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身心健康
① 怎樣成為一位身心健康的好老師
一、要善待自己,多想想幸福的事,悅納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識。
教師工作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奉獻。教師一旦具有這種境界,就會無論何時何處,都能享受因獻身而產生的幸福感,從而悅納自己。
二、善待同仁,以平常心對待名利和得失,自我調適,有效調節不良情緒。
教師在遭受心理挫折時,必定感到困擾、苦惱,對此要善於進行自我排解。如一分為二地看待事情,冷靜地從主觀上尋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等,這都有利於挫折感的緩解和消除。當教師在工作中遇到障礙時,要善於將自己的主觀條件與客觀情況聯系起來綜合分析,必要時需重新調整工作目標與實施的措施,使它更加切實可行。面對挫折要迎難而上,樂觀坦然地接受,在與困難作斗爭、戰勝困難的過程中去排解自身的挫折感。
三、要善待學生──做一個成功的教師。
教師在遭受心理挫折時,必定感到困擾、苦惱,對此要善於進行自我排解。如一分為二地看待事情,冷靜地從主觀上尋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等,這都有利於挫折感的緩解和消除。當教師在工作中遇到障礙時,要善於將自己的主觀條件與客觀情況聯系起來綜合分析,必要時需重新調整工作目標與實施的措施,使它更加切實可行。面對挫折要迎難而上,樂觀坦然地接受,在與困難作斗爭、戰勝困難的過程中去排解自身的挫折感。
四、平淡生活,讓我們用心經營。
兩千年前,孔子讓弟子們暢談自己的理想,眾生各言其志,但只有一位叫曾皙的學生,其觀點符合了孔夫子的心意:在暮春時節,與一幫朋友洗完澡,沐浴著春風麗日,然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踏歌而歸――這就是孔子心目中心靈的健康快樂,和身心的愉快和諧.我仰望這樣的心靈快樂和身心健康,因此,我們應該做一個身心健康的快樂老師。
② 誰來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
調查發現教師第一壓力是學生成績,其次是工作時間長,第三是收入低,還有兩成左右的人受困於職稱問題和論文
當第24個教師節來臨的時候,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騰訊網教育頻道,對90964名公眾進行了「中國教師健康狀況調查」。調查發現,85.3%的人認為教師是一個辛苦的職業,78.1%的公眾認為教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
這項調查,同時對51488名教師進行了詢問,54.3%的老師表示將會把教師作為終身職業。
對公眾的調查顯示,教師這一職業給人的印象通常是正面的。53.4%的人表示自己的大部分老師都態度和藹,只有17.3%的人反映自己的老師經常拖堂。老師病了,往往瞞不過學生的眼睛。調查發現,10.2%的老師經常生病,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一般每天都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教初二數學的潘老師說,「每天上完課後晚上還要改作業、備課。有時候還要單獨輔導一些孩子,參加奧數競賽。」
調查顯示,公眾認為老師身體健康問題的三大主要誘因,分別是為學生操心(66.0%)、教學任務繁重(60.6%)、精神壓力過大(52.9%)。老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三大誘因,分別是學生升學壓力(81.2%)、家庭壓力(31.8%)、經濟壓力(29.5%)。
公眾認為教師工作壓力較大,這一點在對老師的調查中得到證實。當很多行業都實行8小時工作制的時候,54.5%的老師每天工作8~10小時,26.2%的老師工作時間甚至超過10個小時,只有19.4%的老師每天工作時間少於8小時。
一位老師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8年的教書生涯讓我得了上班恐懼症,只要一回到學校,就覺得心裡郁悶之極,心情變得沉重、煩躁,生活沒有樂趣。主要是工作壓力太大,工作時間太長原因所致。」
調查發現,教師的壓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學生成績(60.0%)、教學或管理任務重工作時間長(50.3%)、收入低(42.6%)、學生人身安全事故預防(41.6%)、無力照顧家庭(33.1%)、職稱問題(27.6%)、發表科研論文的壓力(19.7%)。
一位參與調查者說:「教師的社會地位沒有隨社會進步而進步,教師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很多教師在工作10年後,各種疾病都會光顧他們,尤其是西部地區和偏遠農村的教師,這讓人很擔憂。」
教師面臨的壓力直接關繫到上課的質量,因此如何排解壓力不帶情緒地給學生上課成為很多教師的必修課。但是調查發現,老師們普遍沒有更好的專業渠道解決壓力問題。調查中,47.7%的老師在感覺壓力大時選擇向家人、同事與朋友傾訴,33.2%的老師選擇花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吸煙、購物、上網、運動等,26.7%的老師會自我安慰,11.7%的老師選擇向學校或教育管理部門尋求幫助。此外,還有22.8%的老師選擇悶在心裡,17.0%的老師不採取有效措施,拖一天算一天。
有網友留言說,「不管工作多忙,周末都要嘗試去戶外運動一下,爬爬山、與朋友聚會、喝喝茶等,能夠讓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鬆,只會更有利於精神抖擻地去應付繁重的教學工作。」還有人建議,「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師,也就是心理學常說的進入角色,然後才能夠在教學、輔導學生中獲得樂趣。」
「雖然教師面臨的壓力很大,相應也會有身體健康或者心理健康問題,但大部分老師還是很喜歡自己的職業的。」一位參與調查的老師說。
