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校園開場白
A. 關於書香校園主題班會的主持人說辭
提到讀書,一般來說,人們都會認為那隻是語文老師才重視的事情,因為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才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以此為前提,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有所突破,這誠如唐代大詩人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語文老師最清楚,作文不是知識的雜陳,思想境界方為文之靈魂,可見讀書於寫作有益並不僅僅是因為它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最根本的是它改變了學生的思想,提升了學生的境界,記得德國詩人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試想一個人如果能不斷地堅持閱讀,那他稚嫩的心靈便會在與偉大高尚的靈魂的碰撞中,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崇高。或許正是因為如此,中科院博士,人大附中的數學老師——王金戰先生在其幾十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要學生「日誦提氣詩,天地任我行」,在大量經典詩詞的誦讀中,讓學生胸蓄浩然之氣,心育擎天之志,化腐朽為神奇,創造了當今教育的奇跡。這樣看來,讀書便不僅僅是語文老師應關注的事了,以其在塑造心靈上的重要作用,理應引起作為人類靈魂的主要締造者——班主任的重視,於是將讀書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治班策略,於我——一名中職學校的語文老師而言,既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牛刀小試,初嘗甜頭
關於人的成長,中國有句古語,叫「要成人自成人」。可當2004年我初到華強職業技術學校時,接手的那個外聯班因為招生等客觀原因,所招的學生竟無一人是正分錄取,他們無論是學習,還是為人均缺少「自成人」的可能,甚至連順利地上堂課都成了老師的一種不合實際的奢求。接手後,我大刀闊斧地推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班級管理措施,並且以我多年的經驗,將學生迅速分成若干層次,通過個別談話等多種方式對他們進行分化,在「拉攏」部分同學的同時,並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那些冥頑不化的落後分子玩起了游擊戰和持久戰,最後他們終於招架不住,只得舉手稱臣,於是喧鬧的班級多了份寧靜,課能有秩序地上了,作業也能按時交了,衛生也能認真去做了,每周綜合評比的分數也由倒數第一逐漸向上攀升,有時竟能名列全校第一。那一匹匹桀驁不馴的野馬在我為他們配備了馬籠頭和鞍韉之後,的確馴服了很多,班級工作也隨之走上了正軌。在當年的藝術節上我班的英語童話劇獲得了第一名,就在全班同學歡欣鼓舞,我也暗自得意之時,有人卻放出話來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自己撈名利而已,這話既讓我感到震驚,又深深地刺傷了我,至今我仍記得那一夜我無法入眠,抱著枕頭在兩個房間跑來跑去,聽任淚水在臉上恣肆,「為什麼我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回應,卻遭此冷語曲解?」如何讓他們能體諒我的苦衷,能明白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在與他們相伴的時日里,能將之「扶上馬,送一程」?經過一番痛苦的反思,我在班級推出了兩大舉措:一是輪值班主任制,讓每位學生在一周的班主任工作中去親身感受老師的壓力和辛苦;另一招便是推廣閱讀。那以後的班會課上,我將自己認為能對他們有所觸動的文章印發下去,先給約二十分鍾的時間讓他們自我閱讀,並將自己的獨特體會寫於空白處,再用餘下的時間師生共同交流,於是《一個計程車司機的MBA課程》帶給他們從未有過的驚訝,沒想到小小的計程車竟然也有如此大的學問?