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数学
① 高中高三数学题
x^3=2x
x(x^2-2)=0
x=0或±√2
由对称性仅考虑x>=0时面积
积分
∫[0,√2](2x-x^3)dx
=∫[0,√2]d(x^2-x^4/4)
=2-1-0
=1
则所求面积2*1=2
选C
② 高中数学高三数学题
LZ您好
这4题是CCBB
1,C
这个直接将0与-3代入,结果发现-3不满足N,0二者都满足
所以不包含-3但包含0的C正确。
认真解的话那就是x²-x-6<0,(x-3)(x+2)<0
所以N是(-2,3)
(-4,2)∩(-2,3)=(-2,2),所以C正确
2C
lz-il的几何意义是z到代表i的点的距离
也就是(x,y)到(0,1)的距离是1
这是一个圆,写出圆标准方程即是
x²+(y-1)²=1,所以C正确
3B
log2(0.2)<0
2^0.2>1
0.2^0.3 ∈(0,1)
所以三者关系是a<c<b
4B
根据题意,设头顶为A,咽喉为B,脖子下端为C,肚脐为D,腿根为E,足底为F
则ABCDEF共线且满足
AD:DF=AB:BD=0.618
同时AC=26,EF=105
设AB=x,BC=26-x,CD=y,DE=z,EF=105
那么
(26+y)/(z+105)=x/(26-x+y)=0.618
这是一个不定方程
注意到
z=42.07+1.618y-105
z=1.618y-62.93>0,得y>38.89
1.618x=26-x+y
x=9.93+0.382y<26,得y<42.06
体长a=26+y+z+105=26+y+1.618y-62.93+105
a=68.07+2.618y (38.89,42.06)
169.88<a<178.21
ABCD中,只有B175在此区间内,所以B正确。
③ 高中数学,高三
【答案】C
【解析】
本题,适合应用参数方程,
椭圆的参数方程为
x=2cost,y=√7·sint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d=|3x-2y-16|/√(3²+2²)
=|6cost-2√7·sint-16|/√13
=|8cos(t+φ)-16|/√13
【tanφ=√7/3】
∵-1≤cos(t+φ)≤1
∴-24≤8cos(t+φ)-16≤-8
∴8≤|8cos(t+φ)-16|≤24
所以,最大值为24/√13
④ 现在的高中数学都是怎么划分高一,高二,高三的
一般都不是按照高中年级进行划分的,都是按照课程的进度进行安排的。内
有很多的高容中为了学生的学习,都是会要求学生在高一高二期间在一个班级学习,不进行换班。同时授课的老师也是不更换的。
在一个学期中的教学任务会按照学期课时来安排课程,高中数学课本知识的学习也都是通过课程来完成的。所以都是按照规矩来设定的,一般在高中一年级期间会完成两本书的学习。但是在高二会考之前会完成参与会考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还会有一些选修课本的学习。如果学习课时比较少,那么就会抓紧授课进度来完成课本内容。
高三一般很少安排新课程的学习,如果是还有为学习的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课程的。高三主要适是为了复习高考所需要的知识。会进行好几轮的复习工作。
⑤ 求高中理科数学所有(高一至高三)公式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其中k∈Z)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ta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tanβ
2tan(α/2)
sinα=——————
1+tan2(α/2)
1-tan2(α/2)
cosα=——————
1+tan2(α/2)
2tan(α/2)
tanα=——————
1-tan2(α/2)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2tanα
tan2α=—————
1-tan2α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3tanα-tan3α
tan3α=——————
1-3tan2α
α+β α-β
sinα+sinβ=2sin———•cos———
2 2
α+β α-β
sinα-sinβ=2cos———•sin———
2 2
α+β α-β
cosα+cosβ=2cos———•cos———
2 2
α+β α-β
cosα-cosβ=-2sin———•sin———
2 2 1
sinα •cosβ=-[sin(α+β)+sin(α-β)]
2
1
cosα •sinβ=-[sin(α+β)-sin(α-β)]
2
1
cosα •cosβ=-[cos(α+β)+cos(α-β)]
2
1
sinα •sinβ=— -[cos(α+β)-cos(α-β)]
2
化asinα ±bcosα为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的形式(辅助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
集合、函数
集合 简单逻辑
任一x∈A x∈B,记作A B
A B,B A A=B
A B={x|x∈A,且x∈B}
A B={x|x∈A,或x∈B}
⑥ 高三怎么学好数学
可以从这4个方面,主要有笔记别丢了“西瓜”、参考书选择、应考时要舍得放弃、自己需要总结。
1、笔记别丢了“西瓜”
高考数学试卷中大部分的题目都是基础题,只要把这些基础题做好,分数便不会低了。要想做好基础题,平时上课时的听课效率便显得格外重要。
一般教高三的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上课时的内容可谓是精华,认真听讲45分钟要比自己在家复习两个小时还要有效。听课时可以适当地做些笔记,但前提是不影响听课的效果。有些同学光顾着抄笔记却忽略了老师解题的思路,这样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反而有些得不偿失。
