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Ⅱ 初一语文上册第5课注释
回忆起我小时候,视力特别好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新生出的最纤细的羽毛,只要见到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产生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嗡的叫声像雷鸣,"我"暗暗地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仙鹤,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而飞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花台旁和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木,把虫蚁想象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壕沟,"我"便在其中安闲地神游.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我就仔细观察,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掀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它舌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两只小虫争斗,癞虾蟆的到来不觉让我猛然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稚:幼小。
3、张目:睁大眼睛。
4、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5、藐:小。
6、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7、项:脖颈,颈。
8、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0、徐:慢慢地。
11、唳:鸟鸣。
1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注:脖颈的“颈”读“gěng”
Ⅲ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拼音
项为之强:wei(\\)
为之怡然称快wei(\\)
第三段第一句的为wei(/)
二虫尽为所吞wei(/)
看得懂吧,方向为音调
Ⅳ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第5课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群蚊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变成鹤了;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此高兴得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看,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低陷的部分当成沟壑,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仔细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东西跃过土块穿过草丛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Ⅳ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第5课内容
1.(1)miao (2)jiang (3)li (4)li
2.(1)最细微的事物(2)抬 、 头(3)脖子、 通“僵”僵硬(4)慢慢地、用(5)果然、鸟鸣
3.(1)夏天蚊子的名叫成了雷声,我暗暗地把它们比作在空中的群鹤
(2)所以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1)看(2)树木(3)兴致(4)都(5)正(6)惊讶
5.(1)心灵在“山林”中游玩,愉快得到满足
(2)捉蛤蟆,鞭打几下,赶他到别的院中
6.“观之兴正浓” “不觉呀然一惊”
7.“庞然大悟:”为蛤蟆,“山”为山砾,“林”为杂草,我认为作者是好于幻想,热爱生命,善于观察,热爱自然的人。
8.(1)标准(2)于是(3)写字(4)有时
9.稍微写的不好就再三修改,不怕麻烦
10.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积累才能成功
11.欣赏《月光曲》 (11.答案内容为小学六年级课文《月光曲》的情景联想描写)
不会错 请采纳!
Ⅵ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5课完整解释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清楚地观察最细微的事物,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鸣叫一般,我连忙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来,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突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遐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庞大的动物如推倒山压倒树的扑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词语解释】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浮生六记》。他出身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沈复工诗画、散文。
2.余: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捷,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来形容人洞察事理,不受蒙蔽。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
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1.私拟:暗自比作。拟,比。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jǐng),脖颈(gěng)。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或白色的帐子)
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21.作:当做。
22.观:景观。
23.唳 (lì ):鸟鸣。
24.为之:因此。
25.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6.以……为……:把……比作……。
27.兴:兴致。
28..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29.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30.方:正。
31.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
32.之:代词,它指虾蟆。
33.驱:驱赶。
34.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也形容标榜强大,而实际上没什么了不起的。
35.果:果真
36.林:森林
37.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8.纹理:花纹。
39.土砾:土块。
40.壑:山沟。
【通假字和多音字】
通假字 1. 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项为之强 :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2. 虾: há 虾蟆xiā 对虾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
【一词多义】
⑴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⑶神: ①定神细视〔精神〕 ②神游其中〔思想〕
⑷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⑸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⑹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⑺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这样〕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⑻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
【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徐以烟喷”。译为: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 译为:又在白色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 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于)草间”斗。 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5、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古今异义】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 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读本第五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咏雪
谢太傅(2)寒雪日内集(3),与内儿女(4)讲论文义(5)。俄容而(6)雪骤,(7)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⑻?”兄子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公大笑乐。即⒀公大兄无奕女⒁,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Ⅷ 7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物外之趣
Ⅸ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作者
《童趣》的作者是沈复,
●沈复 shěn fù(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回于长洲(今江苏苏州答)。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