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校園欺凌影響

校園欺凌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6-09 20:04:53

校園欺凌帶來的負面影響

校園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是教育我們成才的地方,但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版欺凌卻打破了權校園應有的寧靜。校園欺凌欺凌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壞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和諧校園的建設。最終的結果是違法者會受到懲罰,名譽受到影響,金錢受到損失;對違法人員的危害是巨大和不可挽回的。對於學生來講,應該自律。沒有償還能力,為什麼要找人借錢? 借錢不還,就會給自己惹禍上身。遇到欺凌問題可以報警。

Ⅱ 校園欺凌行為有什麼危害

1、身體影響

不同程度的輕重傷。 永久性的後遺症、傷殘、明顯傷痕。 死亡。

2、心理影版響權

恐懼、消沉抑鬱 、憂慮、 胃痛、 厭食。

3、深層影響

創傷後遺症、 人格分裂、 人格扭曲、 價值觀錯亂、 失去對人性的信任。

4、行為影響

吸毒、酗酒、 自殘、 自殺、 厭學、逃學、 成為欺凌者、 反社會行動、 學生運動、 引發校園槍擊案。

5、學習影響

缺席、曠課、退學、逃學, 失去對教師的信任與尊重,失去與同學間的和諧關系。



(2)校園欺凌影響擴展閱讀

欺凌形式

1、肢體欺凌

推撞、拳打腳踢,扇打以及搶奪財物等,是容易察覺欺凌形式。

2、言語欺凌

當眾嘲笑、辱罵以及替別人取侮辱性綽號等,是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

3、社交欺凌

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邊沒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覺的欺凌形式。

4、網路欺凌

在網路發表對受害者不利的網路言論、曝光隱私以及對受害者的照片進行惡搞等,是容易察覺欺凌形式。

Ⅲ 校園暴力的後果有哪些

對受害者影響:欺負同學會對同學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內發展。身心影響容:恐懼、消沉抑鬱、創傷後遺症、憂慮、胃痛、吸毒、酗酒、自殘、自殺,自己也成為欺凌者,可能是校園槍擊案的原因之一。其他影響:常常缺席、對老師不恭敬。

被欺凌者:性格內向、害羞、怕事;在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在學校中十分孤單;缺乏與同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有身體障礙者、有智力障礙者;沉默、表達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為上有異於他人。

