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翁師德
今年4月,「田佳良事件」發生後,學校堅持教育轉化和嚴肅處理並行,依法依規、分段處置。
會議要求,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切實擔負起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二要切實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把教師師德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准,嚴格實行師德「一票否決」;三要更加突出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深入實施「十大」育人工程,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四要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完善體制機制,提高工作標准,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2. 請問大家華中科大和廈門大學哪一所更好
你好,華中科大和廈門大學其實很好選擇,它們擅長的領域基本上不一樣。
廈門大學擅長經濟管理類(如金融學,國際貿易,財政學,會計學,財務管理等),化學,新聞傳播學類,法學,如果你是文科考生,建議優先選擇廈大;
華中科技大學擅長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水利水電,計算機,電子科學技術等工科專業,另外醫學實力也非常強,如果你青睞以上專業,絕對推薦華中科技大學,一般理科生不考經濟管理類的話就選擇華中科技大學為最佳!
3. 廈大學校是誰創辦的
廈門大學是陳嘉庚創辦的。
自陳嘉庚公司改為有限公司之後,陳嘉庚只被允許每月支取 5000元用於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每月經費缺額 2萬余元,到有限公司收盤共 30個月,兩校經費總缺額 60多萬元。這個缺額陳嘉庚是這樣解決的:①變賣廈門大學校業,得 10餘萬元;②陳嘉庚的親家曾江水捐 15萬元;葉玉堆捐 5萬;③向廈門集通銀庄息借 30萬元;④將自己在新加坡經禧律 42號的私宅 3幢大廈過名易主,把賣得的錢用於廈門大學,即:「變賣大廈,維持廈大」。
陳嘉庚為確保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即使在自己的生意失敗之後也有可靠的經費來源,採取了以下措施:①將有限公司的 7間橡膠廠由南益公司李光前、益和公司陳六使、宗興公司和其他合夥人及自己承租,訂明條件為所得凈利的 1/ 3到一半用作兩校經費。②函請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往新、馬進行募捐,得
18萬元。③向李光前募 5萬元、陳六使兄弟 5萬元、陳延謙 1萬元、李俊承 5000元,自捐 5.2萬元,共 16.7萬元,在柔佛買橡膠園
388英畝,作為廈門大學基金,每月收入 2000元( 1937年 7月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後,由捐款人決定改作集美學校基金)。④廈門大學每月經費
1.6萬元,經他請示,自 1934年起由中央和省政府各補助 5000元 (中央 5000元常拖欠),他自己籌匯 6000元。
陳嘉庚為全力辦好集美學校,於 1936年 5月致函福建省政府和中央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要求政府收辦廈門大學。他在信中寫道:限於自己的經濟事業不能發展,「千思方想,唯有請政府收辦,弟願無條件將廈大產業奉送,不拘省立或國立均可,所有董權一概取消。」 1937年 7月,陳嘉庚獨資創辦的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廈門大學。
陳嘉庚自
1904年獨立創業,至 1934年公司因失敗而主動收盤,前後 30年經營所得的利潤累計 1900萬元,支出總計也
1900萬元。在支出中學校經費占 42%( 800萬元),其中用於廈門大學達 400萬元之多;營業上的支出和家庭生活費分別占支出的 56.6%和
l.39%。他創辦的廈門大學在 1921年開學之後,由他個人獨立維持、支撐至 1937年,共 16年,最後無償獻給了政府。
