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巴耶中學

巴耶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6-08 06:21:20

『壹』 關於包豪斯的資料。地位影響等

包豪斯在實踐中探索,確立了現代設計的基本觀點和教育方向:①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②設計必須遵循客觀、自然的法則。其教育體系、設計理論與設計風格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由藝術和技術構成。其早期的教學體制可稱為「工廠學徒制」,學生的身份是「學徒工」,擔任藝術形式課程的教師稱「形式導師」,擔任技術、手工藝製作課程的教師稱「工作室師傅」,每一門課都由這兩種教師共同擔負,學校還設立了木工、陶瓷、編織和印刷工作室,供學生實習,使其兼具藝術和技術能力。

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設計教育中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礎教育體系,並以科學、嚴謹的理論為依據。1923年8-9月間,包豪斯舉辦了名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大型展覽會。師生的作品吸引了歐洲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從而進行了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宣傳了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並將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高潮。當時,格羅佩烏斯作了題為「論綜合藝術」的演講並發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設想與組織》。其後,他在教學上又作了較大改革,把數學物理化學作為必修課,使教學體系向著更加理性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更加適應大工業生產的需要。由於右翼政治勢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遷至德騷市,開始其發展的第二階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設計學院」的附名,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性質。教學不再由形式導師和工作室師傅共同進行,而是聘請技術熟練的工匠協助教授工作。包豪斯是現代設計的搖籃,其所提倡和實踐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單純、簡潔、以幾何造型為主的工業化設計風格,被視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經典風格,對20世紀的設計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包豪斯的教育啟示

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傳承了德國包豪斯的設計教育的理論體系,從德國包豪斯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對今天的設計教育有啟發性意義的東西。這就是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學為研究和實踐服務;研究為教學和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實踐為教學和研究提供驗證,同時也為現代設計教育提供可能的經濟支持。這種良性循環的教育體系,自包豪斯開始,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西方國家的現代設計教育所採納。近些年,我們學習國外的先進教育經驗,提倡素質教育,開始認識到這種教育體系對於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面對我們今天的學生群體,實行三位一體的模式,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養出社會和市場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不但可以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而且可以具有相當深厚的理論素養,還可以掌握比較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樣,他們在社會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在今天的社會發展及經濟市場條件下,需要的不是書獃子型的學生,而是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我們的學校教育並沒有達到社會或者市場需求的標准,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理應由學校完成的教育,但事實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業代替學校完成了。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中小企業叫苦不迭,認為自己成了大企業的員工培訓基地和人才儲備庫。但是,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又使這些中小企業無可奈何。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而且在持續升溫,折射出現在我們學校教育體制的嚴重缺陷。

我們今天已經步入信息時代,大量高新技術的出現,也可以使我們直接採取高新技術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今天,我們在教育改革中,以適應時代需要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學、研究、實踐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這既符合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又充分體現了包豪斯藝術設計教育原理。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為工業時代的設計教育開創了新紀元。

包豪斯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二十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迪索時期
包豪斯在德國迪索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這個時期是其高峰時期。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繼任。這位共產黨員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邁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繼任。接任的米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迪索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
米斯·凡·德洛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於1933年正式上台的納粹政府,米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柏林時期僅有6個月的時間。

包豪斯新校舍

1925年4月1日,新的包豪斯學院在小型工業城市迪索市開學。格羅皮烏斯認為,新的學校本身的建築、規劃,就是一篇無聲的「宣言」,所以他親自以包豪斯的原則設計了迪索新校舍,這座被譽為現代建築里程碑的建築完全按照包豪斯的設計理念進行設計。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教室、實習車間、學生宿舍等被自由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風車形的平面。各個不同的部分在外型上也各自不同,高低錯落。整個形體簡潔明快,沒有任何裝飾。面對主要街道的實習車間為大面積裝有機械開窗裝置的玻璃幕牆,深灰色山牆,上書」Bauhaus」七個豎排字母。其餘部分則全部為白色粉牆加黑色鋼框窗。建築內部布置著布勞耶爾(MarcelBreuer)設計的鋼管皮面傢具。鋼筋混凝土建築,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立方體造型,表面白色,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依靠簡朴的體塊空間組成表面起伏和凹凸,富有節奏感。由於其簡潔,這些建築也創造了當時建築的最低造價,20美分/平方英尺。

與傳統建築的對比:

傳統的建築觀念是先考慮外觀,然後把不同功能的要求塞進外殼中,「先外後內」。格羅皮烏斯則是「先內後外」,先確定各部分功能所決定的空間,由這些空間組成合理的總體外觀,功能決定外形。
傳統建築中採用對稱法則,而現代設計中採取靈活、不規則的平面布局,多方向、多體量、多軸線、多通道的手法造成了錯落有致、縱橫交錯、變化豐富、生動活潑的藝術效果。
新建築採用框架結構,使牆體脫離承重的位置,從而擴大了窗戶的面積,使窗戶成為組成外觀形態的重要部分。窗戶的玻璃和幾何秩序是新建築最顯著的特色。

包豪斯教學: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針對工業革命以來所出現的大工業生產「技術與藝術相對峙」的狀況,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口號,這一理論逐漸成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包豪斯教育注重對學生綜合創造能力與設計素質的培養。
包豪斯以前的設計學校,偏重於藝術技能的傳授,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前身的設計學校,設有形態、色彩和裝飾三類課程,培養出的大多數是藝術家而極少數是藝術型的設計師。包豪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建立了「藝術與技術新聯合」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開創類似三大構成的基礎課、工藝技術課、專業設計課、理論課及與建築有關的工程課等現代設計教育課程,培養出大批既有美術技能、又有科技應用知識技能的現代設計師。
包豪斯的整個教學改革是對主宰學院的古典傳統進行沖擊,提出「工廠學徒制」。整個教學歷時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預科,學習「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廠原理與實習」三門課,然後根據學生的特長,分別進入後三年的「學徒制」教育。合格者發給「技工畢業證書」。然後再經過實際工作的鍛煉(實習),成績優異者進入「研究部」,研究部畢業方可獲得包豪斯文憑。學校里不以「老師」「學生」互相稱呼,而是互稱「師傅」、「技工」和「學徒」。所做的東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現作者的思想--這是包豪斯對學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學強調直接經驗。包豪斯的主要課程一直處於變化發展中。

包豪斯課程

實用指導

材料研究
工作方法

正式指導

觀察課:自然與材料的研究
繪畫課:幾何研究、結構練習、制圖、模型製作
構成課:體積、色彩的研究與設計

每一門課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師與一位技術教師共同教授,傳授美術與設計,又傳授技藝與方法。
為貫徹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學院內設置了供各門課程實習所用的相關工廠,既是課堂,也是車間:
編織工廠:主要以金屬材料和纖維材料的編織設計為主
陶瓷工廠:以距離魏瑪20公里的唐堡陶瓷工廠為實習工廠
木工工廠:該工廠產品追求嚴謹的幾何結構
金工工廠:1925年遷往迪索後成立
紡織工廠:1925年遷往迪索後成立

師資
包豪斯的教師中,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教授紡織品設計的保羅·克利(Paul
Klee)以及費寧格是公認的20世紀繪畫大師。構成派成員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使
包豪斯的教學由手工藝轉向工業設計。此外畫家約翰·伊頓,建築家米斯·凡·德洛、漢內斯·邁耶、傢具設計師馬賽爾·布魯爾,燈具設計師威廉·瓦根菲爾德都是包豪斯的骨幹。

基本課程:
康定斯基的課程:1)自然的分析與研究;2)分析繪圖
保羅·克利的課程:1)自然現象的分析;2)造型、空間、運動和透視的研究
約翰·伊頓的課程:1)自然物體練習;2)不同材料的質感練習;3)古代名畫分析
莫霍利·納吉的課程:1)懸體練習;2)體積空間練習;3)不同材料結合的平衡練習
4)結構練習;5)質感練習;6)鐵絲、木材結合的練習;7)構成及繪畫
艾伯斯的課程:1)結合練習;2)紙造型練習;3)紙切割造型練習;4)鐵板造型練習;
5)鐵絲造型練習;6)錯視(illusion)練習;7)玻璃造型練習

其他基本課程:色彩基礎、繪畫、雕塑、圖案、攝影等
工藝基礎課程:木工、傢具、陶瓷、鈑金工、著色玻璃、編織、壁紙、印刷等。
其它專門設計課程:展覽、舞台、建築、印刷設計等。
建築研究班特別選修工程課及各類專題研究

這些課程基本涵蓋了現代設計教育所包含的造型基礎、設計基礎、技能基礎等三方面知識。
此課程體系為現代設計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礎。
1927年,包豪斯建築系正式成立,由傑出的瑞士建築家漢內斯·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主持,開設:結構、靜力學、制圖、建築學、城市及區域規劃等。他們為迪索市設計的工人住宅小區和為柏林附近的柏諾工會學校所做的規劃和設計,獲得很高評價。
鑒於上述包豪斯的師資,使包豪斯將現代美術諸流派發展的基本原理也納入了包豪斯造型教育的軌道;而且還使當時各種造型思潮得以聚集,並進一步形成體系,最後終於促成視覺語言的產生。正如時人所評論的,「包豪斯的工作,使人理解了隱藏在現代繪畫後面的新觀點。包豪斯的研究基於一種對新空間的探索。這種探索最早始於綜合立體主義,20世紀初期,俄國的至上主義、荷蘭風格派都是這方面的反映。是包豪斯將這種地方性的視覺語言整理提高成具有國際視覺語言特性的包豪斯造型理論。包豪斯的理論性著作--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的《根據材料進行建築》、《動態的視覺》等系列著作。莫霍利·納吉的理論在芝加哥包豪斯得以施展,並由此構築了20世紀的造型教材基礎。包豪斯之所以能將視覺語言體系化,因為: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圍的有形有色地生活環境所包圍,並不斷地受到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喚起各種感覺和心情。這些從人的心底里涌現出來的感情,必須求得某種表現。因此,視覺語言是世界上每個人所共有的根本體驗。這是一種更遠大、更重要的生活設計概念。

