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内容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语文教学中结论更要重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学科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语文课的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语文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语文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让语文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生成的过程。
㈡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语文素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语文素养的基抄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这样的内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和三维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最后,语文课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小阅读能小、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几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标》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个重要内涵,休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
㈢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有哪些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小学一年级分为上下两侧课程内容。
语文上册的内容目录为:
(3)语文课程内容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学习目标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㈣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包括哪些内容
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课程目标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㈤ 语文课程目标的内容
说到底就是教会你读,说,理解,运用咯
㈥ 大学语文课程讲什么内容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育统考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以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顺序和文学体裁分类,共十三章内容,分别由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唐宋诗、唐宋词、唐宋文、古代戏曲、古代小说、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现当代戏剧、现当代小说、汉语基础知识和写作构成。本课程统筹分七个模块进行讲解。 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最后通过课程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