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家長的關系
1. 正確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系
在處理與學生家長關系時應該做到:
一、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謀求共同一致的教育立場。老師和學生家長在教育學生成才目標上是一致的,兩者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者、教育與教育者的關系。因此,在研究學生問題時,班主任決不是強調:我要你怎麼做,你應該怎麼做。而是放下老師的「架子」,心平氣和地用商量、征詢的口氣,向家長解釋,主動協調,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共同處理好學生問題。
二、認真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開學生智慧心靈重要的一環。一般來說,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了如指掌,能較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在家裡的情況。在家訪、家長會和同家長聯系時,這對班主任全面了解學生,進而管理好班集體有很大的幫助,學生也喜歡毫無保留地向家長反饋學校、老師、同學和班級情況。許多家長也非常重視自己孩子受教育的狀況,對孩子的班主任、科任老師的調配,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等總想問個究竟,觀察自己的孩子及其他孩子的學習表現,常常比老師還要深入、細致、具體,從而相應地對學校教育做出一些評價,有時甚至是一些尖銳的批評或與事實有出入的。這時就要求班主任要虛心聽取,不與家長爭吵、爭辯。當然,班主任在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時要具有判斷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同時感謝他們對學校工作的支持,考慮家長對校教育教學的合理意見和建議。只有這樣,以情動人,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達到同家長互相交流科學的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的目的。
三、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盡管在教師與家長關系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別。因此,一方面,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特別是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聽話」孩子家長的人格。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還要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症結所在,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工作,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不要動輒就向家長「告狀」,不要當眾責備他們的子女。作為教師,更不能訓斥、指責家長,不說侮辱學生家長人格的話,不做侮辱學生家長人格的事。否則會造成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隔閡甚至對立,還可能引起學生對家長或教師的不滿,損害教師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別人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得到別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四、教育學生尊重家長。一個好教師,不僅要自己身體力行地尊重學生家長,而且要教育學生尊重自己的父母,特別是那些社會地位和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有教養的教師決不當著學生的面講有損於他們威信的話;事實證明,教師教育學生尊重家長,不但可以提高家長的威信和作用,增強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教師教育下健康成長,自己又是那樣受尊敬時,就會衷心地感謝教師,更加信任教師。
2. 怎樣正確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系
假如沒有建立一種正確的關系,與家長打交道可謂老師工作中最頭疼的事了。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時常能聽到老師們抱怨有些家長難弄的聲音。有這樣一篇報道歸納了教師最怕三種類型的家長: 「直升機型」老是在孩子上空盤旋,過度保護,不給孩子失敗的空間,妨礙他們自立,也妨礙他們成長。 「惡魔型」蠻不講理,處處找老師的麻煩,是教師最可怕的「惡夢」。 「乾洗型」把他們難以管教的子弟丟給學校,希望教師一天就把他們管好,好像臟衣服送進乾洗店一樣。 家長並非都講道理。家長同樣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我們教師對待家長同樣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那麼怎樣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呢? 一、與家長的交流要講究藝術。 1.教師與家長交談時應語氣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問題,先揚後抑。記得有一個孩子給我提了一個建議,媽媽說了你太嚴肅了,每次媽媽來你總是皺著眉頭說我的表現,媽媽希望你多一點笑容。是啊,有時面對十分調皮的孩子我的情緒就非常激動,面對家長就好像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把孩子的表現一骨碌的傾吐出來。我想沒有一個家長喜歡聽老師只訴說罪狀,所以,老師要先表揚孩子的優點,比如他是一個關心集體的人,能主動幫老師打掃衛生,如果學習也能這樣的主動就會更好的」。家長在聽了這些好話後,自然較聽得進去老師訴說孩子的其他缺點。 2.報憂也報喜。有些家長一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就連忙問是不是在學校表現不好。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是教師平時在孩子犯了錯誤後去與家長溝通,找家長告狀。我覺得我們平時應該主動向家長反映孩子在校情況,談孩子在校學習,游戲和吃飯等方面的進步表現,都應讓家長覺得老師在關心自己的孩子。 二、我們要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孩子的調皮,是一種可愛。而孩子在學校碰破一點皮兒,家長就會非常地心疼和緊張。這時教師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認識其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並正確公正地評價孩子就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對於中等及後進生的家長。 比如我們班有個孩子開口說話特別遲,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差,有一次其他班的孩子玩沙包不小心砸到他的頭上,別的孩子看見了就帶著他來告訴我,我問了他你哪裡疼?是誰撞了你?問了半天,他一句不吭,但是他的眼神是異樣的,充滿委屈的目光一直盯著我,好象在告訴我他受傷了,很疼。這時我讓當時的目擊證人找出了肇事者,並在他面前嚴厲的批評他,還打了2個手底心。這時孩子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傍晚我跟孩子的媽媽說起這件事,孩子的母親態度非常好。經過這件事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家長十分在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家長就會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並與之積極配合。 三、成為學生愛戴的好老師是融洽教師與家長關系靈丹妙葯。 當我們成為孩子們愛戴的好老師,孩子們就會幫我們回家宣傳,家長就會很快認可我們。這對於我們處理與家長的關系來說是如魚得水,一副靈丹妙葯啊。我想這一點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與家長交流是一門藝術,它體現是一個教師的人品和涵養,更代表著一所學校在外的形象。
3. 家長與老師之間是什麼關系
最多是熟人關系或者朋友關系。
路人甲乙的關系就很正常!
