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解读
.例1。
编写意图
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寻求答案的欲望。在这里,“4枝铅笔”就是“4个要分放的物体”,“3个文具盒”就是“3个抽屉”,这个问题用“抽屉问题”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把4个物体放进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物体。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通过直观地摆铅笔,发现把4枝铅笔分配到3个文具盒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这里,只考虑存在性问题,即把4枝铅笔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都视为同一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通过罗列实验的所有结果,就可以解释前面提出的疑问。实际上,从数的分解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相当于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即(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反证法”或“假设法”的思路,即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2枝铅笔了。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一般性。例如,如果要回答“为什么把(n +1)枝铅笔放进 n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问题,用枚举的方法就很难解释,但用“假设法”来说明就很容易了。
为了对这类“抽屉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教材在“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
教学建议
由于例题中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除了教材上提供的两种方法以外,还会有其他的方法(如数的分解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鼓励。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例如,要使学生明确,这里只需解决存在性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有的同学在枚举的时候,给三个文具盒标上序号,把(4,0,0)、(0,4,0)和(0,0,4)理解成三种不同的情况,教师应指出,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作这样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数学思维。
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教学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对教材上提供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思考一下枚举的方法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优点,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学生在解决了“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如果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呢?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呢?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接着,可以继续提问:如果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2,多3,多4呢?引导学生发现:只要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2.例2。
编写意图
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 kn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n 个空抽屉(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实际上,如果设定 k=1,这类“抽屉问题”就变成了例1的形式。因此,这两类“抽屉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例1只是例2的一个特例。
教材提供了让学生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情境,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从而产生探究原因的愿望。学生仍然可以采用枚举的方法,把5分解成两个数,有(5,0),(4,1),(3,2)三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数不小于3。更具一般性的仍然是假设的方法,即先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利用有余数除法5÷2=2……1可以发现,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还剩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研究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后,教材又进一步提出“如果一共有7本书,9本书,情况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前面的方法进行类推,得出“7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4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5本书”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这几个“抽屉问题”的特点,寻找规律,使学生对这一类“抽屉原理”达到一般性的理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归纳出“要把a (a是奇数)本书放进2个抽屉,如果 a÷2=b ……1,那么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b+1)本书”的一般性结论。
教材第71页的“做一做”延续了第70页“做一做”的情境,在例2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把 “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建议
教学例2时,仍应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自行总结“抽屉原理”。例如,在解决“5本书放2个抽屉”的问题时,由于数据较小,学生用动手操作或分解数的方法仍有其直观、简单的特点,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由于枚举的方法毕竟受到数据大小的限制,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可以提问学生“125本书放进2个抽屉呢?”由于数据很大,用枚举法解决就相当繁琐了,就可以促使学生自觉采用更一般的方法,即假设法。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这个核心思路是用“有余数除法”这一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的,需要学生借助直观,逐步理解并掌握。
