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甘肃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甘肃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发布时间: 2021-07-21 16:12:18

㈠ 2013年甘肃省语文高考试卷,答阅读题时要求两题中任选一道作答,选做了第二道,忘记了涂第二道的那个框。

以下是甘肃省招办2013年发布的文件。仔细看第3条,估计你很难得分了。(想看原件联系我)

五、做选做题时,考生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1、注意模块的选择。考生在做选考题时,一定要根据试卷导语快速浏览模块,不要在没有学过的模块或者不熟悉的模块上浪费时间。
2、注意正确的填涂方式。2013年高考仍采取网上阅卷的形式,所以作答时要注意用网上阅卷的模式正确填涂,特别是选考题,要认真阅读试卷和答题卡上的提示导语,一定要“选什么题、涂什么题、答什么题”,避免“答非所选”或者交叉答题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3、注意选考题的评分办法。做选考题时,考生要注意评分原则,如果答错,就会按规定评分原则进行评分。评分原则(以三选一题示例):请从下面所给*、*、*三题中选定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

㈡ 看了今年甘肃高考语文的试题(全国2卷),对其中的二(5~7)题是百思不得其解,恳请高人指点迷津。

这三个小题都是要选择出与原文不一样的。首先看第5题,你说B选项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其实是不一样的。原文是这样的: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B选项是这样的: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关键是最后一句话,原文用的是“而”意境则是......。很显然这个“而”是用来转折的,等于“但是”的意思。那么原文的意思就是说任何艺术品都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但是这个艺术品是不一定具有意境。B选项用的是“因而”,就是表示因果关系。等于“所以”,那么B选项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所有艺术作品都是情景交融,创造意象,所以不是所有艺术品都有意境。很显然这样的推理是错误的。艺术品创造意象并不能推断出“所有艺术品都有意境”。所以B是错的。
第6题。答案是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原文只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个选项明显属于过度推断,原文只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就像陶渊明诗中描绘的那样,艺术就需要我们去寻找、发现、体验这种意味。整句话的主题都是我们,原文不能证明陶渊明“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所以这绝对是脱离了原文的。
第7题和第6题相似。答案是: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原文是怎么样的呢?原文是这样说的:“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原文的意思是“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生活中的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而且能够超越他们,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这句话根本没有说“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事件有两种意味。更不可能证明只有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美的。所以第7题的B选项完全可以说是属于无中生有类型的。
这类题目虽然看似有些难度,与原文很相似,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实很多你认为可以在原文中找到或者意思差不多的,正是出题者设计的考点。你在答题时一定要非常小心。尤其是今年的全国卷,题目都有些模糊度。
祝你成功。

㈢ 甘肃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比去年难还是简单

1、2015年甘肃省高考试卷与往年相比,难度有所降低,考生应该可以考出一个理想的高考成绩。高考分数线预计会有所提高。2、2015年高考各科答案已经陆续公布,考生可以到各大门户网站或当地的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目前网上有各种版本的高考试题和答案,有些不是官方公布的准确答案,有可能与标准答案有误差。考生要注意鉴别。3、2015年高考已经结束了,考生应该对照答案预估一下自己的高考分数,然后按照往年的高校录取分数选择欲填报的学校和专业,查询一下这些学校的录取原则。4、2015年高考成绩及各批次控制分数线预计在6月23日前后公布,考生要到当地官网公布的查询网站查询高考成绩和分数线。填报志愿工作在高考成绩公布后马上开始进行。具体填报志愿的时间教育考试院官网会通知。

㈣ 2011甘肃语文高考试题,2011甘肃语文高考试卷

今天晚上登录《兰州晨报》、《西部商报》的网站可以看到试题及答案。

㈤ 甘肃2012高考语文答案

1.答案B
解析:A、悚然C、牾D、辗。注意错误均排除
2.答案D
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三项均不符合语境。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3.答案C
解析:A“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
B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
4、答案C
解析:与句末关联紧密的应为3,排除D,以4或6开头均显突兀,排除A,B故选C
5、答案C
解析: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答案A
解析: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答案B
解析: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8.答案A
解析:冒:不顾、顶着
9.答案A
解析:只1.2.3为奋勇抗击金人,4为战果5为平乱6为战果
10.答案C
解析: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11.(1)答案: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
解析略
(2)答案: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
解析:略
12.(1)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解析:略
(2)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解析:略
13.(1)答案:假舟楫者,--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答案: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
(2)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答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4.答案:经历沧桑、时间冲刷(分析略)
15.(1)答案:当前的现实和文学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以前革命作家群那段历史已趋遗忘;(2)答案:感悟到文章与道义共存,想到革命的文学青年与鲁迅文章一起不朽
16.答案:文字利用的工具、写文章的人、写作对象(说明略)
17.答案:一波三折曲折行文最终感悟而解脱归于平静清澈
18.1、答案:由“客”可知不是戏曲界专业人士;2、答案: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3、答案:他还搜集了700余份上世纪的戏单。
19.答案:我们欣赏与评价音乐主要看它是否有“深度”
20.答案:略
21.答案:略

㈥ 2010年高考语文甘肃卷病句题答案解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C.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D.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

答案是A
B搭配不当,一般说“狠抓产品质量”;凝聚一方面指事物形态的变化,另一方面跟抽象的名词如“心血”;“内衣产量成为……一个著名品牌。”应删去“产量”

C.介词多余,删除“对于”;语序混乱指代不清,调整为“那些人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这”就变成指代这些人的行为了。

D.“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一是并列不当。 句式不一,介词误用---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修改为“书中的故事给我潜移默化的影响”

热点内容
校园群芳记第二部718节 发布:2025-09-06 03:13:28 浏览:193
物理实验室安卓版 发布:2025-09-06 02:53:07 浏览:529
课程与教学概论 发布:2025-09-06 01:18:43 浏览:437
老师用教鞭 发布:2025-09-06 01:01:58 浏览:219
英语折 发布:2025-09-06 00:22:22 浏览:383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9-05 23:42:37 浏览:800
班主任感人故事 发布:2025-09-05 23:40:38 浏览:531
幼儿园教师师德感想 发布:2025-09-05 23:21:19 浏览:762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汇报材料 发布:2025-09-05 23:10:33 浏览:117
烟圈教学 发布:2025-09-05 18:57:49 浏览: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