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长度 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容积 单位(升,毫升)
时间 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人民币单位(圆、角、分)
『贰』 克与千克的关系怎么个小学生说清楚
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专。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属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叁』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什么
是小学教学的微课课程。
设计思路
称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 克和千克是常用的质量单位,1千克=1000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由“千克”转化为“克”时,在数的后面添上3个0,由“克”转化成“千克”时,把数末尾的3个0去掉。 用秤称量物体的质量时,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体有多重。
教材介绍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例1和例2。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人民币单位元角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间单位时分。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和二年级上册的长度单位基本上一致。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与质量有关的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物体轻重的观念,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大小”进行直观感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鲜明的“表象”,为后续进行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
『肆』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有斤与公斤的认识吗
确实没有,今天有个阿姨说我斤都不知道小学白读了,问题是人教版课本上真的没有(>﹏<)我说上课用的国际单位她都不信。终于找到组织啦!
『伍』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怎么答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
1.表内除法
(1)
平均分:每份分的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2)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①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
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为一份分
(3)
除法的应用: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4)
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乘(
)等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5)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6)
用除法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
÷
一单价=数量
总购
÷数量
=单价
2.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要求在先算的下面画横线)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列综合算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先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综合算式时,如果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则应把加、减法加上小括号。
3.有余数的除法
(1)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2)求最大的余数是几就用除数减1,最小的余数是1。
(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①解决乘船(车)、住房问题时,如果有余数,要“加1”
②解决购物问题时,如果有余数,要去掉余数。
③解决规律排序问题时,找出排列规律是关键(用圈一圈的方法),用除法算出结果后余数是几对应是第几个,余数为0则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4.万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万以内数的组成: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
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5)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结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6)用算盘记数:在算盘上选择靠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向左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拨珠时,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7)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
一位一位的比较。
5.图形的运动(一)
(1)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现象。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
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平移现象:物体做平移运动时,只是位置发生变化,而本身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3)旋转现象:物体旋转时,本身的形状、大小不变,但是方向发生了改变。
6.克和千克
(1)
“克”和“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克”(g)作单位,一个2分硬币约重1克。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为
单位,2袋盐重1千克。
(2)克和千克的换算:1千克
=
1000克
7.数学广角
简单推理:多个事物的简单推理,一般先根据题意确定最直接的答案,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答案。
『陆』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比如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因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我们来说,难以得到透彻的理解。在学习米、千克时,老师先让我们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老师讲得唇焦舌燥,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无法下手。
由此,我想到了,在教室里能让我们动手去做的事实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我们亲自去感受。对于米、千克的认识,我们得到的感性认识实在是太少了。老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同学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有的人还在家里继续量。
我们回校后汇报了自己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10只,而一只鸭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我们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了。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引导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大家收集信息,又有利于自己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如学习圆柱时,老师让大家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是圆柱形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相同点。这样学习的好处是,迫使我们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表达能力。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自己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生活。
如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交流、汇报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的种类繁多:有纸币,有硬币,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币的广泛用途。在学怎样读数时,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有万以内数的信息。同学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准备中。课堂汇报时,同学们纷纷说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00米,电冰箱的价格是2500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大家也很好地了解了数在生活中的体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之,数学学习与熟悉的生活素材是密切相关的,能不断地沟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