看樣子人要想賺多點錢還真少不了智慧,難怪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呢!教育家孫雲曉的《直面日本夏令營》則讓他們在驚訝之餘,不自覺地將自己與那些日本的小弟弟小妹妹們進行了比較,這比較讓他們著實為自己感到羞愧,他們發自真心的愧疚和懺悔,正給我提供了教育的最好契機,「抬眼看世界,並不是所有人都如我們一般活著,人活著也並不是無所事事、逍遙自在、無拘無束就是極致。相反在一定的責任驅使下,讓人自製,並最終走向自強,這才是人生的意義。」這些在平時聽起來很空洞的說辭,此時在特定情感的驅動下便有了一份特別的力量。當兩年時光逝去時,這個班竟然有15人考上了大專院校,班長劉藝偉則在當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全市第六名的好成績,我的這個班級也因各方面表現出色被評為校「文明班集體」。
小試牛刀,不曾想它不僅讓學生改變了被動的學習狀態,在學業上有了大的進步,而且消除了師生之間的隔閡,融洽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在他們畢業之前的那個聯歡會上,當小「魔術師」林國銘將那一大一小兩顆紅心神奇地變到我手心的時候,他充滿真情的話語「這兩顆心表示我們和老師永遠心連心。」和瞬間響起的噼里啪啦的掌聲,不由得我熱淚盈眶。
時至今日,那場面,那掌聲,時而不時的會如當初一般依然使我的心充溢著一種幸福和喜悅。而在欣喜之餘我發現這這世上真正能打動人,並能促成人作自我改變的便只有文學和藝術了,而這神奇的力量是制度約束所難以企及的。於是在新一輪班主任工作開始之際,我便有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想法——讓讀書成為我治班的一項重要策略,讓書墨之香在教室里氤氳出一道獨特的風景。
面向全體,全員讀書
可當我冷靜下來一想,這事還真的不太好辦,眾位看官須知,這職高的學生之所以在中考中不敵普高生,不是因為智商不夠,而實在是因為他們缺少求知的興趣,缺少正確的態度。這種情況下,讓他們讀書,而且讀課外與考試無關的書,那難度真的是不亞於上青天。經過了整整一個假期的思考和醞釀,我覺得還是從三個方面著手,試試看,其他的隨機應變吧!
第一個方面: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面向全體的讀書計劃便從開學第一天始。按照慣例,學校在這前三天的新生教育中,會首先呈獻給他們一份特製的「心靈雞湯」,安撫他們受創的心靈,以職高的種種優勢讓這些中考失利的學子們走出陰影,重揚生命之風帆。而當一天的激勵即將結束,學生們情緒漸漸高昂的時候,我為他們誦讀了《青年文摘》中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我必須做總統》,法國總統薩科齊傳奇的人生經歷和題目中的「必須做」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於是我說:「每一屆學生在這一天里,都會如你們一樣興奮,但我們都知道三年下來,每個人的結局並不都是一樣的,相信薩科齊的故事為你們揭開了謎底也為你們帶來了思考。」這思考就是我留給學生的第一個閱讀作業。在第二天的交流中,有的同學激動地說:「我沒想到一篇文章讓我在一瞬間找到了問題的症結,那就是我們往往只是想怎麼樣,而不是像薩科齊那樣必須做,這想和做之間竟有如此大的差別,別人連總統都做到了,我們也一定能『做』成我們的願望。」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啊,老師也沒想到一篇短短的文章竟然讓同學們獲得了一個審視自我的高度,看樣子閑暇時多讀讀書刊雜志,還真讓人獲益非淺呢!」接下來我就為同學們隆重推出鳳凰衛視主持人曾子墨的《墨跡》,當然少不了要下點「誘餌」,當三天的新生教育即將落幕時,看著那課桌上一本本散著墨香的《墨跡》,一絲淡淡的喜悅在我的心頭盪漾開來。
如果說只要這么一忽悠,學生就會主動去讀書,那肯定是自欺欺人。我認為要想讓學生愛上讀書,愛上文學,那一定要他們身入其中、心入其中,方才識得其真味,而我的語文教學則給了他們這樣一個空間。
