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语故事
㈠ 三年级上册语文成语故事的整篇文章
自相矛盾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专先说服不了自己.
比喻自己说话属做事前后抵触.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㈡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有趣又好记
气凌霄汉
头昏脑眩
高鸟尽良弓藏
毫无疑义
陌上桑间
金革之难
欲说还休
安枕而卧
礼先一饭
一面之荣
舍近求远
触类而通
风烛残年
不逢不若
中馈之思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
韦弦之佩
不瘟不火
裂土分茅
德言容功
一技之微
日月其除
朋党比周
赤绳绾足
铮铮铁汉
琼楼金阙
出于意外
不为戎首
软刀子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虚有其表
更长漏永
岩穴之士
卖儿鬻女
麦穗两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久要不忘
夷险一节
三日入厨
衣香鬓影
飞蝇垂珠
安富恤穷
以身试法
淫朋狎友
委国听令
㈢ 语文 成语故事
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造句:1、《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草船借箭是一个具有很深寓意的历史典故。
㈣ 小学语文人教版成语故事大全
阿士大夫管好
㈤ 求语文成语故事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后羿射日
叶公好龙
嫦娥奔月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三顾茅庐
卧薪尝胆
拔苗助长程门立雪
㈥ 语文成语故事有哪些: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自相矛盾,
㈦ 趣味语文成语故事
二桃杀三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比喻借刀杀人。
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鲁国由叔孙蜡执礼仪,齐国由晏子执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晏子心生一计,决定乘机除掉这三个心腹之患。
当两位君主酒至半酣时,晏子说:“园中桃子已经熟了,摘几个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大悦,传令派人去摘。晏婴忙说:“金桃很难得,还是臣亲自去吧。”一会儿的功夫,晏婴带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6个桃子。众人一见,只见盘子里放着的6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桃红似火,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婴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6个。”说完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一个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味甘美。景公说:“这桃子实在难得,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当吃一个。”叔孙诺谦让道:“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相国内修国政,外服诸侯,功劳最大,这个桃子应该他吃。”齐景公见二人争执不下,便说道:“既然二位谦让,那就每人饮酒一杯,食桃一个吧!”两位大臣谢过齐景公,把桃吃了。
这时,盘中还剩有两个桃子。晏婴说;“请君王传令群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如何?”齐景公同意,于是传令下去。话音刚落,公孙接率先走了过来,拍着胸膛说:“有一次我随国君打猎,突然从林中蹿出一头猛虎,是我冲上去,用尽平生之力将虎打死,救了国君。如此大功,还不应该吃个金桃吗?”晏婴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可赐酒一杯,桃一个。”公孙接饮酒食桃,站在一旁,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厉声喝道:“打死一只老虎有什么稀奇!当年我送国君过黄河时,一只大鼋兴风作浪,咬住了国君的马腿,一下子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是我跳进汹涌的河中,舍命杀死了大鼋,保住了国君的性命。像这样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子?”景公说:“当时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斩鼋除怪,我的命早就没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桃。”晏婴忙把剩下的一个桃子送给了古冶子。
一旁的田开疆眼看桃子分完了,急得大喊大叫:“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舍生入死,斩其名将,俘虏徐兵5000余人,吓得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就连邻近的郯国和莒国也望风归附。如此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婴忙说;“田将军的功劳当然高出公孙捷和古冶子二位,然而桃子已经没有了,只好等树上的桃子熟了,再请您尝了。先喝酒吧。”,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打虎、杀鼋有什么了不起。我南征北战,出生人死,反而吃不到桃子,在两位国君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面目站在朝廷之上呢?”说罢,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接大惊,也拔出剑来,说道:“我因小功而吃桃,田将军功大倒吃不到。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了,大喊道:“我们三人结为兄弟,誓同生死,亲如骨肉,如今他俩人已死,我如何苟活,于心何安?”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鲁昭公目睹此景,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身来,说道:“我听说这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齐景 公长叹了一声,沉默不语;这时,晏婴不慌不忙地说:“他们都是有勇无谋的匹夫。智勇双全、足当将相之任的,我国就有数十人,这等武夫莽汉,那就更多了。少几个这样的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各位不必介意,请继续饮酒吧!”
㈧ 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故事
一箭双雕
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北周的国王为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厥玉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突厥人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听得“格勒勒”一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采。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连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雕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来了。众人见了惊佩不已。
一朝一夕
释义: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
出处:《周易�6�1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一毛不拔
出处:《孟子�6�1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非常吝啬自私
一鼓作气
出处:春秋�6�1左丘明《左传�6�1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百折不挠
解释: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折:挫折。挠:弯曲。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百川归海
出处《淮南子�6�1氾论讯》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释义:表示众多的事物汇集一处,也用来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 归。
百尺竿头
解释: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百步穿杨
出处《战国策�6�1西周策》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释义: 它与成语‘百发百中”意义相似。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
㈨ 小学语文3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
下里巴人 先发制人 先声夺人 先忧后乐 相敬如宾 相提并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削足适履 小时了了 小题大作 小巫见大巫 小心翼翼 笑里藏刀 胁肩谄笑 心旷神怡 心有灵犀一点通 欣欣向荣 信誓旦旦 兴高采烈 行将就木 胸有成竹 休戚相关 朽木不雕 徐市求仙 栩栩如生 悬梁刺股 雪泥鸿爪 寻章摘句 揠苗助长 言不由衷 言过其实 言人人殊 言犹在耳 奄奄一息 偃旗息鼓 掩耳盗铃 燕雀处堂 羊质虎皮 阳春白雪 洋洋得意 仰人鼻息 养虎为患 叶公好龙 夜郎自大 一败涂地 一暴十寒 一笔勾销 一不做,二不休 一场春梦 一成一旅 一筹莫展 一代楷模 一发千钧 一饭千金 一傅众咻 一鼓作气 一国三公 一寒如此 一狐之腋 一挥而成 一挥而就 一箭双雕 一夔已足 一鳞半爪 一毛不拔 一鸣惊人 一木难支 一目十行 一诺千金 一钱不值 一窍不通 一丘之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日千里 一日三秋 一身两役 一身是胆 一事无成 一丝不苟 一网打尽 一问三不知 一误再误 一蟹不如一蟹 一薰一莸 一言九鼎 一言为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衣带水 一意孤行 一扜黄土 一字千金 一字之师
㈩ 语文——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王羲之)赴汤蹈火(嵇康)江郎才尽(江淹)鹤立鸡群(嵇绍)
图穷匕见(荆轲)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曹丕)乐不思蜀(刘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安)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
反义词:
快活——(痛苦/ 煎熬 )安慰——( 打击/冷嘲/恐吓/刺激/威胁)优胜——(劣汰)
象声(例如:呜呜咽咽、唏唏嘘嘘.三个这样的成语)
稀稀疏疏,郁郁葱葱,踉踉跄跄,兢兢业业,嘟嘟囔囔,跌跌撞撞,推推搡搡,密密麻麻,勤勤恳恳,扬扬洒洒,轰轰烈烈,安安稳稳,巴巴急急,巴巴劫劫,巴巴结结,白白朱朱,半半拉拉,半半路路,彬彬济济,炳炳烺烺,病病歪歪,波波碌碌,朝朝暮暮,抽抽搭搭,抽抽噎噎,出出律律,楚楚谡谡,形形色色,口口声声,研究研究,打扫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