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師生師德 » 傳統文化與師德建設

傳統文化與師德建設

發布時間: 2021-03-27 15:35:05

師德建設300問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教育發展,教師是關鍵。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體現在兩個主體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為本,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二是辦學要以教師為本,教師是辦學的主體。教師在傳播人類文明、啟迪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開發人力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的、關鍵的作用。教師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沒有高質量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就沒有高質量的人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師,關心教師的發展,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我們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對教師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毛主席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小平同志關於教育的重要指示,深刻體會到他對教師的高度重視。他要求全社會都要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特別講,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才能真正為人師表。廣大教師要為人師表,注重師德修養,以高尚的情操教書育人,注重素質教育和德育工作,充分發揮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教育事業發展,關鍵在於教師。
教師素質,師德最重要。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歷史性戰略任務。我國教育人口約為2.5億人,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約為1500萬人,這支宏大的隊伍建設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今後一個時期,無論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都需要認真抓好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關鍵環節。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要把師德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切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要求教師「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熱愛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師德建設決定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敗,也就決定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成敗。今天,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對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目標新要求,我們更應該大力加強師德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師資保障。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中華民族素有崇尚師德,倡揚師德的優良傳統。師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優良革命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范。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之靈魂。師德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決定了教師執著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師德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成長。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受益終生的。人們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時,經常不約而同地想到的就是教師的啟蒙和榜樣作用。當前我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不僅需要教師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高尚的師德,並在與時俱進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提高師德水平。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教師勞動的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復雜性、長期性、示範性與創造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構成的特殊性。教師素質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人所必須具有的身心的相對穩定的潛在的基本品質。其本質特點是指教師自身的質量,即教師身心發展的總水平。其構成要素主要是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
教師道德是一種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我們所認為的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范、准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准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准則。作為教師基本上都知道教師道德,但許多教師並沒有把道德規范、准則內化,因此,他們在實際教學中表現出言行不一致性。由於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業,因此,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教師道德是教師的靈魂,簡稱「師魂 」。師德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 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
從社會的角度看,一個民族的群體都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所組成。每個個體的道德風貌反應出整個民族的發展水平。一個個體的許多道德習慣、道德品質都是從小形成,每一個人從兒童開始所形成的道德觀念、行為習慣、世界觀等教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盡管社會風氣、家庭環境對兒童的道德品質形成有一定影響,但無法代替教師教育的優秀。因為,教師的教育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無論是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長期而系統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其次,教師的教育具有科學性。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的培養,教師都是根據兒童成長的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最後,人生最初的二十幾年是決定和影響人的一生的發展,是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而教師是影響的關鍵因素。教師的主要職能是培養未來的人才。這些人才畢業後分布在全國各條戰線上,對整個國家的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把教師提到推進社會向前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師對學生的愛,簡稱為「師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師愛就是師魂。」
師德是教師職業理想的翅膀。教師的心理素質是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它由四大系統構成,即,動力系統,人格特徵系統,操作系統和監控系統。每一大系統既有各自的特點和作用,又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教師的動力系統包括教師職業的興趣、動機、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師動力系統的重要內容。理想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是個體所嚮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觀形象。教師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層次。有的把個人發展作為奮斗目標,有的為多培養出優秀人才作為奮斗目標等。由於理想的層次不同,因此在教學工作中產生的動力也不同。那些具有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努力奮斗的教師、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才具有長遠而高尚的理想,由此產生的動力就巨大。他們不為眼前利益所困惑,嘔心瀝血,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貢獻出自己的全部。總之,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立師德是師德師風建設首要任務。

❷ 簡述我國古代優良師德傳統的內容

古代重視思想教育,所以對老師極為敬重。老師是與天地君親(父母)並列的… 而擔任教師的一般都是大儒,德高望重,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具體內容,麻煩樓主查查教育史,傳統文化一類的信息吧!