調查中,當問及為什麼選擇教師作為職業時,53.5%的老師表示自己喜歡教師職業。此外,25.0%的人當老師是因為教師職業穩定,24.6%的人當初聽從了父母或其他人的建議,也有20.3%的人表示沒有更好的選擇,還有10.9%的人是因為教師有較高社會地位選擇教師這個職業。
在今年教師節來臨之際,公眾在對教師的健康擔憂的同時,也紛紛送上了自己的祝福。一位網友留言說:「老師,我們只想要一滴水,您卻給了我們整個海洋;我們只想要一縷陽光,您卻給了我們整個太陽。您無私奉獻而不求回報,您是園丁,辛勤哺育了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我們愛您!」
③ 有益教師身心健康的故事
一些比較勵志的故事,比較勇敢的故事,美好的故事,都是有益於教師身心健康的故事。
④ 如何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
要將教師的工資提抄升到北洋襲政府時期的標准。當時圖書館兼職的毛潤芝每月4銀元,教授每月300銀元。按現在半工半讀兼職每月400元推算,教授每月三萬。當時的八級技術工人每月約一百大洋,在小學教師面前也不敢自傲。
只有在工資、保險、福利方面讓教師們有行業自豪感,才能讓教師有群體有身心健康的基礎。現階段只能在具體工作上作一些揚湯止沸的事情,想要有宏觀的思路為時尚早。
⑤ 教師如何進行壓力管理和提升心理健康
教師壓力就是教師在一定的工作環境中,個體目標受到長期、持續地威脅,而產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的過程。這種壓力是客觀存在的,那些片面強調工作壓力對教師身心健康的消極影響,從而主張消除工作壓力,以還教師的的願望是好的,但卻是不實際的。我認為工作壓力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我們學校管理者能做的,就是正確認識這把「雙刃劍」,從學校角度,做出有效的壓力管理和應對,將壓力控制在適當的水平,使壓力的程度能夠與教師們的生活相協調。一、教師壓力產生的原因分析1、社會壓力導致的工作壓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獨生子的增多,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教師要充當知識的傳授者、集體領導者、模範公民、紀律維護者和家長代理人等諸多角色,所以導致教師超負荷承擔工作,體力和精神出現透支。目前,一方面,改革開放和競爭機制的引入,為教師的迅速成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另一方面,日益強化的功利觀念與相對拮據的現實生活的強烈反差,使部分教師失落心理強烈,因此出現各種心理沖突和心理壓力在所難免。2、工作壓力導致的身心壓力從工作性質來看,教師的工作是培養人才的復雜的腦力勞動,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創造性很強,這就造成了腦力上的高消費。一些學校為追求升學率,要求教師無償加班加點,往往早上7時前到校,晚上10時後下班,很多教師根本沒時間照看家人。教師的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工作壓力不容易消除。同時很多教師有病不請假、帶病工作、疏於關心自己,積勞成疾。如何進行壓力管理 一、問題解決(積極應對)策略面對壓力事件人們往往有兩種選擇:一是積極應對,二是消極逃避。對於後者,盡管可以暫時緩解心理壓力,但是暫時逃避的結果是為今後的工作和生活重又設置了潛在的障礙,隨著這種障礙的不斷累積,必定會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壓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較理想的選擇是面對壓力事件,深入分析,沉著應對。二、改善認知策略認知重建:1、變化性和不確定性(生活中充滿變數,充滿難以預料的變化。有變化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和生活。學生是可變的,生活是可變的,自己是可變的,他人也是可變的。生活中本來就充滿坎坷,遭受任何挫折都是正常的,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2、不完美性。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性,接受現實中有缺點的自己,同時也容忍他人的缺點。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完美,沒有人能夠不犯錯誤。3、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公正。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不可過分苛求公正。4、信任自己和別人(同事是最好的「減壓」醫生,日本的白領早已流行一種觀念,即同事就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5、決定我們命運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的什麼。(努力做一個內控者)三、自我思考,啟迪思維,孕育創新能力首先,教師本人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及其他普遍性的知識,以適應學生、社會的需要;並且要懂得教育理論知識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以提高自己的心理防禦能力;充分了解並坦然接受自己的優點、缺點、成功與失敗,建立對人的基本信賴,培養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讓自己的生活內容均衡發展,保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實自己的生活;掌握一些情緒調適的技巧,交一些可以完全坦白的知心朋友,與工作場合以外的人建立社交關系。