包豪斯的原則

藝術與技術相統一
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設計必須遵循自然和客觀的原則來進行

包豪斯思想

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遠大目標可以從包豪斯宣言中得到體現。

「完整的建築物是視覺藝術的最終目標。藝術家最崇高的職責是美化建築。今天,他們各自孤立地生存著,只有通過自覺,並和所有工藝技師共同奮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築家、畫家和雕塑家必須重新認識,一幢建築是各種美感共同組合的實體。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築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為『沙龍藝術』……
建築家、雕刻家和畫家們,我們都應該轉向應用藝術……
藝術不是一種專門職業。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之間在根本沒有任何區別。藝術家只是一個得意忘形的工藝技師。在靈感出現並超出個人意志的珍貴片刻,上蒼的恩賜使他的作品變成為藝術的花朵。然而,工藝技術的熟練對於每一個藝術家采說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創造想像力的根源即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面。……
讓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裡面,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樹立起自大障壁的職業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創造出一幢將建築、雕刻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用干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相之矗立在雲霄高處,變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志。」
宣言由36歲的格羅佩斯執筆,扉頁上是表現主義版畫家費寧格所作的星光照耀下的大教堂,宣言中可見到威廉·莫里斯和凡·德·維爾德的思想影響。

包豪斯對建築思潮的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文化思想領域發生了大動盪。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德法兩國成了當時激進建築思潮最活躍的地方。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三人是主張全面改革建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羅皮烏斯創立新型的設計學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建築和工藝美術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發表《走向新建築》提出激進的改革建築設計的主張和理論。1927年在米斯主持下,於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展示新型住宅設計的建築展覽會。1928年各國新派建築師成立「國際現代建築會議「的組織。到20年代末,經過許多人的積極探索,一種旨在符合工業化社會建築需要與條件的建築理論漸漸形成了,這就是所謂的現代主義建築思潮。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本身包括多種流派,各家的側重點並不一致,創作各有特色。但從20年代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等人發表的言論和作品中可見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徵:
一、強調建築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築應同工業時代相適應
二、強調建築師應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與經濟問題
三、主張積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築技術革新
四、主張堅決擺脫歷史上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建築
五、發展建築美學,創造新的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Modernism)是20世紀諸多建築思潮中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思潮。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在50~60年代達到高潮。「國際風格「的出現為現代主義提供了理論借口,他們「開拓機器生產時代的新的創造潛能,懷有對機器的熱忱「。強調功能決定形式、不講民族特色、個性特徵,力求純粹、反對裝飾,這種國際語言逐漸推向理性、標准化使現代主義最終走向了極端。之後根源於現代主義建築原則相反的論點和創作主張不斷興起。相繼出現諸如:單純反對現代主義的後現代主義;復古的新古典主義;甚至新新古典主義;充分坦露結構,顯示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的高技術派;和理性、情感的結合、抽象和歷史的結合的理性主義;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及反構成主義等等建築思潮。

建築上的革命也推動了工業設計的發展。設計產品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產品形態的發展也是無止境的,因此審美設計沒有極致和終點。正如包豪斯的旗手格羅皮烏斯在《全面建築觀》中所指出的: 「歷史表明,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誰要是以為自己發現了『永恆的美』,他就一定會陷於模仿和停滯不前。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產品設計迫切要求人們正確認識產品的形式與審美的關系,用「美」的尺度,設計製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現代「藝術品」--產品設計。

「包豪斯「 本世紀20年代初,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力依憑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既改變了
人們的物質生活環境,又改變了人們內心的思想觀念,包豪斯強調「藝術與技術的統一「,繼承了莫里斯「人性化「的一面,而更提倡創造精神。「包豪斯所開始的新的視覺語言,乃是以建立一個作為現代工業社會的視覺表現的新的文化統一體,實現文化的再結合為目標「。「這種態度是建立在把人作為尺度的整體觀念上的,藝術家應該是完整的人的典型,要恢復藝術家在生產世界中的原位,與科學家、事業家一道制導自然,使我們的生存環境具有美的形式與意義。藝術家憑他對生活進行有機安排的創造,必定會有利和促進生活之美的顯現。"

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包豪斯被迫解散後,包豪斯的設計家們紛紛流亡法國、瑞士、英國,而大部分去了美國。歐洲建築和工業設計的中心轉到了美國。如格羅皮烏斯在英國居留三年後又於1937年赴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此後,布魯耶投奔格羅皮烏斯並在美國執行建築業務,米斯·凡·德洛暫居德國,1937年赴美國任教於伊利諾工業技術學院(1llionis lnstitueeof Technology),
希爾伯西摩和彼得漢斯等也前往該校任教。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基前往巴黎。巴耶在紐約任一家廣告公司的藝術指導。1937年包豪斯的教師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在芝加哥籌建了「新包豪斯」,繼續弘揚德國時期的包豪斯精神。後來更名為「芝加哥設計學院(1nstituteof Design Chicago)。以後又與伊利諾工學院合並,成為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從此,歐洲設計運動便在美國蓬勃開展,形成高潮。
包豪斯的建校歷史雖僅14年3個月,畢業學生不過520餘人,但它卻奠定了機械設計文化和現代工業設計教育的堅實基礎。包豪斯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一批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既能認清二十世紀工業時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運用他們的科學技術知識去創造一個具有人類高度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新環境。正如格羅皮烏斯所說:「設計師的第一責任是他的業主。」又如納吉所說:「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一樣,事實上,包豪斯在調和「人」與「人為環境」的工作方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已遠遠超過了十九世紀的科學成就。包豪斯的產生是現代工業與藝術走向結合的必然結果,它是現代建築史、工業設計史和藝術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響分析如下:

1.包豪斯打破了將「純粹藝術」與「實用藝術」截然分割的陳腐落伍教育觀念,
進而提出「集體創作」的新教育理想。
2.包豪斯完成了在「藝術」與「工業」的鴻溝之間的架橋工作,使藝術與技術
獲得新的統一。
3.包豪斯接受了機械作為藝術家的創造工具,並研究出大量生產的方法。
4.包豪斯認清了「技術知識」可以傳授,而「創作能力」只能啟發的事實,
為現代設計教育立下良好的規范。
5.包豪斯發展了現代的設計風格,為現代設計指示出正確方向。

包豪斯的設計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隨處可見,但當時卻被人們指斥為野蠻和傲慢,是對古典文明的叛逆。盡管現在人們已用「包豪斯風格」來表示對包豪斯的尊敬,但格羅皮烏斯本人是堅決反對這種提法的,他指出包豪斯的宗旨在於反對把風格變成僵死的教條。

包豪斯對中國設計教育影響

包豪斯對中國設計的影響最早是對工藝美術的影響。當然新中國最早的設計教育就是工藝美術教育,比如現任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博導的張道一教授,最早就是從事圖案教學和工藝美術理論研究的。在1991年版田自秉著《工藝美術概論》一書中,同樣可以清楚的看到包豪斯思想影響的痕跡,盡管當時的理解、認識與現在不完全一樣。
「我們還以外國近代的工藝思潮為例,作為說明。對這種物質作用和精神作用的雙重屬性的認識,表現為對「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的偏頗。 19世紀,英國工藝家莫里斯倡導工藝運動。由於當時正值產業革命,機器大生產製造的生活用品代替了古老的傳統手工生產。莫里斯認為機器產品的粗糙簡略,不及手工產品具有藝術性。因而提倡恢復手工藝生產,並親自設計和製作傢具、掛毯、壁紙,裝潢等。這種工藝思想,沒有注意工藝美術和時代結合,和新的生產條件相適應,以滿足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新的需要,側重於藝術性,而忽視生產性,脫離了時代的步伐,違背了歷史規律。因而,只具有感性的認識,顯示其偏頗性。和莫里斯形成對比的,是20世紀初的包豪斯工藝思想體系。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國建立的綜合造型學校。早期設在魏瑪,1925年遭受納粹的迫害而遷到德紹,1932年關閉,之後,該校的主要成員紛紛流亡美國,1938年在美國芝加哥創立了美國包豪斯。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建築家格羅皮烏斯,主張藝術與工業結合。認為在工業十分發達的時代,應當利用科學成果,在工業技術的基礎上,創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藝美。機器產品雖然單調枯燥,但是機器只是工具,我們應當解決機器生產與藝術表現的矛盾,,使設計、生產、經濟得到有機的統一。包豪斯的工藝思想,重視現代材料、現代技術、現代結構的應用,並由現代工業直接創造美學價值,這對工藝美術創造,適應時代發展,結合生活需要,工藝美術新領域的開拓,工藝思維的啟迪,具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包豪斯工藝思想強調工藝美是體現功能和運用結構的必然結果,並認為傳統是阻礙機器產品設計的因素,因而認為功能就是美,並忽視民族文化傳統的作用。這種理性的觀念,同樣也顯示其偏頗性。所以,後來又產生與之相對立的重視人性的親近感和強調個性的多樣化的新的工藝思潮。」
田自秉當時所說的工藝美術正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設計或藝術設計,而包豪斯的影響也一直影響至今,當然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但過分固守這一過時已久的理念,對當代中國設計教育的發展實際上已經是一種障礙,無法逾越則無法創新發展。

格羅彼烏斯和包豪斯的理想「把人作為尺度「「平衡的全面發展「在其教育體系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特別是作為包豪斯的基礎課程的創造者約翰·伊頓教授以東方傳統的精神文化與西方的科學進步相結合,以克服所謂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危機,他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個性,把學生分為傾向精神表現的、傾向理性結構的、傾向真實再現的三種類型而予以不同的指導,伊頓的這種體系與我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有許多驚人相似之處,與東方的「以意為之「的表現體系非常吻合。

我國設計專業名稱設置也與70多年前的包豪斯類似。以上海東華大學設計專業本科分類為例:
藝術設計學院:工業造型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 電腦藝術設計 裝飾藝術設計
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設計 服裝設計工程 服裝表演藝術
本科課程:以工業造型專業的課程結構為例,其他專業課程設置大體相近。