❸ 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認為知識儲蓄處於師德師風建設中的什麼地位

師德師風的建設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它是成功與否的基礎,知識儲備在其次,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再有知識,沒有好的品德也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❹ 誠信教育如何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

1.以感恩教育為載體,開展創建工作。為突出德育特色,我們以感恩教育為切入口,開展創建工作。

感恩與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基礎德目,是未成年人思想倫理道德形成的基礎。開展感恩與孝道的傳統美德教育,可以提高未成年人的基本情感素質,對促進人際和諧、家庭和諧、學校和諧、社會和諧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8年 11月份,區教育局組織中小學,開展了以感恩、關愛、責任為主題的感恩教育月活動,並制定了活動方案。各學校認真開展了「九個一」的活動。月底,德育科組織中小學德育主任、部分班主任,分別舉行了三個觀摩研討會。

2.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優化德育途徑。課程和教學是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挖掘傳統美德教育因素,把傳統美德教育和學科知識教育結合起來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學科滲透,即要求各學科教學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具體操作模式有直接滲透、間接滲透、隨機滲透、重點滲透。

3.以文化建設為中心,注重環境陶冶。結合我區「雙高普九」工作的進程,在區教育局指導下,各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以傳統美德教育為中心的校園文化建設,給學生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在我們區,尹家小學打造的花香教育,綠色文化;二井小學校園的國學文化都非常有特點。

75中學、黃家錫伯族學校、新城子街第三小學,開展了綠色教育禮儀工程系列活動;新興中學的感恩教育,新城子街第一小學、78中學誠信教育,新城子街第二小學和諧教育都各具特色。

4.以國學教育為基礎,注重經典引領。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一年來,我區持續開展國學教育進校園活動,引導學生誦讀中華經典,吸收傳統文化精華,提升道德修養。二井小學、馬剛小學、尹家小學、清水小學、黃家學校等都編寫了國學校本教材,在學生中傳授。

5.以資源開發為重點,突出地域特點。針對多民族聚居的特點,興隆台和黃家錫伯族學校,以錫伯族民族文化教育為辦學特色,通過民族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興隆台學校已經成為錫伯族文化教育基地。少兒藝術團參加了各級各類演出,獲得了許多榮譽。

蒲河學校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氏皮影傳承基地,學校皮影戲社參加了省市的演出並獲獎,還參加了在韓國舉辦的東亞兒童藝術節。

萬米小學利用地域資源,打造學生泥塑品牌,形成了獨特的鄉土文化特色。

馬剛小學將傳承馬剛烈士精神,弘揚革命傳統,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校的德育特色。多年來一直開展了解英雄事跡、學習英雄精神、爭做馬剛式的好少年系列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

6.以骨幹學校為依託,帶動全局創建。15所創建骨幹學校,帶動了其他學校的工作。沈師沈北附屬學校的陽光教育理念,輝山學校的綠色文化都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同行的贊許。

石佛小學依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石佛村,圍繞七星山古跡和錫伯族西遷紀念館,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教育。

7.以隊伍建設為保證,提高師德修養。學校把傳統美德教育與師德建設聯系起來,將傳統美德內化為教師的智慧和師表,使之在傳統美德教育中更好地發揮示範作用,從而提高教師的師德素質。

8.與家庭社會相結合,構建立體網路。各學校普遍成立家長學校,讓家長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又學會協助學校教育子女的方法,達到家庭、學校用統一的規范要求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思想品德修養。

四、創建工作的成果

完善、構建了區域性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運行模式與保障機制;提高了學校德育整體水平,學校師生思想道德素質顯著提高;拉動了社會、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為我區遼寧省文明城區和精神文明工作先進區的創建作出了貢獻。

