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

发布时间: 2021-07-31 10:07:12

㈠ 高中语文课程中实词,虚词分别指什么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㈡ 关于高中语文实词虚词

买资料学习积累!或高三复习班老师发的语文总复习资料 很厚的一本书 这个最好!特别是自己另外买文言文 古诗词鉴赏的资料多做多背 现代字 词 成语 字的读音含义 语法等也非常重要 要不然语文每次考90-100分! 别人考130-145分!这些全靠积累积累再积累! 每2天写篇作文!多看优秀作文书看人家作文的段层次 结构 等!坚持1年 可以拿140分没问题
英语语法非常重要 语法背熟多做 能熟练运用语法 完形填空20分随便可以拿18分 选择题满分 阅读理解多做题(先读下面的题目要回答什么 再去读短文),每篇短文中的陌生单词记在笔记上 每天背 反复做做过的阅读理解 完形填空 阅读理解都以语法为基础!语法多做题!语法好的人英语每次考试都是148分!每天用英语写日记,在日记中多用经典的语法!这些经典的语法在英语作文范例中去找!每次英语考试都有答案的 关于作文的答案就是范例!
数学最简单!把书本上的每个知识要搞熟练 要的是在搞懂的基础上熟练 半懂只能150总分只能考60分 先把书本上的例子多看几遍 认为不懂问老师同学 搞懂了再做老师发的卷子 卷子一定要多做几遍 每个星期做2遍 遍数越多越熟练!熟练之后可以减为1个月做一遍 卷子做熟练之后才可以去做难题目 所有的难题目都是几个简单的知识点相加形成的 只是把条件弄的很隐蔽,你把题目做熟练了,一看题目就能把他发现出来! 把卷子做熟练了 难题就是简单题目了!重要的做记号,每次重做时优先做标记号的题目!
总结:基础知识熟练+多做题目=140-150分
物理化学和数学方法一模一样 :基础知识熟练+多做题目=110-120分
历史买本复习资料 !对比记忆,类似的事件按背景 时间 意义 作用 条件等等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比较记忆 ,死记硬背没用 给个题目让他比较2个时间不同点就想来想去的还搞忘记!政治有很多死记硬背的!哲学方面的重理解,黑体字理解了比背100遍都重要!
地理把书本的基础搞熟再练死记硬背煤矿 石油等分布点 各个气候带的特征等等!简单的很!

㈢ 高中语文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

㈣ 急求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


⑴副词 良乃入,具告沛公 《鸿门宴 》 “才,就”
使烛之武、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劝学》
⑵代词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它”

⑴兼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然后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
⑵代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⑶句末语气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⑷形容词词尾 盘盘焉 《阿房宫赋》

㈤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常用的120个实词及18个虚词的用法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120个文言实词汇总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十九、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二二、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三、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二四、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二五、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二六、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二七、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三十、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三一、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三二、何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三三、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三五、患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三八、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九、即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四○、既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四一、假
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 虚情假意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天假其年 弄虚作假

㈥ 高一语文实词虚词总结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 第一部分:(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 4、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柳毅传》 5、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逍遥》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7、兵: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逍遥》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⑤求,尔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16)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17)摄乎大国这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乃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且 ⑴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⑤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若 ⑴如果,假如。例: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⑵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细若蚊足。④仿佛若有光。⑤视其中,则干若败絮。⑥貌若甚戚者。⑦唐雌对曰:“否,非若是也。”⑧意色扬扬,若自矜诩。⑨形若土狗。⑩呆若木鸡。(1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12)若无罪而就死地。(13)若是其甚与?(14)其若是,孰有御之。 ⑶你(的),你们(的)。例:①若所市于人者。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何富贵也。④若为佣耕,何富贵。⑤若翁廉。(若你们)⑥若何为生我家?⑦若入前为寿。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⑨予我千金,吾生若。(若:你们)⑩若素名勇。 ⑷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㈦ 高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自称的谦词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凭证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㈧ 高中语文文言文要求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当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早晨)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13.方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14.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长)
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15.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
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16.质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17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
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18.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
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19.少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
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
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20.异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
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④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21.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22.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13.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24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
②曹刿请见 (召见) ,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25、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
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26.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②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ò,
③数罟不入湾池 (读cù,密)
27、发 ①百发百中 (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28.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兵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
②穷早黩武 (战争)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④草木皆兵 (兵士)
30.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
31.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3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3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4、望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35.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过秦论》
36、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37、亡 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没有)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好处)
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39、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既,已)
40·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失、丢失)
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41.度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读o,计算)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读6,揣度)
《鸿门宴》
42.如①万事如意 (顺、随)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往)
43.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举起)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
③孙叔敖举于海 (推举)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占领)
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杀尽)
44. 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告诉)
4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料想)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兰亭集序》
46.修 ①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②修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文中指寿命的长短)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47.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到达)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48.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招致)
49.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临风,迎着风)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50.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引申为轮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归去来兮辞》
51、行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52、引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拉开弓)
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端起)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来,引导)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称引,引用)
53.乘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乘车,坐上战车)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③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就着)
54、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55、之①子犯请击之 (他们,指秦军)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它,指知识和道理)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它,即弃掷的珍宝)

详细请见
http://633.com.cn/user1/rongchen986/archives/2006/3909.html
http://tljy.tle.cn/oblog/more.asp?name=xjiafu&id=839

㈨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 第一部分:(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 4、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柳毅传》 5、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逍遥》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7、兵: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伶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江浙之梅皆病。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滕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我世世为洴澼

㈩ 高中文言实词虚词解释列表

一、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词

1、实词(120个)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热点内容
如何调压 发布:2025-08-01 06:47:35 浏览:33
空翻教学 发布:2025-08-01 06:47:24 浏览:2
学年工作总结教师 发布:2025-08-01 06:21:08 浏览:625
南京饭店历史 发布:2025-08-01 05:23:56 浏览:28
月神校园女女 发布:2025-08-01 05:18:56 浏览:899
高血压能吃哪些食物 发布:2025-08-01 02:26:27 浏览:362
九年级英语知识点总结 发布:2025-08-01 01:21:37 浏览:641
美术学校取名 发布:2025-08-01 00:26:05 浏览:326
南京和教育 发布:2025-07-31 23:38:04 浏览:580
我与老师的一件事 发布:2025-07-31 22:01:55 浏览: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