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方案
⑴ 采訪要點,問題,提綱
采訪對象:
采訪時間:
采訪地點:
采訪提問:
(1)媽媽為什麼要當一名教師
(2)爸爸為什麼當一名商人
(3)。。。
。。。。
(除了自己列的問題還應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些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問題)
采訪收獲(感想):
總結:
⑵ 如何制定采訪計劃
例1:
采訪計劃方案
一、 采訪主題及采訪主題選擇意義、可行性
本次采訪主題為中國貧富分化問題及解決方案。
目前中國改革正經入深水區,社會問題伴隨發展已經成為今天的不能揮去之痛。其中貧富分化問題便是焦點之一,最近推行的個稅調高,點中了這一話題,一時議論紛紛。就其新聞價值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不言而喻。
為避免相關政策的限制,特進行網路采訪,以采訪相關專家,官員的形式,形成一篇關於個稅改革方案的前前後後的綜合的有深度的報道。
二、采訪實施手段和方式
(1)利用互聯網年資源收集中國的個稅方案歷史
(2)通過發送電子郵件的形式,對相關人員進行采訪
(3)通過查詢各著名論壇(以中國的幾家門戶網站論壇為標准),獲得網友們關於個稅方案的意見和觀點
(4)有可能的話在網上設置調查表(鑒於網民的成分並不是納稅的主體,所以只是作為參考意見)
三、采訪實施時間:11月1日
四、關於采訪失敗的補救說明;
因當事人的不配合而造成的采訪受挫,或因網民的隨意發表不負責的觀點使采訪無法實施的話,本人將採用歸納法,即綜合多家媒體的報道,以作補救。
例2:
新聞采訪計劃——校園中的高科技
題目:校園中的高科技
選題的意義:在當今社會,科技高度發達,人民生活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好東西都要給孩子,所以,孩子們的手中出現了不少高科技產品。手機早已經不再希奇。更多的東西在涌現。要知道,學生對待這些高科技產物的態度,已經這些產物所存在的影響。
采訪對象:學生,老師,家長,以及銷售這些高科技產品的店家
采訪方案:
1首先在學生中調查,通過問卷形式,或者網路上的投票,得知學生手上都有些什麼高科技產品,以及他的普及率
2隨即抽取一到二名同學,詢問是否擁有手機或者MP3,上學是否帶著。
如果擁有的,詢問這些東西是否對其學習生活有影響,以及攜帶的原因。還有這些東西的來源(自己買的或者家長買的或者親戚送的或者其他)
如果不擁有,請他發表一下面對其他有的同學,想說的話。
3詢問老師,如果發現同學帶這些高科技產品,會有什麼態度。因為現在學生年齡大,很多情況不可能一收了之,老師又怎麼樣解決。
4采訪家長。是否願意為子女買這些高科技產品。原因各是什麼。如果買了,會去關心孩子的用途嗎?會引導孩子嗎?
5采訪店家,詢問來買這些產品的孩子的比例有多高
參考資料: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3392915
⑶ 想要對別人進行采訪時 應該如何寫對 對方的邀請呢
新聞采訪所以較之於其他調查研究活動「特殊」,是因為新聞采訪有其獨特的屬性。這就是新聞采訪的專業性,所有采訪的活動都是為新聞媒體服務,向新聞媒體提供稿件的;新聞采訪的新聞性,是指新聞采訪總是圍繞著新近發生的事實展開調查研究活動;新聞采訪的廣泛性,是指新聞采訪通常不受行業、范圍、地域的限制,哪裡有新聞,哪裡就有記者或通訊員的調查研究活動;新聞采訪的時效性,是指新聞報道必須迅速快捷地將新聞事實報道出來,新聞采訪的調查研究活動就必須迅速快捷,講求時效;新聞采訪的連續性,是指新聞事實本身有其連續性,須不斷、連續的進行報道,新聞采訪的調查研究活動也就必須連續進行了;新聞采訪的公開性,是指發表於媒體的報道本身就是向全社會公開宣傳的,新聞采訪的調查研究活動通常也應該是公開進行的。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要完成一篇通訊作品,當然也包括其他體裁的新聞作品,都必須經過采訪和寫作這兩個階段。