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
『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有没有《故都的秋》这一课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外形,知道每个手指的名称,体验自己的小手本领大愿意在集体面前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自己小手的本领。
2、喜欢参与游戏,体验小手变变变的快乐,尝试让幼儿学说短句:我的小手变变变,变成*****。
活动准备:
有一双大手的“宝宝”形象
『贰』 初二语文作文教案
初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教案
捕捉细节 体悟关爱
[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关爱”为主题,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写一篇表现“关爱”话题的亲情作文。针对当前很多学生觉得生活平淡枯燥、感受不到什么动人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从平常的生活中选择材料表现自己,抒发的情感的状况,我进行了一堂作文指导课。让学生体悟关爱,来一次心与心的真挚的交流,学会关爱。
[教学课时]
2教时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古往今来,“关爱”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爱”这个主题曾被多少诗人讴歌,被多少常人惦念,描写“爱”的诗文往往最具真情也最能打动人。请你说说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互助互爱的事例
二、写作指导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写文章,总觉得无话可说,事实上只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描写,说真话诉真情,就能打动读者
2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事同样能体现关爱之情。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尽可能地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进行定格放大,运用多种手法将细节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尽量做到细微之处显真情,同时用最美的语言将自己的对关爱的体会、理解和感悟真实地表达出来,那么我们的作文便是成功的。(可结合《背影》一文的写法对学生作指导)
三、随堂作文
以“关爱”为话题,自主拟题,写一篇表现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之情的文章。
要求
1) 说真话诉真情,用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关爱之情。
2) 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描写。
3) 不少于550字。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此次作文使学生们认识到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重要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作文又源于生活,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亮点,便不会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了。同时此次作文也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以互爱互助的心态抒写平常的事情,学会了摒弃自私自利、感情虚假等不足之症。也在无形之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生活处处有真情。有了一颗关爱的心,你就会觉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义的。让我们用心去感悟,学会关爱,拥有一颗关爱的心。
来自网络DOC
『叁』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这里有很多,你可以去找找
http://hi..com/ttongyes/blog/item/ec30de3771263c3bb8998f1b.html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7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8
[八年级语文]《再塑生命》教学设计4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1
[八年级语文]《雪》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雪》教学设计2
[八年级语文]《雪》教学设计3
[八年级语文]《雪》教学设计4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2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3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4
[八年级语文]《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5
[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2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
[八年级语文]《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3
[八年级语文]《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4
[八年级语文]《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5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3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4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5
[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6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海洋忧思录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我的长生果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3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4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3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3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4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5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背影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背影3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背影4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背影5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读碑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读碑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背影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蜡烛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蜡烛3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蜡烛4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蜡烛5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蜡烛6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创造学思想录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海思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蒙娜丽莎微笑揭秘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蒙娜丽莎微笑揭秘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诗三首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15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蜡烛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听潮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我的长生果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芦花荡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芦花荡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芦花荡3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一个少年的笔记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七根火柴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3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4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1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2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3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4
『肆』 八年级下语文版教案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 《长歌行》作者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
回答者:关大掌柜 - 副总裁 十一级 2-26 18:07
--------------------------------------------------------------------------------
天灰蒙蒙的,几丝光线从苍穹的边际照射过来,穿透了窗纱,轻柔地抚在我有些疲惫的脸上。
空气清新得很,泥土松软湿润。我漫步于园中小径,忽然闻到一线熟悉的气息。渐行渐浓,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碧透的葵菜园。一颗颗稚嫩鲜绿的葵菜,挺着浅绿色的身子,看上去是那么柔软而娇弱。远远望去好似绿茵茵的丝绸,令人舒适又温馨!