其次開展各類活動,廣開感情宣洩的渠道:一方面要經常組織聯歡會、籃球賽、假日旅遊參觀等集體娛樂活動,豐富教師的業餘生活,增進教師之間的相互交往,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師心理檔案制度,定期進行或不定期地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通過溫馨談心室、民主生活會、教代會等方式為教師廣開感情宣洩的渠道。還要開展活動引導教師經常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雖然教師對於來自身體的疲勞、具有較大的忍耐和抵抗能力,但是必須理智地認識到身體疲勞、疾病對心理狀態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須經常鍛煉身體,保持身體健康,這一方面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還能分散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四、身體放鬆策略體育鍛煉在減輕壓力影響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道理很簡單:壓力的後果是能量被抑制在體內,造成緊張和其他有害影響,體育鍛煉有助於釋放這種被抑制的能量,有助於頭腦轉向其他事情從而忘掉郁積的失意和壓抑。學習放鬆技巧,紓解身心緊張:當一個人在沉思、冥想或從事緩慢的鬆弛活動時,在體內會產生一種寧靜氣息,使得心跳、血壓及肺部氧氣的消耗降低,而使身體各器官得到休息。對於常常不自覺使自己神經緊綳,或甚至下班後仍滿腦子工作壓力的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觀念。另外處於壓力狀態時,運動是使生理反應平靜下來相當有效的方式。因此建立長期規律適當的運動習慣,是對抗壓力相當重要的方式。在你情緒不良,精神緊張,長期處於超常的工作壓力下時,你要學會放鬆自己的身體。總之:我們要正確對待壓力,盡可能避免壓力對身心健康的損害,同時我們也要學會逐漸適應壓力,最好的辦法是把壓力視為動力,作為促進自己發展的機遇,面對壓力,採取最佳應對策略,積極應對。這樣,我們就會化害為利,把工作生活中的壓力,變成一種有力條件,在壓力中發展自己,促進自己的成長.
⑥ 「教師要關愛學生,重視學生身心健康,保護學生生命安全」,請談談你對這一規定的理解和認識
首先要從關心小學生的生命開始,從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開始。他們的生活、學習都基於作為生命個體存在的根本之上,而小學生因年齡小,缺乏一定自我保護能力,是需要教師精心呵護的。因此《專業標准》特別提出「將保護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因為這將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思想、學業以及人格的發展,容易產生不良影響。因此要求教師不僅要堅持學習教育理論、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而且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以動態眼光積極關注發現小學生在思想、學習、身心健康等方面發展狀況,多溝通、多交流,讓教師成為小學生的朋友,更有助於他們健康成長。
小學生入學後,對人格的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任課教師和班主任,教師對學生的人格發展有一定的指導定向作用。教師獨特的人格特徵、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處於「場」中的學生。如,在冷酷、刻板、專橫的老師管理的班級中,學生往往表現的比較冷漠、木訥、順從;在友好、民主的班級氣氛中,學生往往比較友好、隨和。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投入也會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以及學業發展。教師如果勤於鼓勵學生、關愛學生都會對學生的人格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作為教師,就應該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小學生出現的問題,分析並快速做出理智的反應,不能感情用事而將小學生置於不良情緒漩渦中,使其尷尬甚至煩惱,搞得不歡而散,甚至鬧得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中。教師要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知識,積極了解學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並幫助學生化解和消除心理問題,緩和師生之間的關系,成為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
當小學生全身心感到安全時,才會將最真實的而一面清楚的、毫無保留的大膽表現出來,這時老師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優缺點,也更容易發揮其優勢力量,同時在適當的場合對於存在的不足及時點撥,讓孩子逐漸學會了解並悅納自己,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自信樂觀,並揚長避短,在生活學習中發揮最大的潛能,讓身心健健康康的發展,享受成長的每一天,這也是我們做教師最大的快樂
⑦ 論述題:怎樣做個身心健康的老師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作為一位教師,他要麼是在幫人,要麼就是害人」。
在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教師的心理如果出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更具重要性,我們應該做一個身心健康的老師,那麼,如何做到身心健康啦?
