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练闯考答案
A. 练闯考八年级语文下册(配人教)第二单元检测题,答案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忙碌 皓月 胆怯 凛冽 翡翠 铁蹄 雷霆 翱翔
2.用恰当的词语替换下列句子中划线的部分
睥睨 拖泥带水 蜿蜒游动 璀璨
3.默写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成功对于天才是一个中转站,对于能干的人是一次奖励,对于弱者是海市蜃楼。
成功对于能人是一次鼓励,对于常人是一份厚礼,对于失意者是一个遥远的梦。
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包袱,对于不求上进的人是祸害。
成功对于虚心的人是一块基石,对于失败者是一个梦想,对于骄傲者是一个陷阱。
成功对于上进的人是一帆轻舟,对于不满的人是一股动力,对于骄傲自满得人是一块停滞
雨 巴金(5—8)
5.体现了我在阳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时的喜悦心情!
6.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
7.雨模糊了我的眼睛,使我看不清眼前的现实之景,可是我的心里明亮了,于是我脚下的路走得更坚定了
8(1)在最黑暗专制的社会主义中,雨使我内心痛苦得以徘徊
(2)雨可以安慰我燃烧的激情,使我清醒地面对事实
(3)雨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垢,使我在茫然中看清前进的道路
陈谏议教子(9-12)
9.因:于是 遽:马上,赶紧 安:怎么,哪能 直:通“值”,价值
10翻译
彼马何以不见?
那匹马怎么不见了?
是移祸于人也!
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1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陈谏议知道自己的马是劣马,都已经被人买走了,他都叫人要回来,退还他的钱。
陈谏仪没有把祸害移给别人,就是赞美了他(陈谏仪)的长者风度。
12.你是否同意陈谏议的做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这是一种品德的表现,不为了自己利益去破坏人家的利益,有长者风度,要诚实忠厚,不能做祸害他人之事。.
B. 练闯考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页第十一题答案
这种题目一般都是有一定得答题范围,我这里先告诉你,你记住,以后遇到这种题目直接挑答案就行了。这种问题的答案一般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兴趣,揭示文章主旨,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引起读者思考 ,作为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
C. 八上语文练闯考13课阅读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13.苏州园林 1.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结构图解 3.主题解说 本文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形象深刻的介绍,从而显示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突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之情。 4.重点聚焦 师:作者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生甲: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生乙: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生丙: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5.写作借鉴 (1)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征。①作比较: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②举例子、打比方: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③分类别:池沼分两种: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模样。④摹状貌:“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相间”,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2)语言准确、严密。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中的“务必”“无论”“总是”表明设计者坚定的追求,起强调突出作用。表明用语准确,严密。又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的“大多”在范围上限制,概括一般现象,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6.知识链接 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说明的实用性很强,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但是,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简明平实的语言,人们称之为平实说明。平实说明就是对需要说明的事物做知识性表述,其目的是从知识的层面上给读者以教益。例如课文第一段,用数据说明苏州园林景点之多,用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使读者首先对苏州园林有一个整体印象。 生动说明就是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对需要说明的事物做详细解说。就表达方式而言,以说明为主,穿插描写和议论、抒情,以增强可读性。这篇课文大部分采用的是生动说明,例如“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是不讲究对称的”这一段文字,作者先用描写介绍园林的回廊布局方式,然后用议论分析这样布局的原理,使读者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 【译文】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感悟】苏州园林是效法自然的杰作。作为自然之子,我们要走进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为人、处事、学习和工作。 hè zhǎo zhēn 鉴 镂 榭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_____(标签标本标志)。 (2)谁如果要 ______(欣赏鉴赏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_______(完好美好完美)的图画。 (4)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________(赞扬赞颂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标本 鉴赏 完美 赞叹 3.填入下面这段话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A.,:。“”,B.,:。《》 C.。:,,。 D.。;。《》 A 4.(2014,淮安)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 近日,淮安市政府启动了运河文化长廊建设项目。①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淮安城市品位得以提升。这长廊北起清江大闸口,南至淮安医堂子巷,位于其中段的是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②建成后,游客可以从中领略世界运河文化的魅力无穷。 修改①: 修改②: 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语序不当,把“无穷”调到“魅力”之前,或去掉“无穷”。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 举例子 作比较 引用 打比方,作比较 6.(2014,雅安)下列句子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 ①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③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④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A.②③①④⑤B.②③④①⑤C.①④②③⑤D.②①④③⑤ D 7.(2014,南平)为打造绿色旅游城市,武夷山市实验中学开展征集武夷山旅游广告语的活动,请你从下面征集到的广告语中选择一则品析其妙处。 A.地球之绿肺,世界之氧吧。B.茶香飘万里,山水迎八方。 A.运用比喻(或对偶),突出了武夷山的绿色环保和清新空气。 B.运用夸张(或对偶、拟人),展现了武夷山丰富的茶资源和山青水秀的美景。(同时体现了武夷人笑迎八方客的热情。) 8.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的“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结合课文第4段的顺序把这还原。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②便有红鱼跳绿萍③石幢一夕桃花雨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冠江南 ④①③② (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话说苏州园林》的电视片,请结合所了解的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四字语),在其他三个角度中选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历史”:自然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 巧夺天工 文学 诗词沃土 旅游 登临胜地 (2014,云南)请阅读“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这部分内容,然后答题。 9.简要说明选文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总说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基本原则和实际效果,总的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引出下文的分说内容。 10.