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堂号
⑴ 一些语文问题
垛
垛 #ò
【释义】①堆得整整齐齐的堆:草垛|麦垛。②整齐地堆放:垛麦子|稻草垛得像小山。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垛 <名>
垛子;墙两侧或上头伸出的部分
垜,堂塾也。从土,朶声。门堂之塾有左右。左右各有南向北向两塾,今俗谓门两边伸出小墙曰垛头。――《说文》
又如:垛口;垛迭(建筑物突出的部分,指门两旁伸出的墙);垛楼(军官住的高楼)
设置箭靶的小土墙
罗灰修药灶,筑垛阅弓垜。――唐·元稹《江边四十韵》
又如:箭垛
垜垛 <名>
堆,成堆的东西
又如:柴火垛;麦垛
明代兵制名
垛 ǒ用泥土、砖石垒成的掩蔽物:城~。又见ò。
垛 ò
①整齐地堆放:将芦苇~起来。
②整齐地堆放好的堆:粮~。又见ǒ。
装潢
古代对装裱技艺的称谓。“潢”指用黄蘖汁染治纸料,再用这种纸料装裱书画,故名。“潢”的另一涵意来自《通雅·器用》:“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即‘表背’也。”《唐六典》中,装潢一词已出现:“崇文馆装潢匠五人,秘书省有装潢匠十人。”现代,装潢则引伸为商品装饰美化。
郗
郗姓
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子玄嚣,其后代有叫苏忿生的,周武王时官至司寇,负责诉讼事宜,有清正之声。苏忿生支庶子受封于郗姓(今河南沁阳县),其后人遂以封邑命姓,称为郗姓。
堂号
"文成堂":晋时有郗鉴,博览经籍,耕田吟诗,不愿接受朝廷征召。后来封安西大将军,迁车骑将军。皇帝临死托他辅佐幼主,他为了保卫新立的少帝,平了约峻之难,晋升太尉,封南昌县公,卒后谥文成。
历史名人
郗士美:唐代节度使。性聪敏,12岁时,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他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等人都赞为奇才。20岁任阳翟丞,累官工部、刑部尚书,后升昭义,忠武等军节度使。为官廉洁,尤重然诺。
⑵ 书法作品的堂号可以用家族的堂号(就是牌位里的堂号)吗
一般不用牌位里的堂号,书法作品的斋号,一般都是书房斋号,中国有识文风雅之士将其书斋所取名号,常常也成为书斋主人的代称。斋号名的形式,几乎全是偏正式结构,后半部分表示建筑式样,通常是一个字如亭、山房之类,前半部分内容,与文人自取别号相似。自由度很大,但也能撮合类同情况分项,有的还依傍景观,以居室书斋所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为题示,标榜主人的志趣。一些治学大家的斋号,往往也是后人识别其本人的别称。(激赏美育 编辑整理)
⑶ 各个姓氏堂号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章姓堂号是怎么写
这个你得咨询专业的人士让他们帮你起一个寓意好的
⑷ 郡望和堂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关系
一、由来:
1、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2、堂号:
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
二、联系:
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4)语文的堂号扩展阅读
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
不过,当今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⑸ 揭开堂号背后的深刻含义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⑹ 家谱中的堂号是什么意思,怎么来源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以地域命名堂号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⑺ “堂号”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同姓要有不一样的“堂号”
堂号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知道自己出自哪里,当一说到自己的堂号的时候,就能想起自己本族的来源,铭记祖先的恩德。在古代姓氏是有郡望、堂号等标识的。而且堂号的特征是训诫后人将组,鲜的事业发扬光大。彰显家族宗亲的特点以及弘扬祖先的一些丰功伟绩的。而同一个姓氏为了区分来源才会有不同的堂号。
具有姓氏特徽的堂号来源大多数都是有某种含义的典故。是可以重复出现这个姓氏的不同之族的。
⑻ 语文作业、帮忙
检举 (材料很多,自己吹呗,交代渊源、自己家族迁徙路途,,名人有哪些,自己是第几代人,使劲吹然后说自己要以此为奋斗目标什么的
马姓的起源说法之一