這兩者的關系是,采訪決定寫作。也有人把這種關系「數字化」:七分采三分寫。可見采訪在新聞寫作中的重要地位。采訪是為寫作搜集事實、素材,寫作則是把采訪搜集來的事實與材料加以表現。采訪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寫作是采訪的結果和歸宿。采訪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寫作的廣度和深度,采訪的成敗決定著寫作的成敗。筆者寫作通訊的最深體會就是,寫通訊必先有深入細致的采訪,但凡采訪得深,掌握的材料豐富,寫起來便覺暢快,但凡采訪馬虎飄浮,寫起來便異常艱難,以至寫不下去。正象炒菜,如果沒有充足的原材料,手藝再高明的廚師也不可能炒出好菜來。所以,必須注重探討新聞采訪的方法。
怎樣進行新聞采訪呢?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圍繞一個新字去收集素材
通訊與消息一樣,必須突出一個新字。如果採集不到新鮮的材料,寫出的東西就必然缺乏新鮮感,還能叫什麼新聞通訊呢。作為黨報的記者或通訊員,弘揚的是時代的主旋律,實現的是黨在某個時期的中心工作,頌揚的是有時代風採的人和事。我們在報道某一地區典型的人和事時,就必須聯系這一地區黨政工作的興奮點,去發掘那些具有新聞價值的新動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經驗、新風尚、新問題、新觀念、新作法。當然,不是每一個新聞事件都具備這些新,但必須挖出突出這一事件或人物個性上的新鮮材料來。即便通訊的手法可以書寫出時間跨度較大的人和事,但對於那些已過去的事實材料也必須挖出新意來。只有新的材料才能構建出新的產品。
作好采訪前的准備
這是采訪能否成功的關鍵,采訪前的准備工作做得越充分,采訪成功的把握性就越大,采訪起來也就得心應手,達到預期的效果。
采訪前應作哪些准備呢?簡單地說,要熟悉你的采訪對象,無論是人和事,與之相關的材料都應去收集、分析。比如事件發生的地點,政治經濟情況、風土人情、歷史沿革、自然環境。主要人物的基本情況、主要事跡和性格特徵、心理狀態、興趣愛好等,使人物和事件在你的心中有大體的輪廓,才能順利地實現你與采訪對象的溝通,讓采訪順利進行。同時,對別人已報道過的材料,也要分析研究,找出新的結合點。
要掌握相關政策,學習相關知識。這是把握采訪尺度,豐富采訪手法的重要一環。新聞采訪必須帶著明確的宣傳意識,只有掌握了與采訪內容相關的政策,采訪中才不致違規、走題,才能把握哪些應該是突現宣傳意識的重點,哪些是應該選取的素材。學習相關知識,是指你采訪哪一方面的內容,就應該懂哪一方面的專業知識,這樣采起來,寫起來才不致於說外行話。比如徐遲采訪陳景潤,寫哥德巴赫猜想,盡管對此一竅不通,但他不得不下功夫去弄懂哥德巴赫猜想。甚至不得不去讀很多書,學數學知識,學馬克思的《數學手稿》,讀不懂的地方,就硬逼著自己一遍遍地讀下去。這需要很大的毅力。正因為他下了這樣的苦功夫,寫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如此的生動感人,讓普通讀者也能讀得懂、看得明白,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開創了報告文學的先河。
當然,采訪一個突發事件,或者寫一則現場短新聞,就無法去作這些准備了,只能調動自己平常的積累,因勢利導去完成采訪任務。但是,采訪重大的、典型的新聞題材,就必須作好上述的准備。
列出提問,作好方案
在明確重點,作好政策學習和相關知識積累的基礎上,要列出采訪中需要提出的問題,設計出采訪方案,然後再進行采訪。提出的問題要圍繞主題並且不宜大而全,要盡量將問題化解得小些、切實些。有位年青記者去采訪一位老專家就碰了壁。「您是全國有名的氣象專家,請您談談您的奮斗歷程和工作成就」。年青記者在采訪中提問。「年青人,如果你連我的歷程和成就都一無所知,你怎麼就來采訪我呢,還是去准備一下吧!」專家就這樣問答了年青人的問題。這采訪還能進行得下去嗎?
