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发布时间: 2020-11-19 05:09:18

A. 关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文作者 的资料

作者:陈沚,我国著名艺术家、作家。又名明和,丹阳后巷大陈沚村人。

陈沚在课文中描述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外国租界里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负,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顿时,周恩来感悟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陈沚(1901~1978年),我国著名艺术家。幼年读过私塾,后学过武艺,机灵过人。出品画为《墨龙图》,写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41年11月,陈沚被中共路北特委批准为“特别党员”,派陈沚打入丹阳日伪内部。在敌人内部展开工作,利用自己的伪装身份,从日伪人员手中取得大量情报,通过设在城内的联络点及时把情报转往丹北抗日根据地。还多次设法营救被日军捕押的同志,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沚历任镇江军管会房管处处长,无锡市房管局局长、江苏省公安局治安科长等职。陈沚在战争年代,深入虎穴,备尝艰辛,以特殊身份对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打击、迫害。粉粹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病故于无锡,享年77岁。

(1)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扩展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B.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的内容是什么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这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典范,其实那个时代的革命者,学者恐怕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只不过周总理这句话是少年之说,有据可查,他的一生更能应证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演讲稿除了回顾历史,更需要问问当今我们学习的目的。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都没错,但是男孩子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个多么艰辛漫长的过程,这也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

C. 四年级上册25课语文资料库内容

新课导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背景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知识链接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人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①歌罢掉头东,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面壁⑤十年图破壁⑥,难筹(7)蹈海⑧亦英雄。”
(1)词语解释
①大江: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②邃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各种科学。
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 世:社会,国家。 穷:危亡。
⑤面壁:这里形容刻苦专研。
⑥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的巨龙一样,为祖国为人民干一番大事业。
(7):难酬:难以实现。
⑧蹈海:投海。文中指为国家不惜一切。

(2)感知内容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气势豪迈的给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也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干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D.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g)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zhū)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kēng)锵(qiāng)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E.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的25课怎么复述

鸟儿,我想对你说,今天我读了你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朋友树的故事后,非常感动!

因为你曾答应朋友树春天再来时,你一定回来给树唱歌,所以,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刚刚融化,你便急急忙忙地飞回树林去寻找朋友树。可是,你看的只是残留的树根。当树根告诉你,树被伐木工人用斧子砍倒,拉到山谷里时,你便焦急地向山谷飞去。你累了顾不得休息,饿了顾不得吃饭,困了顾不得睡觉,就连你渴得嘴都裂开口子时,望着小河里清澈的小溪你也顾不得喝上一口。就这样,你日夜兼程,终于到了工厂,当你听到锯木头的沙沙声时,你是那么地兴奋,那么地激动,你以为马上就可以看到朋友树了。可是,大门先生告诉你,你的朋友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了。这时,你心急如焚,顾不得一路的奔波,一路的辛劳,便马不停蹄地向村子飞去。

当你看到煤油灯旁的小女孩儿时,便迫不及待地问她是否看到了你的朋友。当她告诉你火柴已经用光了,你是那么伤心,那么痛苦,那么后悔。你后悔自己来迟了,后悔自己没有见上朋友最后一面。于是,你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然后就伤心欲绝地飞走了。你飞得是那么慢,那么慢……

鸟儿,看到这里,我和你一样伤心,一样痛苦。不过,我想告诉你的是,请不要悲伤,因为你的朋友树是为了人类而牺牲了自己:他变成了栋梁,为人们遮风挡雨;化作了桌椅,供学生学习;做成了火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鸟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现在人类特别注意保护环境,滥砍滥伐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尤其注重有计划地植树造林,这样,你一定还会有很多好朋友的。我想,有了他们与你朝夕相处,你一定会生活得幸福、快乐的

F. 小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主要内容

小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
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少年周恩来经历的见闻,揭示了他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

G.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预习生字拼音及组词和一共有几笔

罩拼音:zhao,共13画,组词:笼罩、被单、浴罩、罩棚、罩衣

屹拼音:拼音:yi,共6画,组词:屹立、屹然、屹悴、屹屹、屹兀

鼎拼音:ding,共12画,组词:鼎鼐、鼎足、赝鼎、鼎沸、鼎立

沸拼音:fei,共8画,组词:沸腾、鼎沸、沸泉、沸热、沸水

贯拼音:guan,共8画,组词:贯彻、贯通、贯穿

崩拼音:beng,共11画,组词:崩溃、崩塌、崩裂、崩坍、山崩

(7)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扩展阅读

崩汉字笔画:

崩相关组词:

1、崩塌[bēng tā]

崩裂而倒塌。

2、崩裂[bēng liè]

(物体)猛然分裂成若干部分。

3、崩溃[bēng kuì]

完全破坏;垮台(多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

4、崩盘[bēng pán]

指股票、期货等市场由于行情大跌而彻底崩溃。

5、崩坍[bēng tān]

悬崖、陡坡上的岩石、泥土崩裂散落下来;崩塌。

H.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多音字

为、强、伯、了、着、没、要、地、处、中、说、模、校、好、奇、和、背、的、处、大、相、行、发、正、只、见、得、指、都、挣

I.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了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名族的振兴而读书、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9)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扩展阅读:

一、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文章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引用

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这句话也被周恩来总理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的本科学校淮阴工学院作为该校的校训,以勉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热点内容
雅本化学公司 发布:2025-05-15 13:44:02 浏览:940
师生问候英文 发布:2025-05-15 12:33:11 浏览:332
教师三年个人发展规划 发布:2025-05-15 08:59:20 浏览:116
校长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发布:2025-05-15 07:26:18 浏览:72
科高教育 发布:2025-05-15 04:51:38 浏览:76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5 03:39:22 浏览:833
叶开语文 发布:2025-05-15 03:38:08 浏览:879
北京假体隆鼻多少钱 发布:2025-05-15 02:49:41 浏览:117
年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5-15 02:16:35 浏览:334
是在下输了是什么梗 发布:2025-05-15 01:59:54 浏览: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