(3)校園欺凌影響擴展閱讀

主要表現: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其主要表現是身體強壯的學生欺負弱小的學生,令其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因此,惡性循環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Ⅳ 校園欺凌的含義,校園欺凌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校園欺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及敲詐勒索等,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由於很多國家實行多是九年制的義務教育制度,受害者會長期受到欺凌。欺凌過程,蘊藏著一個復雜的互動狀態,欺負同學會對同學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後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
其主要表現是身體強壯的學生欺負弱小的學生,令其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因此,惡性循環導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原因分析
一、個性張揚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
相當多的家長越來越困惑於讀不懂自己的孩子。孩子越大,接受的知識越多,和家長間的隔閡往往就越深。其實這種隔閡的焦點,就是兩種不同價值取向的相互沖突。無論是做家長的,還是做子女的,都是立足在自身價值取向的基礎上,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規范對方的行為,這就勢必要產生矛盾。
問題的關鍵是總有少數家長的價值取向是非理性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學業上和品行上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出於一種原生態的本性,又時刻擔心孩子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這種兩難中的家長,大多學會了通過物質或其他途徑來補償的辦法,以此來求得自己內心的平衡。
然而這種補償多數情況下被演化成了一種放縱——文化課學習之外的放縱。由於放縱,孩子個性中的很多弱點被淡化忽視,許多違反行為規范的舉動被認可甚至縱容。這些小錯的點滴積累,慢慢地養成了孩子個性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使得孩子在處理問題時不能通過理性和規范來約束行為,而是率性而為不顧後果。因為從小到大,在相當多的孩子的腦海中,就沒有貯存過關愛他人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寫滿他們人生詞典的,都是競爭是殘酷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
正是這種極端的個人中心思想,養成了孩子惟我獨尊的畸形心態,形成了遇事只考慮自身利益、漠視他人存在的偏狹性格。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會採取一些極端行為來進行反擊,其中就不乏通過傷害對方身體或者性命來發泄自身的憤怒的殘忍的「江湖仇殺」行為。
二、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價值取向錯覺
隨著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4+2+1」的家庭結構形式,使得1個孩子處於6個成年人濃濃關愛的包圍中。這6份關愛的交匯,織成了一張厚重而溫柔的網,呵護起孩子從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擋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
但正是這愛的網,人為地割裂了個體的孩子和整個社會的有機交融,使得孩子的活動,絕大多數情況下被局限在這要風有風要雨得雨的狹隘范圍內。在這個狹小的家庭王國中,孩子是當然的國王,是可以左右家庭一切活動的最高權威。孩子的要求,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多數情況下,總會獲得滿足。於是,一切的付出都開始扭曲了,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支出。孩子心靈的田園,喪失了感恩的思想,只有唯我獨尊的莠草沒有約束地漫延。
當孩子的心中充徹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識之後,他的價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錯覺的泥淖中。這種錯覺,養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輕視嘲弄,更不能承受肉體和精神傷害的脆弱心理。而一旦這樣的傷害成為了事實之後,他們總會或是無法應對,躲避退讓,最終成為忍氣吞聲的被傷害者;或是惱羞成怒,憤然出擊,選擇他們認為最好的「江湖」方法來解決問題。
更嚴重的是,極端寵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自覺不自覺中就形成了別人必須聽從於我的錯覺。他們把這種錯覺帶入了校園,在和同學交往的過程中,總是希望時時刻刻能站在上風,希望大家都能聽命於自己,希望是「老大」。然而,有這樣心態的孩子太多,「老大」卻只能是一個,矛盾自然也就產生了。大家都要做「老大」,學校又不可能來排這樣的位次,家長對此也是無能為力,如何解決呢?只有用從小說和電視上學來的方法,通過「江湖決戰」來解決問題。而這樣的「老大」形成後,其自身又確實能體味到一種滿足,其他弱小者為了不被欺凌,或主動或被迫地總要巴結討好他們。如此,又反過來助長了他們的病態心理需要。
三、教育懲戒功能喪失後的放縱
當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之後,教育就成了一個什麼人都可以指手畫腳的行業。教育的神聖外衣被媒體用尖刻的文字描繪成了一個令人望而生厭的黑斗篷。從事陽光下最偉大的事業的教師,也時常被定格成了一種「禽獸」。所以,絕大多數學校再不敢輕易地處分一個學生,哪怕這個學生已經無惡不作。更有的省份乾脆由決策機構下文來統一規定,徹底廢除中小學校沿襲多年的最高處分——開除。
然而,教育永遠都不是萬能的。失去了必要的懲戒功能後的校園,並沒有出現想像中的那種人人知書達理的好現象,反而是因為沒有了高懸在頭頂的「達摩克里斯利劍」,一些原先收斂的惡行便都敢於公開表現出來。這些校園病毒又相互感染,使得原本健康的校園文化肌體上開始出現塊塊腐爛的肌肉。
懲戒功能的喪失,催動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發,使得醜陋和猥褻都變得無所畏懼;反過來,這些個性中的醜陋,又在懲戒的日益退縮中越發的強大起來,並慢慢地自發凝結成一個個的團體,形成了帶有明顯江湖色彩的小集團。這些小集團,常常為了點滴小事而發生毆斗,甚至是團伙持械玩命,嚴重地干擾正常的學校教學,也直接危害了社會治安。但即使如此,學校能採用的,也還是一個說服教育。這種說服教育和那血淋淋的砍殺相比照,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四、教師權威地位顛覆後問題歸屬的誤判
與教育懲戒功能的喪失同步的,是「師道」的尊嚴掃地。在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的眼中和心中,教師僅僅成為了一種最沒有用的讀書人的代名詞。教師失去了應該獲得的尊重和感恩,師生間的關系、教師和家長間的關系也日趨微妙起來。在相當多的家長和學生心目中,老師成了單一的出售知識的人。家長學生與老師間的關系,就是一種顧客和銷售員的關系。這種價值取向,又反過來影響著老師們的工作情緒,使得一些教師也自動地進入家長和學生劃定地這個「售貨員」的角色中,成了除了教授知識別的就一概不加過問的甩手掌櫃了。
教師權威地位顛覆帶來的後果是很明顯的。首先是師生間喪失了一種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學生遇見了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再願意去征詢老師的意見,不願意向老師敞開自己的心扉;而老師也是只從表面上依照學校的量化條款來接近學生,心靈深處的空間中,卻很少有一塊領地能真正屬於學生。學生和教師成了真正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關系。其次是同學間發生糾葛時,告訴老師並請老師幫助解決成了一種無能的體現。而且,大多數的孩子還認為老師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要切實解決好糾紛,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和自己所歸屬的小團體的力量。可以說,學生們在推翻了教師的權威地位後,又依照自己的經驗,確立起了通過強權來獲取尊嚴並替代老師權威的新的地位觀。
這種完全依照少年的懵懂而生發出來的新地位觀,眼下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的價值信仰。在此信仰的操縱下,同學間的糾紛便有了新的「處理條例」,力量、財富和容貌等世俗社會用來評價判斷人的地位的標准,成了這新的「處理條例」的基礎,也成了裁定問題歸屬的新權威。這「法外法」撇開了所有發生矛盾時該走的正道,刻意地把原本簡單的問題,上升到類似江湖紛爭的地步,使得單純的校園,平添了幾分恐怖江湖的陰雲。
五、對強權政治、黑惡勢力、暴力游戲與灰色文學的認同與膜拜
相對於書本的說教,游戲和影視文學以其鮮明生動的形象特徵,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評判。暴力游戲的快意殺戮,港台影視的黑社會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種的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對邪惡的認同和膜拜。
這種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的認同和膜拜,內化後又成為了部分「問題少年」處世的准則,使得他們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體現出一種對主流社會的反叛和仇視。因為反叛,他們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規矩行事;因為仇視,他們便採用極端的手段來對待他人。