所提的問題不僅要小、要貼切,而且要多。否則,兩三個問題一問,就無話可說了,還采訪什麼呢?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到陝甘寧邊區采訪,一開始就列出80多個問題,涉及共產黨和紅軍的方方面面,與毛澤東同志在窯洞里的長談就達十多個晚上,所以寫出的《西行漫記》能轟動世界。
提問得充分准備,但采訪中情況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如果眼前的局面與我們預想的狀況不同時,就需要我們「見子打子」靈活地產生出新的問題。隨機應變,這是對記者和通訊員的實戰需要。
設計采訪方案,是需要我們對整個采訪活動應有個具體的步驟。先採訪什麼,後采訪什麼,正面采訪,側面采訪,迂迴採訪都應該有個設想和安排,采訪中才能做到有條不紊。
進入采訪程序,可以這樣逐步展開:如果與采訪對象已經熟悉,可直接進入采訪。如與采訪對象素不相識,最好不要直接進入,要先與采訪對象套些近乎,營造一種氛圍,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對方才有可能暢所欲言,你也才可能從容發問。記得一位外國名記者采訪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鄧小平時,就是這樣切入話題的: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那麼今天應該是您七十六歲的生日。」
「是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是從查閱的資料中知道的。」
「就算是吧,那也不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年齡呀!」
「是的,我父親今年也是七十六歲,如果我去慶賀這個年齡,也許會被他搧耳光的」。
………
這樣的話頭,應該引得起采訪對象的談趣,值得借鑒。
套完「近乎」後,便可向采訪對象簡明扼要地交待必須的情況和自己的大體意圖,使對方明確要談的內容和重點。
繼之,便一個個提出自己事先設想問題,提完一個就接著換一個,使對方始終覺得有話可談,不致冷場。
交談中必須注意的是:要以誠懇的態度,與對方同共探討,共同實現采訪意圖,不要隨便打斷對方的談話。即便對方談走了題,也要耐心的聽,在恰當的機會將談話引入正題。不要以先入為主的意見去引導對方,這樣做會得不到更重要更真實的材料。在交談的至始至終,都應高度集中精力,保持新聞的敏感性,以便捕捉新的、更重要的材料。只有自己被感動了,寫出的東西才能感動讀者。
完成主體事實的采訪後,還應注意外圍的采訪,多側面多角度地對主體事實加以證明、補充。要注意感受、弄清事件,將自己溶入到采訪對象的情感中。只有把事件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寫出的東西才能讓讀者清楚。采訪中對材料的收集要多要細,采訪時以一當十,寫作以十當一。這樣,雖然采訪起來很辛苦,寫起來也就輕鬆了。
⑷ 訪談法的一般步驟
1、設計訪談提綱。
2、恰當進行提問。
3、准確捕捉信息,及時收集有關資料。
4、適當地作出回應。
5、及時作好訪談記錄,一般還要錄音或錄像。
訪談法收集資料的主要形式是「傾聽」。「傾聽」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包括三個層次:
1、在態度層面上,訪談者應該是「積極關注的聽」,而不應該是「表面的或消極的聽」;
2、在情感層面上,訪談者要「有感情的聽」和「共情的聽」,避免「無感情的聽」;
3、在認知層面上,要隨時將受訪者所說的話或信息迅速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加以理解和同化,必要時還要與對方進行對話,與對方進行平等交流,共同建構新的認識和意義。
(4)專家訪談方案擴展閱讀
訪談的技巧
1、談話遵循
避免只憑主觀印象,或談話者和調查對象之間毫無目的、漫無邊際的交談。關鍵是要准備好談話計劃,包括關鍵問題的准確措辭以及對談話對象所做回答的分類方法。也就是說要事先做好如下准備:
談話進行的方式;提問的措辭及其說明;必要時的備用方案;規定對調查對象所做回答的記錄和分類方法。
往往出現的問題是,訪談時總想跳過制定談話計劃這一步進入具體實施階段,事先准備不充分,因而不能收到預期效果。一個不願思考問題、不善於提出問題的人,在研究工作中是很難有成功的希望的。
2、收集材料
對其經歷、個性、地位、職業、專長、興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訪者能否提供有價值的材料;要考慮如何取得被訪者的信任和合作。另外,在訪談時要掌握好發問的技術,善於是洞察被訪者的心理變化,善於隨機應變,巧妙使用直接法--開門見山,間接法等。
