象徵新論》,獨著,見《易卜生戲劇的自由觀念——中國第三屆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編:聶珍釗 陳智平),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
18.《喬伊斯與易卜生》,獨著,《國外文學》2005年第4期。
19.《喬伊斯研究在西方》,獨著,《外國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
20.《中國喬伊斯研究20年》,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
21.《古代希伯來文學的悲喜劇性及民族意識》,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
22.《「鄉村醫生」的反諷藝術》,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6期。
23.《詮釋猶太文化的美國變遷——評<走向文化詩學——美國猶太小說研究>》,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6期。
24.《「東方文學」專家談》,獨著,《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
25.《試論猶太教聖經<舊約>中的「非聖經化」傾向》,獨著,《外國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
26.《<尤利西斯>人物原型批評》,獨著,《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4期。
I. 丁國旗的主要論文目錄
1、《我看這「Q」》,《語文知識》1999年第4期。
2、《走出形式主義的牢籠》,《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3、《當代美學應該處理的幾種關系》,《焦作工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4、《從情感到藝術的直覺狀態——古代文學創作中的情感因素》,《美與時代·學術專刊》2001年總第4期。
5、《什克洛夫斯基後期思想研究》,《研究生時代》2001年第4期。
6、《「奇異化」與「時間」——什克洛夫斯基後期思想的兩個重要概念》,《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7、《HBO的生存之道》,《新娛樂》2003年第6期。
8、《走近林語堂》,《吉首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9、《民族文化的超越與文化的先進性》,《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10、《什克洛夫斯基後期思想探源》,《石河子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11、《藝術自律與藝術革命——馬爾庫塞的藝術觀》,《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12、《審美教育對於文化危機的救治——論馬爾庫塞的教育觀》,《明日教育論壇》2004年第2期。
13、《自然主義同現代主義的不解之緣》,《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14、《這是金庸研究中最有價值的發現》,《南方都市報》2004年12月27日。
15、《感受鐵凝的文字溫暖》,《南方都市報》2004年12月27日。(《新京報》2005年1月7日)
16、《〈金庸評傳〉文之大者》,《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12月30日。
17、《文化危機與美學還原——一種對馬爾庫塞思想的讀解》,《福建論壇》2005年第1期。
18、《「知人論世」的金庸研究》,《新京報》2005年1月7日。
19、《形式主義的轉變及其轉變的人文啟示》,《新疆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20、《美國電影業及其意識形態批判》,《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7期。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1、《「審美救治」與藝術教育——對馬爾庫塞教育思想的一種解讀》,《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教育學》2006年第9期引文索引。
22、《喬治·桑永遠愛得全心全意》,上海《新聞午報》2006年12月31日。
23、《校園文化建設要突出「美育」功能》,《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24、《形式主義的轉變及其轉變的人文啟示》,《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黨政幹部理論學習文選》(先進科學文化卷),紅旗出版社,2007年1月。
25、《畢加索的情色之戀》,《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07年第4期。
26、《藝術對幸福與解放的承諾——馬爾庫塞的「藝術形式」思想論》,《問道》第一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27、《消費語境中的文學問題——「消費社會與文學理論的新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藝報》,2007年10月27日。
28、《文學在消費時代的突圍》,《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11月8日。
29、《從孟母教子談「生命化」的教育》,《福建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30、《審美教育對於文化危機的救治——論馬爾庫塞的教育觀》,《語文知識》2007年第4期。
31、《藝術對真理與幸福的承諾——馬爾庫塞藝術觀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年第1期。
32、《「消費社會與文學理論的新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
33、《對網路文學的傳播學思考》,《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收入《網路文學研究論文集》,團結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34、《人的「新感性」與「新感性」的人——馬爾庫塞「新感性」理論探析》,《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3期。
35、《馬克思的「自由」觀與文藝對「解放」的祈望》,《人文雜志》200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學理論》卷2008年第8期全文轉載。
36、《生態問題與「審美介入」》,《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3期。
37、《<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馬爾庫塞學術思想的形成》,《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4期。
38、《對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研究的一點思考》,《當代文壇》2008年第6期。
39、《論馬爾庫塞學術研究的價值訴求》,《問道》第二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40、《新時期我國文藝理論的重要收獲》,《文藝報》2008年7月5日。
41、《學術創獲源於「對著說」》,《社會科學報》2008年9月11日。
42、《走向開放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文藝報》2008年11月6日。
43、《<錢中文文集>發行儀式述要》,《文學評論》2008年第6期。
44、《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國化的理論思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45、《網路傳播與文學的解放》,《中國文化報》2009年1月2日。
46、《當代藝術:尷尬的處境與曖昧的反抗》,《文藝報》2009年1月10日。
47、《文化自覺與學術原創——讀<感悟通論>》,《文學評論》2009年第1期。
48、《論馬爾庫塞與弗洛伊德的學術緣分》,《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1輯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美學》2009年第6期全文轉載。
50、《「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09年第2期。
51、《2007年文藝理論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鑒》(2008年卷)。
52、《一個有意味的預示——馬爾庫塞的<德國藝術家小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學刊》2008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53、《「讓哲學關注人的生存」——論馬爾庫塞與海德格爾的學術緣分》,《外國美學》第19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54、《美作為一種「更高」的法則》,《理論創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年7月版。
55、《論文學史寫作的「生命化」》,《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56、《回顧過去建構未來——2008年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文藝報》2009年5月16日。
57、《論馬爾庫塞文藝思想的基本觀點》,《中外文化與文論》第12輯。
58、《對電視文化的批判性思考》,《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59、《「大眾」再詮釋》,《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6月9日。
60、《「世界文學」的民族指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7月21日。
