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传奇
科学的价值> <科学与方法> <科学与假设>,庞加莱科学三部曲。作者和希尔伯特算是最后两位全能数学家,号称数学家中的数学家,数学巨人。我没看完,文章哲学性较强,好像不容易读懂,据乌拉姆说,他第一次读的时候也是似懂非懂,值到以后他才慢慢完全理解文章思想。
<最后的沉思>,庞加莱。我还没看。
<库朗:一位数学家的双城记>,康斯坦丝-瑞德。库朗,希尔伯特学生,哥廷根数学学派最后一个掌门人(之前是F.克莱因和希尔伯特),因为二战去了美国,主持组建库朗应用数学研究所。<什么是数学(what is mathematics)>,库朗。只来得及看过一点,强烈推荐。<我的一生:马克思-玻恩自述>,马克思-玻恩。作者自传 ,出身哥廷根,希尔伯特学生,他是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诗魂数学家的沉思> <对称>,赫尔曼-外尔。我只看过一点,作者曾是希尔伯特助手。<数字情种:埃尔德什(Erdos)传>,保罗-霍夫曼。Erdos,数学奇才,好像是一生到处跑,到哪就找当地的数学合作发文章。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F.克莱因。买了书,不知何时有时间看。
『贰』 我国最出名的数学家有谁
一、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华罗庚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的中都作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后,发出"粱园随好,非久居之处"呼吁在国外的科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同时代在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 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出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 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二、中国著名数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沟通中西文化先行者)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著名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四、中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陈省身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 一位数学家说道“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也许是对他的最好评价!!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3: 3.苏步青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早年对对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做出了贡献,四、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 60 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 70 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五、中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六、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生活(19张)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七、中国著名数学家——丘成桐
陈省身的学生,因解决微分几何的许多重大难题而获得数学界菲尔奖。丘成桐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从此名声鹊起。他把微分方程应用于复变函数、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决了高维闵考夫斯基问题,证明了塞凡利猜想等。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终于使他成为菲尔兹奖得主。翌瓷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
八、中国著名数学——熊庆来
熊庆来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熊庆来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叁』 数学传奇读后感
《课堂上学不到的数学传奇》果真如书的名字一样,让我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了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过程、数学的原理,以及所谓的文科数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课外的数学知识。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原来发现数字,从概念变成抽象需要多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学的数学,是经过我们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精华。今天这样的成就,让π运用于数学、天文、物理……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曾经说过:π这个数渗透了整个数学。
如果我们也有前人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也能创造出像前人那样的辉煌。做错了一道题,就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哪里错了,不懂就问;在哪一方面不太擅长,就要深入研究。也许,经过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和积累,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数学的辉煌!
『肆』 张景中的《数学传奇》的读书笔记
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
『伍』 《课堂上听不到的数学传奇》内容简介
《课堂上听不到的数学传奇(初中版)》以现行中学理科教材里的重要知识单元为主线,讲述了科学发现过程中许多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并配以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本身的深厚魅力,提升科学素养,还能从一个侧面巩固其课堂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看、爱看、看了有益”。对于教师来说,这些素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深化教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书中的拓展性内容还可以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学习。
『陆』 数学家的故事
哦,知道了,所以你想说什么吗?这个鞋很简单的,我也会,而且这电灯泡发明的故事也许不是真的,你可以仔细看看他的过程
『柒』 课堂上听不到的数学传奇(初中版)读后感怎么写
《课堂上学不到的数学传奇》果真如书的名字一样,让我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了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过程、数学的原理,以及所谓的文科数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课外的数学知识。这些文字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原来发现数字,从概念变成抽象需要多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学的数学,是经过我们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精华。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无限不循环小数:π。在这本书中,也有关于π的详细介绍。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π的计算经历了三个时代:几何时代、分析时代、机械时代。这也是数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这句话中,从这一章中,我看到了前人前赴后继、知难而进的刻苦研究数学的精神,这种精神绝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无数数学家都为了π这个难题而做出了他们毕生的奉献,才得以让后人体会到π的深刻含义。从一开始的刘徽,到祖冲之,到阿尔••••••卡西,到鲁道夫•范•科伊伦……再到现在,我们能通过计算机去算出π小数部分的第二十亿位。这些如果不是前人为我们发现、创造、努力去研究数字背后的真意,我们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让π运用于数学、天文、物理……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曾经说过:π这个数渗透了整个数学。
如果我们也有前人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也能创造出像前人那样的辉煌。做错了一道题,就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哪里错了,不懂就问;在哪一方面不太擅长,就要深入研究。也许,经过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和积累,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数学的辉煌!
『捌』 课堂上听不到的数学传奇读后感怎么写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
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
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
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
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
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
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
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
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玖』 求 数学传奇的读后感
按遗嘱分马
笔者曾遇到过一些中小学生,还有几位学生家长,他们对一个古老数学故事的结局持异议,认为答案不符合题目原意,甚至有同学说这个故事是胡说八道。
到底这个数学故事合不合理?故事中的题目有没有解?应该怎样去解?
故事的题目叫做"遗嘱",是这样说的: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马。他在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
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遗嘱上写着:“我把十七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给幼子九分之一。不许流血,不许杀马。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愿!”
这三个兄弟迷惑不解。尽管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成绩都不错,可是他们还是不会用17除以2、用17除以3、用17除以9,又不让马流血。于是他们就去请教当地一位公认的智者。这位智者看了遗嘱以后说:“我借给你们一匹马,去按你们父亲的遗愿分吧!”