3、談所提問題
要簡單明白,易於回答;提問的方式、用詞的選擇、問題的范圍要適合被訪者的知識水平和習慣;談話內容要及時記錄。記錄也可以用類似下列表格整理談話材料。
4、做好調查
如,為了使被訪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善於溝通,消除誤會隔閡,形成互相信任融洽的合作關系。研究者還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其中關鍵是以誠相待,熱情、謙虛、有禮貌。有時訪談的失敗正是在於溝通不夠。
為防止被調查者出現反應效應,可先用非正式談話溝通感情。
5、召開調查會
至於如何開好調查會,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選擇好對象。參加調查會的人數不要太多,一般參加人數以6至12人為宜;參加成員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參加者在學歷、經驗、家庭背景等各方面情況盡可能相近。事先要了解一下與會者的個人問題,避免觸及個人隱私而適成被動局面。
第二,擬訂好問題。問題設計要具體,如有可能,可事先發給每人發言討論提綱,讓他們事先做好准備,並約定好開會時間和地點。臨開會前應追發一個通知。
第三,要創造一個暢所俗言的氣氛。座談會要按計劃進行,目的明確,中心議題要集中。視具體情況 ,也可根據調查課題的需要臨時提出提綱上沒有的問題,讓與會者作答。
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氣氛。討論中若發生爭執,如果爭執有利於課題的深入,支持爭執下去;爭執與結論無關,要及時引導到問題中心上來。主持人一般不參加爭論,以免堵塞與會者的思路。主持人應以謙虛平等的態度,詼諧親切的語言,爭取與會者的合作。
⑸ 訪談報告怎麼寫
訪談報告的寫作思路是把准備好的問題去問當事人,記錄好答案。
範例:
采訪主題:
采訪時間:
采訪對象:
采訪人:
采訪問題
一:請老師談一下我們班的現狀和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答:據我所知,班上的學習氛圍不是很好,平時同學們都不怎麼積極上課,也不知道不上課是因為什麼原因?對於快要畢業的問題,有的同學順著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條路找到自己的方向,正著手自己的事情,這也不錯。有自己的目標就好;
不過應該上的課還是要上的,勤勤懇懇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一步一個腳印,相信大家都可以成功的。還補充一點,就是對我們班級整體的看法,好像這一年來,班上男女生的團結意識不夠好,希望大家在平時生活中多交流交流,很好的相處。
采訪收獲:
通過這次采訪,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體會到了老師的關心和愛護。我們以後要嚴格要求自己,做的更好。
⑹ 專家調查法與德爾菲法區別
1、方式不同
德爾菲法是通過採取匿名的方式,通過幾輪函詢來徵求專家的意見。
專家調查法是將專家的意見作為預測分析的對象,專家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分析,找出規律,然後對發展的趨勢作出判斷。
2、得出結果過程不同
德爾菲法是將意見綜合、整理、歸納後反饋給各專家,以供繼續參考,反復多次逐步使意見趨向一致。
專家調查法是最後對專家的意見進行整理、歸納、綜合得出的預測結果。
(6)專家訪談方案擴展閱讀:
1、挑選的專家應有一定的代表性、權威性;
2、在進行預測之前,首先應取得參加者的支持,確保他們能認真地進行每一次預測,以提高預測的有效性。同時也要向組織高層說明預測的意義和作用,取得決策層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的支持;
3、問題表設計應該措辭准確,不能引起歧義,征詢的問題一次不宜太多,不要問那些與預測目的無關的問題,列入征詢的問題不應相互包含;所提的問題應是所有專家都能答復的問題,而且應盡可能保證所有專家都能從同一角度去理解;
4、進行統計分析時,應該區別對待不同的問題,對於不同專家的權威性應給予不同權數而不是一概而論;
5、提供給專家的信息應該盡可能的充分,以便其作出判斷;
6、只要求專家作出粗略的數字估計,而不要求十分精確。