陳嘉庚為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作為一位華僑企業家,卻以「毀家興學」或「傾資興學」的形象閃亮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當時總結自己 30年的創業歷程和為興學樹人所做的艱辛努力,認為絕不是憑一時熱情的輕率之舉。他無愧無悔地認為:「犧牲非孟浪」。
陳嘉庚對興學為什麼如此執著,如此痴迷?這不能不說是與他生長在國家衰弱,宰割由人、國人猶如散沙一盤備受凌辱的年代有關。世界先進國家的現代文明與祖國同胞、家鄉父老多災多難現實生活的反差深深地震撼著他的心靈,牢牢地培植著永遠不凋謝的民族憂患意識。
1893 -1895 年,那是祖國的多事之秋。青年陳嘉庚出洋後第一次回返故鄉。他回國前,在英國皇家政府殖民部直轄的海峽殖民地首府新加坡,耳聞目睹華僑中的一些有錢人熱心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當地的蓄水池、平民醫院和許多舊式學校等公共設施都是華僑和僑生捐建的。但大丟中國人臉面的醜事也時有發生,如幫派林立、交惡斗毆及拐賣婦女、脅迫賣淫等。陳嘉庚回到故鄉,所見所聞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日本浪人在廈門為非作歹,家鄉宗族與宗族、鄉村與鄉村之一睚眥之怨必報,以致於發生械鬥,地方不靖天災不斷,觸目皆貧。
這時的陳嘉庚深深地感受到肩上的社會重負,對家鄉公益事業相當熱心,他說這是「出乎生性之自然,絕非被動勉強者」。他最初做的一件事是花錢編印醫書《驗方新編》,用以贈送閩南各鄉村,希望能消減家鄉農村人民缺少醫生造成的不幸。第一次是在 1893年,他寄 3600元往日本定印 1200冊,結果因郵寄失落而失敗。第二次他在國內 17個城市和南洋各地登報廣泛徵求民間經驗良方,寄款到上海印 2萬本,不料卻因錯字太多不能用。第三次他僱用專人將搜集到的葯方進行整理校對,計劃印 8萬冊,但等到書稿謄寫完畢即將付印時,陳嘉庚有限公司已收盤。陳嘉庚煞費苦心編印醫書幫助家鄉人民解除痛苦的願望,終究落空。
創建惕齋學塾是陳嘉庚捐資辦學的最初行動。惕齋學塾原址今仍在,從門柱上的兩幅聯文不難探知陳嘉庚當年心曲。其一:「惕厲其躬謙沖其度齋庄有敬寬裕有容」;其二:「春發其華秋結其實行先乎孝藝裕乎文」。可以說,「惕齋」是青年陳嘉庚注重德行、修業、教化及居不求安、食不念飽的一種表現。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專制王朝,孫中山與同盟會設計的民主政治產物——中華民國接著也誕生了,海外華僑興高采烈。新加坡華僑奔走相告;傾城慶祝,他們燒掉象徵清朝的黃龍旗,大放鞭炮。在橋南路、橋北路和吉寧街,鞭炮紙屑堆積的厚度可掩膝蓋。廣大僑胞受到維新派人物康有為的新思想啟蒙,受到同盟會會員的反清革命教育和華僑社會改革運動的影響,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不斷孕育形成和激發出來,這時表現為對新生的民國政府充滿信心。充滿為國家盡國民義務的熱情。素有大志的陳嘉庚更是意氣亢奮,他自問:「政治有清明之望矣,而匹夫之責何如?」他自揣個人的才能並不適合參與政務或從事其他公眾事務,便決定回國做兩件事:創辦工廠;興辦學校。
1912年(民國元年)秋,陳嘉庚懷抱著對中華民國的無限希望和報效祖國的滿腔激情回到又已闊別了 10年的故鄉。
他曾在新加坡嘗過外國的蚝(牡蠣)罐頭,覺得個頭老大,心想如果用集美的蚝作原料一定能制出佳品。他花 7000元從新加坡買機器設備運回國,函請在日本的朋友代聘一名制蚝罐頭的技師來集美。 1912年冬試生產,結果不成功。集美的蚝在海里的生長期不到 9個月,經高溫一煮就縮小大半,形狀欠佳;那位日本技師很用心試制出來的蚝,不幾天就變質發臭。陳嘉庚興辦制蚝罐頭廠的嘗試失敗了,他只好將機器折價入股廈門大同罐頭食品有限公司。
陳嘉庚做的另一件事是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民國初年的集美依然是陳氏單姓族人聚居的地方,男女 2000)多人,分六、七房,各房設一間私塾,各有一二十名男生。女子不得入學。各房內部又分成兩派,長期對立甚至棍械相向,怨結仇積。陳嘉庚召集各房的房長在一起開會,曉以新時代新時尚,動員大家消解仇嫌,合力創辦新式完全小學,培養學生。各房都聽從他的勸告,從此停辦私塾。 1913年 1月 27日,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開學,在集美的學齡兒童全部入學,共 135人,借用集美大社陳氏宗詞等做校舍。學校所需經費全部由陳嘉庚負擔。原計劃聘用校長教師 7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聘到 5人。
集美小學辦起來了,但沒有校舍。集美三面環海,人口稠密,地狹田少,每年收成不足供應 3個月的糧食。村裡無地,村外雖有地,但墳墓多,人們迷信風水,動用不得。陳嘉庚便花 2000元買了村外的一個大魚池作校址。這魚池是過去村裡人在海灘上築堤圍成的,面積數十畝。春末動工,開溝、排水、填池,只幾個月,可容納 7個班級的平屋教室及操場都完工。秋季開學,全校遷入新址。
