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暑期班課程表
A.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幼小銜接的關鍵期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孩子學校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兒童經歷的一個重要轉折,其過渡與銜接很重要,如果孩子能順利度過這個過渡期,打好底子,那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將很順暢;反之,如果處理不好,孩子就會對學校生活產生厭惡和畏懼,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對今後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盡力幫助孩子順利過渡。那麼,家長該注意哪些問題呢?如果碰到一些情況該如何處理呢? 心理上不要有畏難情緒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即將升入小學的現實,如臨大敵,甚至產生情緒上的焦慮。兒童心理專家、山東一泓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李莉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家長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孩子也會產生焦慮,進而對上學產生畏懼、厭煩情緒。家長一定要認識到,孩子開始上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沒有必要過度緊張。作為家長,應該幫孩子調整作息時間、學習和生活習慣,要創造環境讓孩子認識到,上學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 一位有成功經驗的家長是這樣做的:當孩子總纏著我們給她講故事的時侯,我就常告訴孩子:「現在你還不識字,等到將來上了小學,就能認識很多的字,就可以看許多有趣的書,就用不著總等著爸爸媽媽給你講了。」到了開學的前幾天,我們時常提醒孩子:「還差X天,你就要當小學生了。」孩子也時常為即將當一名小學生而激動不已。開學前一天晚上,我們鄭重其事地請爺爺奶奶上我們家吃了一頓飯,鄭重地把全新的學慣用品交給孩子,還給了她單獨的一個房間,告訴她,她真的長大了,第二天就要成為神氣的小學生了,她可以像大人一樣擁有自己的天地了,當然,也要跟爸爸、媽媽分開睡了,也要像大人一樣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到了開學這一天,我們仍努力把這一天的氣氛搞得熱烈一些。吃早飯時,在飯桌上我們鄭重地祝賀孩子今天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另外,還讓孩子穿上新衣服,背上新書包,在家門口、校門口拍了入學紀念的照片,明明沒空,我們還是拒絕了爺爺奶奶送孩子入學的建議,設法親自送孩子入學,親自把孩子交給老師,一路鼓勵孩子:「從今天開始,你是一名小學生了,相信你一定能當一名好學生的,是嗎?」這樣,也許可以激發孩子的榮耀感,可以引伸出作為一名小學生的責任感,而這正是我們作為家長所需要的。 孩子有不適應很正常 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語文老師趙娜去年就帶過一年級的學生,她說道:「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會不適應,其實是多慮了。孩子們很快就可以融入集體。個別孩子會出現開學第一天小飯桌的飯不吃,上課坐不住的現象,但很快就會好轉。因為除了老師、家長外,孩子之間形成的集體輿論也會產生影響。孩子一般都有自尊心和好強心,在學校這種環境中自己就會收斂。」趙老師還談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不要讓孩子處處感覺自己很小,很「寶貝」,應該從生活點滴中讓孩子從小就勇於承擔責任,通過點點滴滴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 李莉也就此談道,「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目標並不明確,而小學的課程設置、對孩子要求的目標就很明確了。所以要讓孩子知道上小學後,自己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目標。自己需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要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要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家長還要引導孩子尊重老師,關注別人,多和其他同學交朋友。如果在學習中碰到會的問題就要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不會的問題要及時請教老師和同學。」 在學校里,孩子基本上一切都要自理,所以家長很有必要提前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能自己穿衣、鞋襪,自己洗臉、洗手,能自己整理學慣用具,會開關門窗、掃地、抹桌子,會自己自理大小便。看似是小事情,可如果孩子在集體環境中自己處理不好這些,很可能會遭到其他同學嘲笑,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好習慣的養成極為重要 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對孩子的一生發展都極為重要。趙娜老師說,小學一年級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這些習慣包括行為習慣:坐、立、行、走,放學站路隊、過馬路、公共場合的行為;學習習慣:寫作業的速度、上課聽課的習慣、檢查作業的習慣、每天積累一個好詞好句的習慣、好學好問的習慣;品德:在家裡要謙讓,在集體中要愛護、關懷他人,愛護公共財物、愛惜學慣用具等等。 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的作用相當重要。譬如在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方面,家長就有必要做出一定犧牲,為了孩子及時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在孩子要入睡時不要看電視或者避開孩子看。給孩子買個小鬧鍾,幫孩子抄好學習的作息時間表和課程表,幫助孩子建立起時間觀念,按照一定之規來安排自己的生活。雖然一年級留的作業不會太多,也很簡單,但是仍需要家長加以督促和指導。家長一定要要求孩子做作業時要專注,握筆姿勢、坐姿要正確,發現錯誤時讓孩子自己糾正,做完作業要自己根據第二天的課程表整理好自己的學慣用具。