『貳』 新加坡高中留學能申請哪些學校

新加坡高中留學能申請的學校:
Admiralty Secondary School\美雅中學
Ahmad Ibrahim Secondary School \伊布拉欣中學
Anderson Secondary School\安德遜中學
Ang Mo Kio Secondary School\茂橋中學
Anglican High School\聖公會中學
Anglo-Chinese School(Barker Road)\英華學校
Assumption English School\聖升英校
Balestier Hill Secondary School\博理中學
Bartley Secondary School\巴特禮中學
Beatty Secondary School\培德中學
Cedargirl's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四德女子中學
Catholic High School\新加坡公教中學
Crescent Girl's School\新加坡克信女子中學
Methodist Girl's School\美以美女中
Nanhua High School\南華中學
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新加坡華人女中
Nanyang Girls High School\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
St.Joseph's Institution\聖尤瑟夫學院
Tanjong Katong Girls' School\丹絨加東中學
Victoria School\新加坡維多利亞中學
Anglican High School\新加坡聖公會中學
Commonwealth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立才中學
Tanjong Katong Secondary School\丹戎加東中學
Zhonghua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中華中學
CHIJ Secondary (Toa Payoh)\聖嬰女子中學
Chung Cheng High School(Main)\新加坡中正中學
Duman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德明中學
Nan Chiau High School\新加坡南僑中學
St. Margaret's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聖瑪格麗特中學
Temasek Secondary School(TMS)\新加坡淡馬錫中學
Xinmin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新民中學
Fuhua Secondary School \新加坡福華中學
Maris Stella High School \新加坡海星中學
Swiss Cottage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瑞士村中學
Ang Mo Kio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宏茂橋中學
Clementi Town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錦文中學
Kranji Secondary School\科蘭芝中學
Ngee Ann Secondary School\義安中學
Paya Lebar Methodist Girls' School (Secondary)\巴耶禮峇美以美女校(中學)
Presbyterian High School\長老會中學
Riverside Secondary School\立德中學
Beatty Secondary School \新加坡培德中學
Bukit Batok Secondary School\武吉巴督中學
Chua Chu Kang Secondary School\蔡厝港中學
Hai Sing Catholic School\海星天主教中學
Yishun Town Secondary School\義道中學
Anglo-chineseschool(barkerroad)\新加坡英華中學
CHIJ Katong Convent\聖嬰加東修道院
Chung Cheng High (Yi shun)\中正中學(義順)
Fairfieldmethodist School\花菲衛理中學
Mayflower secondary school\美華中學
Pasirriscrest Secondary School\勵志中學
St.andrew's secondary school \聖安德魯中學
CHIJSt.theresa's convent \聖嬰德蘭中學
Ganengseng school\ 顏永成中學
Huayi secondary school\華義中學
St.gabriel's secondary school\聖加俾爾中學
Bartley secondary school\巴特禮中學
Bedokview secondary school\務德中學
Compassvale secondary school\康柏中學
Jurong secondary school\裕廊中學
Newtown secondary school\紐頓中學
Orchidpark secondary school \蘭景中學
Peihwa secondary school\培華中學
Queensway secondary school \女皇道中學
St.anthony'scanossian secondary school\聖安東尼女中
St.patrick's school\聖伯特中學

『叄』 開國元勛有哪些去法國留學過

周恩來,鄧小平,陳毅。

1、周恩來1920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1年春天,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

1922年,參與組織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並在次年2月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之部」書記。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

2、鄧小平 1920年10月,抵達法國,進入諾曼底區巴耶男子中學。

1922年夏,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即後來的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3年參與旅歐共青團支部工作。

1924年7月,成為旅歐共青團執行委員會書記局委員,並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擔任中共旅歐支部里昂地區特派員。

同年6月至9月,參與旅法華人多次舉行的聲援國內五反帝運動的大規模示威和集會。

1926年1月17日,鄧小平離法去俄羅斯。

3、陳毅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1年10月,參加中國留法學生愛國運動,之後遣返回國。

『肆』 中國有哪些奧運會歷史

1910年10月18日~22日,在「爭取早日參加奧運會」和「爭取早日在中國舉辦奧運會」口號的鼓舞下,在南京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運動會——「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
1913年,中國政府參與發起了奧林匹克運動在亞洲的先驅——遠東運動會(最初名為「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奧林匹克運動在亞洲的先驅,中國是發起者之一。在遠東運動會上中國運動員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表現了良好的體育道德。
1915年國際奧委會致電遠東運動會組委會,承認了遠東體協,並邀請中國參加下屆奧運會和奧委會會議。
1922年,中國的王正延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
1924年,中國奧委會的前身(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首都南京成立。中國陸續加入了田徑、游泳、體操、網球、舉重、拳擊、足球、籃球等8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在第8屆奧運會上,中國3名網球手參加了表演賽。
1928年第9屆奧運會上,中國派觀察員宋如海參加,並進行了考察工作。
193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正式參加奧運會的歷史自此開始。
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本不想派選手參加,僅由全國體育協進會總幹事沈嗣良前往觀禮。而日本帝國主義扶持的偽滿,擬派劉長春、於希謂作為「滿州國」選手參加奧運會,輿論一片嘩然,劉長春也予以拒絕。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決定以劉長春、於希謂為運動員,宋君復為教練員,沈嗣良為領隊,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由於沒有經費,張學良個人資助了劉長春等人。在開幕式上,劉長春為領隊,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在開幕式上,劉長春執旗前導,沈嗣良、宋君復以及中國留學生和美籍華人劉雪松、申國權、托平等6人組成了中國代表團。於希渭因日方阻撓破壞、未能成行。劉長春在100米、200米預賽中位於小組第五、六名,未能取得決賽權,但他以中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選手而留名於中國奧運史。
在第10屆奧運會閉幕後,由國際奧委會奧地利委員史密特、瑞士委員馬素理、李密3人組成的考察小組受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耶-拉圖爾的委託來華訪問。考察組首先到達北京(時稱北平)、後啟程去上海。在上海考察組遺責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暴行。最早來中國訪問的國際奧委會是日本人嘉納治五朗,他是日本柔道的創始人,1909年被選為國際奧委會日本委員。1915年他率日本隊來上海參加第2屆遠東運動會,1921年他又代表國際奧委會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第5屆遠東運動會。

『伍』 誰知道鄧小平在外留學時的經歷,急用

鄧小平在法國的打工經歷 [1919-1-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大徵兵,勞動力嚴重缺乏,15萬華工赴法國從事軍事勞役。法國人認為:大批的華工不僅幫助打仗,日後也可以幫助建設。這就需要教育。而蔡元培、吳玉章等人也想到,可以用勤工儉學的方式來使華工掌握法國先進的技術,這對回國發展大有好處。中法雙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華法教育會。
選擇法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國的生活費用低廉。當時社會上有學生「一等西洋,二等東洋,三等本土」的說法。官費留學,份額極少,機會又非常有限。於是,如何爭取少花錢,這就成了問題的焦點。到歐美等國留學,一年的費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國,只需其三分之一,而在法國的外省,「每年每人學食宿費不過二三百元」,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這給那些普通人家的青年帶來希望。所以,留法儉學,重點是突出其「儉」。 另外,當時法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確實很高,在世界名列前矛。「科學界之大發明家,多屬於法」,其他德國人、日本人只是追隨法國而已。
真正使得勤工儉學成為滾滾洪流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從內心深處震撼了每一個熱血的中國青年。正如當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大批熱血青年的目光投向日本,掀起了留日狂潮一樣,「巴黎和會」的失敗,也使得人們注意到了法國。從1919年到1920年,全國有1600-2000多人赴法勤工儉學。達到了空前地步。他們中有蔡和森、周恩來、向警予、李立三、李富春、陳毅.....等等大批人們熟知的英才。勤工儉學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准備了自己的卓越的領袖人物。鄧小平正是這個風雲激盪的歲月,捲入這個潮流的。

2.【告別--重慶上海】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學習,「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校址現為重慶市第29中學)的學生在「重慶總商會」舉行畢業典禮。法國駐渝領事館對畢業生進行了口試與體檢,鄧小平〔鄧希賢〕的口語不錯,但家鄉的口音重。對考官的提問到也能一一答的出來。考官又檢查他的中文、數學和工業基礎知識成績都可以,就在表格的簽了名。畢業生中的83名學生獲准赴法。鄧小平為自費生。自費生由工商界捐款資助每人100元,自籌200元,共300元。
1920年8月27日下午3時,預備學校的這83名畢業生,出太平門登上了「吉慶」輪前往上海。碼頭上,看著父親鄧紹昌〔鄧文明〕那傷感的眼睛,16歲鄧小平感到喉嚨有些哽噎....第一次離開家,就要到一個遙遠、陌生的國度,一切全都要靠自己了。這一離去,鄧小平再也沒有回到廣安故鄉。
「吉慶」輪抵達多雨的上海。 1920年9月11日,鄧小平和他的同學們冒如著注大雨從「名利大旅社」來到黃浦灘的法蘭西碼頭。同學們乘小艇到楊樹浦,登上了法國郵船「鴦特萊蓬」(Andre Lebom)號。一聲長鳴,郵船載著中國的精英,離開飄著萬國國旗的上海,離開了苦難深重的中國,許多同學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跑到甲板上,在大雨中凝望著這塊逐漸遠去的土地,眼中的淚水奪眶而出。

3.【船上】

郵船向地中海,向法國駛去。
船上的艙分五等,一等是包房多是洋人、高官。勤工儉學生坐的一律都是4等艙,又稱「一統艙」,艙位設在船頭,分上下鋪位。再望下是放牲口飼料、雜物的5等艙了。上船之初,茶房就逐一點名,報到後,發給每人一個洋瓷鐵盤子、一個洋瓷鐵碗、一副刀叉,作為吃飯的用具。叮嚀大家要好自保存,丟了不補發。每頓飯都要等頭、二、三等艙客人吃完,才呼喚4等艙客人持盤碗到廚房前小窗口來領。每人給一塊麵包、一瓢湯,有時給一點剩菜。學生們苦笑著說:「這真正是『要飯』了。」4等艙多安置在船的頂篷一個角落裡。大家組織起來,將所帶的行李中油布一類東西聯紮起來,以蔽風雨。
海上的狂風巨浪來勢兇猛,不是內地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有時夜睡正濃,突然間一個巨浪從頭上澆來,衣被盡為濕透。好在船離海防以後,一直到地中海岸,都是在熱帶中航行,衣被濕了,易為海風吹乾。由新加坡橫渡印度洋到非洲這段航行時間最長,大家吃盡了苦頭,在洶涌澎湃的波浪中,輪船振盪得很厲害,同行者多在艙中靜卧,有許多人暈船,有少數人痛哭流涕非常想家,未到達馬賽,便開始詢問怎樣回家。
這次航程近16000公里,歷時39天,郵船經香港、西貢、新加坡、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錫蘭、科倫坡,再經非洲三角的吉布地、阿拉伯海、亞丁,入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塞得港,進入地中海,由地中海至法國馬賽上岸,共計航行四十餘天。沿途所經過的大多是英、法的殖民地。
鄧小平於10月19日抵達馬賽。開始了在法國的生活。

