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数学故事
1. 编一个关于分数的小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版猪八戒见了水蜜桃口水直流权。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行啊。”师傅说:“有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写下这个数字。”徒弟一听,哈哈大笑,这还不容易!提笔写了个“2”。师傅接着说:“要是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几个?再写下这个数。”孙悟空手快,顺手写了个“1”。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到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半个!”“半个!”
“半个该怎么写呢?”二位徒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2. 百分数的数学故事
在数学的天地里有这么几种数:百分数、分数、小数和整数。有一次,数学国王——百分数举行了一次数的比赛。百分数就化妆在尾巴后面加上了一个“%”,分数讲究帅气,在腰间系了一根皮带,小数爱漂亮,在身上点缀了些小玩意儿,整数则正规打扮,如同出席重大会议似的,他们都来参加比赛。
在路上,它们自信地想我一定不会输。不知不觉就到了比赛现场。
当主持人大声宣布比赛开始时,他们的心情也随着紧张起来。
主持人最先问分数:“你知道自己的伙伴3/8等于百分之几吗?”
分数想了想,说:“我不会用口算,只会笔算,所以不知道。”
主持人又问小数:“小数你知道自己的伙伴12.3等于百分之几吗?”
小数想了想对主持人说:“我不会耶!”
主持人最后问整数:“整数你知道自己的伙伴8化成百分数是几吗?”
整数快速地回答到:“百分之八百。”
大家都为整数送上热烈的鼓掌。百分数说:“这么草率,还要经过我的查证呢。不过他说的十分正确,所以整数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同学们,这里还有两个没有算出来呢,你会算吗?
3. 分数的小故事(急要)快好的加分
71分!98分。
凌又一次将自己锁在房里。她扑倒在床上,无力地将沉重的书包扔到了地上,手里那张“见血”的试卷已被捏得湿透,脚上的运动鞋还没有脱,但她已顾不得这些,她终于可以放下学校的担子,便轻声的呜咽起来。
她必须赶紧行动,妈妈已知道她回来,虽然她开屋门很轻,但她一路狂奔进房与关门的声音已经都可以让邻居感受到她的存在。她必须马上藏好那张试卷,并编一个合适的理由,最难的是让声音保持一个正常状态,因为她即使擦干了眼泪,她那哽咽的声音也瞒不过妈妈。
房门似乎很安全,上了锁,她还有时间准备。
正当她将试卷藏好放在衣桂【柜】夹层时,一声怒吼将她吓住:“小凌!给我开门!”她急忙过去开门,但她或许是太着急,或许是太害怕,一下子将夹层弄翻,扑天而来的东西把她一下子压倒。与此同时,妈妈也用钥匙捅开了房门,她刚冲进来,见里面一片狼籍,愤怒的烈火犹如又加了一壶柴油,又如蒸汽冲开了锅,煞不住的喷了出来:“你干什么?造反啊!”
凌根本站不起来,似乎是那张飘落下的试卷压的。
“你今天怎么搞的?数学才考71分,不想活了是吧!今天我在你张阿姨面前丢大人了!站在人家小宛如面前,我都想挖个地洞钻进去,人家多少?94分!一个天一个地!小时侯你差我不管你,怎么到小学5年级你还差!小时侯你玩得好的,人家杨杨,跟你同年级,在他学校全年级前10!熊伟,比你只大一年级,数学都学到了初二!会会,整天这培那培,都是她自己要报,现在她成绩好得很!你呢?我跟你跑东跑西,奔南奔北,整天,这不学那不学,到处玩,他们我就不跟你比了,但你也总不能连宛如都超不过吧,你活不活!下次再考成这样,你就直接跳楼吧!”发泄完怒气,妈妈便出去了。
凌一直趴在地上,痛苦地抽泣,刚才妈妈又一次深深地揭开了她的伤疤,并均匀【狠狠地】地撒下了一把盐。凌很懂事,她没有嫉【记】恨妈妈,因为她知道妈是在帮她,她爬了起来,收拾好夹层,拿起那张湿透的试卷,又一次坐回书桌,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期末考试超过宛如。
不知熬过了多少个痛苦的深夜,不知盼过了多少个快乐的一天,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期末考试的前夜,妈妈在最后鼓励凌。
在说完主要内容后,凌突然冒了一句“妈,暑假我想再见杨杨他们。”
“你疯了?这都6、7年没见面了,怎么突然冒这话。”妈妈的脸上充写满了困惑。
“我只是想见见他们。”凌低着头,慢慢吞吞地突出这几个字。
“那可不行,杨杨他们忙着了,什么这培那培,这赛那赛,多得要死!再说,你也没时间呀,暑假你要上英语、数学……”
凌抬起头,无奈地笑了笑,又低了下去。
成绩出来了,凌全班第2名,数学进步特别大,98分。而宛如仅全班20多名,不知是发挥失常还是什么的,只考了83分。
这天领完成绩单,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发现——妈妈笑容满面,拿着她的成绩单正和陪着苦笑的张阿姨交谈些什么
4. 关于分数加减法的小故事
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有小博士小兔聪聪,美丽的小猫美美,版可爱的小权狗拉拉,漂亮的小孔雀乖乖等许多小动物,他们都住在一个大家庭里。
