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语文上册
『壹』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作者:徐益明| 时间:2005-9-8 17:56: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8158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实验教材与修订教材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
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在这正式启动之际,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探究的愿望。因此,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我们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如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就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中让学生就一座桥“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或者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这些都是对写作说明类文章的训练。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除了较多的写心得与体会的写作练习外,也有写作记叙类和说明类文章的训练。如《阿长与<山海经》》《苏州园林》课后的写作练习等。出现在补白里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则是对本册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的补充。如写作部分,补充了关于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写作知识和要求,而课后的练习中也有这些方面的练习。如《蜡烛》一课的练习中要求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老王》一课的练习中要求改写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部分等。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课后及综合性学习里,而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指导则在补白里。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练习”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第一、三、五单元的是大型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二、四、六单元的是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内容丰富,信息来源多,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对学生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写作研究报告的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学时要注意提前安排,合理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争取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尝到“综合性学习”的甜头。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本册教材“附录”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和分辨词类。《杜甫诗三首》后的练习第三题有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学生只要能判断出对偶句即可。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下面根据初一期终考试成绩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初一八班语文合格率为94..8%,优秀率为25.9%,平均分为91.71;初一九班为91.4%,,优秀率为13.8%,平均分为87.67,从以上数据看出,两个班级语文优秀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学期在保持合格率、平均分总体较好的势头之下,还要大力抓好优秀率,力求两班总体水平一致。
虽然两班优秀率有所差异,但存在的问题是相似的,这些问题也不容乐观:目前两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
14).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5).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1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7).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8).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1)
1、《新闻两则》(2)
第二周 2、《芦花荡》(2)
3、蜡烛(2)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4)
第三周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2)
5、《亲爱的爸爸妈妈》(2)
综合性活动•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2)
第四周 综合性活动•写作•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
6、阿长与《山海经》(2)
7、背影(2)
第五周 8、台阶(2)
9、老王(2)
10、信客(2)
第六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3)
21、桃花源记(3)
第七周 22、 短文两篇(3)
23、、核舟记(3)
第八周 24、大道之行也 (2)
25、杜甫诗三首(2)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3)
第九周 11、中国石拱桥(2)
期中复习(4)
第十周 期中复习 学习竞赛
第十一周 12、桥之美(2)
13、苏州园林(3)
第十二周 14、故宫博物院(2)
15、说“屏”(2)
第十三周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3)
16、《大自然的语言》(2)
17、《奇妙的克隆》(2)
第十四周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
19、 生物入侵者(2 )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2)
第十五周 20、你一定会听见的(2)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3)
第十六周 26、三峡(2)
27、 短文两篇(3)
第十七周 28、 观潮 (3)
29、湖心亭看雪(2)
第十八周 30、诗四首(3)
期末复习(3)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6)
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6)
2005年9月
『贰』 八年级上册语文字词
约1460个字。
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字词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绯fēi红
标志
落第
不逊xùn:谦逊
诘jié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油光可鉴jiàn:照
抑yì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wù痛疾
物以希为贵
芦荟huì
匿nì名:隐藏
眼翳yì
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
宽恕shù
质问
文绉绉zhōu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黝yǒu黑
滞zhì留
愚钝dùn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gù: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xī利
侏儒zhūrú
酒肆sì
尴尬gān
gà
炽chì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gòu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jīn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hà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
黯àn然失色
广袤mào无垠:广阔无边。
搓cuō捻
企盼
繁衍yǎn
迁徙xǐ
觅mì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cù
美不胜收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
冥míng思遐xiá想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第二单元
博识
美艳
消释
褪tuì尽
凛lǐn冽
升腾
脂粉奁lián:盒子
朔shuò方:北方。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huì
犀xī利
迸bèng射
播弄
虐nüè待
雷霆tíng
踌躇chóuchú
鞭挞tà
祈祷qǐdǎo
罪孽niè
拖泥带水
稽qǐ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旸yá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姮héng娥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叁』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人教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肆』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我给你找了些练习题~!你看看行不行~!