欺負同學會對同學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身心影響:恐懼、消沉抑鬱、創傷後遺症、憂慮、胃痛、吸毒、酗酒、自殘、自殺,自己也成為欺凌者,可能是校園槍擊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響:常常缺席、對老師不恭敬、訴訟。

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面對呢?我們作父母的都很心疼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我們作父母的要怎麼樣觀察到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了呢?因為有時候孩子回來並不見得要告訴父母,這個年紀的孩子,受欺負不告訴父母的原因是,他們不想讓你覺得他自己是一個不會處理自己事情的人。可能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靠觀察和等待,孩子有沒有受到欺凌,有什麼症狀可以發覺呢?以下幾樣是你可以觀察到的:
1、當你的孩子看起來比平常更沮喪或焦慮的表情,但拒絕說明發生了什麼。可是你能明顯看出來孩子怪怪的,和平時不太一樣。
2、他身上出現不明傷口的或瘀青。
3、你或許會察覺到他的學慣用品或衣服常莫名毀損。
4. 學業明顯退步,而且常常找借口不去上學。
5. 經常要求額外的零用錢,這個時候要特別的小心,你可以問明原因。
6. 經常頭痛、失眠或者突然做惡夢。這一定是心裡有壓力,他們年齡小,沒有辦法藏得很深,會在夢里發出來。情緒是沒有辦法被壓抑的,沒有說出來,並不表示情緒不在那裡,可是要怎樣讓孩子說出來,就是一門功課了。有時候我們就是要等待、輔導,等到孩子可以自己講出來。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的身體,讓孩子頭痛、失眠、甚至會做噩夢。當我們做家長的,發現孩子有以上所提到的幾點,也許就是給我們一個提醒。當我們知道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應該怎樣教導他們去面對呢?
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他必須要學會第一不要用暴力反擊;當他反擊的時候會受到處罰,他會覺得自己被欺負了,連學校都這樣對待他。其實現在事件這么多,學校一視同仁對待,只要打架就一起處罰。
1.當第一次或者第二次被受欺負的時候,你可以不反應(走開,不理他,一笑置之,開始做自己的事)。當你不回應的時候,欺負你的人會覺得自討沒趣,就不會再盯著你了。
2.可以用眼神堅定地看著對方說:「「你這樣說我很不舒服。」「這招太老套了」「一點也不好笑。」要學會用自信的肢體語言,不要躲躲藏藏,這些可以在家裡練習的。
在學校裡面經常發生暴力的地方,一般是在廁所裡面。有些學校通常會聘請一些專門來看秩序的人,他們通常會看到操場或者離廁所比較近的地方,因為很多的暴力是在廁所裡面發生。
要學習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告訴老師,如果你沒有講出來,老師就不會知道你正受這樣的傷害,還要學會記錄事情的經過。
當家長發現有這樣的情形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怎樣來處理呢?
1.當孩子遇到被欺負的事,會先覺得是自己有問題而不敢講,覺得丟臉而不敢告訴別人。我們鼓勵孩子,還是要回家告訴父母,和父母商量對策。
2.小孩抱怨時,不要先處理是非,先處理孩子的情緒。當他充分被同理時,才有空間講出事實。不要劈頭就問孩子:「是不是你先不對?你有沒有打人?」而是問:「你是不是很生氣?我猜你很難受,要不要說說看?」
3.如果孩子被欺負的情況並不嚴重,父母不要越俎代庖,出面替他解決,反而讓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自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4.但是當問題嚴重或是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改善時,父母還是要和老師聯絡,了解問題的情況,幫助孩子面對和改善。在處理過程中要留心不要讓孩子因此更被欺負者當作眼中釘,在成人不在場時,更加倍被欺負。父母要跟學校一直保持聯系,如果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孩子自己又不說的時候,父母可以直接到學校找負責人談這件事情。
父母要有所反省,有時候父母是不是和孩子的溝通有問題,或者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導致孩子有些問題事情跟我們說。有些不好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生命裡面,有時候也會成為好的事情,因為我們可以和孩子重新建立好的親子關系,甚至家長要向孩子道歉,因為你們經常忽視孩子的感受。
相反地,有些孩子習慣凡事都去告訴老師,生活中一點小事自己無法解決,就去找老師告狀。一方面因為老師要處理的事情很多,無法在孩子每一次的爭吵都出面處理,另一方面也會被同學認為是告密者,更加被討厭、欺負。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教他學習面對和回應別人欺負的方法,當他自己有能力解決時,就不會凡事都去告狀和求助。