陳嘉庚在創辦集美小學的過程中,曾對閩南許多縣的教育情況和省立師范學校的情況進行過考察。當時同安全縣人口 20餘萬,只有 1所縣立小學和 4所私立小學,加上集美學校,在校學生總數不上 700名。全縣師資連同簡易師范科畢業的在內只有
4名,其中 1名改行經商,只剩
3名。學生這樣少,師資這樣缺乏,他簡直不敢相信。他在鄉村常見十幾歲少年和兒童赤裸身體,成群結隊,或嬉鬧,或賭博。目睹的情景使他感到痛心而難於自持,他用這樣的
10個字進行了概括:「兒將回復上古野蠻狀態!」這么多適齡孩子不上學讀書,鄉村野俗又如此之重。陳嘉庚從調查中了解到這種觸目驚心的情況由來已久。清末廢棄了科舉和實行了新學校制度之後,書塾停了,而新學校卻因缺錢、缺教員辦不起來。當時同安縣縣長選聘校長,校長選聘教員,縣長變動,全校變動,師生離散,十多年間竟然沒有畢業生可升入師范。漳州有 1所師范學校學生有百餘人,因經費困難,其成績鮮有所聞。設在福州的省立師范學校,創辦
12年,在校學生保持在 300名左右。學膳宿等費均免,另有優厚的獎勵。學生一入其門。似乎就有了前清秀才的架勢,
4年畢業出了校門,相當於舉人資格,所以趨之若騖。每年招生約 80名,多不公開招考。即使這些學生
4年畢業後都能從教,就全縣來說也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富人子弟入師范學校大多是想混一紙文憑,並沒有從事教育的志向。陳嘉庚曾與福建省教育廳長談到師資缺乏的問題,廳長聽了卻不以為然,說省師范學校的畢業生還沒有地方可安插,意思是師資是過多了而不是缺乏。陳嘉庚大失所望,他說:「因此一人,乃誤盡福建
3000萬人民,豈不可哀?」他決心在力所能及時創辦師范學校,招收貧寒子弟入學,訓練成教員。他把辦學與培養師資、改變福建地方教育廢墜、文化落後及民智淺陋的社會風貌聯繫到了一起。
幾年之後,陳嘉庚從體察中國受西方國家的欺侮,國內軍閥混戰、地方紛亂的現實中深深地感悟到教育與國家存亡、人民禍福的關系。 1918年,他在給集美學校學生的一封信中寫道:「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發,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他說自己正是為此而奔走海外,茹苦含辛,興學一事總掛心頭。無論犧牲多少金錢,耗費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天天努力,從不稍忽。他要求學生們對他的興學動機,心領神會,志同道合,上以致力國家的富強,下以營求桑梓的祥和。
「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
陳嘉庚辦學不同於一般有錢人的行善積德。他憂國憂民,把辦學看作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急迫任務和自己報效祖國力所能及的事而努力為之。他 1921年撰寫的《集美小學記》碑文開宗明義的一段話是:「余僑商星洲(華僑對新加坡的習慣叫法),慨祖國之陵夷,憫故鄉之哄斗,以為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
辦學要有錢。有了錢才有條件辦學。陳嘉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智獲商機,利路暢通,資財積累很快。他有了按照自己意願大力興學的基礎。 1916年秋,他商遣胞弟陳敬賢回國負責建築校舍。覓聘校長教員、籌辦集美師范及中學。
這時的集美已因小學的創辦,社會風貌逐漸改觀。以往女孩子幫助剝牡蠣以增加家庭收入,不許上學。但
1917年當陳嘉慶辦起了集美女子小學時,破天荒地有
60個女孩子成了女校的第一批學生。人們的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使是德」的陳腐觀念受到了盪滌。當然這是經濟補償和思想開導相結合取得的成效。陳嘉庚規定上學的女生不僅各費全免,而且發給津貼每生每月
2元或 3元;學校開辦前,知書達理的陳敬賢和王碧蓮夫婦倆走家串戶挨個地進行說服動員,使適齡女童的家長終於邁出了走向現代社會的第一步。那年
60名女生,相當於男子小學生數的 25%。這在當時也屬少數開風氣之先的例子。據 1919年統計,全國女子小學生也僅佔小學生數的
5%。這時陳嘉庚創辦師范及中學需要用地,也比以前容易解決了。他出高價買地,如需動遷墳墓,另給遷移費。集美村人出地有補償,對國事家事的認識有提高,不再出現因怕壞了風水、破了迷信和失了祖業而阻撓建築校舍的事。
1918年 3月 10日,集美師范和中學順利開學了, 3座校舍成排地矗立在坡地上,猶如寶石璀璨生輝。學生 196名,其中 3年制師范講習科和
