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班主任溝通技巧
相當比例的家長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在家庭中疏於對孩子的教育管理,一味地寄希望於學校。三亞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著:重言傳輕身教,重孩子的身體發育,而輕孩子的心理成長等現象。加上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等帶來的諸多問題均苦惱著家長,也困擾著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在這些年的工作中,我透過一樁樁問題學生案例,不難分析其原因:隱藏在問題學生背後的是問題家教、問題家長和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一般市民家庭中主要存在的教育矛盾如下:
(1) 父母與孩子的親情溝通不夠,孩子內心情感飢渴。我所教過的大部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煩惱和問題時不願意告訴父母,理由如下:怕父母不相信自己,產生誤解;擔心父母責罵;擔心理解上的代溝等等。然而大部分孩子卻渴望父母多陪陪自己,身邊有人鼓勵和安慰。這種矛盾的現象體現了孩子與父母之間還是存在戒備之心的,如果親子之間溝通不暢,孩子容易出現情感飢渴的狀態。
(2) 不注意家庭文化氛圍的培養。三亞家庭中很多父母通過喝茶、玩牌、上網、聚會、打麻將等方式打發自己的休閑時光。很少有家長會和孩子一起讀書、看報、談論時事等。家庭生活缺乏書香氣息。孩子容易見樣學樣,沉迷於網路,耽樂於游戲。
(3) 兩代人的觀念沖突尖銳。父母對子女的關注中,排在首位的仍然是孩子的成績,其次是身體發育、做人等。而孩子卻更希望父母能關注自己的心理成長和精神生活。觀念的沖突使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更傾向求助於同齡人而不是父母,造成親子關系隔膜。
(4) 父母言行不一致。父母經常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然而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往往當著孩子的面撒謊,人前人後各有一套;明明知道錯了卻不承認,對孩子的承諾不注意兌現。孩子對父母的這些行為容易產生反感,影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最終導致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
(5) 教育方法欠科學,簡單粗暴,耐性不夠。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一提起家長就皺眉頭,表現出厭煩的樣子,究其原因,家長或者嘮嘮叨叨,孩子不甚其煩;或者一直用命令的口吻與孩子交流,不允許孩子犯錯,孩子做錯了就會指責、打罵孩子,這種教育方式嚴重傷害了親子感情和孩子的自尊心。
從以上幾點我們不難發現,目前,三亞的孩子所處的家庭教育環境不容樂觀,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誤區,有待進一步提高和改進。
二、不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孩子成長產生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的身心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和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是每個人最初的學習場所,孩子的身心能否得到充分發展,孩子性格能否健康開朗,自信心能否得到良好的培養和樹立,孩子最終能否成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由家庭教育環境決定的。也可以說,什麼樣的家庭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就像春天裡和煦的微風,冬日裡溫柔的陽光,滋潤著孩子的心田。沒有充足的陽光、水分、土壤、空氣,植物無法存活,同樣的,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這片土壤,孩子這株幼苗也不能健康成長。而三亞家庭中常見的不良家庭環境主要有:
(1) 父母不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有些家長財大氣粗或者位高權重,在為人處世或者與他人談話中表現得極為高傲,將權利、金錢的地位看得很重。受此影響,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在學校生活中表現出揮霍浪費、無視校紀班規、自以為是等不良習慣。還有一些父母自私、是非觀念不強,缺乏起碼的做人原則,即使自己孩子犯下了錯誤,仍然替其掩飾甚至動用社會關系為孩子在學校的違紀處分去疏通。孩子受到影響,目空一切,對同學、老師不尊重,不聽老師的勸告,很容易在思想上、行為上往不好的路途上越走越遠。
(2) 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硝煙不斷。
孩子是一個家庭是否幸福的晴雨表。一個家庭中,夫妻感情是否融洽,家庭氣氛是否和諧,孩子是否感到幸福,透過孩子的這張晴雨表就能准確地解讀出來。如果一個家庭成員之間戰火不斷,硝煙彌漫,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長期低落、壓抑,情緒波動大,自閉,自卑,缺乏孩子應有的朝氣與活力。有些家庭因父母的關系惡化,甚至因第三者的介入導致家庭破裂,夫妻離異,讓孩子掉入情感的低谷,產生對父母的敵意和厭惡。家庭戰爭的最終受害者和犧牲者都是無辜的孩子。面對凄涼的孤單,缺少溫暖的關懷和安慰,孩子在情感上找不到依靠,表現得情緒低沉,叛逆,自卑,容易出現早戀、沉迷網路與煙酒等現象,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障礙,自己一生的婚戀觀也受到影響。
(3) 不科學的教育理念。
只有合理地利用社會教育,集體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的互補,才能產生教育的合力,效果就越顯著。然而在我所教的學生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在一邊教育學生不應該有遲到、曠課等違紀行為,而孩子家長卻打電話給班主任為小孩編造借口或者打圓場。小孩有爬牆偷偷溜到校外泡網吧、打架等不良行為,家長往往不去糾正孩子的錯誤,反而一味地批評學校的保安、埋怨孩子的朋友把他帶壞了等等。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理念的碰撞中,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方嚴格教育,一方倍加袒護和溺愛,無法形成教育合力,達到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孩子的教育正是在這種拉鋸式的沖突中被耽擱了。