有一天,小兔聪聪和小猫美美出去散步。在散步的途中,他们看见小狗拉拉在后花园种东西,于是,小兔聪聪和小猫美美走过去,问小狗拉拉:“拉拉,你在种什么呀?”小狗拉拉说:“我种的是花生。”小兔聪聪看着花生说了一个关于花生的问题:“1千克花生中约含蛋白质四分之一千克,脂肪二十五分之十二千克,碳水化合物二十分之三千克。请你们根据这段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小猫美美挺聪明的,马上说出了一个问题:“花生中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一共多少千克呢?”小狗拉拉也不落后,急忙回答:“二十五分之十二+二十分之三=百分之六十三(千克)”“太对了,你们真聪明啊!”小兔聪聪说。他们都开心的笑了。
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就住在这样一个温馨家庭中,一个数学家庭中!
5. 我要有关于分数的数学故事
1、蒲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2、高斯
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3、数学魔术家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
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4、胡和生
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间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
1960-1965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她把结果整理在与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
5、塞乐斯
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
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6. 关于分数的小故事
老人生前有十一匹马,他有三个儿子。老人死后立下遗嘱:将十一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得总数的四分之一,老三得总数的六分之一。分时不许杀马。这个故事的答案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邻居将自己的一匹马借给三兄弟,使之成为12匹马,然后按1/2,1/4,1/6的比例分配分得6、3、2匹马。余下的一匹马仍由那个邻居迁回
7. 有什么有关分数乘除法和数学家的小故事。【一定要短,因为是要写在手抄报上面的!】 急!!!!!!!!!
1、华罗庚解题
有一次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几,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过了好半天,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王老师用眼扫视全班时,大部分学生都低着头,恐怕被老师喊起来回答。
只有一个学生在桌上用笔紧张地算着。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果然举手要求回答了。他大声说:“是二十三。”王老师问:“大家说他回答的对不对?”
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同学们只是惊奇地看着站起来的那个学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华罗庚。王老师说:“他答对了。”接着老师告诉大家,这是我国古代算学经典之作的《孙子算经》里的一道名题。
2、高斯加法
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
老师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
3、投掷实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
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
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
4、干燥的子弹
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全班同学出了这样一道题:“有四个好朋友,他们相约到森林里打猎,一路上,他们都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可是偏偏天公不作美,半途中突然下起了雷阵雨,四人成了落汤鸡。
可等到雨一停,四人打猎的兴致并没有减少,于是他们检查了弹药枪支,发现一部分子弹已经无法使用,四人便把余下可用的干燥子弹平分了。
打猎时,四人每人都发射了6发子弹,天黑了四人便带着猎物回家,途中四人清点了子弹数,发现此时大家剩下的子弹数,恰好是平分子弹时一个人所得的子弹数,现请问干燥的子弹有多少发?”“老师,结果是32。”华罗庚马上站起来回答说。
5、华罗庚秒解难题
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 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
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8. 关于分数的数学故事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9. 中国分数方面杰出的数学家的故事
陈景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