5年制預科 3個班,中學
2個班。對學生,學校不僅免收學費和寄宿費,而且免費發給統一的被、席、蚊帳和校服。中學生交膳費,師范生免交,省食節約的膳費歸學生。
陳嘉庚為造就師范人才以播撒「教育種子」,對師范生除了提供許多優待條件之外,還制定了嚴格的招生辦法。他採取了完全不同於省立師范學校為富家子弟開方便之門的作法,只招收貧寒學生,規定每年招生大縣 5- 6名,小縣 3- 4名,由閩南 30多縣的勸學所負責初選,到學校復試合格方可錄取,違背定章或不及格者不收。從此,由各縣選派優秀貧寒學生就讀,在集美師范逐漸形成慣例。其後,陳嘉庚又於
1921年創辦了集美女子師范學校和廈門大學附設高等師范, 1927年創辦集美幼稚師范學校並將集美幼稚園(
1919年創辦)附屬之。陳嘉庚建立的這一整套師范教育體系,至 50年代培養了約
2000名畢業生,對閩南教育的普及,特別是對南洋華僑學校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陳嘉庚辦學不同於一般慈善家拿出錢來並規定用途和接受「董事長」之類的頭銜就算完事了。辦學為育才樹人,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大計,他始終目標高懸。 1919年 5月他將陳嘉庚公司交給胞弟陳敬賢掌管,並委任李玉昆、張兩端兩位經理輔佐,自己回到國內並計劃長住,專心致志進行興學活動。但是,文弱書生陳敬賢不堪商戰風雲的搏擊和公司擔子的重負,年紀輕輕就被病魔糾纏不得解脫。 1922年初,陳嘉庚與陳敬賢兩兄弟不得不互相調換位置。陳嘉庚重返新加坡主持陳嘉庚公司,大展鴻圖。陳敬賢回國內,一邊治病,一邊履行「二校王」職責,代表陳嘉庚繼續創辦學校並支持林文慶和葉淵執掌廈門大學和集美的校政。陳嘉庚在集美創辦的學校於 1921年定總校名為「福建私立集美學校」,至 1927年包括小學、中學和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及國學專門等職業學校。與此同時,他在廈門創辦廈門大學,在新加坡集資創辦南洋華僑中學。
陳嘉庚創辦這么多學校,都為著實現振興中華造就急需人才這個總目標。 1920年他在集美學校設水產航海科,並向法國購買 1艘撈魚輪船用於教學實習。他認為,我國沿海有八、九省,海岸線長萬里,海產豐富,水上交通范圍很廣,但因不講科學,百業落後,海權喪失,漁利廢棄。福建是擁有漫長海岸線的省份之一,設專門學校以開發漁業與航運業是地方所直。 1939年,我國沿海大部分地區被日寇佔領和封鎖,集美學校被迫遷移內地。在此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里,陳嘉庚滿懷抗戰必勝的信心在新加坡創辦水產航海學校,為戰勝日寇之後復興祖國准備人才。雖然這所學校 3年後因新加坡淪陷, 100多名學生還未畢業就解散停辦了,但它反映出陳嘉庚為報效祖國是那樣地深思熟慮、那樣地盡心竭力。
關於創辦大學,陳嘉庚在 1918年已涉及。直至那年,號稱文明國家的英國,在其所屬殖民地馬來亞還沒有一所大學。當時,美國教會中學校長那牙計劃創辦新加坡大學,希望得到陳嘉庚的支持。陳嘉庚捐
10萬元用於設中文科基金,立約每年 1萬元, 10年交清。那牙經過 3年籌辦,那所大學終因英國殖民政府不批准注冊而辦不成,陳嘉庚已交的
3萬元連本帶利改作該教會中學的理化基金。同年 6月
18日,陳嘉庚在中華總商會召開的南洋華僑中學籌辦會議上演講,提到:我華僑志士仁人不僅要辦中學,還應進一步籌劃,「他日於相當地點,續辦專門大學。」
1919年 5月,他一回到家鄉,就在同安縣和廈門島進行踏勘,高興地找到一片辦大學最理想的場地,即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廈門訓練軍隊的演武場。廈門是他的故鄉,更主要的是廈門位於中國與南洋的中心地點,又是我國的重要通商口岸與華僑出入國的門戶,在此設立中國人自己的私立大學,於華僑於祖國最適合。而演武場附近山麓背山面海,坐北朝南,范圍廣大,面積達 2000多畝,有利於將來的發展擴充。陳嘉庚擇定校址後即發布通告,召集廈門各界人士,徵求意見,開始了籌辦大學的活動。
陳嘉庚之所以創辦廈門大學,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大學才能培養高等人才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乎教育。」他分析國民受教育情況,說歐美各國人口中不識字者約占
6- 7%,日本也在 20%以下,而我國文盲竟超過總人口的
90%。「國民識字之程度如此,欲求免天演之淘汰,其可得乎?」他感慨我國在世界商戰中屢屢敗落在他人之後,以致於「一般命脈,均操於他人」。究其原因,地非不大,物非不博,人非不敏,資本也非不厚,只差「商人不識商業原理與常識。」「今日之世界,一科學全盛之世界也。科學之發源,乃在專門大學。有專門大學之設立,則實業、教育、政治三者人才,乃能輩生。」