一,老師不可能也沒時間與數十位家長交往。
二,家長有自己的工作。老師也有自己的本職工作。
三,之所以雙方偶有聯系,是基於學生的情況應該交流一下了。
(四,說句題外話,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也絕不可如母子母女等,僅僅是朋友關系才對。)
4. 教師與家長的關系總結
一個老師如果能夠正確的處理好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和諧相處,那麼這個老師在管理班級工作時是非常輕松的,因為她有家長這個堅實的後盾在支持著,擁護著。但是假如沒有建立一種正確的關系,與家長打交道可謂老師工作中最頭疼的事了。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時常能聽到老師們抱怨有些家長難弄的聲音。
有這樣一篇報道歸納了教師最怕三種類型的家長:
「直升機型」老是在孩子上空盤旋,過度保護,不給孩子失敗的空間,妨礙他們自立,也妨礙他們成長。
「惡魔型」蠻不講理,處處找老師的麻煩,是教師最可怕的「惡夢」。
「乾洗型」把他們難以管教的子弟丟給學校,希望教師一天就把他們管好,好像臟衣服送進乾洗店一樣。
家長並非都講道理。家長同樣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我們教師對待家長同樣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那麼怎樣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呢?
一、與家長的交流要講究藝術。
1.教師與家長交談時應語氣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問題,先揚後抑。
記得有一個孩子給我提了一個建議,媽媽說了你太嚴肅了,每次媽媽來你總是皺著眉頭說我的表現,媽媽希望你多一點笑容。是啊,有時面對十分調皮的孩子我的情緒就非常激動,面對家長就好像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把孩子的表現一骨碌的傾吐出來。我想沒有一個家長喜歡聽老師只訴說罪狀,所以,老師要先表揚孩子的優點,比如他是一個關心集體的人,能主動幫老師打掃衛生,如果學習也能這樣的主動就會更好的」。家長在聽了這些好話後,自然較聽得進去老師訴說孩子的其他缺點。
2.報憂也報喜。有些家長一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就連忙問是不是在學校表現不好。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是教師平時在孩子犯了錯誤後去與家長溝通,找家長告狀。我覺得我們平時應該主動向家長反映孩子在校情況,談孩子在校學習,游戲和吃飯等方面的進步表現,都應讓家長覺得老師在關心自己的孩子。
二、我們要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孩子的調皮,是一種可愛。而孩子在學校碰破一點皮兒,家長就會非常地心疼和緊張。這時教師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認識其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並正確公正地評價孩子就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對於中等及後進生的家長。
比如我們班有個孩子開口說話特別遲,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差,有一次其他班的孩子玩沙包不小心砸到他的頭上,別的孩子看見了就帶著他來告訴我,我問了他你哪裡疼?是誰撞了你?問了半天,他一句不吭,但是他的眼神是異樣的,充滿委屈的目光一直盯著我,好象在告訴我他受傷了,很疼。這時我讓當時的目擊證人找出了肇事者,並在他面前嚴厲的批評他,還打了2個手底心。這時孩子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傍晚我跟孩子的媽媽說起這件事,孩子的母親態度非常好。經過這件事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家長十分在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家長就會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並與之積極配合。
三、成為學生愛戴的好老師是融洽教師與家長關系靈丹妙葯。
當我們成為孩子們愛戴的好老師,孩子們就會幫我們回家宣傳,家長就會很快認可我們。這對於我們處理與家長的關系來說是如魚得水,一副靈丹妙葯啊。我想這一點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與家長交流是一門藝術,它體現是一個教師的人品和涵養,更代表著一所學校在外的形象。所以為了濱小美好的明天,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更富有魅力吧!