除了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外,家長還要引導孩子做一些預習,多讀一些適當的課外讀物。這就要求家長要給孩子創造比較安靜的學習氣氛,有必要時就與孩子一起「學習」,或在孩子學習時也在旁邊讀讀書什麼的。 與老師建立起聯盟 在記者的采訪中,家長要與老師及時溝通這一點被眾多受訪者一再提及,足見與老師建立起聯盟的重要性已經被廣泛認可。在此要特別向家長們強調的是,孩子在家裡是手心裡的寶,很多時候家裡的活動都以孩子為中心開展,一進入班級這樣的大家庭,被「疏忽」的感覺會讓孩子很不適應,老師也不可能像幼兒園老師那樣用「哄」的方法解決,所以家長要做好孩子回家哭鬧,不願上學的心理准備。 如果碰到這種情況家長該怎麼辦?趙娜老師談道,「老師只能在相對平等的環境下教育孩子,像一堂課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家長首先要理解,並且在孩子提到在學校的一些不如意時,一定要站在學校、老師的這一邊。也就是要肯定學校,肯定老師,不能為了安撫孩子就順著孩子的意思說老師的不是。如果這樣,孩子就會為自己的一些小錯誤找到可以推卸的理由,也會更厭煩上學,只會讓問題往更嚴重的方向發展。家長應該聽完孩子的訴說後,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分析孩子說到的問題症結在哪裡,能幫助孩子解決的就解決,解決不了的就及時和老師溝通,相信老師會和自己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朝一個方向努力。」 另外,家長也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不能「護短」。要主動、真實、全面地向老師介紹孩子的情況,如優缺點、特長愛好、性格等;及時了解孩子在小學中的表現與老師的要求,及早發現孩子的困難,並在與老師溝通的基礎上,恰當地幫助孩子。孩子在家中的進步也要及時告訴老師,孩子在學校的進步在家中也給以表揚。孩子對學校生活有不習慣的地方,要及時反映給老師。只有和老師建立統一戰線的聯盟,才能給孩子最恰當的幫助,讓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愛上學校、愛上學習,順利度過過渡期。
B. 辦一個輔導班,該怎麼安排課程,有沒有技巧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我是小島語文。
即使是網上學習,很多中小學也給同學們安排了課程表。相比傳統課堂學習的課程表,線上課程表似乎少了很多學時。家長們擔心,這樣的學習安排是否有利於小學生們的學習?不管是什麼方式學習,課程表是一個學習進度和計劃,讓學生們對每天的學習有清晰的認識。家長們覺得線上課程表學時少,就擔心孩子學習時間變少了,其實是對線上學習的錯誤認知。不管是線上學習還是線下學習,家長都需要督促小學生學習,在家學習一樣不能鬆懈。如果家長做不到,就不要怪網路課程沒有用。
線下課程表,就是對即將開學的這段時間一個銜接。線上課程表,是我們一整個學期整體的學習規劃,兩者相輔相成,希望家長們能配合好學校的學習計劃,家校共同把學生的學習抓好,在家的學習也不能鬆懈。關於哪個課程表更有利孩子的學習,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C. 海口有學校把幼兒園大班或學前班做成幼小銜接班嗎應配有注意力課和感統課吧天津親戚小子上得好,羨慕
海口有一家北京金色雨林學習能力研究中心在做幼小銜接,收4-6歲的小孩,我昨天去看過,給我7歲的孩子報了一個暑假班,訓練注意力記憶力,手眼合作能力(測評我孩子是視動統合失調)心理課和好習慣課,鄰居去年參加說挺好,你孩子很小你就懂得能力訓練和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很有先見之明,我都有點晚些,不過老師說還不晚...,雖然7歲前最好但12歲前也可以矯正。昨天看到你的帖子今天專門拿了一張他們幼小銜接的課程設置發給你:拼音、操作數學、英語、注意力記憶力訓練課、視動統合訓練課、感覺統合訓練課、心理沙盤課、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課、德育課、手工美術創意課,可能還有一些日常語言表達的但課程表上沒有看到,不知對你是否有幫助。 地址:海口海甸島四東路富怡別墅13棟(環島大廈中國銀行那條路 老乾所站),六八五五八五三三
D. 幼小銜接應培養孩子哪些能力
(一)讓孩子做好上小學的心理准備。 在幼兒園里,由於幼兒教師時刻關心著孩子在園的全天活動,對孩子的照顧比較周全,孩子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大。老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作業會比較多些,因此最初會使孩子不易用適應,進而出現抗拒心理。因此,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身邊的小學生,了解小學生上課、作業、考試等情況,從而有足夠的心理准備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其次,家長要注重兒童自信心和任務意識的培養。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做事。這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基礎。平時家長要經常給孩子布置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並鼓勵督促他們按時完成。如:掃地、整理衣櫃、收拾碗筷、購買簡單的物品,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逐漸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幼兒園的生活是鬆散型的,進入小學後,學習的模式成為課堂教育,課間休息時是充分自由的,要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喝水,自己上廁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難和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習生活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要慢慢地學會自己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孩子不僅要盡快適應新的學習要求,還要能獨立解決原來由幼兒園老師幫助解決的許多日常生活問題。因此在入小學前關注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前提。