1、在深情誦讀中架設心的橋梁。同學們進入高中的第一單元即是現代詩歌的學習,因此朗誦便成了我激發興趣的第一個突破口。在我的引導和示範下,學生們漸漸擺脫了拘謹和羞怯,不停地朗讀、品讀、再誦讀,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訓練和嘗試後,我們終於一起走進了戴望舒筆下的那個江南小巷,一起感受到那濕濕的青石板散發出的冷冷的氣息,與那孤獨的彷徨著的主人公一起邂逅了那個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鄭純燕跑過來告訴我「老師,這首詩簡直上活了」時,她眼眸中閃動的那份激動和興奮。而這種激動在我所任教的兩個班同學以絕對的優勢獲得高一年級詩歌朗誦比賽的並列第一名後,竟流淌於所有同學的眼中。
2、在情境再現中感受無窮的樂趣。除了誦讀之外,我喜歡讓學生在古典詩詞的學習中,通過想像對作品進行再創作,這不僅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講解,而且在這情境的再現中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畫面感.於是在《氓》中我們看見了憨態可掬的氓,看見了羞澀的「我」,感知了「我」出嫁前狂亂的心跳,以及婚後被棄時「我」滿腹的怨、恨和悔。樸素凝練的詩的語言給了學生無盡的想像空間,在這想像中便有了形態各異的人物形象,於是課堂便在這再創作中多了無窮的樂趣。記得第一節課後,就有幾個女生抑制不住臉上的笑容對我說:「老師,這樣上課太有意思了!」於是以後的詩詞鑒賞課中,他們會自覺地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二次創作,當初的畏懼已被今日之趣味替代了。
3、在傾心的表演中忘掉自我。對於戲劇和小說,我就讓學生們去演,於是早讀課便成為他們配戲的最佳時候,在傾心的表演中他們忘了現實中的「我」,而搖身變成了《雷雨》中老奸巨滑的周仆園、剛強自尊的魯侍萍,《竇娥冤》中身世凄苦、不屈抗爭的竇娥,賣女求應的無奈書生竇天章……在《竇娥冤》中同學們演到動情處,教室內頓時彌漫著一層哀傷的情緒,於是我讓他們用充滿感情的詩一般的語言(有點韻味即可)來概括情節,評價人物,當「竇娥苦,三歲喪母;竇娥悲,七歲離夫;竇娥愁,這般日子幾時休?」這樣的句子從學生們的口中蹦出時,嚇了一跳的不僅僅是我,更多的是他們自己,他們從不知道自己還有如此之「文學功力」,而我則在流動的詩韻中激動了好久。
這一讀,這一想,這一演,我的課自然速度要比人慢一大節,盡管每次考試我都是在前一天結束新課,但這絲毫未影響他們的成績,相反我班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於是他們驚奇地發現原來語文並不是靠死背,相反它需要一種靈性的閱讀,就這樣猶如品一杯香茗一般,在咂咂嘴唇之時,香味便溢滿心間。這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帶給了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從未有過的喜悅和興奮,而這快感讓他們有了一種閱讀的渴望。
第二方面:營造氣氛
當這種讀書的熱情被點燃時,我要做的就是全力打造班級的讀書氛圍。首先我用班級的部分獎金買來一個書櫃,將之置於講台的一側;再去郵局為班級訂了兩種雜志:《青年文摘》和《思維與智慧》,接著又找了個有濃厚閱讀興趣的班干專門負責編號登記。不過一月四本雜志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迅速充實書櫃,班幹部同學發出倡議讓大家將自己的書帶來交換閱讀,此外,他們還想出新招:讓那些遲到的同學主動為班級捐書,這種懲罰方式在我校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了。除了「罰」書,我班在期末對表現突出的同學進行表彰時,獎的也是書,那是我親自去中心書城挑選的《麻辣閱讀》系列讀物,以及《100位名人談讀書》系列叢書(後因為學校無法發放獎金的原因,此舉被迫中斷)。每當假期來臨時,我便早早地為他們准備了一系列的書目,供其閱讀選擇,除了經典的文學名著而外,我還為他們推薦了《人性的弱點》等人文社科類書。在課堂上配合所學內容,我還組織同學們一起閱讀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這樣課內課外便形成了一個讀書網路。