一、基础知识(16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憎恶(wù) 诘问(jié) 差使(chāi) 蹒跚(pán)
B. 孤孀(shuāng) 栅栏(zhà) 举箸(zhù) 颓唐(tuí)
C. 琐屑(xiè) 尴尬(gà) 仄歪(zè) 取缔(dì)
D. 愧怍(zuò) 焦灼(zhuó) 吊唁(yàn) 跋涉(s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阻遏 创疤 鸿蠕 穷愁撩倒 B.烦躁 狼籍 蹒栅 缭绕不绝
C.琐屑 皇急 杀戮 臭名昭著 D.簌簌 颓唐 案牍 黄发垂髫
3、下列的字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业已:已经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B.阡陌:田间小路。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丝竹:丝线和竹子。 烽火:柴火
D.逾:越过。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同学们以敬佩的眼光倾听着这位老红军作的报告。
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
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A ①对偶 ②排比 ③ 拟人 B ①排比 ②夸张 ③拟人
C ①排比 ②对偶 ③ 反问 D ①夸张 ②对偶 ③反问
6.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一首。
B《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爱莲说》与《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
D《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7、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2分)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B、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8.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主人的设计别具匠心,使这幢楼既富有民族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B. 敌人虽然负隅顽抗,最终还是被我军彻底地消灭了。
C. 虽然引用的都是相同的材料,但两篇文章的观点却迥然不同。
D. 晚会上,他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二、 积累与运用(10分)
9.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8分)
(1)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
(2)《望岳》表达作者早年的伟大抱负及奋发向上的精神的句子 , 。
(3)杜甫《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 , 。
(4) 能体现《陋室铭》一文主旨的句子是 , 。
10.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介绍了三本名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本?为什么?(2分)
三、阅读理解:
(一)《背影》节选(10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1.联系上下文,揣摩下边句子的含义,选择正确答案。
①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2分)
A.表现父亲意志坚强。
B.表现父亲体贴、劝慰儿子。
C.表现父亲的乐观精神。
D.暗示已经找到生活出路。
12. 选文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文章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2分)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13. 文中哪些词语具体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2分)
14. 选文中先后两次写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的眼泪又来了”,那么流泪的原因是什么?(2分)
第一次
第二次
15. 对文中“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应如何理解?(2分)
(二)爱 莲 说(10分)
陶渊明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蕃( ) 宜( )
17.与“花之君子者也”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渔人甚异之 D、水陆草木之花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作者写莲花之前,先写菊花与牡丹,其用意是 (2分)
20.文段通过对三种花的评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情怀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认识父亲(14分)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11)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12)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13)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14)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15)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16)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17)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21.第①段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答:
22.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2分)
答:
23.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4分)
① ②
③ ④
24.“读不懂父亲”指的是:
“认识父亲”指的是: (4分)
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
答:
四、作文(40分)
请选择其中一个题作文。
1、 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珍惜的……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以选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等词语。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不少于500字。
2、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常被忽略的东西。你领略过被爱的那份喜悦吗?你体验过付出爱的快乐吗?请你以“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祝你学业有成~
『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所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课《新闻两则》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要点: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把握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品味本课的语言。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习要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 2)把我消息报道的三个特点。 3)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二课《芦花荡》 学习要点:1)了解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旨。 2)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感。本课用时文体一课时(2个小时)第三课《蜡烛》学习要点: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2)把握人物形象,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习要点:1)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 2)领悟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记住祖国的屈辱史,发奋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要点:1)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2)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贵,增强维护和平的信心。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六课《综合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学习要点:1)培养对资料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 2)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长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二单元 第七课《阿长与<山海经>》学习要点:1)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探究文章锤炼语言的方式,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尊敬、感激、怀念之情。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第八课《背影》学习要点: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2)采用多角度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3)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第九课《台阶》学习要点:1)积累本文重要生字词;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探究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2)朗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及意义。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课《老王》学习要点: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2)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风格;探究文章的写法。