4、自己需要总结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凡是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初中教师基本上已给学生反复训练,学生基本上不需自学。
但高中的知识面广,知识要全部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自己的反思总结,将会使学生失去一类型习题的解法。
(6)高中高三数学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要保证1—2天做一套试卷来保持状态。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做题发现并解决自己已有的问题,总结出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并且熟练掌握。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
⑦ 高中高三数学
A到底是左焦点还是左端点?你的图怎么和题不一样...
看错了,不好意思哦...
我做的可能比较复杂,结果不知道对不对...但是,希望思路可以对你有帮助~~
1.
做MB垂直于l,交l于B,l与x轴交于C
a=6,b=2根号5
所以c=4,e=2/3
由于AM=MN,故MB=AC/2
e=MF/MB=2MF/AC
AC=AO+OC=a+a^2/c=6+9=15 代入上式
MF=5
椭圆过右焦点的半径r=a-ex
MF=6-2x/3=5
x=3/2 代入椭圆方程得
y=5分之2倍根号3
点M坐标为(3/2,5根号3/2)
A坐标为(-6,0)
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
AM=5根号3
AF=a+c=6+4=10
AM^2+MF^2=75+25=100=AF^2
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AM⊥MF
2.
设M(x,y)
则AN方程为y=kx+6k
N的横坐标为9,代入直线方程得15k
故N(9,15k)
过三点的圆的圆心,应该在AF的垂直平分线和FN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上
AF的垂直平分线易知为x=-1 [0]
下面求FN的垂直平分线
F(4,0),N(9,15k)
则其中点D横坐标为13/2,直线FN方程为
y=3kx-12k
将13/2代入直线得D的坐标,为(13/2,15k/2)
由点D的坐标和垂直平分线的斜率(与FN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得-1/3k)可以求出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
y=-x/3k+15k/2+13/6k [1]
[0]代入[1]可得圆心O的坐标
O(-1,5/2k+15k/2)
已知A(-6,0)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
半径r^2=AO=25+(5/2k+15k/2)^2
可以得出圆的方程
(x+1)^2+[y-(5/2k+15k/2)]^2=25+(5/2k+15k/2)^2
当x=0时方程变为
y^2-(5/k+15k)y-24=0
设P,Q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
y1+y2=5/k+15k
y1*y2=-24
P,Q一定为一正一负,所以
PQ=y1-y2=根号[(y1+y2)^2-4y1y2]
=根号[(5/k+15k)^2+96] [2]
求PQ最小值就是求5/k+15k的最小值
5/k*15k=3为一个定值
当两个数相乘为一个定值,两数相等时,两数和最小,这个是我高中的老师说的,你记住就好
故5/k=15k
k=根号3/3,代入[2]
可得PQ(min)=6根号11
⑧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 高一高二高三 分别学些什么
根据提问者的叙述我判断你说得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也就是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现行教材。
该教材高一第一册和高二第二册都分为上下两册,分别供上下两个学期使用;其中第二册下分为A、B两个版本。高一、高二的教材均为必修,不分文理,高考、会考均考,第二册下学生可选择学习A或者B(事实上是由学校或者地区教育部门自行决定)。A、B两个版本的区别在于A是用传统几何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而B除了传统几何方法外更侧重于空间向量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高考中空间向量不单独考,高考立体几何题有两个答案分别用空间向量和传统几何方法,空间向量的方法往往更为简便易学。有的学校规定文科学A版,理科学B版,这是自行规定并不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无论A版还是B版文理均可选用,但B更简便而且掌握了B的内容自然能够掌握A的方法,反之则不然。
高三教材为选修教材,高考考选修内容但是会考不考。高三选修教材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选修Ⅰ供文科使用,选修Ⅱ供理科使用。
颜良文丑的回答基本正确,我来补充一下:高三文科选修Ⅰ目录如下:
第一章 统计
1.1 抽样方法
1.2 总体分布的估计