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本例中的三个具体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要把某一数量(奇数)的书放进2个抽屉,只要用这个数除以2,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数量比商多1的书。例如,要把125本书放进2个抽屉,125÷2=62……1,因此,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63本书。如果进一步一般化的话,就是:要把 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可以放(b+1)个物体。这一结论与前文提到的“把多于kn 个物体任意分放进 n个空抽屉(k 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学生完成“做一做”时,可以仿照例2,利用8÷3=2……2,可知总有一个鸽舍里至少有3只鸽子。
需要注意的是,例2中“某个抽屉至少有的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例2中除法算式的余数也正好是1,很容易让学生错误地理解成是商加“余数”,并迁移到“做一做”,想成至少有“2(商)+2(余数)”,把结论变成“至少有4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事实上,只要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抽屉原理”的推理过程,就能克服这种错误理解。
3.例3。
编写意图
本例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要从4个红球和4个蓝球中摸出2个同色的球,问最少需要摸出几个球。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联想到前两个例题中的“抽屉问题”。因为一共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抽屉”。这样,就可以把“摸球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假设最少要摸出a 个球, a÷2=1……b ,当b =1时, a就是最小的,此时 a=3。即至少要摸出3个球,才能保证有两个球是同色的。
教材通过三个学生的对话,指出了学生可以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反映了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例如,本例中的“4个红球和4个蓝球”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干扰。
接下来,教材引导学生把这个结论进一步推广,指出“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例如,球的颜色有三种,至少要摸出四个球,才能保证摸出的球里有两个同色。教材第72页的“做一做”中第2题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形。
“做一做”第1题也是“抽屉原理”的典型例子。其中“370名学生中一定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与例1中的“抽屉原理”是一类,“49名学生中一定有5人的出生月份相同”则与例2的类型相同。
教学建议
教学例3时,要先引导学生思考本例的问题与前面所讲的抽屉原理是否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要分放的东西是什么。但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缺乏思考的方向,很难找到切入点。此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猜测,再验证。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测“只摸2个球能否保证这2个球同色”,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种猜测,如这两个球正好是一红一蓝时就不能满足条件。再如,由于受到题目中“4个红球和4个蓝球”这个条件的干扰,许多学生会猜测要摸的球数只要比其中一种颜色的个数多1就可以了,即“至少要摸出5个球才能保证一定有2个是同色的”。为了验证这个猜测,学生会自觉地把“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根据5÷2=2……1,可以知道,摸出5个球时至少有3个球同色。因此,摸出5个球是没有必要的。
在学生猜测、验证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例如,在本例中,根据例1中的结论“只要分的物体个数比抽屉数多,就能保证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球”就能推断“要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球,分的物体个数至少比抽屉数多1”。现在,“抽屉数”就是“颜色数”,结论就变成了:“要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球,摸出的球的数量至少要比颜色种数多1。”因此,要从两种颜色的球中保证摸出两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3个球。应用此结论,就可以直接解决“做一做”第2题的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实际问题和“抽屉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如果学生在理解时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时,也可以引导他们这样思考:球的颜色一共有两种,如果只取两个球,会出现三种情况:两个红球、一个红球一个蓝球、两个蓝球。如果再取一个球,不管是红球还是蓝球,都能保证三个球中一定有两个同色的。
完成第72页的“做一做”第1题时,要引导学生把“生日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因为一年中最多有366天,如果把这366天看作366个抽屉,把370个学生放进366个抽屉,人数大于抽屉数,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人,即他们的生日是同一天。而一年中有12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作12个抽屉,把49个学生放进12个抽屉,49÷12=4……1,因此,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即4+1)个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4.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用扑克牌操作一下,看看实验结果是否和题目所描述的一致,再对其中的原因加以思考。我们可以用抽屉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一副扑克牌共54张,去掉2张王牌,只剩下方块、红桃、梅花、黑桃四种花色。我们把4种花色当作4个抽屉,把5张扑克牌放进4个抽屉中,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张扑克牌,即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
第2题,相当于把41环分到5个抽屉(代表5镖)中,根据41÷5=8……1,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9(即8+1)环。
第3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与例3的类型相同,只要想一共有3种颜色,至少拿出4根小棒就能保证一定有2根同色的小棒。
第4题,把两种颜色当作两个抽屉,把正方体6个面当作物体,要把6个面分配给两个抽屉,6÷2=3,至少有3个面要涂上相同的颜色。
『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中的总有和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
总有就是一定有的意思。至少就是不会少于的意思。
例如:10支圆珠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每个放3支还剩1支,所以总有1个文具盒里至少有4支圆珠笔。
10÷3=3(支)……1(支)
3+1=4(支)
一定有一个文具盒里不会少于4支圆珠笔的意思。
例如:6只猴子分桃,每次每只分1个,总有1只至少分到5个,至少有多少个桃子?