五、今後工作的設想

傳統美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年來的創建工作取得一定實效,但是尚有很多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有待深化研究。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我們決心擴大骨幹學校范圍,把這一工作深入地進行下去,為實現新區構建和諧社會先行區的歷史使命、為弘揚、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及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❺ 新時期如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永恆的主題,在新形勢下,更有緊迫性。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實質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核心。由此可以說,教育與人才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只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才能提升教育的形象,培養出數以千萬計的創新人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打下最堅實的基礎。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一方面盡可能按時代的要求,去認識,去豐富師德的內涵,提升師德的境界,使師德得以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努力在各項實際工作中將師德的外延拓展,落到實處。我認為新時期的師德師風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一、倡導奉獻精神,是師德建設的重中之重。長期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廣大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以身作則、嚴於利己,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對教師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不斷增強,良好的師德師風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的信任和全社會的尊重。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受影響的因素多樣化、社會利益主體和價值取向多樣化,社會上出現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的現象。市場經濟的發展,給學校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負面影響。金錢拜物,實惠思想,不誠信,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等已經侵蝕學校肌體,侵蝕師生心靈。眼前在重物質條件攀比,輕人文精神動力方面較為普遍,直接影響了學校的發展。目前,教師對物質條件的攀比有明顯的傾向。大力倡導奉獻精神,這是由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因為教師工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謀生手段,其工作量與工作時間很難准確估算;而教師勞動的復雜性、長期性和繁重性又決定了教師從事工作的艱苦性,他們經常不得不突破空間和時間的界限進行工作,花費大量精力和心血,教師的勞動特點從根本上決定了教師的勞動和因這種勞動所取得的報酬是難以相等的。因此要引導教師以苦為樂,不計個人得失,自覺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敬業、奉獻為自己的生活守則。我們看看大教育家陶行知是怎樣說的,又是怎樣做的。陶行知認為最高尚的獻身精神就在我們身上,它神聖、珍貴、強烈、持久,是因為它不與金錢發生因果關系。犧牲自己,造福於人,這種獻身精神豈是金錢能買來的?若問獻身精神哪裡來?答曰:信仰。陶行知篤信教育興國。堅定的信仰決定了強烈的事業心。他發宏願:「要集合一百萬同志,要提倡一百萬所學校,去改造一百萬個鄉村,使個個鄉村都得到充分的新生命,合起來造成中國的偉大的新生命。」 他還說:「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在師之自重。教師要自敬自重,就是將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仰化為自己雙肩上的職責。」陶行知將錢用於大眾,一生兩袖清風,心地坦盪。從陶行知的言行中是否讓人悟到並重視人的崇高精神的作用呢?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不能拿商品經濟等價交換規律去衡量我們的勞動。在我們農村學校經常遇到學生交不起學費,老師墊學費,為了不讓學生失學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拿出一些幫助學生的現象。這是什麼?這就是奉獻精神。從這些平凡朴實的教師手裡塑造出了多少共和國的精英棟梁,這些平凡的人是「托著太陽升起」的巨人。如何培養廣大教師的奉獻精神呢?學校可以採取「一學二導三激勵」的方法。所謂學,就是通過政治學習、時事形勢報告等途徑,讓教師深刻領會教育在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使教師明白自己的時代責任和自身素質提高的緊迫性。所謂導就是引導教師學習教育整體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把握教育教學改革的動態,增強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危機感。所謂激勵,就是激勵教師樹立「國家至上」、「教育至上」、「學校至上」、「學生至上」的觀點,增強教師奉獻教育事業的自覺性。二、增強群體意識,發揚團隊精神,是師德建設的重要環節。教育工作的特點之一是教師的個體勞動與教師群體效益相結合。教師個體勞動質量高,群體又能擰成一股繩,團隊精神好。因此要增強教師的群體意識,發揚團隊精神,在新形勢下,抓凝聚力,抓弘揚正氣,提倡以學校大局為重,以千方百計教好學生為重,反對保守,反對封閉,反對不正當的競爭,是師德建設的重要環節。我們提倡「團隊精神」絲毫沒有忽視充分發揮個人創造才能的意思,相反個人的創造才能是團隊精神的基礎、前提,一個沒有核心的團隊還能稱為團隊嗎?在教育界,這個核心應該是被公認在其研究領域里造詣最高的學術帶頭人,是在學術研究和科學實踐中自然形成的。這個核心或帶頭人,除了他個人的突出成就和貢獻外,還必須具備一種獨特的品質,就是識人用人,而且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凝聚一班人,讓其充分發揮群體效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團隊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團隊精神」也就更顯突出了。特別是新課改形勢下的教學活動,更離不開「團隊精神」,教學活動中實施的探究性學習、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教研活動中的集體備課、學科間的滲透等都需要團隊的配合,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教師間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無處不在,無時不存。所以說在廣大教師中提倡和培養「團隊精神」不僅是工作特點的需要,而且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學校工作這盤棋中,發揚團隊精神,重視各學科之間的相互照應,有機滲透,提倡工作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主動協作,反對各自為政,各搞一套,要保持經常溝通,有利於工作上協調,感情上融洽。三、健全教師完善的人格,是師德建設的關鍵所在。教師勞動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人,整個勞動過程都是人與人相互作用的過程。正是由於教師勞動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教師的職業心理特點與特殊需要。如自信心、進取心、毅力等深層素質,既是教師職業要求,更是健全教師完善人格必須具備的內在品格。未來的教育,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特點:深思熟慮,不冒進,不保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靈活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像能力,具有堅強的意志和開朗的性格;並且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這樣的教師才能勝任新時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我們所說的為人師表,主要是說教師的人格魅力。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告誡我們:「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管理機關,無論他們設想得多麼精巧,都不可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業中的作用。」因此,健全教師完善的人格是師德建設的關鍵所在。新時期的師德師風建設就應加強教師的校本培訓,塑造教師的健全人格,同時要提倡教師的自我塑造,提升人格。教師的內在品格的塑造,一要堅持修身養性,「吾日三省吾身」;二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三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四、樹立榜樣,制定標准,是師德建設的有效抓手。一所學校要謀求發展,要躋身先進行列,必須要有一支品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也就是說一所學校必須要有自己的「名師」。何為「名師」?名師就是敬業、勤業、精業、樂業的教師,名師就是思想境界高、業務水平高、工作干勁高、育人業績高的教師,名師就是那些學生最歡迎、家長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會最尊重的教師。在一所學校里「名師」的作用決不可低估,他們是傑出人才的塑造者,他們是學校上名牌的頂樑柱,他們是教學改革的「領頭雁」。我們應當大力宣傳這些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組織師生開展大學習、大討論,聯系實際,制定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的標准和優秀師德群體的標准。