选文第②段除了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或追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11.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追求池沼布局的自然之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或: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2.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栽种方面: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草树木四季常青;修剪方面:不讲求整齐划一。(意思对即可) 13.下列加点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14.认真阅读选文第⑤自然段,说说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也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①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②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江南园林之美 刘妍静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有着玲珑剔透、格调雅致的江南园艺,从而被举世公认为世界艺术之瑰宝。 中国的江南园林大多是在城市中或近郊之处营造起来的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是他们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有着供人居住和休闲的功能。 江南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景物和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汇集了绘画、诗词、建筑艺术等诸多元素,讲究立意,注意意境,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尽管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建筑,厅堂的随意安排,结构上的不拘定式,亭榭廊房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的那种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色彩上的栗色、墨结等偏冷的色调讲究明丽与幽深,使得江南的园林有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可以说江南园林是“立体的画,形象的诗”。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园林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楼、阁的参差,廊房的宛转曲折,在物质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江南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园林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谈到园林的布局:“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截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这种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江南园林更是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注重诗画情趣,意境创造,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所以,在园林艺术中有“绘画乃造园之母”之说,如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充分体现了园林艺术的特征。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誉,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些园林占地面积不大,采用变幻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富于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园林有以景取胜、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这种建筑形态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创造。 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受文人画的影响,追求一种深远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的空间艺术形式给予我们现代生活极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最关注的居住环境,城市中的人造自然景观,这一切都是借助江南园林的空间艺术处理手法来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观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巧妙地相结合。 汲取古典园林之精华,创造设计出现代化的、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林空间已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所追求的方向。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的需要,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水平的实境,所以,园林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文明的需要,还要根据人们的审美要求、功能要求等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使之既有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又有强烈的现代生活气息。 15.在课文《苏州园林》中,作者认为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在本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呼应《苏州园林》中的这一观点? 厅堂的随意安排,结构上的不拘定式,亭榭廊房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的那种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 16.第四自然段画线句中的“这种造园艺术”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江南园林的布局特别注重整体关系。 17.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在园林艺术上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都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注重诗画情趣与意境创造,追求清新高雅的审美格调。 18.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形态,作者是怎么看待的? 作者认为这种建筑形态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创造。 19.苏州园林历史文化悠久,建筑风格独特,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推崇。同学们,在你的身边,一定也有许多名胜古迹,有的虽名不见经传,但同样吸引了当地的游客,你能用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处吗?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现在,我们站在黄果树瀑布前。黄果树瀑布是我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高68米,加上瀑上瀑6米,总高74米,宽81米,夏秋洪水暴涨,瀑布如黄河倒倾,峭壁震颤,谷底轰雷,十里开外,也能听到它的咆哮;由于水流的强大冲击力,溅起的水雾可弥漫数百米以上,使坐落在瀑布左侧崖顶上的寨子和街市常常被溅起的水雾所笼罩。游人谓之“银雨洒金街”。 ……数百年来,黄果树瀑布的雄姿一直为许多文人学者所惊叹。清代贵州著名书法家、“颐和园”三字的题额者严寅亮在“望水亭”题写的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更是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朋友们,希望我的讲解令大家满意,希望美的享受永留心间。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丘壑()池沼()斟酌()
jiàn( )赏 lòu()空 轩xiè()
D. 黄冈金牌之路 练闯考 八年级下册 语文答案
甚是儿子五日
E. 语文练闯考(配人教地区使用)八上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答案
第六单元 事理说明文
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注释:1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 2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孕(yu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4销声匿(ni)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只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5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6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里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禾,这里指稻秧。 7农谚:有关农业的谚语,使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8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9榆叶梅: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花粉红色,核果球形,红色。可供观赏。 10连翘(桥)(qia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入药。 11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