Ⅳ 校園欺凌的壞處

1.被欺負者往往具有某些消極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認知,自尊較低,缺乏自信版。
2.與一般兒權童和欺負者相比,受欺負兒童對自己的智力與社會交往能力評價偏低,在長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無力自衛時,他們極易產生對現實世界的不信任,並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感。
3.受欺負者在內外向性維度上得分較低,而在神經質維度上的得分較高,這說明受欺負者較內向而對外界刺激又過於敏感,因而對他人的攻擊行為感受比較強烈,反應也比較強烈,情緒波動較大,心理挫折的感受比一般兒童強,經常被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所困擾,這類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表現出孤獨、自卑、學習困難(注意力分散,厭學)、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有的還會出現生理反應,如頭痛,胃痛,失眠,噩夢等。

Ⅵ 校園欺凌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校園欺凌造成的後果是雙方面的,對受害者與霸凌者都有一定的影響。

一、對於受害者,上學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墳墓。


二、對於霸凌者, 首先,行為實驗表明,當你成為霸凌他人的人時,並不會獲益。相反,霸凌者在欺負他人時可能會體驗到強烈的憤怒、羞愧、罪惡感。

其次,霸凌行為可能是習得的。很多霸凌行為的實施者同時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對象,可能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行為模式,這類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鬱、焦慮情緒障礙以及自殺的風險。欺凌者並不是勝利和強勢的存在,他們的人生並不會好過。據調查,小時候曾作為校園欺凌者孩子,在長大後有更高的風險參與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為。

Ⅶ 關於校園欺凌對人的影響

對人的影響多大是有個人因素的。我是可以慢慢恢復的。但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比如現在遇到事情會下意識的揣測別人是否惡意而為但又立刻會替他人找個借口安慰自己。遇事會想的比較多。但這可能也是大多數女生的天生屬性。
是這樣的。我覺得受到「欺凌」可以分作兩種。一,有原因的「欺凌」。其實也不可叫做欺凌。但被大多數人所不喜歡,除了用欺凌,我還未聽到有這種情況的專業名稱。所以這一種有原因的,我打了引號。二,隨大流的欺凌。這一種無緣由的,或者是因為「傻子」這類非人可以改變的原因,我認為是不對的。但前一種我則持中性態度甚至於認同的。
所以,遇到這種事情,如果你的確聽到了風言風語,先判斷是否的確是自己做的不對,是否那些風言風語都是事實。如果的確是你的錯誤,我認為,要去改變這種看法是很難的,人一旦對另一個人有了成型的厭惡感,這種感覺很難改變,但是,還請你去努力的做吧,能夠改正的缺點,學會和他人共處。如果是無中生有,那很有可能是嫉妒心作祟使人造謠你,無需理會,和你相處的人自然會知道了解你。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我所能想到的,最直接最快的解決方法,就是逃避:轉班,轉校。勇於面對?如果每一個勇於面對都能得到正義的結局,也不會不斷的有欺凌出現了。這是很困難的事情,即使最後能夠成功,也必定需要長時間的。

熱點內容
英語考研難嗎 發布:2025-08-01 15:12:57 瀏覽:924
老師抱我 發布:2025-08-01 12:06:44 瀏覽:279
學校對教師的綜合評價 發布:2025-08-01 10:41:10 瀏覽:663
郭守傑老師 發布:2025-08-01 10:36:05 瀏覽:915
家庭教師藍波 發布:2025-08-01 10:16:13 瀏覽:464
2015年師德師風演講稿 發布:2025-08-01 08:57:47 瀏覽:569
硬碟溫度多少是正常的 發布:2025-08-01 08:52:03 瀏覽:975
怎麼加群 發布:2025-08-01 07:52:46 瀏覽:813
老師穿著暴露 發布:2025-08-01 07:40:15 瀏覽:75
如何調壓 發布:2025-08-01 06:47:35 瀏覽: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