一.樹立崇高的職業觀念。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應該為成為一名人民教師而感到無比自豪,我們應該把教師這個職業當作我們畢生的事業來做,而不能當作為養家糊口的謀生職業來看待。
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教師的勞動看上去好像是每天在重復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重復的勞動容易讓人產生疲憊。但教師的勞動其實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的勞動是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所以,我們每天應該積極地看待教師的工作,看待學生、看待學校,在備課、上課中演繹出教師工作的精彩。
三.學會悅納學生。當今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擔任著多重角色,我們不僅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我們還擔負著是學生心理導師。當學生面對課堂上我們講解了幾遍的內容,他的眼神仍透露出一知半解時,我們要想想曾經我們作為學生時的學習情況。當遇到學生出現違紀、不聽話的現象,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態,想想他們畢竟是孩子,多想想我們在學生時代也調皮過。
四.加強鍛煉身體。運動有利於身體和身心健康,每天運動一小時,幸福工作一輩子。 生活就像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可是幸福是一種感覺,卻可以從自己心底里找出來!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也應該是世界上最快樂幸福的人!在此,衷心地祝願所有的老師們永遠身心健康、永遠幸福快樂!我的演講完畢,大家!
⑧ 教師怎樣關注兒童身心健康
兒童時期是人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給予兒童必需的保護、照顧和良好的教育,將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曾有人說 : 國際人才競爭的前沿領域,不在大學,也不在中小學,而是在幼兒園的搖籃中。可見幼兒時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綱要》中強調,幼兒園必須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而大多數教師和家長關注更多的是:幼兒是否吃飽,是否會唱兒歌,是否聽話,是否乘巧。「身心健康」像是一道遠處的風景,看著它,想著它,但卻很少有人真正走進它。然而,幼兒時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黃金時期,其思維、個性、道德觀念的形成,感覺、知覺、注意、想像、記憶、情感意志的發展,都需要正確的教導,因此從小培養健康的心理是教師和家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要如何關注和培養幼兒的良好心理品質,是我們幼兒教師和家長值得思考的問題。然而,形成幼兒不良心理品質的因素有許多,據全國 22 個城市的調查資料發現,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 12.97% ,另據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對上海市 3000 名 4 — 6 歲的幼兒心理的調查,有 8.8% 的幼兒有不良行為, 11% 的幼兒情緒抑鬱、自卑, 8.5% 的幼兒憂慮、緊張。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形成幼兒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有許多,而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響。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不恰當,家長的教育思想落後,觀念淡薄。有的家長認為,家長的任務是讓幼兒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了,家長對幼兒的衣食住行及身體保健捨得投資 , 卻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據當地對幼兒家長的調查表明 :80% 的家長重視知識的獲取 , 在家長接小孩時,關心的是孩子今天學到了多少知識,吃了哪些有營養價值的食品,卻不注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甚至有的家長直接向學校、老師要求讓孩子學些高難度的知識,認為孩子會背古詩、會數數字就是聰明的,根本就不從幼兒教育的規律出發。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都有種「拔苗助長」的錯誤思想,父母一昧追求獲取知識多少的程度,卻忽略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其次,形成幼兒不良心理因素的另外方面是單親家庭所致,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個溫暖的家,都需要母愛和父愛,這是缺一不可的。有的父母不顧及孩子的存在,也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有的家長自己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氣,這樣就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古怪、抑鬱。
二、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
《幼兒園規程》中強調,幼兒教育是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事實上。大多數幼兒園往往只重視幼兒生理衛生保健,而忽視了幼兒的心理衛生保健。另外,教師的言行、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當,從而導致幼兒心理不健康。誇美紐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的榜樣是教育學生的,它最終影響著學生的一生。」這足以說明教師的人格、言行、教師對幼兒的態度都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更何況幼兒園是對 3 — 6 歲以上的孩子實施保育和教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依賴思想嚴重、自製能力差、模仿力強,因此,教師在其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師脾氣暴躁、情緒無常,偏心、沒有同情心和愛心,都會給幼兒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幼兒教師的不良教育方式方法如:當幼兒犯錯誤時,便對幼兒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或對幼兒嚴厲地訓斥等,都會使幼兒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以至造成幼兒厭學,不願意上幼兒園。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有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各種游戲廳**場所、各種電視、書刊媒體、網吧等等無不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還有幼兒最直接接觸的人和事,對幼兒心理是否健康有直接的聯系。據我親眼所見,游戲廳或網吧里經常有 7 — 12 歲的小學生出入,甚至有時候還帶著更小的孩子;有的家長為了圖方便,便讓自己的孩子玩游戲機以吸引住他們,認為不要鬧事就行了,還有的家庭里已經過早地讓幼兒接觸網路,殊不知,這些行為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已經埋下了隱患。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問題越來越凸顯。
