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校園欺凌事件看法

校園欺凌事件看法

發布時間: 2021-06-09 16:19:28

1. 如何看待校園欺凌事件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學校心理教育的缺乏。現實生活中部分中小學生往往會在交往需要與善惡是非面前產生迷茫,引起心理沖突;在升學壓力與學習壓力之間產生心理對抗。
受社會不良風氣尤其是網路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產生心理叛逆,這些問題後導致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和暴力傾向。而部分教師又不主動去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心裡狀態,或者採取簡單生硬的方法解決問題,比如孤立歧視等,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導。並且部分學校僅有的心理健康課程被認為是副科,被其他課程佔用。
家庭教育的缺位,我們發現校園暴力案件的學生雙方,主要來自於兩類家庭,一是獨生子女家庭,一類是留守兒童家庭,包括二次留守。前者在家裡父母過分溺愛或縱容,對於是非觀念沒有明確的認知,後者父母忙於生活,忽視對子女的管理和教育,或者直接不聞不問,聽之任之。
當然這兩類家庭共同的問題是認為教育使學校的事,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老師都無法教育好子女,自己更沒有辦法。這種錯誤的思維,直接長期導致我國家庭教育的嚴重缺位。
社會法制教育的缺乏,長期以來我們忽視對在校學生尤其中小學生的法制教育,或者未能採取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學生在心理產生抵觸情緒,或者部分學校配備的法制副校長因各種原因,未能主動承當和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
而出現校園暴力案件之後,部分公眾缺乏正確的認識,以道德標准來衡量和判斷事件的嚴重性,影響了執法機關的執法行為,形成「大事大解決、小事靠調節」的執法困境。

2. 應該如何看待校園欺凌事件

知乎用戶「小露存紙」對此發表過看法,他的觀點如下:無法償還的東西是無價的。缺少快樂的少年時光永遠無法補償,我只希望這樣的黑暗其他人無需經歷。之所以選擇成為老師,或者說之所以成為老師,便有這個深層原因。


而對欺負者一方,欺負所產生的消極後果同樣不容忽視,若未加干預,一些兒童會把欺負作為一種達到個人目的的有效手段,一旦形成認知和行為習慣,這些兒童更容易形成攻擊性人格特點,欺負者的不良個性特點會妨礙其與其他兒童的正常社會交往,導致他們在同伴群體中受到排斥,而不良的同伴關系和低下的社交地位,一方面會對欺負者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產生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又會使欺負者集合在一起結成不良同伴團伙,進一步增加其反社會行為發生的可能性,olweus的研究表明,經常欺負他人的兒童成年後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3. 如何看待校園欺凌事件

絕不能姑息,要對欺凌者從嚴處罰,嚴肅教育,當然應該從小就教育其是非觀,防止欺凌事件的發生!相關信息還可以網路搜索君不賤查看!

4. 談一談你對校園欺凌現象的看法。

欺凌其實並不可怕,誇大和化小才是把急症治成慢性病的昏招。國內外無數版成功應對欺凌的案例說明,孩子的權是非判斷能力較弱,但成人卻不能糊塗。

不讓受傷害的孩子感覺一個人在「戰斗」,是接下來妥善引導和嚴肅討論的前提。銜接理法與現實,清晰堅決地對欺凌說不,才能讓陽光校園中的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沐浴陽光。



(4)校園欺凌事件看法擴展閱讀

關於何種行為構成校園欺凌,我國法律並沒有專門界定,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欺凌概念的否定。事實上,針對校園欺凌,世界各國有著較為統一的標准,反欺凌制度的目的就在於使學生免於恐懼,在學校內有安全感。

從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權等角度講,學生在學校中也應該有免於恐懼的權利。打造安全校園,不能僅限於校園內沒有「毒跑道」,更在於學生在校園中能夠沒有恐懼地學習、交流、生活。

因此,在校園中,只要傷害是故意的,並導致受害學生處於驚嚇或恐懼之中,無論傷害的形式如何、程度大小,都是欺凌。不能因為加害人自稱「逗著玩的」而把這種故意傷害行為排除在欺凌之外。