結合學校的實際筆者認為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的標准應該是:熱愛教育,以深沉的愛心感染學生;嚴謹治學,以精彩的課堂吸引學生;修身養性,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開放思想,以發展的需要塑造學生。優秀師德群體的標准可以歸納為「五講、三不許」:堅定信念講境界;敬業愛崗講奉獻;教書育人講愛生;團結協作講友誼;嚴謹篤學講優教。不許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許諷刺挖苦學生;不許學生為自己家務。優秀師德有了具體標准,廣大教師只要照著學,照著做,師德師風的好轉必將指日可待。五、充分認識開展師德師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一是形式發展的需要。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鑽研,嚴謹篤學;勇於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四點希望」,這是新時期師德師風建設的總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認真落實,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廣大教師師德師風水平,努力樹立教育的良好形象,這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需要;黨在十七大時提出「辦人民滿意教育」,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我們要從確保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從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重要意義,身體力行的去踐行師德規范,自覺做人民滿意的教師,學生愛戴的教師。二是學校發展的需要。「師者,人之模範也。」師德師風既是一個學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又決定著學校的學風和校風,決定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和人文風格;師德師風既是學校改革和發展的原動力之一,又是學校辦學質量和效益的競爭力所在。一流的學校必須要有一流的師德和師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既是勢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主題年建設眾望所歸的大業。我們一定要從學校發展的戰略高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正視和重視師德師風問題,增強搞好師德師風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把這項活動作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系統工程的重要環節,集中精力抓緊抓好。為創建合格學校,打造一面品牌,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創造厚實的文化積淀。三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名校是因為有名師,名師造就了名校。名師不但教學質量強、業務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師德和人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的責任更加突出了,教書育人工作的標准更高了,對師德素質的要求更加嚴格了,師德師風也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簡而言之,能否建成一流的農村小學,與學校的師德師風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系。學校的管理體制的改革、發展戰略的實施、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和衷共濟、敬業奉獻,需要廣大教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學校的創新能力,才能保持學校不斷發展的生命力。所以,師德師風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與教師的思想覺悟、價值觀念、道德水平、工作態度等息息相關,並在教師的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中具體地顯示出來。六、正確把握師德師風建設幾個重要問題:1、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師德師風的根本。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圍繞「辦人民滿意的學校」這個目標思考問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培養「四有」新人為宗旨,進一步解放思想,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需要,樹立新的學生觀、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和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自覺把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與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聯系起來,增強整體觀念和大局意識,培養學生健康成長。2、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是師德師風的核心。教師是「太陽下面最崇高的職業」,因為我們從事的是百年樹人的事業,「傳道、授業、解惑」,是人類文明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階梯和橋梁。也就是說,我們不但要向先人負責,更要向未來負責。因此,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要意識到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還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很多,要沉得下來,鑽得進去,意志堅定,淡泊名利,無愧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3、遵循教育規律因材施教是師德師風的靈魂。教育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在熱心和耐心的基礎上,還必須專心和精心。這就要認識教學的特點、知識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把握教育的規律、學習的規律以及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從必然中獲取自由。要按照 「尊重學生個性、關愛學生成長、發展學生潛能、完善學生素質」的要求,處理好個性與共性、感性與理性等各種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力戒千篇一律、死板教條的因循守舊心態,克服立竿見影、拔苗助長的急功近利情緒。要創造一種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學習氛圍,努力營造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教育氛圍,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4、團結協作開拓創新是師德師風的關鍵。團結是一個組織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體現。在高度分工合作的現代社會,任何單打獨斗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想法和做法,都註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大家要千方百計形成一盤棋,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優勢互補中爭取更大的突破。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勤於學習、善於創新是新時期教育工作者必備的素質;對於每個教師來講,創新是改進教學、提高質量的根本途徑。我們要通過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去引導和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創業意識,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5、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是師德師風的具體體現。要培養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要教育學生,首先要關愛學生;要使學生學而不厭,自己就要誨人不倦。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時刻記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既要把教學內容放在心上,還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把言談舉止、儀態儀表與內在的教養、涵養和修養聯系起來思考,一定要意識到學生是在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小節看大局,一葉可以知秋!我們的老師,在學校要做學生的表率,在社會上要做群眾的表率,發揮學校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窗口、示範和輻射作用。師德師風的內涵很深,外延很廣,以上只是著重強調的幾個方面。希望大家,發現不足、採取措施、不斷改進、彌補不足,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和扎實有效的活動開展,建設一面小學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樹立新時期教育工作者的嶄新形象。總之,師德師風建設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將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到新的水平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 投稿單位:一面山小學 作者:張月東 審核:畢金廷