三、家校聯手,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1)在家裡,家長應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②.營造寧靜和諧的情感氛圍
③.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學習氛圍
(2)在學校,老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特別是班主任
①.與學生溝通,找到問題的關鍵
②.向家長匯報學生近期的思想波動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發掘學生的閃光點
㈡ 家長與老師溝通技巧
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技巧,你跟老師溝通了,授業不需要太麻煩,就按平常的語調,反正語氣要有種尊敬的那種感覺就行
㈢ 怎麼和班主任溝通技巧
溝通技巧之尊重
由於家長和班主任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處於不同的社會環境,在經歷、經驗、思想水平、知識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就決定了班主任與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種經驗、思想和知識的互補,恰恰是雙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事實上,班主任能夠從家長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從家長的尊重中激起從事教育事業的崇高感和責任心,反過來,很多家長又能從班主任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識技能並為班主任的師德精神所感動。這樣,家長與班主任結成和諧、融洽、互相信賴、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溝通技巧之信任
目前在校學生的家長,普遍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最棘手的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因為家長沒有教子經驗的積累,對孩子的成長規律認識滯後,對孩子的教育力不從心,導致許多錯誤做法,甚至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與班主任存在著分歧。因此,家長更要與班主任溝通,要充分信任孩子的班主任,相信班主任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的心情是和家長一樣的,相信班主任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有人把塑造學生的工作比喻為雕琢一塊大理石,認為有六個雕塑家共同雕琢這塊大理石,其中主要的兩個就是家長和班主任,只有在家長與班主任共同搭建的信任的平台上,才會將大理石雕琢得更加完美。
溝通技巧之平等
家長與班主任之間是平等的,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間的平等,缺少了哪一方的配合,教育的效果都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犯錯誤的是學生,而不是家長。雙方都要注意消除各種誘發心理障礙的因素,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才能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和融洽,友好交流溝通才能順利進行。
溝通技巧之正確評價孩子
家長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莊稼別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們心裡,自己的孩子是不錯的。遇到班主任因為孩子犯錯誤進行批評,不是站在班主任的角度進行教育,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各種理由去和班主任辯解,這樣是會害了孩子的。一言概之,家長和班主任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和班主任良好關系的建立需要靠雙方的責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溝通,而它又建立在對孩子正確評價的基礎上。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家長與班主任的共同關愛下健康成長。
㈣ 提升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技巧
老師和家長怎麼溝通
教師和家長間的交流屬於一種平等的交流,不存在貴賤之分。所以,教師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要懂得尊重家長。特別是對待那些調皮孩子的家長,更要悉心交流,與家長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對策。
另外,教師在於家長溝通的時候,要懂得傾聽。不要一味的講述自己的大道理。這樣的交流就會非常片面,不利於雙方了解孩子更多的信息,甚至也可能教師自己會存在錯誤。這個時候,只有懂得傾聽,才能發現更多,也能更加全面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家長是一個很復雜的群體,他們往往有不同的文化層次,家庭背景和個性特點。所以,在溝通的時候,交流語氣和方法也需要各不相同,這樣才能有效的和家長交流。
2教師和家長溝通的方式有哪些
電話交流:電話交流是教師和家長時,比較理智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在電話中和家長說一說孩子的近況,以及一些學習上的問題。這樣加深和家長的溝通,可以更有利於孩子的教育。
家庭訪問:為了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家訪也是一種必備的溝通方法。特別是一些比較調皮的問題學生,更有必要進行家訪,尋找問題學生的問題根源。這樣才可以為家長答疑解惑,解決問題。當然,教師去家訪也會出現家長不禮貌或是冷落的情況,這樣也不必產生負面情緒,應該冷靜對待,巧妙化解就可以了。