1919年
7月他在《籌辦福建廈門大學校附設高等師范學校通告》中寫道,只有創辦大學培養高等人才,才能實現根除專制積弊、完善共和制度、制止軍閥割據、普及國民教育、發展地方實業的願望。他說自己:「久客南洋,志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不揣冒昧擬倡辦大學校並附設高等師范於廈門。」
陳嘉庚對造就祖國緊缺人才的學校刻不容緩地進行創辦。學校一旦辦起來了,他要求高水準、高質量,辦成省內外、國內外一流水平。對學生,他一方面減免各種費用,提供完善的教學設備和寄宿條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嚴格規定學生必須遵守紀律、尊重師長、知曉許可權、努力讀書,不許到廈門跳舞,不得沾染目無紀律、目無尊長和揮霍浪費的惡習,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他要求校長、教師對學生要嚴格管理與教導,包括強迫做早操,只許在盥洗處洗臉。對老師,他以誠摯相對待,以優俸酬其勞。為找校長、教師,特別是找好校長、好教師,他費盡周折。在創辦集美學校的過程中,他託人在教育發達的江蘇省代聘,後來由陳敬賢北上江、浙尋聘,也曾面請我國教育家黃炎培幫助選聘,曾函請上海吳淞水產學校選派優秀畢業生去日本留學,並約明修業期滿後回國到集美任教。集美學校在初辦的八九年間,校長、教師多自外省應聘而來,他們或戀鄉不安心工作,或才學平庸不合要求,陳嘉庚不得已而 3次更換校長,調整教員,逐漸以聘用本省人為主,使學校穩步發展。
廈門大學開學不久,陳嘉庚一連發了幾封電報到新加坡敦請林文慶出任校長。林文慶學貫中西,曾獲英國愛丁堡大學醫科和內科雙學士、外科碩士和香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當時身兼幾家大公司董事主席、英國海峽殖民地立法議會議員和幾個土生華人社團主席的職務,擁有家產數十萬元。他與陳嘉庚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收到電報即進行交接,擱置所有既得的優越條件,乘船離開新加坡回國。他於
1921年 7月 4日抵達廈門的當天晚上就與師生見面,表示要把廈門大學辦成生機勃勃而不是死氣沉沉、實實在在而不是空有其名的真正大學。
陳嘉庚作為廈門大學永久董事,對於校長林文慶(當然董事)完全信賴,採取學校行政和進退教員「均權操校長」的作法,不以「董權」干預校政。林文慶擔任校長 16年間( 1921- 1937),廈門大學設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和商學院,
24個系,培養 12屆畢業生,共
636名。這段時間,正是外侮日深、政局動盪、學潮不斷的多事之秋,又是陳嘉庚公司由鼎盛而江河日下、學校經費由每年數十至上百萬元都不成問題,到捉襟見肘每年
2- 3萬元也難於籌措的艱難時期。盡管如此,林文慶忠於職守,兢兢業業,為廈門大學澆鑄了「南方之強」的堅實基礎。
林文慶對陳嘉庚披肝瀝膽。他對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的遠大抱負十分理解,融匯貫通於他所制定的校訓和宗旨之中。他以「止於至善」作為廈門大學校訓,規范學生的行為,把學校的培養目標定在造就國民的完善人格上。他制定的「廈門大學宗旨」共 10條,扼要介紹如下:
①本大學以振興中華為國爭光為職志,無地方畛域之見,一切教授悉用國語。②以造就應用科學人才為前提,教授科學知識,以期養我國國民之科學精神。③注重科學研究,以期養成真正研究之精神,使各種學術切實達到高深地步。④特別重視教育科,以期養成良好師資及教育界領袖。⑤國文之外,尤注重英文,為有志深造之青年創造研究世界各國學術之途徑。③提倡學生自治活動,以期養成高尚人格,發揚民族精神,在學校里造成模範風氣,為將來服務人群做好准備。①開展推廣教育運動,使教、政、農、商、工各界人士都有求學機會,以期提高國人的知識水準,養成真正的民治精神。③本大學與海外各埠華僑關系甚深,故予華僑子弟以返國求學的機會,彈得發揚其眷愛祖國之熱忱,使國內外同胞增進民族團結精神。②研究南洋及其他各地華僑的情況,以圖發展與進步。①開發福建省自然資源,以期達到振興實業的目的,進而發展國際貿易。
這 10條,是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一位既接受西方完整教育和「洋化」、又認同並極力推崇中華傳統的人物,一位由中西文化合爐陶冶出來的劃時代的人物,對壯懷激烈的愛國華僑實業家陳嘉庚的興學動機所做的深刻詮釋。
勸富僑作善事防僑生被異化
陳嘉庚關心華僑教育事業,關心華僑青年前途。這是華僑重視中華文明的繼承與延伸在陳嘉庚身上的體現。