❻ 新時期師德修養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明古國的中國,蘊育了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已經與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融合為一體,並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多個領域,成為影響人們的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師德修養必須重視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

❼ 中國傳統文化對師德培養的作用

(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指教師自身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同時在教育學生
時要勤奮教導、永不疲倦,即「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大教育家孔子
在《禮記·學記》中說「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
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
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也就是說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知道不足,知
道不足才能努力學習。西漢著名教育家董仲舒也特別強調「學而不厭」的重要性,他說:「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
也就是說,教師學習上勤奮努力,就會學識廣博、智慧明達;道義上刻苦努力,
品德就會與日俱增,日有長進的。此外,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育者更要要誨人不倦。柳宗元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和切身感受,曾強調到「誨人不倦」是教師道德的重要內容。他說:「若言道講古窮文辭,有來問我者,吾豈嘗嗔目閉口耶?」也就是說,若說講道理和古代文辭,我是從來不對向我請教的人緘默不言的。
(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突出強調教師的行動教育,指教師的一言一行、言談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要時時、事事、處處都要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做學生的楷模和表率。孔子曾經說過:「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如果教師道德高尚、作風正派、行為端正,不需要相應的命令,學生也會按照教師的行為模式而行為,如果教師本身道德有問題,那麼教師的命令學生是不會服從的。孟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其身正天下歸之」,主張「教者必以正」。西漢學者揚雄更是明確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可以說,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這種巨大教育力量,
是來源於教育者的自我對象化的嚴格律己性和通過平等交往而耳濡目染、潛移默
化的真實感受,因此,它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敬仰、信任、共鳴、嚮往和模仿,從
而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
(三)學習之道,有教無類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出「學習之道,有教無類」的卓越思想,主張不論其貴賤、貧富、長幼、華夷、智愚,均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那之前,「學在官府」,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有權接受教育,也就意味著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孔子創辦了私學,他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報復。他的弟子不分貴族,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在他創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可以說「有教無類」思想的提出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新,並由此形成了平等、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基本師德倫理思想。