马【马姓起源1】古代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将军叫赵奢,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战功赫赫,而受朝廷封于马服那个地方享用地的物产,就是现今河北邯郸一带。赵奢受封后人们也称他马服君,他的子孙更是用马服当作姓,又后来省去了服字,世代姓马。马姓还有其他支系,如唐朝繁荣的西域丝绸之路一带,有西域的马姓人为繁荣丝绸之路作出贡献,有的后来定居中原。马姓先人还有如【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毛最良”。【马融】东汉著名哲学家,对古代经典研究非常之深,学生有千余人,他讲课时座在高堂,有女子奏乐,很有气派。 【马姓起源2】说起燕赵古都邯郸,有关马姓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汉族有马姓,回族有马姓,满族有马姓,朝鲜、土家、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有马姓,在全国马姓人口众多,但却同姓不同宗,汉族和回族、满族命姓的方式也不相同,天下一个马,由此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邯郸曾是赵国的首都,汉族马姓的起源和这座都城密不可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能征善战,由此引出了一段马姓由来的故事。 赵奢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他的武功也是盖世的,他因为和齐国、秦国交锋都取得巨大胜利,因此,他被评为战国七雄八大名将之一,赵惠文王就把赵城,就是邯郸这个地方的西北五十里地方有个叫马服山,就把这个地方就赐封给赵奢了,因此,赵奢就叫马服君,马服君的后人呢,就把邯郸赵国的贵族都迁到了咸阳,而且封马服兴为宗使,马服兴认为马是岳之首,于是就把服字去掉了,就改姓马了,所以,中国汉族的马姓是从赵姓里分衍出来的。 马姓曾经名人辈出,汉族、回族、满族中都曾涌现出了知名人士,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汉显帝皇后等。而回族马姓早在元代就已名垂青史,回族马姓最著名的人士是明代的郑和,他原名叫【马和】,明永乐二年赐为郑姓,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史记载的航海家。 【马姓起源3】出自嬴姓,其始祖为赵奢,马姓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百家姓里在宋代马姓是44位,到现在统计是第十九位,不是说回族马姓大发展了,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回族还有其它几个民族,满族都有马姓,都包括进来,多了,原来回族吧,回族和满族都是译姓过来的,音译过来的,满族是马佳氏过来的,回族呢是穆罕默德,汉译就是马哈木,元代、明代、清代都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由少数民族姓氏,简译成马,所以,中华民族的马姓包括了很多的姓氏。邯郸西郊,这里是汉族马姓的发源地马服山。马融的时候,就给他赐封为扶风茂陵,当时是重合侯,所以他又举家从咸阳迁到扶风茂陵,所以天下马都认为茂陵是自己的发源地,实际上这个地方马姓不多了,因为都进入关东了,都迁到关东去了。昔日人丁兴旺的马服山,如今早已风光不在。 赵国之所以没有统一了天下,按说它的经济财力,它在战国七雄,它也是很富有的,因为邯郸这个地方,当时中国排五大都之一,而且又是商贾云集的地方,经济是很雄厚的,那它丧国是不是也跟这马服君有点关系,这个当时,长平40万大军被坑杀,好像是赵奢的儿子赵括,那他应该叫马服括,赵括当时把赵国的40万被人家坑杀了,还有一个典故叫,纸上谈兵。 在我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在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 满的马姓也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马姓的起源说法之二
1、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大业之子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赐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传至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称为赵氏。后建立赵国。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迁徙分布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马服君十三传后裔驷(此时不可能传到十三世,距前222年只有16-27年)随西汉的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入关,驷入关后由回族归属汉族。驷的马氏一族先定居于咸阳,其嗣后迁居开封汴梁,一族宗支浙江临安府。
宋初(公元1127年至1130年),奉政大夫直北马公随宋高宗赵构由浙江临安南渡入粤,定居古冈(即今新会市会城镇北门)。马直北公一门箕裘,五代大夫(始世祖奉政大夫直北公、二世祖朝议大夫持国公、三世祖朝议大夫唏骥公、四世祖朝奉大夫宜祖公、五世祖司刑大夫良弼公),三世太守(二世祖容州府持国公、三世祖雷州府唏骥公、四世祖英德府宜祖公),父子乡贤(二世祖郡邑乡贤持国公、三世祖广州府新会县二学乡贤唏骥公)。直北马公宗传八代后,其裔孙已遍及新会的会城和东亭、江门市的潮莲和高沙及麻园、台山的白沙和横山、番禺的谢村和植村、从化的马村、萝岗的枫园下、四会的高要、顺德的水藤、广州市的河南、中山的古镇等地,尔后各房马氏子孙又分居于汕头、潮洲、阳江、高鹤、吴川、广西、海南等地。直北马公实为我岭南马氏开族第一人。又因直北马公名门望族,朝庭二封金紫(二世祖持国公与三世祖唏骥公受封),故直北马公祖居地称为金紫街(今新会市会城镇人民大会堂前)。现岭南各地马氏及海外马氏聚居地立堂朝拜先祖用“金紫堂”这一名称就是这个缘故。