5. 對校園欺凌的看法

校園欺凌觀後感

懲治、遏制校園暴力,治理校園欺凌問題再一次提上了國家議事日程。那麼,家長和學校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這未必可行。法制文明要從娃娃抓起,家校要走的路仍然還長,但必須得堅定走下去:促進法律健全,使我們的孩子從小具備正確的法制素養、法制意識,既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也懂得用法律維護共同生活的校園環境等。

近日,一條海南省瓊海市「長坡中學打人」的視頻在網上流傳。據南海網報道,事件發生於5月20日。此外,該校5月18日也發生了一起學生打人事件。5月21日上午,瓊海市教育局就此視頻事件召開緊急會議,提出七項措施專項治理校園暴力。此事件距離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於4月28日向各地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尚不足一個月。4月28日,重慶市彭水縣桑拓中學一名學生在廁所內遭到至少三名學生群毆,胸部被利器捅傷致死。同日,遼寧省庄河市第二十二中學課堂上,初二男生呂某遭同班同學姜某割喉身亡。

4月23日,山西省絳縣,15歲少年張超凡被多名同學在網吧毆打致死。同日,河北省安新縣某中學,一名女生被其他幾名女生逼迫脫衣下跪、扇耳光,旁邊多人圍觀起鬨,但自始至終沒有一人出來勸阻……

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原本安寧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於曾經遭受校園欺凌的張宇來說,更是如此。他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在欺凌事件發生後,校園再也不是自己嚮往的地方了。他整日提心吊膽,寢食難安。

「可能是太害怕了,我就偷偷地拿了一把刀,每天放在書包里。心想如果有人再敢打我,我就拿刀捅他。」張宇回憶,「慶幸的是,那群欺負我的學生,之後沒有再來打我。」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徐光興認為,對於被欺凌者來說,如果心理層面得不到及時疏導,可能會陷入兩種極端:陷入抑鬱中不能自拔,甚至會產生自殺想法;或尋找比自己弱的目標,將情緒轉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變為新一輪的欺凌者。

6. 幫我寫一份「校園欺凌事件+看法」作文200字

寫作思路:可以寫校園欺凌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以及危害,再寫學校應該怎麼樣可以避免校園欺凌,語言要流暢,思路要清晰。

正文:

在和諧的學校中,同學互相幫助,相互學習、探討問題。操場邊,遠遠地便聽見琅琅書聲,在剎那間構成一曲美妙和諧的樂曲,一切似乎是那麼美好,溫柔的陽光「似乎」灑落在每個人身上,快樂「似乎」無處不在。

然而,在這美妙的樂曲中仍有一些煩人的噪音擾亂眾人,影響眾人的身心健康,使之畏懼,使之恐慌,在社會日益迅速發展的今天,校園欺凌卻不再是偶爾劃過天空的流星,它像一團可怕的火焰迅速燃燒著,悄悄地、可怕地蔓延著,愈來愈旺盛,難以制止。

那麼,本該寧靜和諧的校園,為何屢次發生這些悲劇,本應該用美好、純真等詞來形容的花季少年少女,卻越來越多地與暴力、喋血、行凶等聯系在一起?校園暴力話題異常沉重,面對校園暴力,學生不知所措,家長教育者束手無策。

誠然,校園暴力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對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歸根結底,只有對症下葯,方能葯到病除。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在濃濃的關愛中成長。極端寵愛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別人必須聽從於我的錯覺,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正是這種過於極端的個人中心思想,造就孩子唯我獨尊的畸形心態,使得孩子遇事只注重自身利益,漠視他人存在的偏狹性格。

一旦他人不能滿足自身利益,就立刻採取一些過分的行為進行報復,給予他人所謂的「懲罰」。其中就不乏通過傷害對方身體或者性命來發泄自身憤怒的殘忍的「江湖仇殺行為」。

再者,學校教育懲戒功能逐漸喪失,在當前不盡合理的義務教育法規的限制之下,絕大多數學校很難處分一個學生。懲戒功能的喪失,助長了極端心理的自由萌發,暴力者變得無知,無所畏懼。