1.3 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
实习作业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实际问题
第二章 导数
2.1 导数的背景
2.2 导数的概念
2.3 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2.4 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2.5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6 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研究性学习课题:杨辉三角
理科用的选修Ⅱ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章 概率与统计
一 随机变量
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二 统计
1.3 抽样方法
1.4 总体分布的估计
阅读材料 累积频率分布
1.5 正态分布
1.6 线性回归
阅读材料 回归直线方程的推导
实习作业 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实际问题
第二章 极限
一 数学归纳法
2.1 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
阅读材料 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
研究性学习课题:杨辉三角
二 极限
2.2 数列的极限
2.3 函数的极限
2.4 极限的四则运算
阅读材料 无穷等比数列的和
2.5 函数的连续性
第三章 导数
一 导数
3.1 导数的概念
3.2 几中常见函数的导数
阅读材料 变化率举例
3.3 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3.4 复合函数的导数
3.5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导数
阅读材料 近似计算
二 导数的应用
3.6 函数的单调性
3.7 函数的极值
3.8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9 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第四章 数系的扩充——复数
4.1 复数的概念
4.2 复数的运算
4.3 数系的扩充
研究性学习课题:复数与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的联系
第二册下A、B两个版本区别在于第九章。两版本的第九章内容如下:
第二册下A版: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一 空间直线和平面
9.1 平面
9.2 空间直线
9.3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9.4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9.5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
9.6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二 简单几何体
9.7 棱柱
9.8 棱锥
阅读材料 柱体和锥体的体积
研究性学习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阅读材料 欧拉公式和正多面体的种类
9.9 球
第二册下B版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一 空间的直线与平面
9.1 平面的基本性质
9.2 空间的平行直线与异面直线
9.3 直线和平面平行与平面和平面平行
9.4 直线和平面垂直
二 空间向量
9.5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9.6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三 夹角与距离
9.7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与二面角
9.8 距离
阅读材料 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四 简单多面体与球
9.9 棱柱与棱锥
研究性学习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阅读材料 欧拉公式和正多面体的种类
9.10 球
⑨ 高中数学高三了
首先
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比如多久看一本书
一天看多少章节
课本是本源
所以首先要对课本相当熟悉
然后不要一味的刷题
要善于总结
尤其是每次考试
要分析每一个知识点
知道怎么考、考什么
然后去重点突破
要认准一种方法坚持到底
做卷子上的75%的题
挑简单的做就可以达到你的目标分数
有一百以上
做完简单的再做难题
做多少是多少
⑩ 高三高中数学
1)本题考查抛物线性质,求导法则,
P=1/2,所以抛物线y=-x²
当y=a时,x=±√-a,即A(√-a,a),B(-√-a,a)
抛物线切线斜率:y'=-2x,
当x=√-a是,y'=-2√-a;当x=-√-a是,y'=2√-a
过点A的切线方程:y-a=-2√-a(x-√-a),因为A、B是对称两点,所以切线时关于y轴对称,即D点在y轴上,令x=0,所以y=-a
即-2a=4,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