3)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的思想。本课时用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一课《信客》学习要点:1)识记重点字词;学习文章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2)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特点,理解思想内容。3)树立诚信为本做人理念。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二课《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学习要点:1)了解认识,关爱普通人,培养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提高自己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三单元 第十三棵《中国石拱桥》学习要点:1)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2)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励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作贡献。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第十四课《桥之美》学习要点: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通过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具有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点,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五课《苏州园林》学习要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逐步展开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与价值,认识苏州园林的与众不同之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六课《故宫博物院》学习要点:1)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有详有略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七课《说“屏”》学习要点: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屏”的知识,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感受科学小品文语言的诗意和韵味,增强语感。 3)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方面的知识。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十八课《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学习要点:1)培养利用网络等多种工具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比较全面的了解桥的结构,功能,建筑材料等,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3)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四单元 第十九课《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点:1)学习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培养和提高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第二十课《奇妙的克隆》学习要点:1)了解克隆的相关知识。 2)了解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4)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本课用时一课时(2个小时)
『陆』 八年级上册语文
《蜡烛》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拂( )晓 肃穆( ) 烧灼( ) 瓦砾( ) 地窖( )
鞠( )躬 精疲力竭( ) 名副其实 天翻地覆
精疲力竭 从容不迫 颤巍巍 永垂不朽
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
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
4、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 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 在老妇人的近旁。
(3)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 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二、重点文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7、(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8、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9、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10、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圣诞夜休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这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
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他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
母亲吩咐儿子:“去把赫尔曼捉来,还要6个马铃薯。”赫尔曼指的是那只唯一留着的公鸡,本来打算等被征去当民防消防员的父亲回家过节是一同享用的。
正布置餐桌时,来了4个德国兵。儿子吓得浑身不能动弹因为窝藏敌军是要作为叛国醉论处的。母亲虽然也害怕,还是镇静地迎上去:"圣诞节快乐!"“我们找不到部队,能在这里休息一下么?”带队的下士问。“当然。”母亲说,“还可以吃一顿热饭。可是,这还有3位客人,你们也许不会把他们当朋友。我们要过圣诞夜,不准在这里开枪。”
“是美国兵吗?”
“听着,”母亲严肃地说着,“你们,还有里面的几个,都可以做我的儿子,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
4个德国兵一时呆住了。母亲拍了:“话已经说够了,请进,把枪支放在屋角的柴堆上,该吃饭了。”
德国兵恍恍惚惚,听话地放下了全部武器,美国兵也照这样做了。德国兵和美国兵紧张地挤在小屋里,表情十分尴尬。母亲神态自若,“这下赫尔曼不够分了,快去拿些马铃薯和燕麦来,孩子们都饿坏了。”
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物理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上。母子俩用尽有的竹竿和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德国下士指着地图指点美国兵怎样走到自己的防线去,然后,互相握手道别。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们。”
德国兵和美国兵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消失在白茫茫的森林里。
11、请试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恻隐: 。
(2)尴尬: 。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3、母亲说:“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这句话中的“这回事”指什么?“孩子们都饿坏了”中的“孩子们”指的是谁?
14、“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们!’”请说说母亲“激动”的原因是什么。
15、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德国母亲勇救美国士兵的举动?
四、中考同步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文后问题。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 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汗。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16、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题目中的“同行”既指 ,又指 。
18、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9、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0、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五、片断作文
2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4、(1)舀 (2)打 (3)抄
5、示例:①希望和平。②必要时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战。③再次了呼吁和平的心声。
7、(1)不多余。“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
8、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9、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10、示例:耐心地、两臂交叉。
11、(1)指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2)神态不自然。
12、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地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13、“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14、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会很快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15、文中的母亲是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此,当美国士兵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们,并杀掉家中唯一的公鸡来款待他们。这位德国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16、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17、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 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18、是一个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19、A
20、示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和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