據記載,早在問世紀時華僑就在僑居地創辦義學或以「能者為師」的方式教育孩子讀、寫、算,使在海外出生的後輩能識中國文字,曉祖先遺訓,有教養、懂信義,長大謀生有路,興家立業。
19世紀末、
20世紀初,華僑教育發展很快。那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主要是西方科學民主思潮與現代社會文明對華僑產生了影響;資產階級改良派在華僑中鼓吹興學起了推動作用;同盟會會員以當教員為掩護、以學校為陣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直接推動了華僑學校的發展;中國政府制訂了鼓勵華僑辦學的政策,並派官員和教育行家前往視察,華僑學校得到來自祖國方面的扶持與指導;一些土生土長的華僑知識分子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登上歷史舞台,他們以提倡孔教為號召,以創辦學校為先導,推進華僑社會的改革。在這種種積極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海外各地的華僑小學紛紛建立。但是,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妨礙華僑學校的發展。除了僑居地政府不同程度地限制、甚至取締華僑學校之外,障礙還來自華僑社會自身的局限性。
華僑社會是以家鄉的省籍和方言分為「幫」的,各幫自辦小學,用方言教學,相互之間缺乏溝通,有錢人雖多而財力不能集中,所以到
20世紀 10年代末,東南亞有華僑小學 400多所,學生近
2萬名,卻沒有中學。在這前後,華僑人口迅速增加,特別是隨著中國婦女出國人數的增加,在僑居地出生的子女——僑生越來越多,學校的發展遠遠跟不上需要。華僑子女在小學畢業之後沒有能夠在當地上中學,要回國升學,一般家庭又沒有這樣的經濟能力。
陳嘉庚對此感慨萬千。他說,西方國家除幼稚園外,孩子 7歲人小學, 13歲升中學, 4年畢業時 17歲,即使不再入專門學校,孩子們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已足以自立營生。而華僑社會沒有中學,孩子到 13歲小學畢業就被迫停學推向社會,要他們自立,不僅他們沒有這種能力,而且一般華僑家庭也不忍心這樣做。如果不抓緊創辦華僑中學,「其貽誤後生,奚堪設想!」
1913 年陳嘉庚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時就曾致函當地具有華僑總代言的社團——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建議在南洋(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新加坡創辦華僑中學。他的倡議在當時沒有得到回應。 5年之後,終於有同德書報社和國風幻境劇社的熱心人找到陳嘉庚,將這一倡議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
1918
年6 月,陳嘉庚聯絡了16 所小學的總理(後來稱董事主席)發起籌辦中學,他自己捐款 3萬元,共籌募
49.4萬元。學校定名為「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即設在新加坡的、向全南洋華僑子弟開設的華僑中學,於 1919年 3月
21日開學,陳嘉庚任總理,校長塗開輿是由黃炎培從上海代為選聘的,學生 78名。
南洋華僑中學是東南亞華僑創辦的第一所師生不分省籍、用國語進行教學的新式完全中等學校。至
1934年陳嘉庚有限公司收盤,陳嘉庚曾擔任這所中學 5屆董事主席職,任期累計達
9年。陳嘉庚總結創辦南洋華僑中學的影響時說:「自那以後,南洋各地不但一些華僑中等學校相繼設立,而且小學也得到發展,『如雨後春筍』,至
30年代末共約 3000多所,學生數十萬人,比國內任何地方都普及。」
4. 廈門李揚畫室的詳細情況
廈門大學李揚畫室由廈門大學教師及清華美院、中國美院的優秀高材生共同創辦。坐落在美麗的珍珠灣畔,緊鄰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畫室聘請廈大教授、高考閱卷教師親臨指導,由造型功底深厚的美院高材生擔綱授課。
根據多年的高考培訓經驗,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和應試方法。積累了完善的教學配套設施,大量的專業圖冊和各種必備的影像范畫資料可供學生觀賞、臨摹。
作為廈門極具影響力的專業美術高考生源地,李揚畫室多年來已經為全國各大重點藝術院校輸送了大批的優秀美術人才。畫室自創辦以來,教學成果顯著,專業合格率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2008年福建省美術聯考中,畫室學生蔡銘煌取得第一名。