一阵凉风轻轻拂过,几颗圆润的露珠随着叶片的弧度滚滑着,颤颤微微的。突然,从叶间跃起,在空中划出闪亮的一线,瞬间跌落,渗入泥土中。还有的在翠嫩的叶片映衬下,翩翩起舞。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清澈的光亮,宛如夜幕中明净的星星,又好似镶嵌于深海的珍珠。平凡间亮出了眩目的光泽,朴素却又耀眼。
太阳升起,光线柔和,淡淡的,像是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明媚的阳光给郁郁葱葱的蔬菜抹上了一层金色。茂盛的树叶缝隙间露出了星星点点的光芒,随风荡漾着,渲染了明朗的晴空。
无意间,视线落在蔬菜上。“露珠呢?”我吃了一惊。伤心地抚着叶子,手心有一点露水残留的湿润。忽然,心间燃起了一丝喜悦。有一颗正在蔬菜上倔强挣扎的露珠。她抵抗似的沿着叶子悠然滑落至茎部,依依不舍,羞涩的躲避着。但她逃不脱命运的枷锁,阳光终将她迅忽的倩影溶进了我们的记忆里。
露珠儿终于不见了!泪眼朦胧的我,恍然进入一段秋的梦境。那是一条寂静无人的街巷。两旁的梧桐,枯黄枯黄的。脚下不时发出树叶清脆惨烈的哭泣声。一片褐黄色、已是千穿白孔的枯叶很慢很慢地掉落,飘至肩上。霎时,刺骨的狂风掀起,落叶漫天飞舞,仿佛来到一片暗黄的世界。发丝零乱地飘动,叶落满了身。
这一刻,沉寂了许久的悲伤涌起、爆破。一股酸涩、忧伤淌遍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难忘曾经灿烂的时光;遗憾已经消逝的事物;感叹这悲伤的宿命;痛恨残忍的轮回——吞噬了叶片绿色的期盼 ,给予的却是岁月辗出的凋零。
然而溪流打眷卷儿,托着枯竭的叶子快乐地顺山势淌下。激烈而澎湃,却又一恍而过。他们孜孜不倦,默默无闻,最后又一起汇注成大海。而那模糊的轨迹也随着生命的飞逝而搜寻不会。
青春与衰老,健壮与老弱,希望与绝望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它的过程与意义。若是能在暮年时,追忆过去的精彩,这是一种幸福。此刻起,让我们为了自己的蓝图添上绚丽一笔!
参考资料:东格致学生网络互动平台
回答者:sweetsindy - 试用期 一级 2-26 18:09
--------------------------------------------------------------------------------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 《长歌行》作者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
回答者:我不是人Nic - 助理 二级 2-26 18:18
--------------------------------------------------------------------------------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回答者:可乐加冰№龙 - 试用期 一级 3-5 00:44
--------------------------------------------------------------------------------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廉声 长篇小说 《长歌行》作者后记——姑且当作写作背景吧
十几年前,
我有机会到北京求学。那时候北京的文学氛围真是十分的浓烈。我们这个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青年作家,莫言、余华、洪峰、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等,几十个人整天泡在鲁迅文学院小小的墙院里,吃大白菜,喝玉米粥,听教授讲课,听专家讲座。最乐意有编辑来组稿,就有机会改善伙食,到外面小餐馆吃涮羊肉,喝红星二锅头。也有体育运动,主持人是洪峰,下课后十几个笨手笨脚的大男人就在几十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上踢足球,时不时咣咣地踢碎一侧住房的玻璃窗,然后照价赔偿;再就是下围棋,还举行围棋比赛。我和余华、陈虹等几个是新学的,有一阵下得如痴如醉,半夜能听到余华和陈虹两位男女同学为一盘棋的输赢发出嘹亮的吵声……此外还有什么?那就是同学间的闲聊,天南地北,无所顾忌地聊,聊文学,聊各地风情,聊饮食男女。西北汉子雷建政聊到激动时便要唱甘南地区的“花儿”,那悠长的拖腔带着苍凉与悲情,久拂不去。
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中读书三年,让我感悟到文学的真谛。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在浓重而久远的思乡情绪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学中的立足之地,感觉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莫言找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块沃土,余华的小说中少不了河沟交错的江南水网地带的特定环境,迟子建至今写的还是她的家乡漠河的风土人情,刘震云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铺”,也就是后来的“故乡黄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乡浙西天目山。
年少时,时常听说一些旧时的人物故事。抗战时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驻军及各种机构,包括剧社、报社、少年营、妇女营等。那时发生了许多战事,有的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辈、祖父辈,他们对那场战争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还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没有哪次战争有抗日战争记录得这么多,留下这么复杂曲折故事的。这是一段丰富浩瀚如同海洋的历史,有如一个极大的露天富矿。这些年我走访了许多老人,查阅了许多资料,临安县志,于潜县志,昌化县志,几个不同年代版本的,还有杭州市志,浙江省志,还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小说《长歌行》中写风啸岗狙击日军那场战役,是实事,那场战役打得极惨烈,死伤上千人,参战的广西军身上仅穿着短裤短衫,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作战,战后收殓死去将士尸首,其中好些是冻死的。
就在毕业前那个夏天,我写出了《月色狰狞》、《观云山旧事》等小说,很快便在《收获》和《天津文学》上发表了。而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了几十个中短篇,在全国十几家刊物上发表,结集出版了中篇小说集《战争故事》和短篇小说集《观云山旧事》,还有一部人物故事组接的长篇小说《疲于奔命》。
但我总有未尽兴之感,想写一部全面反映那个时代的长篇巨作。1998年初,刚上任主持省作协工作的黄亚洲带盛子潮、洪治纲等来我家走访,听我说起这个题材,便竭力鼓动我把这部小说写出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两三年时间写成此书,又经出版社主编、责编的指点,多次修改,历时五六年之久,才最终出版,终于了却一个心愿,可以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了。
此时的我,如同一个泳者在江湖中游了很久,终于到达对岸,拖着倦乏的脚步,身上带着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着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静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项有意义的事,我相信,至少对我来说,对我的家乡来说,它是有价值的。
回答者:关大掌柜 - 副总裁 十一级 2-26 18:07
--------------------------------------------------------------------------------
天灰蒙蒙的,几丝光线从苍穹的边际照射过来,穿透了窗纱,轻柔地抚在我有些疲惫的脸上。
空气清新得很,泥土松软湿润。我漫步于园中小径,忽然闻到一线熟悉的气息。渐行渐浓,眼前突然出现一片碧透的葵菜园。一颗颗稚嫩鲜绿的葵菜,挺着浅绿色的身子,看上去是那么柔软而娇弱。远远望去好似绿茵茵的丝绸,令人舒适又温馨!