4.【不平靜的書桌--巴耶中學】

鄧小平到了馬賽,隨即前往巴黎。重慶預備學校的學生被分送到許多省的中學就讀。鄧小平就和他的叔父鄧紹聖一起來到了位於法國西部的諾曼底「巴耶中學」補習法語。對於只有15000人的巴耶來說,一下子來了十幾個中國學生,在當時的確成了新聞。 按照原定計劃:他們必須繼續學習法語,等到掌握了充分的法語知識,再學習正常的中學課程。其實,鄧小平在這里只讀了5個月的書。 鄧小平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五年多,只有頭五個月是在學校里學習法語,以後再沒能進入校門。 簡單算一下,就知道鄧小平為什麽要停學了?
鄧小平離開家的時候籌到300元路費,船費就佔去100,加上在上海的住宿、船上吃飯又去了50元。而在巴約的生活費每月至少40元。〔當時銀元兌換法朗約6元=70法朗〕。 比較一下同期異地周恩來的情況:周恩來有恩師南開校董嚴修的500元贈費,又有大律師劉崇佑的義捐500元。再加上給報紙的稿費,〔參見拙作: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可以說周恩來的日子就寬裕多了。 家裡為了他又賣了些地,寄來錢。因為無論如何節儉,也不夠學費,再讀下去,都無異於坐以待斃。鄧小平再也不能這樣有出無進的花費了。此時,學校也因為大部分學生們的學費不夠決定停課了。
法語方面,五個月的法語課,加上國內一年的法語啟蒙,應該說此時鄧小平的法語還是有個不錯的基礎的。至少比只學了兩三個月的周恩來好的多。然而後來,周恩來還有條件、有恆心學下去〔約一年多的私人授課〕。鄧小平則幾乎完全放棄。再加上周恩來秉性聰慧、天生的口才好、見識廣、有英文基礎、好交際、活動范圍廣....可以肯定:周恩來的法語後來居上,比鄧小平要好很多。
後人有意無意拔高鄧小平此時地思想認識,但鄧小平還未達到能讀法文版的馬克思主義書籍的程度。 這一時期的鄧小平 ,對「馬克思主義」所知甚少,如同當時的另外一些知識分子對「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所知不深的情況下,就把這些主義當作靈舟妙葯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認識是在日後的實踐中學到、定型的。此時只能知道一點皮毛。
1921年3月13日,在巴約中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一起離開了學校。 鄧小平從此走向社會,走向苦難的人間,開始了一生中最彷徨的年月!

5.【漂泊--華僑協社】

他漂泊到位於巴黎西北郊的拉加雷納.科隆市〔La garenne colombe〕的華僑社區。 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勤工儉學生們的境遇都十分悲慘。他們有的住進了巴黎的貧民窟,大部分則擠到普安特大街〔av point〕39號的「華僑協社」中去。
「華僑協社」是旅法華人的公共機關,其性質如中國的會館及外國的商會,各種機關皆匯設其中。成立1919年8月31日,別墅式建築。勤工儉學生初到法國時,多集於此候工候學。同國內通信也在這里轉交。
歐戰後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歐洲,大批勤工儉學生進廠、入校已不可能。至1920年底,失工、失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擠滿了協社的院落,協社成為勤工儉學生的避難所。無工可做又無錢求學的人則住在地窖內;地窖住不下,便在花園草地上搭帆布篷居住華僑協社的大院中搭起了一個長四丈寬五尺的布棚,裡面擠進了40多人,真是無法想像。 起初,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每日向學生提供飯食,組織他們復習法文,後來連麵包和白開水也供不起了。後因勤工儉學生領導和參加了向中國駐法使館請願的「二·八運動」,〔包括被遣返的陳毅李立三..等人〕反對中法秘密借款,中法當局停發了維持費。
人是鐵,飯是鋼。 相對住而言,吃顯得更加重要。然而,華法教育會發給失業學生的生活費每天僅五法郎。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五法郎只能購買最廉價的食品,常用的食譜是白水煮馬鈴薯,兼之沒有錢買煤油,馬鈴薯煮得是半生不熟,吃了不容易消化,時間一長,就鬧胃病。 後來的青年黨魁李璜曾經描述了勤工儉學生的慘狀。「我見他們因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又因其中有久卧花園草地和地板之上,不免要受潮濕,而有腿腫致不良於行者。我為之心惻然。」
也許正是這段刻骨銘心、寄人籬下的悲慘日子,使鄧小平對於資本主義制度徹底失望。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日子!

6.【苦難--施奈德工廠】

到了法國,中國學生首先就得為活下去而努力!後來和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的何長工說:「「我們什麼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輕活、重活、臨時雜工,碰上就干,為的就是掙一點吃的」。
1921年4月,鄧小平來到位於巴黎和里昂之間克魯梭,在施奈德工廠工作,工廠已經有幾十名勤工儉學學生和約一千名普通的中國工人。他的僱傭登記卡片上註明,他的日工資是6.6法郎,比學徒工應該所得的還低。而他一個星期要工作五十個小時,甚至更長。
一位鄧小平在這個時期在此工作的工友回憶:「平常作工每天八個點鍾,.....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動身,經過麵包鋪,各人買片麵包,插在袋裡向工廠去。 工廠是七點開工,電鈴響了,汽笛叫了,工人就忙著開始工作。一片的機械聲、錘聲、銼聲、鐵帖聲、鐵板聲,聞得兩耳失去了作用,對面說話,彼此不得相聞。 我們也自然混在裡面,天天硬著干,可是手還在做,腦子不知跑了幾千萬里路了。到九點多鍾,吃了那塊麵包,當做早飯。 到十一點半,電鈴汽號又響了,散工了,法國工人紛紛出門洗手換衣,匆匆忙忙,向飯店裡去。我們中國人,去一直跑回家來(旅家),自己忙忙的弄飯吃,飯剛吃完,就是下午一點半,又要立刻動身向工廠去。 ......我們現在每天消耗十點鍾與工作上,鄧小平在施奈德工作時是做「雜工」,他和其他學徒工及不需熟練技能的工人一起工作。 他們的工作是當翻沙工或去「拉紅鐵」,戴上石棉手套,將火紅的鋼板拉出來軋鋼。通過傳送帶,把沉重而熾熱的鋼板運到車間的另一處。早逝的王若飛在日記中寫道:「連日天氣甚熱,廠中尤為乾燥,遍地都是泥沙,大風過處,沙即騰起,著手面上,為汗水所粘凝,偶一拂拭,其狀怪丑怪可笑。」在如此的勞作之下,中國學生個個如出獄之囚犯,形容憔悴,睏乏不支。到晚上才能看點書,但是精神疲了,又怎麼能夠仔細去想呢,還沒有看上一頁,眼皮就 支持不住的樣子了。 星期日雖然不作工,但是還要洗衣、洗澡、寫信,就是要想照法國人的習慣去外面走走,都沒有閑工夫。
這樣枯燥無味呆板過著,精神生活在哪裡?這種對勤工儉學的懷疑和否定,逐漸成為了勤工儉學生的普遍認識。同一工廠的李維漢說:「經過短時間的工人生活,我們都感到經過勤工很難達到儉學。」 長時間的繁重工作,惡劣的工作、休息條件尤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 鄧小平受到的打擊使是巨大的。他本來活躍樂觀的天性從此暗淡了,本來勤於讀書習慣消弱了,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思慮重重。 他開始考慮這一切現實背後原因,重新審視社會.....他從未沒有吃過這樣的苦,所以僅僅幹了三個星期,只有十七歲,由於體力不支,他感到無法再承受了 他決定也不再繼續幹下去了。寧可冒失業的危險回巴黎。

7.【繼續工作--蒙達尼 足球 馬糞..】.

1921年4月,心情沮喪的鄧小平從克魯梭來到蒙達尼〔MONTARGIS/LOIRE舊譯〕蒙達尼位於巴黎東南方向,在盧瓦雷省〔其實法國一省約等於中國一縣的面積〕。離巴黎約100公里,離奧爾良和楓丹白露都很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偏僻的城鎮,離城不遠就是大片森林。那兒的居民們如果知道這批激進的中國工讀學生是後來主宰中國命運的人物,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
離城2公里有一小鎮,叫夏萊特--CHALETTE。鎮上有個哈金森橡膠廠。鄧小平來這里工作的。
工廠不小,製造套鞋、跑鞋、自行車輪胎。工人有五六百,中國學生,體力較弱,做的是女工的工作,同女工一個車間。哈金森橡膠廠做的是計時制,鄧小平做的活計很簡單,是把鞋子的各個部分粘合起來。工資每日10法朗,星期日休息,星期六隻做半天工。每日勞動10小時,即1小時1個法朗。帳是容易算的。如此,扣去四個星期日和四個星期六下午,每月凈收入為240法朗。付出90法朗伙食費之後,還剩下150法朗可供還債和零用。〔和很多學生一樣,鄧小平到法國以後基本上沒有錢添制什麽象樣的衣服。直到1924年的照片上的合影,還是初到巴黎時的那套衣服。〕
哈金森橡膠廠有40多個中國學生。工廠搭了一座木棚,為他們的棲身之地。木棚宿住有二十幾人,不付房租,電費,水費。每人每日付飯費三法朗。麵包盡吃管飽,早餐一大碗咖啡,午晚兩餐都有肉吃,或燒土豆,或燒捲心菜。晚飯後至睡覺後間有2小時至3小時可以利用。此時木棚里很熱鬧,看書的人很少,甚至沒有,大家閑談、開玩笑、不同地方、觀點的人有時還罵罵,幸而沒有打架的。鄧小平是個坐不住的人在這新的環境中,又恢復了本來的活躍天性,有時還顯得特別調皮搗蛋。有位老資格的共產黨員回憶說:「有個四川小青年,矮矮的,胖胖的,只十八歲,每日這個時候總是跳跳蹦蹦,同人說笑話,開玩笑。我心裡想,這個小青年不學習一點東西,不愛看書,很可惜。」也就是在這個工棚,鄧小平知道認識了蔡和森、周恩來等革命者 ,開始了解共產主義。
不過比起施奈德軋鋼廠來,這里雖然有些橡膠異味,必竟沒有那麼臟,那麼累。鄧小平吃的很多,身體也漸漸恢復,情緒在周圍的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好。最難得的是工余之外還有了正常的享受。有一次,星期六下午休息,為了看一場國際足球比賽,狠狠心,花了5個法郎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門票。從那以後,鄧小平就與足球結下了不解之緣。有時,難得看一場足球比賽,回來之後,陶醉好幾天。這個習慣,後來成了鄧小平為數不多的嗜好中的一個,有些孩子氣。而老鄧卻樂此不倦,終身興趣盎然。
鄧小平呆在蒙達尼七個月,快到1922年底時,他又要走。這次是去塞河畔的夏狄戎〔CHATILLON巴黎近郊,現屬94省〕。在那兒他進入中學學習,想撿回丟掉的文化課程,試了大約3個月,他發現自己的斷斷續續學來的法語,實在無法跟上學校的課程。從此,便沒了上學求業這個想法,老老實實回到社會找工掙錢。後來,鄧小平又陸陸續續做過機車的司爐工,到餐館里做過廚房幫手,當清潔工揀馬糞掙錢。還有兩個星期,他和他的同學在巴黎城中找到一種扎花標簽的女人做的工作。包括在雷諾的雜工,留法期間,前後共做了十幾種辛苦而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陸』 鄧小平倡導的政策理念是什麼