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除了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外,還要學會根據天氣的變化增減衣服,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有事大膽地說,懂得講衛生和注意保護自己,等等,特別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做事干凈利落,不拖拉。 (三)培養自我服務能力。 學齡前兒童在進入小學以後,會感到與幼兒園的生活相比有著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個很明顯的不同就是:在小學里,許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顧自己,比如:自己記作業,鞋帶開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傘,自己背書包,按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這些事情小學老師是很少過問的,也不會去教孩子,都需要孩子在入學前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務的能力。 (四)加強孩子學習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里所說的學習能力的准備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的准備,也包括前閱讀、前書寫和初步計算能力的准備。入學前,家長要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有意注意、記憶及觀察能力的培養。閱讀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本學期除了上課的書以外,我們都會要求孩子每天的書包里都要放一本課外書(但要寫名字,以免丟失)。這里所說的閱讀准備主要是指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訓練時成人應從讓孩子喜歡看書開始,然後會一頁一頁、一個內容一個內容地看書。還可以讓孩子接編故事,仿照講述,看圖講述等。這樣對孩子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是有力的促進。 (五)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上學後每堂課有40分鍾時間,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聽講,現在需要家長多培養孩子安靜專注的做某一件事情。聽的習慣與能力是衡量孩子學習能力的標准之一。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不要羅嗦反復地說,一句話說得多了,則成了可聽可不聽的話。這樣的羅嗦重復對孩子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相當不利,孩子很難直接辯別出哪些是要聽的,哪些是可以不聽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孩子沒興趣聽,對什麼都不認真聽,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這樣就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大人要對孩子聽的習慣負責。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過多重復自己的話。家長要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整理書包。要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 (六)加強幼兒的社交能力。 進入小學,進入一個新的交際圈,表達自然就顯得重要起來。通常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自然就獲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學校不原表達自己的孩子,很難讓老師、同學在短時間內了解他、喜歡他;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別人很可能會忽視他,認為他懂的少。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孩子不自信,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害怕到學校去。 因此在入學前,家長要給孩子機會表達,幫助他組織語言,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面臨著新的夥伴群,要使孩子順利過渡,處理好與新夥伴的關系很重要。因此在幼兒園階段就要積極地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幼兒階段孩子的社會程度不高,他們在群體中習慣接受別人的幫助,而很少想到幫助別人,有了糾紛常常求助於老師,缺乏經驗自行解決矛盾的能力。因此家長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比如讓孩子主動與不認識的小朋友打招呼,與別的孩子一起玩時能謙讓,還可以教孩子一些解決糾紛的方法。 (七)要讓孩子學會承受挫折,學會忍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 對孩子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尤為重要。首先家長要對孩子形成一個正確評價。一直以來在爸爸媽媽的保護下成長的孩子,許多都沒有受到過什麼挫折,一直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心理的承受能力差。有些家長採取的賞識教育方法是,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做得如何,都千篇一律用「你太棒了、真不錯!」之類的詞語表達贊賞。雖然這些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評價也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一旦當孩子面對更公允的評價時,孩子會發現自我評價和實際能力的巨大落差,而難以承受這種「突如其來」的否定。從而打擊了孩子原本脆弱的自信心,或者變得更加任性,不能面對現實問題,甚至朝著相反的方向:更加自負,盲目自大。所以家長的評價要具體,要讓孩子能正確認同自己的優缺點,認同別人的優點。同時給與孩子一個具體並能達到的努力目標,鼓勵孩子完成目標。 其次讓孩子明白大人沒表揚我不代表我做的不好。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經常得到表揚。但進入小學後,老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經常表揚每個孩子。