畫室聘請廈大教授、高考閱卷教師親臨指導,能夠及時把握高考脈搏。由造型功底深厚的美院高材生擔綱授課,其豐富的專業知識、扎實的基本功、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尚的師德,以及務實求真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詳實有效的教學實施計劃,奠定了廈門李揚畫室堅實的教學基礎。
畫室名稱: 廈門李揚畫室
畫室規模: 100-150人
畫室面積: 400平米
所在地區: 福建
詳細地址: 廈門思明區上李龍虎山路67號
5. 廈門大學和南開大學哪個好
必須是南開。我們這南開最低分都比廈大最低分高20以上
小語種更是南開了 我嬸嬸就是南開英語畢業的 現在是金領 百萬富翁了
廈大隻是名聲傳的遠
總體絕對是南開勝
6. 廈大的名人
廈門大學著名校友:
李光前 愛國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陳嘉庚的大女婿,從1927年到21世紀,李氏家族持之以恆地持廈大建設。
魯迅 思想家、廈大文學院教授 。
林語堂 學者、翻譯家、廈大文學院院長、教授 。
餘光中 詩人、散文家、廈大客座教授、1948-1949年在廈大就讀 。
易中天 文化學者、廈大教授 。
楊振寧 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
李政道 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
李遠哲 廈門大學客座教授 。
連戰 廈門大學名譽博士 。
李敖 廈門大學終身教授 。
盧嘉錫 中國科學院院長、院士、化學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廈大教授、副校長 。
薩本棟 廈門大學校長(第一任國立廈門大學校長)、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
亞南 廈門大學校長、中國翻譯資本論第一人、經濟學家、翻譯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
汪德耀 廈門大學校長、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家,在廈大開創性地創辦了中國高校史上第一個航空工程、機械工程、海洋學、國際貿易、南洋經濟研究等系科 。
傅鷹 廈大教授、教務長兼理學院院長、物理化學家、中國膠體化學奠基人、北大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林惠祥 廈大教授、人類學家,廈大歷史系主任,創辦中國第一個人類博物館,廈大26屆。
唐世鳳 廈大教授、1946年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海洋學系及海洋研究所 。
伍獻文 動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陳景潤 數學家、中科院院士 。
謝希德 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上海市政協主席 。
柯召 四川大學校長、名譽校長、中科院院士、數學家 。
鄧從豪 山東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
曾呈奎 海洋生物學家、國際藻類學會主席、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
曾邦哲 WABSE(國際協會)創始人 。
劉再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
闕端麟 浙江大學教授、中科院士。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理事長 。
張存浩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主任 。
閔桂榮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
吳亮平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部部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
上官世盤 西昌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部長、少將、廈大物理系畢業 。
葛文勛 第一、二屆國際感測學會主席、CASE大學感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