61、《論馬爾庫塞的「理性」觀》,《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62、《2008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鑒》(2009年卷)。
63、《走近經典——尋找精神的家園》,《文藝報》2010年1月22日。
64、《馬爾庫塞藝術形式思想的理論淵源》,《創新與對話——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4月版。
65、《2009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狀況》),《文藝報》2010年6月9日。
66、《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30年》,《新中國文論60年》,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4月。
67、《作為一種對抗的藝術——論馬爾庫塞的「反藝術」觀》,《馬列文論研究》(第15輯),湘潭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68、《祈向「本原」——對歌德「世界文學」的一種解讀》,《文學評論》2010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9、《論馬爾庫塞的藝術政治觀》,《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70、《「全球化」語境中的「世界文學」探討》,《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第10期全文轉載。
71、《透視「底層文學」的表述沖動》(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6月8日。
72、《2009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新進展》,《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0年第11期全文轉載。
73、《對中國文藝理論60年的總結與回顧——<新中國文論60年>出版》,《學術動態》2010年第31期。
74、《從學術評獎看學風:浮躁和不正之風侵蝕「凈土」》(訪談),《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7月29日。
74、《文學寫作不可或缺理想之維》,《文藝報》2010年11月15日。
75、《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綜述》(合著),《中國文學年鑒》2010年12月。
76、《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要重視「民族的」標准》,《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月4日。
77、《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新收獲——<創新與對話——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當代社會>出版》,《學術動態》2011年第1期。
78、《對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歷史考察》,《湖北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1年第7期全文轉載。
79、《新媒介下的文學處境——米勒「文學終結論」再探》,《藝術百家》2011年第4期。《「文學終結」的邏輯悖論》,《中國文化報》(論文摘錄)2011年8月24日。
80、《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中國百年回眸》,《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3卷第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美學》卷2011年第7期全文轉載。
81、《回歸作為藝術教育的文學教育》,《文藝報》2011年6月13日。
82、《馬克思主義美學在中國》(英文),《世界美學大會論文集》2010年8月13日。
83、《論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民族」標准》,《華中學術》第三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版。
84、《尋找「新感性」——馬爾庫塞「新感性」的諸種形式》,《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版。
85、《「全球交往」中我國文論的生存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8月2日。
86、《探索中西文化交往之路》,《人民政協報》2011年10月24日。
87、《深情的訴說與理性的思考——讀<合作化小說中的鄉村故事和國家歷史>》,《文藝報》2011年11月16日。
88、《「中荷文化交流:文學、美學與歷史」論壇會議綜述》,《文學評論》2011年第6期。
89、《2010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鑒》2011年11月。
90、《尋找「民族文學」發展的新機遇——<全球化與復數的「世界文學」>簡介》,《學術動態》2011年第28期。
91、《文學理論研究熱點回顧》,《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2月27日。
92、《一個有「精神」的人》,《新湘評論》2012年第3期。
93、《我們的時代及其文學表現——與著名作家座談》,《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年第1期。
94、《開啟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新維度——對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的解讀與評價》《湖北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
95、《我們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96、《馬爾庫塞與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見《精神分析視野下的意識形態》,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版。
97、《對建國初期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考察與分析》(合著),《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1輯。
98、《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新進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前沿研究報告(2010)》,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版。
99、《怎樣看待延安<講話>的理論遺產?》,《湖北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100、《弘揚講話精神建設文化強國——「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學術研討會」述要》,《人民日報》2012年5月23日。
101、《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體系論」之爭》,《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7月版。
102《「五個一」20年:優秀文化作品與其代表的時代》,《央視網評》第387期,2012年10月2日
103、《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研討會》,《文學評論》2012年第4期。
104、《莫言獲獎:中國很高興 世界也很高興》,《央視網評》第401期,2012年10月11日。
105、《文藝理論要為文學創造思想——文藝理論家錢中文訪談》,《文藝報》2012年10月26日。
106、《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本質「審美」建構》,《當代文藝學的變革與走向》,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107、《2011年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鑒》(2012卷);
108、《手機媒體帶來的問題與挑戰》,《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12期。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109、《80年代<手稿>討論述議》,《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
110、《譯介與反思——「西馬」研究在中國的命運》,《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第1期。
111、《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前沿報告》,載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前沿研究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版。
112、Marxist Aesthetics in China,Diversities in Aesthetics:Selected Papers of The 18th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esthetics,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7月版。
113、《建國後俄蘇馬克思主義文論在中國的基本走向》,《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0期。
114、《現實與對話: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文藝報》2013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