這時,孩子也會感到失落和懷疑。要讓孩子從這種失落和懷疑中走出來很重要。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暗示:沒有表揚我,不等於我做的不好,下次我會做的更好。還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鼓勵:比如把自己的畫展出來,家長即使不經常表揚孩子,但也要讓他知道您對他的每一個進步都有所關注,並感到自豪和驕傲。 其三,教育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將來如小學後,為某種原因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之間產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尷尬而受到同學嘲笑等等,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麼辦?讓孩子知道,誰都會遇到這些事情,大人小的時候也遇到過這些事情,它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必太在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有越來越多的同伴,要讓孩子慢慢懂得,與同伴相片要學會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E.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幼小銜接
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可忽視的回重要性。A此,家長們答有很多的困惑,主要是擔心孩子一時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擔心孩子的社交,有的父母甚至因此而焦慮。
本期,我們針對這些問題,邀請了有經驗的老師來給家長提出相應的建議,如果家長們聽取了這些建議,並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心平氣和地去踐行,相信很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F. 誰知道北京幼小銜接培訓班哪的最好
我們家孩子還小,不過我的朋友跟我說,他兒子在一個專業幼小銜接上的。感覺不錯。好像叫
智慧家。我婆婆領孩子樓下遛彎的時候,看人家小孩放學背智慧家的書包。聊了一會,評價還挺高!
G. 幼小銜接主要銜接哪些東西
(一)讓孩子做好上小學的心理准備。
在幼兒園里,由於幼兒教師時刻關心著孩子在園的全天活動,對孩子的照顧比較周全,孩子對老師的依賴性比較大。老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作業會比較多些,因此最初會使孩子不易用適應,進而出現抗拒心理。因此,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身邊的小學生,了解小學生上課、作業、考試等情況,從而有足夠的心理准備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其次,家長要注重兒童自信心和任務意識的培養。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做事。這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基礎。平時家長要經常給孩子布置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並鼓勵督促他們按時完成。如:掃地、整理衣櫃、收拾碗筷、購買簡單的物品,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逐漸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幼兒園的生活是鬆散型的,進入小學後,學習的模式成為課堂教育,課間休息時是充分自由的,要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喝水,自己上廁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難和問題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習生活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要慢慢地學會自己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孩子不僅要盡快適應新的學習要求,還要能獨立解決原來由幼兒園老師幫助解決的許多日常生活問題。因此在入小學前關注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前提。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除了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外,還要學會根據天氣的變化增減衣服,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有事大膽地說,懂得講衛生和注意保護自己,等等,特別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做事干凈利落,不拖拉。
(三)培養自我服務能力。
學齡前兒童在進入小學以後,會感到與幼兒園的生活相比有著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個很明顯的不同就是:在小學里,許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顧自己,比如:自己記作業,鞋帶開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傘,自己背書包,按課程表自己整理書包,這些事情小學老師是很少過問的,也不會去教孩子,都需要孩子在入學前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務的能力。
(四)加強孩子學習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里所說的學習能力的准備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的准備,也包括前閱讀、前書寫和初步計算能力的准備。入學前,家長要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有意注意、記憶及觀察能力的培養。閱讀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本學期除了上課的書以外,我們都會要求孩子每天的書包里都要放一本課外書(但要寫名字,以免丟失)。這里所說的閱讀准備主要是指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訓練時成人應從讓孩子喜歡看書開始,然後會一頁一頁、一個內容一個內容地看書。還可以讓孩子接編故事,仿照講述,看圖講述等。這樣對孩子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是有力的促進。