5. 教師如何處理與家長的關系
但是假如沒有建立一種正確的關系,與家長打交道可謂老師工作中最頭疼的事了。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時常能聽到老師們抱怨有些家長難弄的聲音。有這樣一篇報道歸納了教師最怕三種類型的家長:
「直升機型」老是在孩子上空盤旋,過度保護,不給孩子失敗的空間,妨礙他們自立,也妨礙他們成長。
「惡魔型」蠻不講理,處處找老師的麻煩,是教師最可怕的「惡夢」。
「乾洗型」把他們難以管教的子弟丟給學校,希望教師一天就把他們管好,好像臟衣服送進乾洗店一樣。
家長並非都講道理。家長同樣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我們教師對待家長同樣也要注意「因材施教」。那麼怎樣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呢?
一、與家長的交流要講究藝術。
1.教師與家長交談時應語氣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問題,先揚後抑。記得有一個孩子給我提了一個建議,媽媽說了你太嚴肅了,每次媽媽來你總是皺著眉頭說我的表現,媽媽希望你多一點笑容。是啊,有時面對十分調皮的孩子我的情緒就非常激動,面對家長就好像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把孩子的表現一骨碌的傾吐出來。我想沒有一個家長喜歡聽老師只訴說罪狀,所以,老師要先表揚孩子的優點,比如他是一個關心集體的人,能主動幫老師打掃衛生,如果學習也能這樣的主動就會更好的」。家長在聽了這些好話後,自然較聽得進去老師訴說孩子的其他缺點。
2.報憂也報喜。有些家長一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就連忙問是不是在學校表現不好。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是教師平時在孩子犯了錯誤後去與家長溝通,找家長告狀。我覺得我們平時應該主動向家長反映孩子在校情況,談孩子在校學習,游戲和吃飯等方面的進步表現,都應讓家長覺得老師在關心自己的孩子。
二、我們要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孩子的調皮,是一種可愛。而孩子在學校碰破一點皮兒,家長就會非常地心疼和緊張。這時教師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認識其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並正確公正地評價孩子就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對於中等及後進生的家長。
比如我們班有個孩子開口說話特別遲,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差,有一次其他班的孩子玩沙包不小心砸到他的頭上,別的孩子看見了就帶著他來告訴我,我問了他你哪裡疼?是誰撞了你?問了半天,他一句不吭,但是他的眼神是異樣的,充滿委屈的目光一直盯著我,好象在告訴我他受傷了,很疼。這時我讓當時的目擊證人找出了肇事者,並在他面前嚴厲的批評他,還打了2個手底心。這時孩子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傍晚我跟孩子的媽媽說起這件事,孩子的母親態度非常好。經過這件事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家長十分在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家長就會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並與之積極配合。
三、成為學生愛戴的好老師是融洽教師與家長關系靈丹妙葯。
當我們成為孩子們愛戴的好老師,孩子們就會幫我們回家宣傳,家長就會很快認可我們。這對於我們處理與家長的關系來說是如魚得水,一副靈丹妙葯啊。我想這一點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與家長交流是一門藝術,它體現是一個教師的人品和涵養,更代表著一所學校在外的形象。所以為了濱小美好的明天,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更富有魅力吧!