7、問題要集中,要有針對性,不要過分分散,以便使各個事件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問題要按等級排隊,先簡單後復雜;先綜合後局部。這樣易引起專家回答問題的興趣。
8、調查單位或領導小組意見不應強加於調查意見之中,要防止出現誘導現象,避免專家意見向領導小組靠攏,以至得出專家迎合領導小組觀點的預測結果。
9、避免組合事件。如果一個事件包括專家同意的和專家不同意的兩個方面,專家將難以做出回答。
⑺ 采訪前要做哪些准備工作
1、掌握與采訪內容有關的基本情況和資料。
2、翻閱與報道有關的文件及歷史和現實資料。內
3、制定容采訪方案和提綱。
4、采訪按時赴約,舉止文雅,彬彬有禮,態度應端正、誠懇、衣著整潔。
采訪中的注意事項:
1、采訪中要努力與采訪對象交流思想,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建立知心朋友關系才能把采訪引向深入。
2、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
3、最好一次只問一件事情,有針對性。
(7)專家訪談方案擴展閱讀
采訪提問的技巧:
1、提問要具體明確,切忌大而空:一般來說,在新聞現場采訪人物多為即興談話,記者提問是否准確清楚是做好廣播新聞報道的關鍵。故此,采訪提問時應盡量從具體問題入手,避免大而空的提問,不要提那些過於籠統。
2、注意平等性和尖銳性:如果新聞采訪帶著主觀色彩,勢必會造成采訪對象的抵觸情緒,從受眾的收聽效果來看也顯得高高在上、沒有根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采訪
⑻ 求采訪策劃書範文一片
以「養」與世博結緣 ──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主題的一些想法 艾 文世界博覽會作為世界經濟與科技界的「奧林匹克」盛會,其開幕式一向被人看好,主辦國家和地區都會傾其智慧,奉獻一場精彩。而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同樣也是如此。開場重頭戲,開幕式上的規模、內容、效果和吸引力能否精彩和難忘,尤為期待。北京舉辦「兩奧會」的開幕式成功打出了北京,吸引全球幾十億人目光,讓世界看到一個活力四射的中國。幕後智慧專家張藝謀、徐繼鋼在策劃中取得成功的同時,也無形中對我們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開閉幕式增加了壓力。上海世博會與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主題不同,體現並針對開幕式的表演原素亦不同,因此,我認為在策劃表演內容和表演形式上就要有另一番驚世駭俗作為,歸根結蒂要有一個統帥全局的有效思路和一個能夠讓人叫絕的主題(說來容易做來難)。2010年上海世博會決定了科技性、發展性、專業性較強,而開幕式中的場面如何打破平和、靜止,給人一種現代的親和感和愉悅感,需要集思廣益。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這種動態極強的、緊張的、激烈的氣氛和強烈的感官刺激,在上海世博會上可否有一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表現效果呢?開幕式怎麼搞?怎麼用創意活力打造精彩?開幕式的主題確定就顯得重中之重了。都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幕式「主題」戰略意義,對整個世博會戰局有著密切關聯。我是一位普通上海市民,以一種熱情參與心態,對世博會開幕式主題提出一些想法(建議)供參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會大理念,那麼,開幕式主題是什麼?開門見山,我建議用:「養」字,作為主題之一,通過進行一些創意整合進一步演繹深化這個主題。那麼,為何要想到去用這個「養」字作為主題呢?其一,因為在「養」字的主題定位上包含著與城市生活太多的內函。按照天人合一的觀念,「養」是一個整體概念,它關乎全民和萬物。北宋程頤在《周易程氏傳》里有段精彩的闡發:「聖人設卦,推養之義,大至於天地養育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與人養生(生命健康)、養德(五講四美)、養人(公民素質),皆頤養(創美好生活)之道也。」[其中括弧中是筆者自加,因與今天有些聯系]。可見,「四養」觀念整體相互關聯,相互促進,與一個城市美好生活有一定內在聯系。