从岭南马氏始祖直北公宗传八代至台山马氏的直系血缘是:始世祖直北、二世祖持国、三世祖唏骥、四世祖绍龙、五世祖良弼、六世祖行逊,七世祖循善传八世祖康平至九世祖尧佐和君佐及帝佐(居横山濠冲)。八世祖康定生三子,由新会麻园下朗迁居横山宗支,因此时此地生活环境恶劣,加上宋末元初的兵乱骚挠,康定后裔大部份迁居潮州、汕头和新会。
八世祖康平无子,由其堂兄康成次子湍(名为田波)承继。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10年左右),康平与继子田波由新会麻园迁居白沙马洞。田波公羡慕马洞村落洞山秀拔,石门振朝,因而积休垂兴,大振宗传。九世祖田波公生六子,长子渔隐、次子樵隐、三子耕隐、四子牧隐、五子炼隐、六子植隐,族内堪称其为有功不祧之祖。
于1995年、1997年两次与几位马氏宗长对居住在台山的马氏分居和人口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台山马氏宗支分居比较集中的有白沙镇、三台镇、四九镇、横山镇、汶村镇等。台山马氏现已宗传32代,据调查,常驻市内人口近5万人。旅外宗亲及分居在市外国内的新会、恩平、高州、吴川、阳江、鹤山等地的宗亲,据不完全统计,在8万人以上。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三、历史名人
马 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为马氏家族史上第一位很有学问的人,经学家、文学家,对古代经典研究非常之深,学生有千余人,他讲课时座在高堂,有女子奏乐,很有气派。一生注群经外,兼注《老子》、《淮南子》。
马 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毛最良。”
马 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光平东北)人,东汉名将。建武十七年(41年)被任为伏波将军,后历任太守,发展了相马法。年六十余仍征战沙场。尝谓宾客曰:“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著有《铜马相法》等。
马 武:南阳湖阳(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将,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归刘秀,被封为扬虚侯。
马 腾:右扶风茂陵人(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初为凉州刺史司马,曾与韩遂割据凉州,后被曹操所杀。
马 超:字孟起,马腾之子,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三国名将,出身于凉州豪强家族。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关陇,超据潼关拒守,操用离间计,使超与韩遂相互猜疑,一举击败之。超率羌胡退出关中,转战陇上,杀凉州刺史,并其众,自称征西将军,督凉州军事。不久,原刺史故吏杨阜起兵,杀其妻子,超遂奔汉中依张鲁,不得志。建安十九年归刘备,助备击破刘璋于成都。诸葛亮称他文武全才,勇猛过人。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官至骠骑将军,领凉州牧。次年卒。
马 谡:字幼常(190-228),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初从刘备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深得诸葛亮器重,而刘备临终对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亮不以为然,以谡为参军。蜀汉建兴六年(228年),亮出军祁山,不理众人反对,以谡为先锋。谡违反亮之法度,结果在街亭为魏将张颌所败,士卒离散。亮进退无据,引军还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亮下谡于狱中,按律处死。亮为之流涕。
马 钧: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人,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而闻名,曾制造翻车,指南车等,其所用机械原理比国外早七、八百年。
马 周:博州茌平(今属山东省)人,唐代大臣,被唐太宗赏识,任监察御史,主张少兴徭赋,反对实行世封制,成为当时有名的政治家。
马 殷:许州鄢陵人(今属河南省),五代时楚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马 钰:宋代进士。传说,大定年间他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顺化真人。
马 远: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人,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与夏圭、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与夏圭并称“马夏”。
马 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画家,曾官至抚州巡府。擅画山水,兼工书法,能诗。