(五)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上學後每堂課有40分鍾時間,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聽講,現在需要家長多培養孩子安靜專注的做某一件事情。聽的習慣與能力是衡量孩子學習能力的標准之一。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不要羅嗦反復地說,一句話說得多了,則成了可聽可不聽的話。這樣的羅嗦重復對孩子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相當不利,孩子很難直接辯別出哪些是要聽的,哪些是可以不聽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孩子沒興趣聽,對什麼都不認真聽,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這樣就對孩子的學習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大人要對孩子聽的習慣負責。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過多重復自己的話。家長要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整理書包。要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
(六)加強幼兒的社交能力。
進入小學,進入一個新的交際圈,表達自然就顯得重要起來。通常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自然就獲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學校不原表達自己的孩子,很難讓老師、同學在短時間內了解他、喜歡他;表達能力差的孩子,別人很可能會忽視他,認為他懂的少。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孩子不自信,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害怕到學校去。
因此在入學前,家長要給孩子機會表達,幫助他組織語言,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面臨著新的夥伴群,要使孩子順利過渡,處理好與新夥伴的關系很重要。因此在幼兒園階段就要積極地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幼兒階段孩子的社會程度不高,他們在群體中習慣接受別人的幫助,而很少想到幫助別人,有了糾紛常常求助於老師,缺乏經驗自行解決矛盾的能力。因此家長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比如讓孩子主動與不認識的小朋友打招呼,與別的孩子一起玩時能謙讓,還可以教孩子一些解決糾紛的方法。
(七)要讓孩子學會承受挫折,學會忍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
對孩子進行一些挫折教育尤為重要。首先家長要對孩子形成一個正確評價。一直以來在爸爸媽媽的保護下成長的孩子,許多都沒有受到過什麼挫折,一直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心理的承受能力差。有些家長採取的賞識教育方法是,無論孩子做什麼事情,做得如何,都千篇一律用「你太棒了、真不錯!」之類的詞語表達贊賞。雖然這些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評價也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一旦當孩子面對更公允的評價時,孩子會發現自我評價和實際能力的巨大落差,而難以承受這種「突如其來」的否定。從而打擊了孩子原本脆弱的自信心,或者變得更加任性,不能面對現實問題,甚至朝著相反的方向:更加自負,盲目自大。所以家長的評價要具體,要讓孩子能正確認同自己的優缺點,認同別人的優點。同時給與孩子一個具體並能達到的努力目標,鼓勵孩子完成目標。
其次讓孩子明白大人沒表揚我不代表我做的不好。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經常得到表揚。但進入小學後,老師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經常表揚每個孩子。這時,孩子也會感到失落和懷疑。要讓孩子從這種失落和懷疑中走出來很重要。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暗示:沒有表揚我,不等於我做的不好,下次我會做的更好。還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鼓勵:比如把自己的畫展出來,家長即使不經常表揚孩子,但也要讓他知道您對他的每一個進步都有所關注,並感到自豪和驕傲。
其三,教育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將來如小學後,為某種原因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之間產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尷尬而受到同學嘲笑等等,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麼辦?讓孩子知道,誰都會遇到這些事情,大人小的時候也遇到過這些事情,它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必太在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有越來越多的同伴,要讓孩子慢慢懂得,與同伴相片要學會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H. 現在的幼小銜接主要進行那些方面的銜接,這對孩子有什麼幫助
心理方面的抄銜接,幼小銜接的孩子需要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心理准備過程,家長要給孩子灌輸一個「上小學很自豪」的思想,自己已經長大成「大朋友」了。習慣的培養,要培養孩子嚴格的時間表、課程表。由於幼兒園教學主要是活動教學,寓教於活動中,因此對於嚴格的課程表沒有大的概念,而小學以學科教育為主,需要分科按照課表進行教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