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第4自然段:从道理上说明
第5自然段:举北京物候记录为例说明
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十七 奇妙的克隆
注释:1选自《中学科技》1997年第4期。 2吴承恩(约1500-约1582):山阳(现在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著名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3蟾蜍(chanchu):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4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人,试验胚胎学家。 5今年:指1997年。
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克隆是什么(克隆的含义)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的实验)生物顺序
本节说明技术在不断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克隆技术大事记(由低等到高等)
种类/名称
年份
种类
鲫鱼
1979
鱼类
鲤鲫鱼
爪蛙
1960-1962
两栖类
黑斑蛙
1978
鼠
哺乳类
多利
1996
克隆绵羊“多利”
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克隆的利弊)
克隆技术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
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
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注释: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孟庆任译。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2鸟臀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腰带为四射型结构,与鸟类相似。多为植物食性或杂食性。 3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4铱: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制造科学仪器。 5潮汐:本意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6平流层:也称“平流圈”,对流层以上到离地面约50千米的大气层,大气多平流运动。 7核磁共振:原子核受射频场的刺激,发生磁能级间共振迁跃的现象。利用核磁共振方法,可以探测物质的微观结构。 8X光衍射:X光通过晶体时会产生衍射现象,由此可以检测晶体的内部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无处不在1提出问题(1-5)
2分析问题(6-14)
3解决问题(15)
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语言特色:a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b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c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 “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两文作比较: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原理)
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说明内容 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
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说明语言 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 生物入侵者
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注释:1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的生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2归咎(jiu):归罪 3藩(fan)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4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其互相呼叫,拉帮结伙。
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1 引出主题:生物入侵者
2-4 摆出现象:具体写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5 探究原因: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6-7 揭示态度:生物学界和生态学界不同的态度
8 采取措施:各国针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 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 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1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2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 你一定会听见的
注释:1选自《少年文艺》1996年第7期。 2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得本能反应。 3过滤:使流体通过滤纸或其他多孔材料,把所含的固体颗粒或有害成分分离出去。这里指选择的意思。
先写“无声”:如果这么小的声音都能听见,那么其他的声音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
飘啊飘,飘落在……小雪花满足而温柔的融化了(拟人手法,把雪花飘落的声音写得有诗情画意,十分生动形象)
本文行文亲切活泼,贴近生活,风趣,优美,形象
第1,2,3自然段:铺陈了几种富有诗情画意但又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
5,6,7自然段:列举了生活中习以为常并不被人注意的声音。
1-8 列举了生活中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各种声音
9-13 说明声音跟生活的关系,促使我们去聆听世界
14-20 建议我们做几个“声音游戏”,走入声音的世界,重新获得聆听的乐趣。
F. 2015年秋练闯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案
这样不好吧??
别等了
不会有结果的
利用这个时间自己应该做很多题了
独立完成作业是好习惯
祝你学习进步
G. 练闯考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枣核》答案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如何理解“她劈头就问我”中的“劈头”一词?
3.“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
4.“我留意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中“手栽”一词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感情?
5.“家庭事业都如意”句中的“如意”指什么?
6.“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到底“缺”是什么?
7.老友“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为什么还讲自己“没出息”?
8.朋友怀念家乡,具体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把它们找出来,并予以归类。
所想:①
②
③
所做:①
②
9.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游子的心境”。
1.朋友向我倾诉思乡之情。
2.“劈头”乃直接之意,同窗与“我”相别数十年,相见后没有客套寒暄,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其思乡之切。
3.花园布局具有家乡的地方色彩。
4.“手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寄托了其无限思乡之意,充分流露出友人的爱国情怀。
5.儿女长大成人,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
6.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因为虽然在国外生活优裕,事业如意,但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意近即可)
7.既是一种自嘲,又含有一种喜悦,表明国外虽好却难以弥补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身为炎黄子孙的老友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8.所想:①有地方特色的场所和建筑:厂甸、隆福寺、胡同②家乡的风俗习俗:过旧历年③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枣树;所做:①堆假山②种垂柳、养睡莲、植枣树。
9.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枣核阅读答案
H. 语文练闯考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试卷后面的作文题目(每个单元的)
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湖心泛月记 林纾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着白袷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为之记。
追问:
大哥,我要的是练闯考上的答案啊,你听不懂吗?我晕~
回答:
第几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