為了提升大家更多更廣的興趣,我還在班會課上組織同學們一起觀看了於丹《論語心得》及《論語感悟》之「人生之道」、「孝敬之道」、「學習之道」、「智慧之道」,讓他們在節日里看電視劇《士兵突擊》。這些有聲的讀物,在帶給他們直接的感官刺激的同時,激起了他們對人生方方面面問題的思考。
第三方面:交流深化
有了閱讀的興趣,又有了自我的思考,於是便有了交流的渴望,雖然剛開始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極不情願的,但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自覺的行為.我班的讀書交流方式多種多樣:有隨機的即興發言,有深思熟慮之後形成文字的隨筆或讀後感,有準備充分的演講(除課前演講外,還有專場的演講比賽),也有耗時頗久的精心打造的主題班會等等.對於文字的東西,當初較多的是由我挑選出來,再與同學們共同的賞讀評品,後來當可讀的作品越來越多時,我乾脆在後面的黑板上辟出專欄張貼,有的還推薦刊登在校報上(迄今為止已有七篇),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他們寫的興趣.有時針對他們的寫作中的困難,我也會推薦一些文章貼出供其閱讀,後來乾脆人手一份,讓他們去背.無論是訴之於口的,還是形成文字的,都及時傳達了學生們讀書的感受和內心的思考,正是在這種閱讀中,他們漸漸如蠶兒破繭一樣,一天一天的悄悄變化著,直至有一天化為美麗的飛蛾.
以上這三方面,我認為不能簡單地將之分為三個階段,其實它們是相輔相成,彼此影響,共同促進的.興趣推動了閱讀,而交流反過來激發出更大更為廣泛的閱讀興趣.正是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這讀書的群體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書墨飄香,風景這邊獨好
如今,走進商務英語0712班,你會發現在許多同學的課桌都會有一些「閑書」,它們要麼是班級訂閱的雜志,要麼是厚厚的小說或其他書籍,那都是同學們在圖書館借來的,當書墨真正飄香時,他們的內心對書也有了不同以往的的感受,林小蘭說:「以前看書是我最好的催眠手段,只要拿上書,我的上下眼皮就會打架,所以當媽媽大喊失眠時,我總是建議她看書去。而現在無論媽媽怎麼催促,我都要堅持把文章看完。」劉小翠如是說:「以前看同學們看書,我還暗自嘲笑他們,可當目睹他們的進步,我才發現自己多麼的可笑。」郭妍不無感慨地說:「看到楊嘉雯他們幾人眉飛色舞的交流讀書的感受時,我真的好羨慕!好希望自己也能如他們一般,那感覺真好!」林南君在她的《盤點2008,展望2009》一文中寫道:「2008年我讀了不少書,讀書還真能使人進步,過去一年我所學到的內容,簡直比在此之前的十幾年加起來的還多。」是啊,當書墨之香溫潤了每一位同學心靈的時候,的確帶給他們前所未有的變化,而我的班級也在這無聲的浸潤中悄悄地變化著。
1.高爾基說:「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裡,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讀書,首先讓他們有了俯視自己的高度,讓他們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鄭純燕同學說:「我現在閑暇之時喜歡去圖書館,只有將自己放置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氛圍下,我才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才會有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是啊,書不僅為他們打開了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而且帶給他們翱翔天宇的渴望,於是讀書再不會是為了追求那分數,那是他們充實自我,提升自我的手段,當讀書的功利色彩減退的時候,它帶給同學們更多的是享受和快樂,正如劉侶俊同學在他的《讀書真好》中所表達的那樣:「讀書真好,起碼這句是我現在真真切切的想法,我贊嘆著它總是給我帶來無限的喜歡,我喜歡沉浸在這樣的世界,我的內心被熏陶在溫文爾雅的氣氛下,我的思緒伴隨著幻想飄到了天際。