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6)巴耶中學擴展閱讀: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廣安縣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之一,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中文名
鄧小平
別名
鄧先聖(原名);鄧希賢(學名)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4年8月22日
1909年,進私塾讀書,學名鄧希賢。

1910年,入協興鄉初級小學學習。

1915年,入廣安縣高等小學學習。

1918年,入廣安縣立中學學習。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學生群眾反帝愛國運動。

1919年秋,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

1920年10月,抵達法國,不久入諾曼底區巴耶男子中學學習。

1921年4月,到克魯梭市施奈德鋼鐵總廠當軋鋼工。月底,辭去工作赴巴黎。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成立。10月,進香布朗工廠做工,兩個星期後被解僱。

1922年2月,進哈金森橡膠廠做工。1922年夏,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鄧小平同志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期的留影
1923年夏,參加旅歐共青團支部工作,開始了職業革命家的生涯。

1924年,參加旅歐共青團機關刊物《赤光》的編輯工作。7月,當選為旅歐共青團執行委員會書記局委員,同時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春,任中共旅歐支部里昂地區特派員。6月至9月,參與組織旅法華人多次舉行的聲援國內五卅反帝運動的大規模示威和集會。11月,進雷諾汽車廠做鉗工。

1926年1月17日,鄧小平第一次踏上了俄羅斯的領土,在中國共產黨莫斯科支部代表們的帶領下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報到。在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呆了僅僅12天,鄧小平就轉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被分到了七班。

『柒』 新加坡高中留學可以申請哪些學校

新加坡高中留學有哪些優秀的高中院校
新加坡維多利亞初級學院
維多利亞初級學院是新加坡五大初院之一,也是一所英校。它坐落在新加坡的東海岸,風景優美,景色怡人,是東區的孩子們人人嚮往的一所學院。曾經有人開玩笑說維初是新加坡帥哥美女最多的一所初院。
新加坡國家初級學院
國初在1969年建校,是新加坡第一所初級學院,提供兩年制的高中課程,學生在兩年的學習結束後參加新加坡-劍橋高級水準會考(Singapore-
Cambridge GCE 『A』
Level)。國初在每年的初級學院排名都在首五名內,為新加坡一所優秀的初級學院。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和他的弟弟李顯揚都是國初的校友。2009年,國初針對新加坡本地學生的直通車課程由原來的4年拓展至6年,即從中一開始招生。
新加坡淡馬錫初級學院
淡馬錫初級學院創立於1977年,是一所位於新加坡東部勿洛的兩年制高中,也是新加坡第二所國立初級學院。2005年起開始也提供四年制中學-高中課程。他是新加坡「五大初院」之一,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優異以及對社會服務的貢獻著稱。由於該學院的制服是綠色的,而且校園綠化充分,所以校園也有綠園的昵稱。
新加坡三育中學
新加坡三育中學是由新加坡教育部注冊,具有悠久歷史,非盈利的教會學校,於1996年通教會學校合並而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學校,採用新加坡教育部規定的教材,畢業生可跟新加坡政府中小學的學生一樣參加有教育部統一舉辦的畢業生學考試,英國劍橋「O」水平和「A」水平考試。入學要求是年齡在7至18歲、通過學校測試,面試以及根據中國成績評估、申請材料:護照、出生證明、2寸藍底照片、父母結婚證明、學歷證明、16萬以上的財產證明、父母工作證明等。
新加坡華僑中學
新加坡華僑中學的原名是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已故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發起創辦的,今天華僑中學已經是新加坡最頂尖的中學之一,雖然主教語已更改為英語,但依然保持了比較濃厚的中文背景和傳統文化。華中是新加坡唯一建有科研樓與學生活動暨領袖培訓中心的學府。開設課程:人文特選課程、語文特選課程、數學與科學特選課程和雙文化課程等。
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學
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學(Singapore Duman High
School),簡稱DHS,是新加坡的一所自治中學。從2005年起,它開始開辦了6年制的直通車課程,即擁有初中到高中的所有學習課程,是一所初、高中的混合學校。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學是新加坡的一所華語特色學校,這所學校在新加坡是一所非常知名的辦學質量優秀的學校。它也是一所初中到高中的直通車學校,該校即有初中也有高中,是一所初、高中的混合學校。

『捌』 新加坡留學 聖嬰中學都有哪些學校

新加坡有哪些高中
Admiralty Secondary School\美雅中學
Ahmad Ibrahim Secondary School \伊布拉欣中學
Anderson Secondary School\安德遜中學
Ang Mo Kio Secondary School\茂橋中學
Anglican High School\聖公會中學
Anglo-Chinese School(Barker Road)\英華學校
Assumption English School\聖升英校
Balestier Hill Secondary School\博理中學
Bartley Secondary School\巴特禮中學
Beatty Secondary School\培德中學
Cedargirl's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四德女子中學
Catholic High School\新加坡公教中學
Crescent Girl's School\新加坡克信女子中學
Methodist Girl's School\美以美女中
Nanhua High School\南華中學
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新加坡華人女中
Nanyang Girls High School\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
St.Joseph's Institution\聖尤瑟夫學院
Tanjong Katong Girls' School\丹絨加東中學
Victoria School\新加坡維多利亞中學
Anglican High School\新加坡聖公會中學
Commonwealth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立才中學
Tanjong Katong Secondary School\丹戎加東中學
Zhonghua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中華中學
CHIJ Secondary (Toa Payoh)\聖嬰女子中學
Chung Cheng High School(Main)\新加坡中正中學
Duman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德明中學
Nan Chiau High School\新加坡南僑中學
St. Margaret's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聖瑪格麗特中學
Temasek Secondary School(TMS)\新加坡淡馬錫中學
Xinmin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新民中學
Fuhua Secondary School \新加坡福華中學
Maris Stella High School \新加坡海星中學
Swiss Cottage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瑞士村中學
Ang Mo Kio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宏茂橋中學
Clementi Town Secondary School\新加坡錦文中學
Kranji Secondary School\科蘭芝中學
Ngee Ann Secondary School\義安中學
Paya Lebar Methodist Girls' School (Secondary)\巴耶禮峇美以美女校(中學)
Presbyterian High School\長老會中學
Riverside Secondary School\立德中學
Beatty Secondary School \新加坡培德中學
Bukit Batok Secondary School\武吉巴督中學
Chua Chu Kang Secondary School\蔡厝港中學
Hai Sing Catholic School\海星天主教中學
Yishun Town Secondary School\義道中學
Anglo-chineseschool(barkerroad)\新加坡英華中學
CHIJ Katong Convent\聖嬰加東修道院
Chung Cheng High (Yi shun)\中正中學(義順)
Fairfieldmethodist School\花菲衛理中學
Mayflower secondary school\美華中學
Pasirriscrest Secondary School\勵志中學
St.andrew's secondary school \聖安德魯中學
CHIJSt.theresa's convent \聖嬰德蘭中學
Ganengseng school\ 顏永成中學
Huayi secondary school\華義中學
St.gabriel's secondary school\聖加俾爾中學
Bartley secondary school\巴特禮中學
Bedokview secondary school\務德中學
Compassvale secondary school\康柏中學
Jurong secondary school\裕廊中學
Newtown secondary school\紐頓中學
Orchidpark secondary school \蘭景中學
Peihwa secondary school\培華中學
Queensway secondary school \女皇道中學
St.anthony'scanossian secondary school\聖安東尼女中
St.patrick's school\聖伯特中學

『玖』 周恩來留學法國學的是什麼

不好意思,我只找到了鄧小平的。

鄧小平在法國的打工經歷 [1919-1-1]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大徵兵,勞動力嚴重缺乏,15萬華工赴法國從事軍事勞役。法國人認為:大批的華工不僅幫助打仗,日後也可以幫助建設。這就需要教育。而蔡元培、吳玉章等人也想到,可以用勤工儉學的方式來使華工掌握法國先進的技術,這對回國發展大有好處。中法雙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華法教育會。
選擇法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國的生活費用低廉。當時社會上有學生「一等西洋,二等東洋,三等本土」的說法。官費留學,份額極少,機會又非常有限。於是,如何爭取少花錢,這就成了問題的焦點。到歐美等國留學,一年的費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國,只需其三分之一,而在法國的外省,「每年每人學食宿費不過二三百元」,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這給那些普通人家的青年帶來希望。所以,留法儉學,重點是突出其「儉」。 另外,當時法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確實很高,在世界名列前矛。「科學界之大發明家,多屬於法」,其他德國人、日本人只是追隨法國而已。
真正使得勤工儉學成為滾滾洪流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從內心深處震撼了每一個熱血的中國青年。正如當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大批熱血青年的目光投向日本,掀起了留日狂潮一樣,「巴黎和會」的失敗,也使得人們注意到了法國。從1919年到1920年,全國有1600-2000多人赴法勤工儉學。達到了空前地步。他們中有蔡和森、周恩來、向警予、李立三、李富春、陳毅.....等等大批人們熟知的英才。勤工儉學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准備了自己的卓越的領袖人物。鄧小平正是這個風雲激盪的歲月,捲入這個潮流的。

2.【告別--重慶上海】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學習,「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校址現為重慶市第29中學)的學生在「重慶總商會」舉行畢業典禮。法國駐渝領事館對畢業生進行了口試與體檢,鄧小平〔鄧希賢〕的口語不錯,但家鄉的口音重。對考官的提問到也能一一答的出來。考官又檢查他的中文、數學和工業基礎知識成績都可以,就在表格的簽了名。畢業生中的83名學生獲准赴法。鄧小平為自費生。自費生由工商界捐款資助每人100元,自籌200元,共300元。
1920年8月27日下午3時,預備學校的這83名畢業生,出太平門登上了「吉慶」輪前往上海。碼頭上,看著父親鄧紹昌〔鄧文明〕那傷感的眼睛,16歲鄧小平感到喉嚨有些哽噎....第一次離開家,就要到一個遙遠、陌生的國度,一切全都要靠自己了。這一離去,鄧小平再也沒有回到廣安故鄉。
「吉慶」輪抵達多雨的上海。 1920年9月11日,鄧小平和他的同學們冒如著注大雨從「名利大旅社」來到黃浦灘的法蘭西碼頭。同學們乘小艇到楊樹浦,登上了法國郵船「鴦特萊蓬」(Andre Lebom)號。一聲長鳴,郵船載著中國的精英,離開飄著萬國國旗的上海,離開了苦難深重的中國,許多同學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跑到甲板上,在大雨中凝望著這塊逐漸遠去的土地,眼中的淚水奪眶而出。