马 注: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回族,对佛学和伊斯兰教义颇有研究,著有《臣权》、《樗樵》、《清真指南》。
马 欢: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参加郑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译,著有《瀛涯胜览》。
马 荃:清女画家,字江香,江苏省常熟人,马逸妹,龚克和妻。工花卉,设色妍雅,恣态静逸,有浓丽冷艳之韵而无媚俗之风骚。夫亦工书画,夫妇形影不离,同游京师,以绘事自给殊怡然。后夫亡归里,仍事书画,艺名日高,四方以缣素兼金前往求画者益众,好画者亦皆来求授指法。传世作品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作《花卉图》轴,图录于《神州国光集》;雍正十二年(1734年)作《观音像》轴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乾隆元年(1736年)作《春花争艳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九年(1744年)作《桃花飞燕图》轴由周怀民先生收藏;二十年(1755年)作《花鸟图》轴藏常熟市博物馆;《花鸟草虫图册》十页,藏南京市博物馆。从艺活动约于康熙、乾隆年间。
马 可:当代作曲家,音乐学家。江苏徐州人 。生于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于北京 。1937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并参加救亡运动,从事音乐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演剧三队 , 任歌咏指挥同时从事音乐创作。1939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工作。创作了秧歌剧《夫妻识字》、歌曲《 南泥湾 》、《 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参加歌剧《白毛女》创作 ,是主要作曲者。解放战争时期,随鲁艺在东北从事音乐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研究院音乐研究室、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及《人民音乐》编辑部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小二黑结婚》、评剧《志愿军未婚妻》、歌曲《伽琴你有多少弦》等,并撰写了许多音乐研究文章。他对中国新歌剧的创造和发展、戏曲音乐的研究和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师皇:黄帝时代著名兽医,善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
马皇后: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后。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宫,永平三年(60年)被立为皇后。终明帝一朝,不以自家私事干预朝政,也不提拔自己家的亲戚。章帝即位后为太后,多次拒绝章帝赐封马氏兄弟。后马防平叛有功,章帝封马防、马廖、马光三兄弟为列侯,马太后认为即使他们因军功受封,也不合先帝制度,马氏兄弟只得“受封爵而退位归第”。
马瑞临:今江西省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一生博览群书,历二十年著成《文献通考》,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马致远: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丽高雅,意境高远。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散曲和杂剧,以描写王昭君的《汉宫秋》为其代表作。
马皇后:名秀英(1332-1382),朱元璋妻,朱称帝时封后,生于宿州市北70里闵子乡新丰里。其父因仗义杀人携女逃往定远,将女儿托付给郭子兴。郭子兴夫妇遂把她收为义女,授以史书,教以女红。马氏长得虽不漂亮,但端庄温柔,老成干练,再加上善解人意,知诗书,精女工,所以博得养父母的欢心和乡亲们的称赞。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率数千人响应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占据了濠州(今凤阳)。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有勇有谋,连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青睐,便将义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
马建忠:浙江省丹徒人,清末语言学家,曾赴国外留学,精通多国语言,著有《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马叙伦:浙江省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后参加革命,历任人大常委,政协、民盟副主席,民促主席等。