❽ 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師德師風建設是建築什麼的長城

搜一下:在師德師風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師德師風建設是建築什麼的長城

❾ 如何把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打造學校文化特色

張 莉 新疆農七師130團中學 834034
摘要 本文對如何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做了探討。
關鍵詞 特色 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驅力。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有助於積聚學校的文化底蘊,體現學校綜合辦學水平。在創建校園文化時,我們結合新疆團場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詳實的建設發展規劃。
一、認真分析學校現狀
我校位於新疆克拉瑪依共青鎮,緊鄰獨克公路西側38公里處,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校舍兩萬平方米。全校現有51個教學班(其中有普通民族班4個,雙語民族班5個),1934名學生(漢族學生1825人、哈薩克族學生109人,住校生713人),教職工240人(其中少數民族教職工84人)。我校屬於九年一貫制民漢雙語學校,由原三角庄民漢學校和130團完全中學合並而成。
二、確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目標 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追求品味」的總體思路,加強校園顯性的文化建設,例如:校容校貌、教室布置等看得見的地方烙上文化的印記。在此基礎上,由顯性向隱性推進,建設學校規章制度、管理機制。 三、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1、應遵循教育性原則。校園文化應把體現學校教育和培養學生作為建設的方向。
2、應當遵循藝術性的原則。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將傳統與時代整合,充實校園文化生活的內涵。
3、堅持靈活性的原則,努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群體,提高教育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允許不同的風格並存。
四、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有力的保障機制
1、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明確工作責任。
2、加強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指導和落實。
五、確立文化建設的具體實施思路
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分四部分: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實施:第一階段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初級階段;第二階段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提高階段。
(一)物質文化建設
1、第一階段的目標為營造干凈、優美的校園環境文化。因為,校園環境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階段的具體措施為:
(1)制定出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化目標及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方案。
(2)對校園實行凈化。
(a)堅持做好每天三小掃,每周一大掃的常規化衛生清潔工作,由值周班協同團委、學生會監督校園衛生的情況。
(b)適當增加校園內外的垃圾桶數量。
(c)定期清理校園內外的衛生死角,牆面衛生等。
(d )聯系團相關部門,清除學校周邊影響學生身心發展和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網吧,流動攤點,加固校園圍欄,凈化學校周邊環境。
(3)對校園環境實行大面積綠化。從學校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在校園內植樹,栽花,種草,將學校建成「綠色」學校。
(4)做好校舍的維修與新建工作。
2、製作統一的校園標識
第一階段:制定並懸掛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統一製作校徽;創建綠色學校宣傳欄。
具體措施有:(1)首先在師生中徵集,然後在教代會上審議並確定。(2)製作成黑體的鈦金字,配紅色的鋁合金板,安裝於教學樓大廳正前方。(3)裝裱為條幅、卷軸或橫批,根據需要,懸掛於校長室,會議室,圖書館等場所。(4)定製6個不銹鋼框架、玻璃蒙面的大型宣傳櫥窗,安置於學校正大門
第二階段:在學校的重點部位張貼導示牌、安全通道指示牌、警示牌等;牆面設置園丁譜,值周欄,公示欄,通知欄,學校全景圖;發動全校師生設計出班牌、功能教室牌。
第三階段:發動全校師生設計校徽、校歌、校旗;因為,它們是學校形象不可缺少的象徵。具體措施是在校內徵集,自主設計與專家參謀相結合,最終由校委會審定。
3、在學校里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景點
第一階段目標:統籌布置校內走廊,形成初具規模的走廊文化,一樓以愛國,愛家鄉,愛學校為主題;二樓以中華國粹,傳統文化為主題;三樓以放眼世界為主題;四樓以展望未來為主題。