一阵凉风轻轻拂过,几颗圆润的露珠随着叶片的弧度滚滑着,颤颤微微的。突然,从叶间跃起,在空中划出闪亮的一线,瞬间跌落,渗入泥土中。还有的在翠嫩的叶片映衬下,翩翩起舞。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着清澈的光亮,宛如夜幕中明净的星星,又好似镶嵌于深海的珍珠。平凡间亮出了眩目的光泽,朴素却又耀眼。
太阳升起,光线柔和,淡淡的,像是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明媚的阳光给郁郁葱葱的蔬菜抹上了一层金色。茂盛的树叶缝隙间露出了星星点点的光芒,随风荡漾着,渲染了明朗的晴空。
无意间,视线落在蔬菜上。“露珠呢?”我吃了一惊。伤心地抚着叶子,手心有一点露水残留的湿润。忽然,心间燃起了一丝喜悦。有一颗正在蔬菜上倔强挣扎的露珠。她抵抗似的沿着叶子悠然滑落至茎部,依依不舍,羞涩的躲避着。但她逃不脱命运的枷锁,阳光终将她迅忽的倩影溶进了我们的记忆里。
露珠儿终于不见了!泪眼朦胧的我,恍然进入一段秋的梦境。那是一条寂静无人的街
『伍』 初二年级语文27课教案
这是上册的:
短文两篇
【教学构想】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对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思考:
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其实,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累多了,理解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如果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对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希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回忆诗词导入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入境。)
2.学生自己书写标题,解题,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书写标题及解题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从旁补充,意在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意识。)
二、反复诵读,师生探讨背诵的方法
1.指名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骈文的朗读节奏。
2.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3.教师提问:根据你们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将短文背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总结: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
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学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经验之谈,可能概括性不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确。
师:学无定法,关键是适合自己。今天咱们不妨用这些办法来学习这篇小品,看看最适合你的方法是什么?
(这一环节为全堂课的学习定下主调,以诵读作为学习的主旋律,将文言文的背诵作为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克服畏惧文言背诵的心理,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与规律。)
三、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短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都 能与其奇者:参与;杰出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短文。
4.学生尝试背诵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读文)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础。)
四、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记性不错,已经背的八九不离十,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美读全文。
①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词语。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短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漂亮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焕发出生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②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乐中尝试美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理解文章所创造的意境。)
五、小组竞赛,美诵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短文,推出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准确,抑扬顿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给人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
3.在评点中自然总结出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当短文在学生的诵读中焕发出生命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六、布置作业
1.将这篇短文声情并茂地吟诵给父母听。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于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旬。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吗?
大致明确“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学生揣摩下列句子,边读边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提示:为什么独寻张怀民?
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3.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直接从“闲人”一词切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础上,再逐句抓住重点字词品读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始终要将读和悟紧密结合,并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气氛。)
四、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
(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六、联系现实,体会作者情感
1.徜徉于两篇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呢?
(学生联系自我,结合现实自由做答。)
2.司马迁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3.教师小结:
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25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感慨 山川之美 古来共读
仰视:高峰如云; 俯视:清澈见底 层次分明
平看:两岸石壁; 青竹翠林 视听兼融
绘景 晓: 雾将歇,袁鸟乱啼 动静结合
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达多样
感慨 期与谢公比肩 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抒闲人情怀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