3.【船上】

郵船向地中海,向法國駛去。
船上的艙分五等,一等是包房多是洋人、高官。勤工儉學生坐的一律都是4等艙,又稱「一統艙」,艙位設在船頭,分上下鋪位。再望下是放牲口飼料、雜物的5等艙了。上船之初,茶房就逐一點名,報到後,發給每人一個洋瓷鐵盤子、一個洋瓷鐵碗、一副刀叉,作為吃飯的用具。叮嚀大家要好自保存,丟了不補發。每頓飯都要等頭、二、三等艙客人吃完,才呼喚4等艙客人持盤碗到廚房前小窗口來領。每人給一塊麵包、一瓢湯,有時給一點剩菜。學生們苦笑著說:「這真正是『要飯』了。」4等艙多安置在船的頂篷一個角落裡。大家組織起來,將所帶的行李中油布一類東西聯紮起來,以蔽風雨。
海上的狂風巨浪來勢兇猛,不是內地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有時夜睡正濃,突然間一個巨浪從頭上澆來,衣被盡為濕透。好在船離海防以後,一直到地中海岸,都是在熱帶中航行,衣被濕了,易為海風吹乾。由新加坡橫渡印度洋到非洲這段航行時間最長,大家吃盡了苦頭,在洶涌澎湃的波浪中,輪船振盪得很厲害,同行者多在艙中靜卧,有許多人暈船,有少數人痛哭流涕非常想家,未到達馬賽,便開始詢問怎樣回家。
這次航程近16000公里,歷時39天,郵船經香港、西貢、新加坡、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錫蘭、科倫坡,再經非洲三角的吉布地、阿拉伯海、亞丁,入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塞得港,進入地中海,由地中海至法國馬賽上岸,共計航行四十餘天。沿途所經過的大多是英、法的殖民地。
鄧小平於10月19日抵達馬賽。開始了在法國的生活。

4.【不平靜的書桌--巴耶中學】

鄧小平到了馬賽,隨即前往巴黎。重慶預備學校的學生被分送到許多省的中學就讀。鄧小平就和他的叔父鄧紹聖一起來到了位於法國西部的諾曼底「巴耶中學」補習法語。對於只有15000人的巴耶來說,一下子來了十幾個中國學生,在當時的確成了新聞。 按照原定計劃:他們必須繼續學習法語,等到掌握了充分的法語知識,再學習正常的中學課程。其實,鄧小平在這里只讀了5個月的書。 鄧小平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五年多,只有頭五個月是在學校里學習法語,以後再沒能進入校門。 簡單算一下,就知道鄧小平為什麽要停學了?
鄧小平離開家的時候籌到300元路費,船費就佔去100,加上在上海的住宿、船上吃飯又去了50元。而在巴約的生活費每月至少40元。〔當時銀元兌換法朗約6元=70法朗〕。 比較一下同期異地周恩來的情況:周恩來有恩師南開校董嚴修的500元贈費,又有大律師劉崇佑的義捐500元。再加上給報紙的稿費,〔參見拙作: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可以說周恩來的日子就寬裕多了。 家裡為了他又賣了些地,寄來錢。因為無論如何節儉,也不夠學費,再讀下去,都無異於坐以待斃。鄧小平再也不能這樣有出無進的花費了。此時,學校也因為大部分學生們的學費不夠決定停課了。
法語方面,五個月的法語課,加上國內一年的法語啟蒙,應該說此時鄧小平的法語還是有個不錯的基礎的。至少比只學了兩三個月的周恩來好的多。然而後來,周恩來還有條件、有恆心學下去〔約一年多的私人授課〕。鄧小平則幾乎完全放棄。再加上周恩來秉性聰慧、天生的口才好、見識廣、有英文基礎、好交際、活動范圍廣....可以肯定:周恩來的法語後來居上,比鄧小平要好很多。
後人有意無意拔高鄧小平此時地思想認識,但鄧小平還未達到能讀法文版的馬克思主義書籍的程度。 這一時期的鄧小平 ,對「馬克思主義」所知甚少,如同當時的另外一些知識分子對「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所知不深的情況下,就把這些主義當作靈舟妙葯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認識是在日後的實踐中學到、定型的。此時只能知道一點皮毛。
1921年3月13日,在巴約中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一起離開了學校。 鄧小平從此走向社會,走向苦難的人間,開始了一生中最彷徨的年月!

5.【漂泊--華僑協社】

他漂泊到位於巴黎西北郊的拉加雷納.科隆市〔La garenne colombe〕的華僑社區。 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勤工儉學生們的境遇都十分悲慘。他們有的住進了巴黎的貧民窟,大部分則擠到普安特大街〔av point〕39號的「華僑協社」中去。
「華僑協社」是旅法華人的公共機關,其性質如中國的會館及外國的商會,各種機關皆匯設其中。成立1919年8月31日,別墅式建築。勤工儉學生初到法國時,多集於此候工候學。同國內通信也在這里轉交。
歐戰後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歐洲,大批勤工儉學生進廠、入校已不可能。至1920年底,失工、失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擠滿了協社的院落,協社成為勤工儉學生的避難所。無工可做又無錢求學的人則住在地窖內;地窖住不下,便在花園草地上搭帆布篷居住華僑協社的大院中搭起了一個長四丈寬五尺的布棚,裡面擠進了40多人,真是無法想像。 起初,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每日向學生提供飯食,組織他們復習法文,後來連麵包和白開水也供不起了。後因勤工儉學生領導和參加了向中國駐法使館請願的「二·八運動」,〔包括被遣返的陳毅李立三..等人〕反對中法秘密借款,中法當局停發了維持費。
人是鐵,飯是鋼。 相對住而言,吃顯得更加重要。然而,華法教育會發給失業學生的生活費每天僅五法郎。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五法郎只能購買最廉價的食品,常用的食譜是白水煮馬鈴薯,兼之沒有錢買煤油,馬鈴薯煮得是半生不熟,吃了不容易消化,時間一長,就鬧胃病。 後來的青年黨魁李璜曾經描述了勤工儉學生的慘狀。「我見他們因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又因其中有久卧花園草地和地板之上,不免要受潮濕,而有腿腫致不良於行者。我為之心惻然。」
也許正是這段刻骨銘心、寄人籬下的悲慘日子,使鄧小平對於資本主義制度徹底失望。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日子!

6.【苦難--施奈德工廠】

到了法國,中國學生首先就得為活下去而努力!後來和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的何長工說:「「我們什麼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輕活、重活、臨時雜工,碰上就干,為的就是掙一點吃的」。
1921年4月,鄧小平來到位於巴黎和里昂之間克魯梭,在施奈德工廠工作,工廠已經有幾十名勤工儉學學生和約一千名普通的中國工人。他的僱傭登記卡片上註明,他的日工資是6.6法郎,比學徒工應該所得的還低。而他一個星期要工作五十個小時,甚至更長。
一位鄧小平在這個時期在此工作的工友回憶:「平常作工每天八個點鍾,.....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動身,經過麵包鋪,各人買片麵包,插在袋裡向工廠去。 工廠是七點開工,電鈴響了,汽笛叫了,工人就忙著開始工作。一片的機械聲、錘聲、銼聲、鐵帖聲、鐵板聲,聞得兩耳失去了作用,對面說話,彼此不得相聞。 我們也自然混在裡面,天天硬著干,可是手還在做,腦子不知跑了幾千萬里路了。到九點多鍾,吃了那塊麵包,當做早飯。 到十一點半,電鈴汽號又響了,散工了,法國工人紛紛出門洗手換衣,匆匆忙忙,向飯店裡去。我們中國人,去一直跑回家來(旅家),自己忙忙的弄飯吃,飯剛吃完,就是下午一點半,又要立刻動身向工廠去。 ......我們現在每天消耗十點鍾與工作上,鄧小平在施奈德工作時是做「雜工」,他和其他學徒工及不需熟練技能的工人一起工作。 他們的工作是當翻沙工或去「拉紅鐵」,戴上石棉手套,將火紅的鋼板拉出來軋鋼。通過傳送帶,把沉重而熾熱的鋼板運到車間的另一處。早逝的王若飛在日記中寫道:「連日天氣甚熱,廠中尤為乾燥,遍地都是泥沙,大風過處,沙即騰起,著手面上,為汗水所粘凝,偶一拂拭,其狀怪丑怪可笑。」在如此的勞作之下,中國學生個個如出獄之囚犯,形容憔悴,睏乏不支。到晚上才能看點書,但是精神疲了,又怎麼能夠仔細去想呢,還沒有看上一頁,眼皮就 支持不住的樣子了。 星期日雖然不作工,但是還要洗衣、洗澡、寫信,就是要想照法國人的習慣去外面走走,都沒有閑工夫。
這樣枯燥無味呆板過著,精神生活在哪裡?這種對勤工儉學的懷疑和否定,逐漸成為了勤工儉學生的普遍認識。同一工廠的李維漢說:「經過短時間的工人生活,我們都感到經過勤工很難達到儉學。」 長時間的繁重工作,惡劣的工作、休息條件尤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 鄧小平受到的打擊使是巨大的。他本來活躍樂觀的天性從此暗淡了,本來勤於讀書習慣消弱了,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思慮重重。 他開始考慮這一切現實背後原因,重新審視社會.....他從未沒有吃過這樣的苦,所以僅僅幹了三個星期,只有十七歲,由於體力不支,他感到無法再承受了 他決定也不再繼續幹下去了。寧可冒失業的危險回巴黎。

7.【繼續工作--蒙達尼 足球 馬糞..】.