6. 如何正確處理教師與家長的關系
1、真誠平等是首要和前提。真誠是建立老師和家長之間關系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平等是建立關系的橋梁和平台。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通力配合,這是老師和家長必須要達成的共識。
老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必須緊緊圍繞「配合」「合力」這一核心來進行。家長和老師要相互配合,互相支持,最終才能形成合力。
2、不在微信群里交流。微信群不是一個私人圈,是一個公眾平台。有什麼問題,可以私下和家長交流,切不可在群里發信息質疑,或者通報孩子不好的方面,或者指責家長。
這個群里的信息大家都可以看到,這些信息有可能會帶來一波情緒傾向,或者傳遞一些負能量,這樣做家長也會非常反感,甚至會激發矛盾,引起糾風。
3、不用微信溝通。最好能和家長當面談,即便是不方便當面談,也最好用電話直接溝通,切忌不可用微信溝通。微信上用文字表述有很大局限性,對傳情達意,表明態度,協商探討等都有局限。
4、不隨便把家長叫到學校。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最好不要動不動就通知家長到學校來。切不可孩子犯一點小錯,就不假思索的通知家長來學校。或者,孩子犯點錯就把孩子打發回家讓家長教育幾天。這樣做,不是在優化家校之間的教育,而是在破壞家校教育的合力。
叫家長到校次數多了,家長都有了心理反感和排斥。當看到老師來電,或者孩子來電,還沒接電話,就已經心裡發毛了。長此以往,並不利於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5、一定要有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首先,自己必須依法執教,依法從教。其次,遇到胡攪蠻纏的家長,一定要注意溝通的方式。把握三點原則:能談就好好談;不能談,就不要過多糾纏;如果家長沒事找事,胡攪蠻纏,甚至還有過激舉動,及時想辦法抽身報告。
7. 如何看待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
一個老師如果能夠正確的處理好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和諧相處,那麼這個老師在管理班級工作時就會輕松很多,因為她有家長這個堅實的後盾在支持著,擁護著。但是假如沒有建立一種正確的關系,與家長打嫁到也是老師工作中最頭疼的事了。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時常能聽到老師們抱怨有些家長難弄的話語。
有聽說把教師最怕三種類型的家長歸納為:
1.「直升機型」老是在孩子上空盤旋,過度保護,不給孩子失敗的空間,妨礙他們自立,也妨礙他們成長。
2.「惡魔型」蠻不講理,處處找老師的麻煩,是教師最可怕的「惡夢」。
3.「乾洗型」把他們難以管教的子弟丟給學校,希望教師一天就把他們管好,好像臟衣服送進乾洗店一樣。
家長並非都講道理。家長同樣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我們教師對待家長同樣也要注意「因材施教」。為了讓我們的工作更加的順心,我們怎樣正確的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呢?
一、與家長的交流要講究藝術。
1.教師與家長交談時應語氣委婉。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問題,先揚後抑。
記得有一次因為班上的一個孩子太調皮而使我給家長打電話時總是先訴叨孩子的不好,而且很少有笑容,一下就說了一大堆,孩子的家長雖是很認真的聽完了,但是肯定心裡又多了一份憂慮。事後我想想。這樣做是不好的,因為孩子沒錯的,就算錯了他也是無意識的。有時面對十分調皮的孩子我的情緒就非常激動,面對家長就好像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把孩子的表現一下的傾吐出來。我想沒有一個家長喜歡聽老師只訴說好的,所以,老師要先表揚孩子的優點,比如他是一個關心集體的人,能主動幫老師打掃衛生,如果學習也能這樣的主動就會更好的」。家長在聽了這些好話後,自然較聽得進去老師訴說孩子的其他缺點。
2.報憂也報喜。我們在每周的周五都會給班上的幼兒家長留言,可是家長的回應來看,幾乎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寫孩子在哪方面的不好的,再看看我們的留言,我就意識到,肯定是我們對於孩子的在校的表現也只是單單針對孩子的不足去寫的,所以家長也受其影響。後來通過各方面的改進,我們的留言全面了,家長的意見也豐富了,孩子們也和家長之間有了更好的情誼。
二、我們要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情。
我想作為父母,應該覺得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因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孩子的調皮,是一種可愛。而孩子在學校碰破一點皮兒,家長就會非常地心疼和緊張。這時教師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認識其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並正確地評價孩子就顯得十分重要。
我們班有個男孩子開口性格特別內向,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差,有一次其他班的孩子玩的時候不小心被孩子推倒撞到了頭,別的孩子看見了就帶著他來告訴我,我問了他你哪裡疼?是誰推了你?問了半天,他一句不吭,但是他的眼神是異樣的,充滿委屈的目光一直盯著我,好象在告訴我他受傷了,很疼。這時我讓當時的在場的孩子找出了推人的那個孩子,並在他面前嚴厲的批評他。這時孩子開始靦腆的笑了。傍晚我跟孩子的媽媽說起這件事,孩子的母親態度非常好。經過這件事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以一顆真誠、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家長十分在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家長就會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並與之積極配合。
三、成為孩子愛戴的好老師是融洽教師與家長關系靈葯。
當我們成為孩子們愛戴的好老師,孩子們就會幫我們回家宣傳,家長就會很快認可我們。這對於我們處理與家長的關系來說是如魚得水,一副靈丹妙葯啊。我想這一點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與家長交流是一門藝術,它體現是一個教師的人品和涵養,更代表著一所學校在外的形象。所以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讓我們一起努力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更富有魅力吧!
本文有參照其他老師的好文字,因為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觀點,但是整篇文章,也訴說了我內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