朱伯舜 美國紐約《華美日報》社董事長、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黨部共同主席兼台灣支部主席。
李景昀 醫學家、奧克拉荷馬大學解剖學系主任。
吳伯雄 美國伯明翰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 。
林幼堃 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結構動力學家 。
李小加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港交所行政總裁。
萬建華 中國銀聯董事長兼總裁、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副董事長,廈大財金系本科畢業,廈大兼職教授。
董文標 海通證券董事長兼總裁、民生銀行董事長兼行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廈大財金系畢業 。
7. 廈門大學通報田佳良事件處置情況如何
9月1日下午,學校召開全校中層正職幹部會議,通報近期發生的兩起網路事件處理情況,並就下一階段工作進行部署。會議首先通報了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周運中以「東海道子」的網名在網上發表錯誤言論的情況。通報指出,學校獲悉相關情況後,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啟動調查,依法依規、從嚴從快進行處理。
學校認為,周運中無視學院的教育幫助,在微博上多次發表錯誤言論,歪曲歷史事實,損害黨和國家形象,傷害國人感情,逾越師德師風底線,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壞影響,與廈門大學教師的身份嚴重不符。根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部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及《廈門大學教師職務聘任條例》,學校研究決定解除與周運中的聘用關系。
會議隨後通報了「田佳良事件」後續調查處置情況。今年4月,「田佳良事件」發生後,學校堅持教育轉化和嚴肅處理並行,依法依規、分段處置。4月23日,就田佳良發表錯誤言論行為,學校有關單位依據黨紀校規給予其留黨察看一年、留校察看一年的處分。在遼寧師范大學認定田佳良本科學習期間發表論文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後,學校啟動進一步的黨紀、學籍處理。鑒於田佳良在留黨察看期間又被發現有學術不端行為,8月15日,環境與生態學院黨委依紀給予田佳良開除黨籍處分。同時,學院提出中止田佳良博士培養、給予退學處理的意見,學校研究同意田佳良退學。目前,田佳良已經辦理了退學離校手續。
會議還通報了今年4月以來,針對「田佳良事件」,校院黨委和相關職能部門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的情況。就這兩起事件,會議布置新學期全校各級黨團組織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和專題組織生活會,深入開展自查整改。
會議要求,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切實擔負起意識形態工作主體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二要切實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把教師師德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准,嚴格實行師德「一票否決」;三要更加突出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深入實施「十大」育人工程,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四要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完善體制機制,提高工作標准,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8. 廈門大學和南開大學哪個更強
每個學校都有它自己的強勢和特色,誰好誰差不能太絕對.
如果全國排名能說明問題的話,那麼南開大學的綜合實力更勝一籌.廈大每年排在25左右,而南開則排在十幾,有時可以進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