1921年4月,心情沮喪的鄧小平從克魯梭來到蒙達尼〔MONTARGIS/LOIRE舊譯〕蒙達尼位於巴黎東南方向,在盧瓦雷省〔其實法國一省約等於中國一縣的面積〕。離巴黎約100公里,離奧爾良和楓丹白露都很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偏僻的城鎮,離城不遠就是大片森林。那兒的居民們如果知道這批激進的中國工讀學生是後來主宰中國命運的人物,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
離城2公里有一小鎮,叫夏萊特--CHALETTE。鎮上有個哈金森橡膠廠。鄧小平來這里工作的。
工廠不小,製造套鞋、跑鞋、自行車輪胎。工人有五六百,中國學生,體力較弱,做的是女工的工作,同女工一個車間。哈金森橡膠廠做的是計時制,鄧小平做的活計很簡單,是把鞋子的各個部分粘合起來。工資每日10法朗,星期日休息,星期六隻做半天工。每日勞動10小時,即1小時1個法朗。帳是容易算的。如此,扣去四個星期日和四個星期六下午,每月凈收入為240法朗。付出90法朗伙食費之後,還剩下150法朗可供還債和零用。〔和很多學生一樣,鄧小平到法國以後基本上沒有錢添制什麽象樣的衣服。直到1924年的照片上的合影,還是初到巴黎時的那套衣服。〕
哈金森橡膠廠有40多個中國學生。工廠搭了一座木棚,為他們的棲身之地。木棚宿住有二十幾人,不付房租,電費,水費。每人每日付飯費三法朗。麵包盡吃管飽,早餐一大碗咖啡,午晚兩餐都有肉吃,或燒土豆,或燒捲心菜。晚飯後至睡覺後間有2小時至3小時可以利用。此時木棚里很熱鬧,看書的人很少,甚至沒有,大家閑談、開玩笑、不同地方、觀點的人有時還罵罵,幸而沒有打架的。鄧小平是個坐不住的人在這新的環境中,又恢復了本來的活躍天性,有時還顯得特別調皮搗蛋。有位老資格的共產黨員回憶說:「有個四川小青年,矮矮的,胖胖的,只十八歲,每日這個時候總是跳跳蹦蹦,同人說笑話,開玩笑。我心裡想,這個小青年不學習一點東西,不愛看書,很可惜。」也就是在這個工棚,鄧小平知道認識了蔡和森、周恩來等革命者 ,開始了解共產主義。
不過比起施奈德軋鋼廠來,這里雖然有些橡膠異味,必竟沒有那麼臟,那麼累。鄧小平吃的很多,身體也漸漸恢復,情緒在周圍的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好。最難得的是工余之外還有了正常的享受。有一次,星期六下午休息,為了看一場國際足球比賽,狠狠心,花了5個法郎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門票。從那以後,鄧小平就與足球結下了不解之緣。有時,難得看一場足球比賽,回來之後,陶醉好幾天。這個習慣,後來成了鄧小平為數不多的嗜好中的一個,有些孩子氣。而老鄧卻樂此不倦,終身興趣盎然。
鄧小平呆在蒙達尼七個月,快到1922年底時,他又要走。這次是去塞河畔的夏狄戎〔CHATILLON巴黎近郊,現屬94省〕。在那兒他進入中學學習,想撿回丟掉的文化課程,試了大約3個月,他發現自己的斷斷續續學來的法語,實在無法跟上學校的課程。從此,便沒了上學求業這個想法,老老實實回到社會找工掙錢。後來,鄧小平又陸陸續續做過機車的司爐工,到餐館里做過廚房幫手,當清潔工揀馬糞掙錢。還有兩個星期,他和他的同學在巴黎城中找到一種扎花標簽的女人做的工作。包括在雷諾的雜工,留法期間,前後共做了十幾種辛苦而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拾』 鄧小平年少時在法國留學,遭到過別人的羞辱嗎,他是如何面對和處理這類問題的呢

鄧小平在法國的經歷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大徵兵,勞動力嚴重缺乏,15萬華工赴法國從事軍事勞役。法國人認為:大批的華工不僅幫助打仗,日後也可以幫助建設。這就需要教育。而蔡元培、吳玉章等人也想到,可以用勤工儉學的方式來使華工掌握法國先進的技術,這對回國發展大有好處。中法雙方一拍即和。1916年,成立華法教育會。

選擇法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法國的生活費用低廉。當時社會上有學生「一等西洋,二等東洋,三等本土」的說法。官費留學,份額極少,機會又非常有限。於是,如何爭取少花錢,這就成了問題的焦點。到歐美等國留學,一年的費用要二千元左右;在法國,只需其三分之一,而在法國的外省,「每年每人學食宿費不過二三百元」,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這給那些普通人家的青年帶來希望。所以,留法儉學,重點是突出其「儉」。 另外,當時法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確實很高,在世界名列前矛。「科學界之大發明家,多屬於法」,其他德國人、日本人只是追隨法國而已。

真正使得勤工儉學成為滾滾洪流的,是1919年。「五四」運動,從內心深處震撼了每一個熱血的中國青年。正如當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大批熱血青年的目光投向日本,掀起了留日狂潮一樣,「巴黎和會」的失敗,也使得人們注意到了法國。從1919年到1920年,全國有1600-2000多人赴法勤工儉學。達到了空前地步。他們中有蔡和森、周恩來、向警予、李立三、李富春、陳毅.....等等大批人們熟知的英才。勤工儉學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准備了自己的卓越的領袖人物。鄧小平正是這個風雲激盪的歲月,捲入這個潮流的。

2.【告別--重慶上海】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學習,「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校址現為重慶市第29中學)的學生在「重慶總商會」舉行畢業典禮。法國駐渝領事館對畢業生進行了口試與體檢,鄧小平〔鄧希賢〕的口語不錯,但家鄉的口音重。對考官的提問到也能一一答的出來。考官又檢查他的中文、數學和工業基礎知識成績都可以,就在表格的簽了名。畢業生中的83名學生獲准赴法。鄧小平為自費生。自費生由工商界捐款資助每人100元,自籌200元,共300元。

1920年8月27日下午3時,預備學校的這83名畢業生,出太平門登上了「吉慶」輪前往上海。碼頭上,看著父親鄧紹昌〔鄧文明〕那傷感的眼睛,16歲鄧小平感到喉嚨有些哽噎....第一次離開家,就要到一個遙遠、陌生的國度,一切全都要靠自己了。這一離去,鄧小平再也沒有回到廣安故鄉。

「吉慶」輪抵達多雨的上海。 1920年9月11日,鄧小平和他的同學們冒如著注大雨從「名利大旅社」來到黃浦灘的法蘭西碼頭。同學們乘小艇到楊樹浦,登上了法國郵船「鴦特萊蓬」(Andre Lebom)號。一聲長鳴,郵船載著中國的精英,離開飄著萬國國旗的上海,離開了苦難深重的中國,許多同學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跑到甲板上,在大雨中凝望著這塊逐漸遠去的土地,眼中的淚水奪眶而出。

3.【船上】

郵船向地中海,向法國駛去。
船上的艙分五等,一等是包房多是洋人、高官。勤工儉學生坐的一律都是4等艙,又稱「一統艙」,艙位設在船頭,分上下鋪位。再望下是放牲口飼料、雜物的5等艙了。上船之初,茶房就逐一點名,報到後,發給每人一個洋瓷鐵盤子、一個洋瓷鐵碗、一副刀叉,作為吃飯的用具。叮嚀大家要好自保存,丟了不補發。每頓飯都要等頭、二、三等艙客人吃完,才呼喚4等艙客人持盤碗到廚房前小窗口來領。每人給一塊麵包、一瓢湯,有時給一點剩菜。學生們苦笑著說:「這真正是『要飯』了。」4等艙多安置在船的頂篷一個角落裡。大家組織起來,將所帶的行李中油布一類東西聯紮起來,以蔽風雨。
海上的狂風巨浪來勢兇猛,不是內地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有時夜睡正濃,突然間一個巨浪從頭上澆來,衣被盡為濕透。好在船離海防以後,一直到地中海岸,都是在熱帶中航行,衣被濕了,易為海風吹乾。由新加坡橫渡印度洋到非洲這段航行時間最長,大家吃盡了苦頭,在洶涌澎湃的波浪中,輪船振盪得很厲害,同行者多在艙中靜卧,有許多人暈船,有少數人痛哭流涕非常想家,未到達馬賽,便開始詢問怎樣回家。

這次航程近16000公里,歷時39天,郵船經香港、西貢、新加坡、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錫蘭、科倫坡,再經非洲三角的吉布地、阿拉伯海、亞丁,入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塞得港,進入地中海,由地中海至法國馬賽上岸,共計航行四十餘天。沿途所經過的大多是英、法的殖民地。
鄧小平於10月19日抵達馬賽。開始了在法國的生活。

4.【不平靜的書桌--巴耶中學】

鄧小平到了馬賽,隨即前往巴黎。重慶預備學校的學生被分送到許多省的中學就讀。鄧小平就和他的叔父鄧紹聖一起來到了位於法國西部的諾曼底「巴耶中學」補習法語。對於只有15000人的巴耶來說,一下子來了十幾個中國學生,在當時的確成了新聞。 按照原定計劃:他們必須繼續學習法語,等到掌握了充分的法語知識,再學習正常的中學課程。其實,鄧小平在這里只讀了5個月的書。 鄧小平早年在法國勤工儉學五年多,只有頭五個月是在學校里學習法語,以後再沒能進入校門。 簡單算一下,就知道鄧小平為什麽要停學了?

鄧小平離開家的時候籌到300元路費,船費就佔去100,加上在上海的住宿、船上吃飯又去了50元。而在巴約的生活費每月至少40元。〔當時銀元兌換法朗約6元=70法朗〕。 比較一下同期異地周恩來的情況:周恩來有恩師南開校董嚴修的500元贈費,又有大律師劉崇佑的義捐500元。再加上給報紙的稿費,〔參見拙作: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可以說周恩來的日子就寬裕多了。 家裡為了他又賣了些地,寄來錢。因為無論如何節儉,也不夠學費,再讀下去,都無異於坐以待斃。鄧小平再也不能這樣有出無進的花費了。此時,學校也因為大部分學生們的學費不夠決定停課了。

法語方面,五個月的法語課,加上國內一年的法語啟蒙,應該說此時鄧小平的法語還是有個不錯的基礎的。至少比只學了兩三個月的周恩來好的多。然而後來,周恩來還有條件、有恆心學下去〔約一年多的私人授課〕。鄧小平則幾乎完全放棄。再加上周恩來秉性聰慧、天生的口才好、見識廣、有英文基礎、好交際、活動范圍廣....可以肯定:周恩來的法語後來居上,比鄧小平要好很多。

後人有意無意拔高鄧小平此時地思想認識,但鄧小平還未達到能讀法文版的馬克思主義書籍的程度。 這一時期的鄧小平 ,對「馬克思主義」所知甚少,如同當時的另外一些知識分子對「實驗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所知不深的情況下,就把這些主義當作靈舟妙葯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認識是在日後的實踐中學到、定型的。此時只能知道一點皮毛。

1921年3月13日,在巴約中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一起離開了學校。 鄧小平從此走向社會,走向苦難的人間,開始了一生中最彷徨的年月!