到这儿,这个故事就结束了。
不同意这种结果的同学的意见在于:遗嘱所说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都是相对于17匹马来说的,并不是对18匹马来说的,因而智者把自己的一匹马借给三兄弟再按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去分,不符合遗嘱原意。
笔者认为,这部分同学之所以不同意故事的结局,是由于对遗嘱的要求掌握得不够全面造成的。笔者要说明,智者的办法确实是个好办法。遗嘱没有错;智者的办法也不光是一个智力游戏,在数学上也是完全合理的。
为此,我们先指出一个事实,即:
1/2+1/3+1/9=17/18<1
这就是说:假设姑且不考虑老人关于不许流血、不许杀马的要求,硬把17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给三个兄弟,那么,并没有把17匹马全部分完,还剩下17匹马的1/18没有分。
于是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老人的遗嘱是只把17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给三个儿子吗?如果是,那么剩下的17/18匹给谁呢?
按遗嘱中关于把17匹马全部留给三个儿子的要求,剩下的这些马还应继续分给三兄弟,而且还应该给老大一半,给老二三分之一,给老三九分之一,而且任何有限次总也无法把17匹马全部分完。
仔细研究老人的遗嘱可以发现,老人的遗嘱实际上包含三点要求:第一,把17匹马全部都分给三个儿子;第二,每给老大一半,就要给老二三分之一、给老三九分之一,所以实际上是要按照1/2∶1/3∶1/9这样的比例进行分配,而不是只把17匹马的1/2,1/3,1/9分给三个儿子;第三,不许让马流血。
一个分配方案,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就是符合遗嘱要求的方案。
老人自己家有17匹马,加上智者借给的一匹,一共十八匹马。按18匹马的1/2, 1/3,1/9分给三个兄弟,三个兄弟所得的马的匹数当然符合1/2∶1/3∶1/9的比例(符合上述第二条要求),而三个兄弟分别得到的9匹、6匹和2匹之和,恰好是17匹(符合上述第一条要求),又没让马流血(符合上述第三条要求),所以智者的办法是完全符合老人遗嘱要求的。
不借用智者的一匹马也可以执行老人的遗嘱。为此,把1/2∶1/3∶1/9化简可得 9∶6∶2, 恰好有9+6+2=17。可见,分给长子9匹、次子6匹、幼子2匹,既恰好把17匹马全都分完,又符合1/2∶1/3∶1/9的比例,又没有让马流血,所以完全合乎老人遗嘱的要求。
还用一种不借用智者的一匹马也能执行老人遗嘱的办法:
假如先不考虑老人关于不许杀马的要求,而硬把17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分给三兄弟,完成第一次分配;第一次分配后剩下一部分马,再把剩下的这部分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分给三兄弟,完成第二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后还剩下一部分,再把剩下的这部分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分给三兄弟,完成第三次分配。照此办理,任何有限次分配总不能把17匹马全部分完。而无穷无尽地分下去,三个兄弟所分得的马各是一个无穷级数的和,或者说各是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的和。这三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首项分别是17/2, 17/3,17/9,公比都是1/18,按照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各项和公式可以算出,三兄弟每人分得的马分别为:9匹,6匹,2匹。
先进行分析和计算,不要认真地动刀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分配,等到算出了三兄弟每人经过无穷无尽、一次又一次的分配后所分别能够得到的马的总匹数后再统一一次性地分配,就既用不着杀马,又恰好把17匹马全部按老人的遗嘱所规定的比例分完,不拆不扣地执行了老人的遗嘱。
从上面几种解法来看,智者的办法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因而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十分巧妙的办法。
分马的故事,据说已经在全世界流传上千年之久了。在流传过程中有一些变化。例如,有一本书讲到这个故事时,讲的就是老人共有十九匹马,遗嘱要求分给长子二分之一,分给次子四分之一,分给幼子五分之一。处理办法也是从别人家借来一匹马,分完再还给人家。
张景中老师所著《数学传奇》一书指出,像上面这样改变一下数字的,一共可以有七种变化,就是说,这个故事可以有七种讲法。如果在每一种讲法中把马的总匹数记为n ,把三兄弟分得的比例记为1/X∶1/Y∶1/Z, 则可以列表如下:
讲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X 2 2 2 2 2 2 2
Y 3 3 3 3 4 4 4
Z 7 8 9 12 5 6 8
n 41 23 17 11 19 11 7
上述七种讲法都是关于可以用“借来一匹马,按规定的比例分配后恰好剩下一匹,再还回去”的办法来解的。按本节前面所述,这些讲法都是合理的。
笔者还听到过这样一种讲法:老人共有十七匹马,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说把一半给长子;长子取走后,把剩下的一半给次子;次子取走后把剩下的一半给幼子。 遗嘱也要求把十七匹马都分给三个儿子,而且不许杀马.
答案说:先从邻居家借来一匹马,变成18匹,老大取走一半(即9匹),还剩9匹。然后再从邻居家借来一匹马,变成10匹,老二取走一半(即5匹),还剩5匹。然后又从邻居家借来一匹马,变成6匹,老三取走一半(即3匹)。最后剩下3匹还给邻居。
这种讲法也很有趣,可是在笔者看来,这种讲法在数学上就不如上面列出的七种讲法那么合理了;虽然也把17匹马都分给了三个儿子,而且没有杀马,但是三次借马凑出三个二分之一,很难说是符合遗嘱要求的。因而这种讲法只能算是一个智力游戏,算不上真正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