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区规则
❶ 学前班数学区角意义及目的
学前班数学区的目的是为了寓教于乐,让处在数字敏感期的孩子,对枯燥的数学感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
1、生活化,越贴近孩子生活,孩子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学完成质量也越高。
2、简单化,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限制,对很多事物的理解还局限在具象化阶段,越简单具体孩子越容易理解学习。
3、趣味化,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引导把握孩子的学习方向,尽量让游戏有趣巧妙,调动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可操作性,游戏尽量充分利用生活中实物、玩具等,隐含着丰富数学概念和属性,引导孩子通过主动观察、探索,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何秋光学前数学,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主题和游戏,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每个孩子都爱数学!
❷ 幼儿园数学区目标
认知目标
小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
2、学习按物体量(大小、长短)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排序
3、认识“1”和“许多”,并能正确区分
4、学习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两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5、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6、按数(5以内)取物
7、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能说出其名称
8、以自身为中心区分上下
9、认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并学会基本的运用
中班
1、认识10以内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学习顺数和倒数
2、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特征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即学习数量守恒
3、认识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
4、认识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
5、学习按粗细、高矮的差异进行6以内的物体的正逆排序
6、正确点数10以内物体
7、按物体某一特征分类
8、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9、学会比较粗细、厚薄、轻重等量的差异
10、学习不受图形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即学习图形守恒
11、初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简单关系
12、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前后
13、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前后
14、学习向上、下、前、后等指定方向运动
15、认识并学会运用“今天、明天、昨天”等时间概念
16、理解“=”和“≠”等符号
大班
1、学习10以内序数、单数、双数、相邻数等概念
2、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理解其包含、互换、互补关系
3、学习10以内加减计算,并体验加减互逆关系
4、理解“+”“-”“<”“>”“→”等符号的意义
5、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学习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6、学习按两个以上特征将物体分类
7、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了解序列排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
8、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
9、学习自然测量
10、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右、向左方向运动
11、学习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
12、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数学经验
情感与态度
小班
1、在数学活动中大胆回答问题
2、产生对数学幼儿的兴趣以及操作数学活动材料的兴趣
中班
1、在数学活动中能安静地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
2、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活动
3、主动、专注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大班
1、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2、在数学活动中能安静地蜻蜓教师和同伴的讲话
3、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选择数学活动
4、学习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调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操作技能目标
小班
1、听懂教师的要求,学习按游戏规则活动
2、学习用语言讲述同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拿取、摆放和操作活动材料
中班
1、学习听清楚教师的要求,按要求进行活动并检查自己的活动结果
2、学习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3、基本学会数学操作活动技能
大班
1、倾听清楚操作活动的规则,按规则进行活动并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能清楚的讲述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学习有条理地摆放、整理活动材料
❸ 幼儿园数学区是干嘛的
神马东东???
❹ 幼儿园如何创设数学区
幼儿园就不需要搞得这么麻烦了,小孩子还是让他们玩玩,创建他们的发散思维比较好。
❺ 幼儿园数学区域指导策略是什么意思
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
数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对于儿童来说,现实生活更是他们形成数学概念的源泉。现实生活对于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现实生活为儿童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儿童在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数学有关。例如,儿童都想玩拼图玩具,他们在选择玩具时就会考虑,一共有几个拼图玩具,有多少小朋友想玩,是玩具比人多,还是人比玩具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是幼儿就会自发的进行多少比较。再如两个儿童在分食品时,他们会自觉地考虑如何平分。
这些实际上正是一种隐含的数学学习活动。类似的事情,在儿童的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儿童常常在不自觉之中,就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二)现实生活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论
数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不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儿童就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为儿童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桥梁。举例来说,有些儿童不能理解加减运算的抽象意义,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只不过没有把这种“生活中的数学”和“学校里的数学‘联系起来。如果教师不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教育儿童,而是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借助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就完全能够使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如让儿童在游戏角中做商店买卖的游戏,甚至请家长带儿童到商店去购物,给儿童自己计算钱物的机会,可以使儿童认识到抽象的加减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帮助儿童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是一种逻辑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简单的“教”传递给儿童的,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来的。正如儿童的逻辑思维要通过儿童对自己的动作加以协调、反省和内化而获得一样,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儿童自己的活动: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协调自己的动作,同时也努力在头脑中协调它们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建构成儿童头脑中的数学概念。
儿童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儿童在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的同时,也锻炼了抽象的能力。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让儿童获得某种结果,而“教”给儿童很多知识,或者希望儿童能“记住”什么数学知识,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主动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得到发展,而必须依赖儿童自己的活动,也就是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
儿童的活动过程就是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和物(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和人(教师、同伴等)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的摆弄、操作学习资料的过程,也包括内在的思考和反思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断吸收、同化新的经验,同时不断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过程。
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在于给儿童一个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儿童交往,但必须是在儿童的水平上和他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儿童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
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强调让儿童自己建构数学概念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教学的作用。学前教学对于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❻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首先我们要知道幼稚园的小朋友们希望你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大姐姐,所以幼稚园的数学教育要尽量生动有趣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尽量使每个小朋友都热爱数学,享受数学。这样给他们以后上小学,上初中的数理化一系列的科目也能奠定很好的基础。 ①以基础知识为主:能让小朋友正确认识数字,读出发音,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②拓展生活中的数学:告诉小朋友们生活中也有数学(例:买菜时的价钱,逛商场时要付的费用) ③提高积极性:上完新课之后可以进行抢答,答对或者很活跃的小朋友可以得到小饼干什么的 ④就是请你采纳我的回答吧(*^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