5.【漂泊--華僑協社】

他漂泊到位於巴黎西北郊的拉加雷納.科隆市〔La garenne colombe〕的華僑社區。 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勤工儉學生們的境遇都十分悲慘。他們有的住進了巴黎的貧民窟,大部分則擠到普安特大街〔av point〕39號的「華僑協社」中去。

「華僑協社」是旅法華人的公共機關,其性質如中國的會館及外國的商會,各種機關皆匯設其中。成立1919年8月31日,別墅式建築。勤工儉學生初到法國時,多集於此候工候學。同國內通信也在這里轉交。

歐戰後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歐洲,大批勤工儉學生進廠、入校已不可能。至1920年底,失工、失學的學生越來越多,擠滿了協社的院落,協社成為勤工儉學生的避難所。無工可做又無錢求學的人則住在地窖內;地窖住不下,便在花園草地上搭帆布篷居住華僑協社的大院中搭起了一個長四丈寬五尺的布棚,裡面擠進了40多人,真是無法想像。 起初,李石曾的「豆腐公司」每日向學生提供飯食,組織他們復習法文,後來連麵包和白開水也供不起了。後因勤工儉學生領導和參加了向中國駐法使館請願的「二·八運動」,〔包括被遣返的陳毅李立三..等人〕反對中法秘密借款,中法當局停發了維持費。
人是鐵,飯是鋼。 相對住而言,吃顯得更加重要。然而,華法教育會發給失業學生的生活費每天僅五法郎。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五法郎只能購買最廉價的食品,常用的食譜是白水煮馬鈴薯,兼之沒有錢買煤油,馬鈴薯煮得是半生不熟,吃了不容易消化,時間一長,就鬧胃病。 後來的青年黨魁李璜曾經描述了勤工儉學生的慘狀。「我見他們因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又因其中有久卧花園草地和地板之上,不免要受潮濕,而有腿腫致不良於行者。我為之心惻然。」

也許正是這段刻骨銘心、寄人籬下的悲慘日子,使鄧小平對於資本主義制度徹底失望。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日子!

6.【苦難--施奈德工廠】

到了法國,中國學生首先就得為活下去而努力!後來和毛澤東上了井岡山的何長工說:「「我們什麼工作都做,架子放下了,面子撕破了,......輕活、重活、臨時雜工,碰上就干,為的就是掙一點吃的」。

1921年4月,鄧小平來到位於巴黎和里昂之間克魯梭,在施奈德工廠工作,工廠已經有幾十名勤工儉學學生和約一千名普通的中國工人。他的僱傭登記卡片上註明,他的日工資是6.6法郎,比學徒工應該所得的還低。而他一個星期要工作五十個小時,甚至更長。

一位鄧小平在這個時期在此工作的工友回憶:「平常作工每天八個點鍾,.....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動身,經過麵包鋪,各人買片麵包,插在袋裡向工廠去。 工廠是七點開工,電鈴響了,汽笛叫了,工人就忙著開始工作。一片的機械聲、錘聲、銼聲、鐵帖聲、鐵板聲,聞得兩耳失去了作用,對面說話,彼此不得相聞。 我們也自然混在裡面,天天硬著干,可是手還在做,腦子不知跑了幾千萬里路了。到九點多鍾,吃了那塊麵包,當做早飯。 到十一點半,電鈴汽號又響了,散工了,法國工人紛紛出門洗手換衣,匆匆忙忙,向飯店裡去。我們中國人,去一直跑回家來(旅家),自己忙忙的弄飯吃,飯剛吃完,就是下午一點半,又要立刻動身向工廠去。 ......我們現在每天消耗十點鍾與工作上,鄧小平在施奈德工作時是做「雜工」,他和其他學徒工及不需熟練技能的工人一起工作。 他們的工作是當翻沙工或去「拉紅鐵」,戴上石棉手套,將火紅的鋼板拉出來軋鋼。通過傳送帶,把沉重而熾熱的鋼板運到車間的另一處。早逝的王若飛在日記中寫道:「連日天氣甚熱,廠中尤為乾燥,遍地都是泥沙,大風過處,沙即騰起,著手面上,為汗水所粘凝,偶一拂拭,其狀怪丑怪可笑。」在如此的勞作之下,中國學生個個如出獄之囚犯,形容憔悴,睏乏不支。到晚上才能看點書,但是精神疲了,又怎麼能夠仔細去想呢,還沒有看上一頁,眼皮就 支持不住的樣子了。 星期日雖然不作工,但是還要洗衣、洗澡、寫信,就是要想照法國人的習慣去外面走走,都沒有閑工夫。

這樣枯燥無味呆板過著,精神生活在哪裡?這種對勤工儉學的懷疑和否定,逐漸成為了勤工儉學生的普遍認識。同一工廠的李維漢說:「經過短時間的工人生活,我們都感到經過勤工很難達到儉學。」 長時間的繁重工作,惡劣的工作、休息條件尤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 鄧小平受到的打擊使是巨大的。他本來活躍樂觀的天性從此暗淡了,本來勤於讀書習慣消弱了,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思慮重重。 他開始考慮這一切現實背後原因,重新審視社會.....他從未沒有吃過這樣的苦,所以僅僅幹了三個星期,只有十七歲,由於體力不支,他感到無法再承受了 他決定也不再繼續幹下去了。寧可冒失業的危險回巴黎。

7.【繼續工作--蒙達尼 足球 馬糞..】.

1921年4月,心情沮喪的鄧小平從克魯梭來到蒙達尼〔MONTARGIS/LOIRE舊譯〕蒙達尼位於巴黎東南方向,在盧瓦雷省〔其實法國一省約等於中國一縣的面積〕。離巴黎約100公里,離奧爾良和楓丹白露都很近,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偏僻的城鎮,離城不遠就是大片森林。那兒的居民們如果知道這批激進的中國工讀學生是後來主宰中國命運的人物,他們一定會大吃一驚。

離城2公里有一小鎮,叫夏萊特--CHALETTE。鎮上有個哈金森橡膠廠。鄧小平來這里工作的。

工廠不小,製造套鞋、跑鞋、自行車輪胎。工人有五六百,中國學生,體力較弱,做的是女工的工作,同女工一個車間。哈金森橡膠廠做的是計時制,鄧小平做的活計很簡單,是把鞋子的各個部分粘合起來。工資每日10法朗,星期日休息,星期六隻做半天工。每日勞動10小時,即1小時1個法朗。帳是容易算的。如此,扣去四個星期日和四個星期六下午,每月凈收入為240法朗。付出90法朗伙食費之後,還剩下150法朗可供還債和零用。〔和很多學生一樣,鄧小平到法國以後基本上沒有錢添制什麽象樣的衣服。直到1924年的照片上的合影,還是初到巴黎時的那套衣服。〕

哈金森橡膠廠有40多個中國學生。工廠搭了一座木棚,為他們的棲身之地。木棚宿住有二十幾人,不付房租,電費,水費。每人每日付飯費三法朗。麵包盡吃管飽,早餐一大碗咖啡,午晚兩餐都有肉吃,或燒土豆,或燒捲心菜。晚飯後至睡覺後間有2小時至3小時可以利用。此時木棚里很熱鬧,看書的人很少,甚至沒有,大家閑談、開玩笑、不同地方、觀點的人有時還罵罵,幸而沒有打架的。鄧小平是個坐不住的人在這新的環境中,又恢復了本來的活躍天性,有時還顯得特別調皮搗蛋。有位老資格的共產黨員回憶說:「有個四川小青年,矮矮的,胖胖的,只十八歲,每日這個時候總是跳跳蹦蹦,同人說笑話,開玩笑。我心裡想,這個小青年不學習一點東西,不愛看書,很可惜。」也就是在這個工棚,鄧小平知道認識了蔡和森、周恩來等革命者 ,開始了解共產主義。

不過比起施奈德軋鋼廠來,這里雖然有些橡膠異味,必竟沒有那麼臟,那麼累。鄧小平吃的很多,身體也漸漸恢復,情緒在周圍的人的帶動下越來越好。最難得的是工余之外還有了正常的享受。有一次,星期六下午休息,為了看一場國際足球比賽,狠狠心,花了5個法郎買了一張最便宜的門票。從那以後,鄧小平就與足球結下了不解之緣。有時,難得看一場足球比賽,回來之後,陶醉好幾天。這個習慣,後來成了鄧小平為數不多的嗜好中的一個,有些孩子氣。而老鄧卻樂此不倦,終身興趣盎然。

鄧小平呆在蒙達尼七個月,快到1922年底時,他又要走。這次是去塞河畔的夏狄戎〔CHATILLON巴黎近郊,現屬94省〕。在那兒他進入中學學習,想撿回丟掉的文化課程,試了大約3個月,他發現自己的斷斷續續學來的法語,實在無法跟上學校的課程。從此,便沒了上學求業這個想法,老老實實回到社會找工掙錢。後來,鄧小平又陸陸續續做過機車的司爐工,到餐館里做過廚房幫手,當清潔工揀馬糞掙錢。還有兩個星期,他和他的同學在巴黎城中找到一種扎花標簽的女人做的工作。包括在雷諾的雜工,留法期間,前後共做了十幾種辛苦而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熱點內容
很帥老師 發布:2025-08-04 22:43:17 瀏覽:523
生物必修一知識點填空 發布:2025-08-04 21:25:07 瀏覽:603
山東教師資格證考點 發布:2025-08-04 20:05:03 瀏覽:155
星球大戰生物 發布:2025-08-04 19:59:40 瀏覽:60
2015年幼兒園師風師德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04 19:22:32 瀏覽:813
化學品物流 發布:2025-08-04 16:15:56 瀏覽:409
中國國家地理訂閱 發布:2025-08-04 15:05:37 瀏覽:185
色琪琪校園 發布:2025-08-04 14:24:16 瀏覽:409
老師是長輩 發布:2025-08-04 13:54:51 瀏覽:58
樂至毒打班主任 發布:2025-08-04 13:43:38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