比如推已及人,關心城市建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也就是養已之德,而養己之德又益於治氣養育美麗城市。推人及物,泛愛眾生,使城市萬物和諧。共存共榮,其結果又有利於養育人類。而要實現萬物和諧,實際上還包括優化和美化自然,創造最佳的城市高科技及人文生態環境等含義。其二,請教歷史,我們了解到我國古人(祖輩)極為重視養怡、養境、養山、養水、養人、養物、養志、養慧、養心等,一個「養」字,廣泛代表了生活。古人(祖輩)的文化是不能忘卻的,那麼現代城市在傳承上,是否也應該通過一系列「養」,得以讓生活更快樂、科技更進步、生命更長久。通過一個「養」字提煉,又能否帶動開幕式做到一點點精彩與難忘呢。因此,筆者建議考慮用中國5000年的「養」文化,僅作為一項沖擊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表演內容上的秘密武器,以承上啟下的方式來整合演繹一段(約10分鍾)與城市發展有相關內容的表演?從而完成並深化「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這想法主要起拋磚引玉)。在節目創意演出內容上,如何來演繹「養」的主題?借簽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鉛字演變表演形式,咱們用「養」來闡述一段古文化如何。世博會開幕式上,如果出現孔子、彭祖、達摩、神農氏、姜太公以及黃帝等眾多名家表演形象(我們暫且稱為古代型方面內容,國外對中國「四大發明」都可能耳熟能詳,對中國5000年「養」文化未必了解甚多),通過這群名人的名言去演繹一幅幅與「養」相關的東西,結合聲光高科技的表演,旨在展示一種與現代文化相密切關聯的新生活主張,是否有些創意之舉呢,或許是一個亮點。可能不僅對國內有所「交待」,對國外也有所「交待」(具體細節方案如有可能再組織相關專家論證作稿)。考慮用「養」作為開幕式的創意定位理由還有:人類舉辦歷屆奧運會和世博會理念雖不盡相同,其精神是一樣的。一個國家歷史文化不會是相同的,唯有反映這個國家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才是最好亮點。在世界級的活動中,張藝謀團隊就很懂。我又想,如果在開幕式約佔10分鍾的表演中,把中國5000年儒家、道家、佛家、醫家、百家近98名家的「養」文化內容,通過創意整合用視覺形象概括卜表演出來,這場片斷可能會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要區別己經有過的文化內容,又要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東西展示在世博會開幕式上,所以,用「養」的主題能起到一個奇兵出擊的作用。歷史悠長的「養」文化,是世界上獨有的一朵「紅花」,她生長在中國,至於「綠葉」(針對一項世界級活動而言)是在全世界很多,什麼高科技呀,什麼好看的彩花呀。而我們的功夫當然要用在「紅花」上。另外,筆者還認為,在本屆開幕式中,在歷史「養」文化演變寫意中,除了對現代科技、綠色、環保形象塑造外(這方面的策劃人才很多),我們又如何來進行創意,把一些曾經代表上海城市過去的生活和現代生活的內容,同時搬上開幕式上呢?就像人們在今天聽新歌後又常懷念老歌那樣,從而形成新老文化生活多樣性和完美性的享受。下面有兩個「養」函內容可做文章。這些內容有的耳熟能詳,有的自然新奇,雖有時毫不相關,當把它拿來(策劃人擅於整合)放在一起會產生神奇效果。一 重溫型方面。上海這座城市在改革開放之前,是以市中心石庫門房的老式弄堂為具多,伴隨城市改革化的進程,那些類似的石庫門建築從上海的版圖上大批大批的消失了……。今天的50歲以上的人們,都會記得童年小弄堂的游戲:踢鍵子、跳筋子、造房子、扯鈴子、頂核子、抽陀子、滾輪子、打彈子、套圈子、摜結子……。如在開幕式中也把這段城市的兒時生動的、有趣的弄堂游戲,作為一個表演原素,利用高科技動畫技術與人結合,在大場面表演上,配合海派的老歌出彩?更能體味到城市曾經有過的一種久未的文化,是否會令人親切,是否也會令人在感悟中產生出一種美好愉悅感。這也是一個國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曾出現在大城市裡那段很不起眼的弄堂文化。如今,看到金茂大廈、環球大廈等崛起,現代化城市發展涌現出太多太多漂亮的現代化高樓大廈,不禁使人追昔撫今,從中激發出更多友情、親情和熱情,建設好我們的城市。二 現代型方面。建議是否可以策劃邀請五大州的情侶,組織幾千人規模的各國新郎新娘在開幕式上,共同舉行「世界上海世博傳統婚典」呢,(這方面上海有現成經驗)各國情侶身穿不同國家艷麗婚服,一起演唱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歌,更能感動世界,記住上海。