書中的世界,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而讀者的幻想就是那一筆筆的畫,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2.當這樣的讀書人越來越多時,班級的學風自然不再是問題,有老師的課堂,同學們會聚精會神認真聽講;而無人看管的自習課,他們也能專注於自己的事情,當然也有討論問題的,但聲音都很小,好幾次我都聽到其他班的老師不無羨慕的說:「你們班學生真好!」。自入學以來,我班的成績一直穩居年級第一。有了純正的學風,良好的班風也就建立起來了。高一學年度,我班因各方面表現都很突出,被評為福田區「先進班集體」,張笑宇同學被評為福田區「三好學生」,而鄭純燕同學則被評為本學年度「深圳市三好學生」。
3.讀書使我們的班級更加和諧。當讀書使學生們發生改變時,每一位同學的一點點進步,都會贏得同伴們的掌聲,而這不斷響起的掌聲,傳達了同學們之間的情誼,使他們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溫暖,這溫暖使他們彼此之間多了份珍惜,少了很多矛盾和糾紛。與此同時,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日益融洽。入學之初,學生們以為職高的生活是愜意而輕松的,可沒想到,與其它班比起來,他們似乎不太像在讀職高,於是有人在不解之餘,心中便有了怨氣,是書籍在我們之間架起了一座心的橋梁,讓我與同學們之間有了種默契。當他們明白了我最大的心願時,自然理解了我偶爾的不太近人情的行為,也理解了那藏於嚴厲背後深沉的愛。因為愛,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更加美好。
4.後進生的轉變不再困難。王鵬飛同學因以前就讀的那所職校倒閉,中途插入我班,剛來時因抄作業被我發現,幾欲和我動手,並且因發型怪異多次被學校處罰。可讓我想不到的是,那節主題班會課上(主題是《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當劉侶俊同學深情地說完這一番話後「……其實,我覺得父母和我們是彼此攙扶著走完我們人生的,小時侯,父母用他們溫暖厚實的大手牢牢地握住我們的小手。而當有一天,他們年老之時,我們也要像當初他們那樣緊緊地抓住他們蒼老的手。」,他竟然流著眼淚泣不成聲,他向我們講述了當年他離家出走時的無所謂,以及此時他內心的無比愧疚和悔恨,並且在當日的隨筆中他寫道:「朋友們,我們該清醒了,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銘記父母的恩德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父母是在這個世界上最不能忘記的人,也只有他們的愛是最無私的。不要問父母為你付出了多少,問問你自己為父母付出多少吧!」這是他第一次主動交來的隨筆,嶄新的扉頁上工工整整地寫上了他自己的名字,這著實讓我感動,於是提起筆來,我寫道:「……第一次老師被你深情的文字所打動,它使我相信未來的路你會走得讓老師和父母放心,因為你已將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接下來,第一次他獨立主持了一次班會,同學們真誠的贊語和熱烈的掌聲給了他更大的激勵。其後一天的自習課我竟然看到他整整一節課都在看那本《思維與智慧》,看那篇《借我一生》。閱讀時他那極其專注的神情在我心中定格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當濃濃的書墨之香真正在孩子們的心裡盪開來時,那該是他們年輕生命悄悄綻放的時候吧!而今天讓他們與書為友,至少我已完成了一個「扶馬人」的職責.不信,請看林曉燕語:「我並不是個愛書的人,但是我開始覺得在書的世界裡,我能使自己不會那麼膚淺,就如拿破倫說的『真正的征服,是對無知的征服』。」就是這樣一個不愛書的人,竟然准備與同伴一起主持一期《拯救中國文化》為主題的班會。驚訝之餘,還是那句話:如果這樣的讀書人多了的話,這班還能壞到哪兒去?也許應該這樣說:這樣的人多了,我們的社會也壞不到哪裡去!此時我似乎聽到先賢們充滿智慧的吟唱「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