马君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诗人。原名道凝,改名和,号君武。桂林人。幼苦学,及长入广西体用学堂。1900年赴新加坡见康有为,衔命回广西策应唐才常起义。1901年自费赴日本读书,为广西第一个留学生。初与梁启超办《新民从报》,旋追随孙中山革命。曾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1928年回广西创办广西大学,任校长。1932年兼任两广硫酸厂厂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最高国防会议参议及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复任广西大学校长,次年病逝于任上。生平译著甚丰,主要有:《物种起源》、《达尔文》、《民约论》、《弥勒约翰之说》、《赋税论》、《唯心派钜子黑智儿之学说》、《代数学》、《矿物学》等书。
马寅初:浙江省嵊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历任几大名校校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马连良:当代京剧演员,工老生。字温如(1901-1966 ),北京人,回族。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受业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10岁登台,演出《定军山》、《打棍出箱》等剧。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习,并吸收余(叔岩)派艺术之长,经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光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郏 县:秦置县,今河南省郏县。三国时期改为龙山县,隋文帝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郡,历经唐、宋、元,元末复置郏县归汝州郡。
荏平县:今属山东省荏平县。
临安郡:今属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绛。春秋属晋,战国属魏,汉为临汾县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州治从玉壁迁置今县址,后改称绛郡,附郭正平县。唐代改郡为州。明洪武初处正平县废入绛州。民国初改称新绛县,今因之。
2、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志诚堂”、“聚未堂”、“忠孝堂”、“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马姓在少数民族中为大姓,且在汉族人口中也属前列之姓。据有关资料统计,马姓在全国回族中属十三大姓之一,在汉族人口中为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
2、马姓多位于西北地区,历史上所出名人较多,遍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
3、各支马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河北青县马姓一支字行为:“有志名克立,维汝受国荣,之文允宝镇,世锡庆元宏。”虞东干渡马姓祖制排行字行为:“观德知仁孝,修身化世风,惟思豪杰士,冀冠圣贤中,经济治君国,诗书善厥躬,鹏飞由祖福,燕翼乃宗功,教守成名训,家传尚质衷,登瀛怀睿智,显达式英雄,宜法攀龙嗣,求多起凤冲,宽和端本道,庄敬令闻崇,恩泽深先代,荣封勉尔忠,品量钦景哲,光耀望元通。”
回答者: 拎壶虾 - 二级 2010-3-2 18:40
检举 可爱的一中,我悲哀的飘过。。。。。。。
回答者: xz3151112 - 二级 2010-3-6 11:30
检举 、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1] “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⑼ 古人如何取“堂号”的,为何根据“堂号”就能得知姓氏
古代的名门望族多有自己的堂号,布衣百姓在称呼这一家族时,也常用“某某堂”来代替。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堂号有凝聚家族力量、训诫子弟不忘家族之志的作用。
现在,堂号已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属,许多人家在营造新居时,也喜欢立一个匾额,上书自家的堂号。
例如:四知堂,内行人一看便知,这是一户姓杨的人家。
为了避免“没文化”的嫌疑,知晓一些有名的堂号是十分必要的。
堂号发展到今天,已有与个人斋号融合的趋势。
风雅之士都喜欢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雅号,来表明志趣。著名的古文学家唐兰先生曾言“甲骨四堂”,其中就有王国维先生的观堂与郭沫若先生的鼎堂。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张大千先生的大风堂,亦被世人所熟知。取一个风雅的堂号,也能表现出房主人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