而上海世博會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和「養」文化對接,得到了一種相當好的呼應和詮釋。本文的原標題是《以養為魂》,我不敢寫,想再推敲,只能小心翼翼地寫《以「養」與世博結緣》。而其中圍繞主題展開的「古代型」、「重溫型」、「現代型」的三大創意整合,兼古今中外文化特色,其中場面也完全可以做到一種精彩和難忘,達到一種出奇效果。當然,現在僅僅是一個想法和建議,如能對世博會有利,則需要進一步進全面、充實、豐富、完善,甚至還會考慮以「養」為主題的開幕式怎樣整合出彩?劃分幾大篇章?創意內容表現約占整個開幕式多少時間?能否與其它專家方案融合統一構思進一步完善主題等問題,需要更全面、更細致的策劃了。最後還有個問題就是「城市與健康長壽」,也是城市生活重要表現,人壽命越長,生活就越美好。精彩老朋友,能歌擅舞,也可以作為襯托城市美好生活的一面。世博會畢竟是在我們上海舉辦,從中國文化出發,站在上海這個大都市的文化舞台上,開幕式反映的主題,既代表中國,也代表上海;開幕式的內容既受國人歡迎,也受國外歡迎。林林總總扯了這些內容,表達了我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式主題的關心。零零碎碎的拙文,若能被本屆世博會開幕式策劃專家團隊所採納其中的原素,那我也定會樂意加盟。實活說,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再好不過的榮譽了。中國5000年的「養」文化,代表了中國祖先一種獨特的文化智慧現象,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寶貴財富,傳承它是為了更好創造城市生活美好。願她能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一個響亮音符,深情唱出中華兒女心中對這個城市和世界的「養育」之聲!「眾人拾柴火焰高」,那麼姑且就讓本文作為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有些誠惶誠恐的走進世博大門。如不知天高地厚話,還請海涵。
⑼ 營銷訪談示例
你兩個小時之前的提的問題,我進來是第一個,我為什麼要進來呢?我想你版總歸在迷茫權的等待著這個答案,你為什麼想要這個答案呢?估計你有個方案有提給老闆,這是你的工作。那或許這只是工作中的很少一部分,那麼你的其他的大多數是做什麼呢?我的估計對不對呢?我怎麼才能幫助你呢?估計只有我了解了你才能給你答案。最終,我的產品(答案)是不是你想要的,就看對你了解是否足夠深。所以,如果讓我做一個對你訪談的話,我會帶著這些問題,倒推回去,就能得到給你想要的答案了。
(最近做了好多沒有回報的事情。希望能夠幫助你,而不是僅僅告訴你做什麼)
⑽ 如何寫訪談調查報告
1. 題目
應以簡煉,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所要調查的對象,領域,方向等問題.題目應能概括全篇版,引人注目權.
2. 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紹應簡明,扼要,切題,背景介紹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獻小結.
調查目的:闡述調查的必要性和針對性,使讀者了解概況,初步掌握報告主旨,引起關注.
3. 方法
詳細描述研究中採用的方法,使讀者能評價資料收集方法是否恰當.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
地點
時間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的選擇(抽樣方法),樣本量的估計
調查方法:定性,定量
質量控制
4. 結果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可以放在一起寫,也可以分開寫.
結果和討論分幾節來完成.一般採用描述,分析,討論來寫.
描述:
描述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
描述調查人群的人口社會學特徵,
描述調查事物的特徵
5. 結論與建議
結論
用扼要的文句把論文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切忌重復文章內容.
6. 參考文獻
7.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