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知识点:比和比例的区别
比是两个数相比较的结果,比例是两组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小学数学中涉及到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2. 小学数学知识比的理解.
关于比的概念和性质第三个回答者已经详细说明,我举个例子来理解正比例、反比例。
例:有24支铅笔,平均分给2名同学,则每名同学分到12支;
如果平均分给4名同学,则每名同学分到6支;
如果平均分给6名同学,则每名同学分到4支。
当人数扩大2倍时,每名同学分到的铅笔支数就缩小2倍;
当人数扩大3倍时,每名同学分到的铅笔支数就缩小3倍。
这就是反比例关系(人数与每人分到的支数)。
例:有3名同学,如果每人做2道题,则一共做6道题;
如果每人做4道题,则一共做12道题;
如果每人做6道题,则一共做18道题。
当每人做的题数扩大2倍时,做题的总数就扩大2倍;
当每人做的题数扩大4倍时,做题的总数就扩大4倍;
当每人做的题数扩大3倍时,做题的总数就扩大3倍;
这就是正比例关系(每人做的题数与总数)。
3. 小学数学〈比例知识)
在比例方程或比例式中内项之积=外项之积。所以5a=3b写成比例式的话a:b=3:5,3与b是内项,5与a是外项,它们乘积相等。同理b:a=5:3
4. 小学数学题,尽量用比例知识解,或方程
(4)有A、B两根挂着的弹簧。如右图所示,当弹簧下面挂上重30克的砝码时,弹簧A的长度为6厘米,弹簧B的长度为5厘米。如果弹簧A挂上40克的砝码,弹簧B挂上60克砝码,则弹簧A的长度为7厘米,B的长度为6厘米。回答下列问题。
①分别求出不挂砝码时弹簧A和B的长度。
A:(40-30)/(7-6)=10(克/厘米) 6-30/10=3(厘米) B:(60-30)/(6-5)=30(克/厘米) 5-1=4(厘米) ②求出弹簧B挂上重40克的砝码时的长度。
4+40/30=53
1
(厘米)
③在未挂砝码的弹簧A和B上分别加上一个重量相同的砝码后,两根弹簧长度相等。求这时挂上去的砝码的重量。 (4-3)/(1/10-1/30)=15(克)
5. 小学的数学比例知识能说一些吗
我认为如果是去教小学知识,建议是加减乘除等,这是低年级,较为简单,我是个初中学生,我自己都能去教他们,如果是中年级和高年级,可以教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来几道鸡兔同笼问题。没必要和初中的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出题话,小学基本上不会出题,主要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转,建议上一元一次方程,较为简单,不求其他,只求满意
6. 小学数学<比例知识〉
在比例方程或比例式中内项之积=外项之积。
所以5a=3b写成比例式的话a:b=3:5,3与b是内项,5与a是外项,它们乘积相等。
同理b:a=5:3
7. 小学数学,比与比例!
一样的
比如:标准时间是:11:30:50
则家里的钟显示:11:30:20
小明的手表显示:11:30:50
由上可知手表和标准时间一样
那么昼夜相差时间为0
8. 小学数学题(请用比例知识解答)
1、换下的旧铁轨有X根
6X=9*240
X=9*240/6
X=270
2、甲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设它的长和宽为3t,2t。
那么有周长为2(3t+2t)=10t。
那么根据“甲、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和“乙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7:5”
所以
乙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7/12*5t,5/12*5t>
所以
甲、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比是:
(3t*2t):(7/12*5t*5/12*5t)
=864/875
9. 小学的数学比例知识能说一些吗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3、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4、在比例里,两外向的积等于两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6、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7、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的量
10. 小学数学比例知识应用题
1.(55+57)×(7/9+7)=49
55-49=6
2.设9%的盐水X克
130×5%+9%X=(130+X)×6.4%
6.5 + 9%X=8.32+6.4%X
2.6%X=1.82
X=70
130+70=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