解析:6只猴子分桃,每次每只分1个,一定有1只不少于5个,说明其他5只都分到了4个。所以
(5-1)×6+1=25(个)
答:至少有25个桃。
(2)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扩展阅读
鸽巢问题又叫抽屉原理
构造抽屉的方法
运用抽屉原理的核心是分析清楚问题中,哪个是物件,哪个是抽屉。例如,属相是有12个,那么任意37个人中,至少有一个属相是不少于4个人。
这时将属相看成12个抽屉,则一个抽屉中有 37/12,即3余1,余数不考虑,而向上考虑取整数,所以这里是3+1=4个人,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前面的余数1和这里加上的1是不一样的[3]。
因此,在问题中,较多的一方就是物件,较少的一方就是抽屉,比如上述问题中的属相12个,就是对应抽屉,37个人就是对应物件,因为37相对12多。
『叁』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练习题、。。。。。
1.因为二月最多只有二十九天,30个学生里就有两个一定是同一天的生日。
2.会,应为60除以25等于2,余数为10,所以一定有人得到三件玩具。
3.七个学生。因为借阅两本书,就可以两本都是科普读物或故事书或连环画(三种可能性),或者一种书借一本(又是三种可能性)。总共就有6种可能性,第七个人就一定有重复了。
『肆』 四到六年级上下册所有得数学广角的规律,概念,原理,优化
鸡兔同笼,抽屉原理、分类、找规律、简单的排列组合、逻辑推理、排列组合、重叠问题、烙饼问题、田忌赛马、植树问题、数字编码、找次品。
『伍』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应用题,要算式!!
1题貌似有问题
2.这种问题一般都要对最极端的情况讨论:
第一次全摸一种颜色,第二次也全摸一种颜色,则第三次摸一只就能保证了
所以最少10+10+1=21只袜子
3.这个问题就是问你有多少种情况:
摸的第一颗球可以有2种情况:红白
摸的第二颗球也一样,第三颗也一样.
所以一共有2×2×2=8种情况
但其中有一半重复,所以8÷2=4
4×3+1=13人
4.(1).最坏的情况:先拿2张王,每一种花色的数量是(54-2)÷4=13张
所以2+13×3+1=42张
(2).先拿2张王,再任意拿一种花色从2到A一共13张,再拿一张一定有2张相等
2+13+1=16张
5.从最多的拿起:先拿3个红,再拿3个白,再拿3个黄,最后拿2个蓝,在任意拿一种颜色
3×3+2+1=12个
『陆』 一到六年级所有数学广角整理
一年级 上册 分类 下册找规律
二年级 上册 简单的排列组合 逻辑推理 下册 找规律
三年级 上册排列组合 下册 重叠问题
四年级上册 烙饼问题 田忌赛马 下册植树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字编码 下册 找次品
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 下册抽屉原理
望采纳
『柒』 人教版数学,三到六年级所有数学广角的公式和例题。
人教版 六年级下学期 5 数学广角
教科书内容请见如下插图中的图片:
好像只能插一张图?我在后面继续回答吧
『捌』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8*8*15=960立方厘米
5*5*3.14=78.5平方厘米
960/78.5大约=12厘米
(可能是的)
『玖』 一至六年级所学过的数学广角
一、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是中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记载于《孙子算经》之中。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常见题型。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通常是假设法比较简单易懂一点。
二、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的一般含义为:“如果每个抽屉代表一个集合,每一个苹果就可以代表一个元素,假如有n+1个元素放到n个集合中去,其中必定有一个集合里至少有两个元素。” 抽屉原理有时也被称为鸽巢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三、分类
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
四、找规律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五、简单的排列组合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六、逻辑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
七、重叠问题
日常生活或数学问题中,在把一些数据按照某个标准分类时,常常出现其中的一部分数据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类别,这样在计算总数时就会出现重复计算的情况,这类问题就叫做重叠问题,解答重叠问题常用方法是: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有重复包含的几个计数部分加起来,再从它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元素的个数,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不重复。这个原理叫做包含与排除原理,也叫容斥原理。
八、烙饼问题
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植树问题
为使其更直观,用图示法来说明。树用点来表示,植树的沿线用线来表示,这样就把植树问题转化为一条非封闭或封闭的线上的“点数”与相邻两点间的线的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十、找次品
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