面對越來越豐富、而又充滿誘惑的生活環境,應如何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導向。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人,孩子的性格養成是從小培養出來的,家長的教育方式、性格特徵等都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幼小的心靈。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作為家長首先應該轉變觀念,不要一昧只追求孩子是否吃飽、穿好,而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家長要事事從我做起,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要注意維護家長的形象,注意改正缺點和毛病,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盡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對社會也要從善意的角度來看,有一顆寬容的心態,對自己的孩子評價應是積極向上的。其次,還要改變一些傳統的教育方式,不要總是以指責和訓斥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關於捕捉孩子的優點,要給孩子的進步留有一定的空間,要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看到孩子有所進步,就要給孩子贊揚和鼓勵,要讓孩子感受到進步的快樂。對於家長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該是孩子經過努力能做到的,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要求不宜過高,否則只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其次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擁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在孩子面前多用一些禮貌用語,讓孩子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盡可能讓孩子參與做家務,使孩子溶入家庭生活中,讓他們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
(二)樹立學校正確的教育導向。
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在教育過程中不但應重視幼兒的身理健康更要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作為學校要走出傳統的誤區,學校不僅負著向幼兒傳授知識的責任,而且還要擔負起幼兒心理健康的責任。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幼教工作者除了要熱愛幼教事業,還要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防止情緒上的偏激,教師的言行舉止、談吐都正面影響著幼兒,要善於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尊重幼兒,平等相待。馬斯洛有一句著名診斷: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尊重之上。因此,教師與幼兒之間要建立平等的關系,要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多給孩子一些贊揚和認可,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如教師發現幼兒的不良行為要耐心教導,不得有諷刺、挖苦、體罰和變相體罰現象。
(三)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環境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成長的外部因素,無論是蒙台棱利的教育思想,還是株羅 . 朗格朗的教育環境觀,還有我們今天所提出「環境育人」原則,無不說明環境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現代教育的一大特點,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言:「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互動作用中積極主動構成的。」《幼兒園管理規程》也把「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列為重要的教育原則,努力營造幼兒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要形成幼兒健康成長的環境,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愛家、愛家鄉、愛祖國等教育;從小就培養幼兒要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知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團結友愛等等良好行為習慣,可讓幼兒適當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讓幼兒得以體驗一些世間美好的品德。
人類已經進入了新世紀,社會競爭也更加激烈,作為教育工作者來說,所培養的學生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家庭、社會共同關注的刻不容緩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幼兒抓起,畢竟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嘛。讓我們傾心竭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⑨ 教師的身心健康有利於什麼
教師的身心健康
有利於 學生學習的提高,
有利於知識的傳播,
有利於學校的發展。
望採納,謝謝
⑩ 誰來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
重要的還是自己。。抄。
社會壓力大,生活壓力大,工作種種不如意都會給個人帶來身心健康問題。
最重要還是靠自己及時給自己疏導解壓。
第二是家庭的關心也有益我們的身心健康,比如適當的傾訴和身體關懷等等
第三就是靠組織和社會,比如學校里的同事群,社會上的心理公益組織等,但這個相對比較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