其次,學校的弱勢也導致老師處理紛爭的權威地位下降,對一些性情暴戾的孩子純粹講道理感化是無用的,但老師們所能做的往往只能如此。他們很為難。導致許多學生認為老師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以及小團體的力量才能解除心頭恨。

值的注意的是,當下愈來愈多的網路游戲出現在應用市場,這其中難免會有涉及暴力、道德等層面的問題。在虛擬世界特定形象當中,玩家感受到虛擬的暴力快感加以施用於現實,殊不知自身早已被影響甚至被左右,盲目跟從,最後釀成不可避免的慘劇。

因此,青春年少的學生應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秩序觀,培養博大的胸襟,切勿因小事引發大禍端。學會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學會換位思考,改變極端思想,以禮待人,以情相知。

校園需要陽光,讓陽光為「蒼白」的心靈注入生機、希望,譜寫一首屬於青春的和諧曲,讓我們丟棄欺凌,在陽光下快樂前行。

7. 對校園欺凌事件的看法

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的事件,並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道,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靈被扭曲的孩子們作案手段之殘忍,令人觸目驚心。在日本,校園欺凌已經變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有許多學生自殺。並衍生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不登校」。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不但對「受傷者」造成傷害外,而且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欺凌者」由於長期欺負別人,內心得到極大滿足,以自我中心,對同學缺少同情心,而「旁觀者」會因為幫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園欺凌」對受害者的傷害也不可小視,受欺凌的學生通常在身體上和心靈上受到雙重創傷,並且容易留下陰影長期難以平復。同時「校園欺凌」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紀律和風氣。所以,學校須正視並加以制止和預防欺凌事件的發生。並且同學和家長的努力也非常重要的。

8. 你對校園暴力有什麼看法

最近校園暴抄力頻發,一襲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園暴力中被欺負的對象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性情溫順,第二性格有點內向且自卑,第三似乎過於善良。
面對校園暴力是否該忍讓,是用修養去感化還是用以暴制暴的鋒芒?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議題。

增廣賢文裡面說的一些警句非常具有現實意義,譬如什麼「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再者還有「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之類的。

筆者認為該兩句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而言頗具深刻反思的意義。
所以,遇到校園暴力,立刻報警。家人感到,找校長,找老師,實在不行找媒體。

9. 怎樣看待校園暴力事件

(一)人的潛在本能——攻擊性是校園暴力的淵源

在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沖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寵愛,極易染上心胸狹隘、自私、任性、萬事以我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學校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一遇沖突就會把這種不良的心理帶出來,釀成校園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與家庭的教育很有關系。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情況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潛移默化地傳染給了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三)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教師被沉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升學率壓著,學生也被老師布置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師生間處於一種緊張的關系中,很少有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由於他們學習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別人貼上「壞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簽,時時處處地受到別人的歧視。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孩子」、「差學生」從內心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他們認為,老師和同學這樣對待他們是不公平的,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從行動上自覺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里師生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即學生打老師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學習不好的學生與老師之間。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在這種情形下,由於老師的打罵,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校園暴力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四)社會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會轉軌的變化時期,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也使他們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例如,越來越多的游戲場所,歌廳、舞廳和游戲機室影響著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有的學生為了滿足玩游戲機的願望,不顧一切地勒索低年級學生的錢財,如果得不到錢,就實施暴力行為。另外,帶有暴力傾向的影視作品、書刊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形成影響很大。

熱點內容
老師勉勵學生的話 發布:2025-08-02 13:15:42 瀏覽:788
教師必看電影 發布:2025-08-02 12:47:57 瀏覽:323
小學體育教師德育工作總結 發布:2025-08-02 12:08:56 瀏覽:666
南京生物醫葯谷 發布:2025-08-02 12:07:22 瀏覽:481
三上語文試卷 發布:2025-08-02 12:01:16 瀏覽:916
幼兒園教師個人事跡 發布:2025-08-02 03:52:47 瀏覽:804
草原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發布:2025-08-02 02:30:58 瀏覽:302
天津華圖教育 發布:2025-08-02 02:19:49 瀏覽:276
師德師風自查報告範文 發布:2025-08-02 01:35:55 瀏覽:890
敢罵班主任 發布:2025-08-02 01:23:55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