家長會:家長會也是教師和家長溝通的一個方式,在家長會上,教師也可以和家長說一說孩子的問題,但是家長會這種方式有一個缺點,就是家長會上是教師要面對幾十個家長,在有限的時間內,難免會有很多問題來不及說,或是說的不詳細。
㈤ 家有高中生:家長該如何與班主任進行良好溝通
溝通難的原因所在
1、雙方都以自我為中心,各說各話,無法激發交流的興趣。
沒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想要找到話題還真難。因此,高中生回家後主動與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好幾天不與父母說話。他並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該說什麼。父母有時候會主動跟孩子說話,但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怎麼樣,最近學習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類的。雖說這也是關心,但日復一日總是這一個話題,孩子聽個開頭就煩了。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問及孩子「最想和父母溝通的內容」,93%的受訪者的答案都與「關注自我」有關。其中,「個人愛好」的比例最高,達到21%。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歡的體娛明星,或者歷史奇聞、健康保健之類的知識。此外,才是「未來人生規劃」(16%)、「學習、高考」(13%)等話題。
2、父母全方位的監控,迫使孩子遠離父母。
許多家長對孩子不放心,認為孩子小,自己有義務對孩子進行監護。當孩子不願意和他們交流時,他們就開始充當「007」,翻查書包、偷看日記、追查電話、拆閱信件等,被孩子發現了,還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怕他一步走錯,步步錯。但讓高中生最苦惱的,恰恰就是爸媽對他全方位的監控。一名高中生氣憤地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隱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請,別人是無權進入的,這是最起碼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連這點都做不到。」 孩子反感父母的這些舉動,當然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時間長了,彼此的隔閡會越來越深。
其實,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強烈感覺到自己的獨立性,想保有自己的隱私。而家長由於平時與孩子溝通少,不了解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簡單地考慮問題,探詢孩子的隱私,而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
3、家庭結構也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與父母的溝通狀態上,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在調查中,當問及「你與父母交流的滿意度如何」時,核心家庭的孩子認為「很滿意」的比例最高,達18.5%,單親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獲選率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滿意」的,核心家庭的孩子僅為4.1%,再婚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則分別高達23.1%和8.1%。
父母婚姻關系的變化,正在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可能僅僅是不合拍而已,而單親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則更多地面臨著無人溝通或厭惡溝通的狀況。
家長做好了,溝通就不難
1、反省自身言行,做合格家長
當家長與孩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家長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當的語言和舉止,阻礙了孩子與你的進一步交流。
2、保障交流的時間,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
家長不能以忙為借口,忽略與孩子的交流。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步入了事業的發展期或頂峰期,是單位的骨幹或領導。他們上班忙工作,下班忙應酬,沒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尤其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已經無法在學業上輔導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交給了學校和老師。
其實,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孩子不會因為家長的忙碌而停止成長,處在青春期的他們反而思想變化得比以前更快。這段時間,家長與孩子出現溝通障礙是很自然的。想要了解孩子想什麼,必須要讓他說出來,所以家長每天無論再忙,都要抽出時間來跟孩子聊聊,了解他的想法,用心聽他講話,使他感覺受到了重視,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尊重和滿足。
3、掌握溝通的方法,拓寬溝通的話題
與孩子溝通是門學問,家長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方法。
父母應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發育特點,家庭教育就必須根據孩子的心身發育特點來進行。將「我講」變「我聽」,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與尊重;對孩子講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通過語言、目光或體態表示肯定;對於孩子的錯誤觀點不要急於糾正,不要打斷孩子的講話;要理解孩子由於年齡和表達能力有限,無法准確表達內心想法而可能產生的偏見或者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