具體措施有:(1)按照樓層主題,結合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學校的文化建設小組統一設計內容和圖案,選擇名人、名家名篇、名人名句、格言等內容,由噴繪公司印製後,統一裝框懸掛在各樓層的牆壁上;(2)在走廊的牆壁上布置學生的繪畫、書法等作品;(3)在廣大師生中廣泛徵集原創詩歌、散文,裱糊上牆。(4)利用廣播站、校園網、校報、櫥窗、宣傳欄等,大力宣傳校風和學校涌現的好人好事,形成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
第二階段目標:布置教室、辦公室,形成各具特色的室內文化。
具體措施有:(1)在辦公室內張貼教風、黨的教育方針或者師德名言警句;(2)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設計班級宣言、宣傳園地,圖書角,衛生角;搜集適合室內文化的名言警句,名人或風景的圖片或者師生原創作品。
第三階段目標:整修籃球場,修建800米塑膠跑道及其附屬設施; 美化操場景點
(二)制度文化建設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具體措施有:
1、在學校章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的各類制度、考核量化細則。
2、充分發揮值周班、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的組織優勢及學生社團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學生自主管理制度。
(三)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有助於實現制度與人性化管理的和諧統一。
第一階段目標:
(1)規范辦學行為,培養我校特有的群體風尚。
(2)注重培育優良教風和學風,樹立起為人師表、認真負責的教風;引導積極向上、尊師愛校、舉止文明的學風。
(3)加強學校圖書室建設,學校圖書配備要達到國家的標准。開設閱讀課和開展各類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
(4)建立校史成列室、榮譽室,舉辦校史展覽,增強師生對學校精神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5)將廉政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能提高師生廉潔奉公、誠信守法意識。
(6) 根據學校實際開發校本課程(如:網路探秘課、棋類課、國畫課、書法課、舞蹈班、合唱班、籃球課、足球課和武術課)滿足學生的需要,鍛煉教師的專業能力,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7) 注重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發展,用身邊的英雄、校友的事跡、學校榮譽激勵學生。
(8) 德育活動以「四大節」、「十二個主題月」為抓手,突出學校的亮點。每年舉辦一次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和讀書節,每個月都有一個教育主題。具體措施是:①四大節活動的內容既要有思想性、知識性的,又要有娛樂性和實踐性的,以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②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生社團活動,如:組織學生深入連隊、社區幫助孤寡老人,把愛心獻給社會。
第二階段目標:(1)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了解130團本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 在課堂教學特別是思品課、語文課、歷史課、心理輔導等課以及主題班團隊活動中,注重培養師生熱愛校園的精神。(3)抓好文明班級、文明學生及學生宿舍和食堂文化建設。(4)分別以DVD格式和PPT 形式製作學校的宣傳片 ,對外展示學校的文化風貌和形象。(5)在校園文化的積淀過程中,逐漸形成教師自我更新主動發展的校本教研文化,讓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成為教師的職業習慣和生活方式。
第三階段目標:(1)建立英語角,創辦校刊。(2)建立科學小基地:在校園綠化帶栽種一些科學學科相關種植類內容。(3)重視綜合實踐課: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開展一些活動。
(四)行為文化建設
建立健全學校各項管理制度,實行制度化管理,實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注重組織和參加「四大節」。
1、打造教師行為文化
(1)教師儀表:黨員入校要佩帶黨徽、教師衣著要整齊大方、無怪異外表等。(2)加強師德建設;(3)強化校本教研,加強課題管理,不斷提高教科研水平。
2、建設學生行為文化
(1)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2)加強學生會,團委建設,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認識和了解中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革命家的先進事跡入手,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
五、建立解說員隊伍,制訂解說路線,編寫解說詞
如今,校園文化已經升華為一種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我們這樣一所團場學校已經成為充滿思想、底氣和智慧的園地,共青人的觀念、品味、學養……也都在逐步升華,校園文化建設也讓學校真正成為師生一路進取和成長的精神家園。

熱點內容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