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高考语文作文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内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容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
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3年,重庆还没有自己单独出题,是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② 2003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寒哥
香港2003高考满分作文<<儒兵辩>>2007-02-21 19:11儒者,为人之道也。《礼记》曰“礼”,《大学》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战伐之术也。《兵法》云“将”,“卒”,“攻”,“军”,《司马法》曰“杀”。然儒者未尝不论兵也,《论语》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尝论儒之道也,《六韬》曰“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然此二者见事异哉?同哉?吾试辩之。 余观道与术实一,盖行事之策,处世之谋也。儒兵者咸论帝王之事:《大学》曰治国,平天下;《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然儒者讳“利”而兵者逐之:《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兵法》曰:兵以利动。然此二子所论者,皆安邦之良策,何也? 余对曰,无他,儒者见心而兵者见形也。夫激水之疾,至于漂石,儒者曰柔可克刚,而兵者曰势;三人行于野,汲者先饮,儒者曰私,兵者曰渴。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敌不得与我战,何也?儒者曰“仁者无敌”,兵者曰“乖其所之也”。 儒者所论,修身养性,自明德始,后正其虑,乃善其行,此育人之道也。有教无类,正视听,传礼义,此鸿儒之业也。兵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计远近,寒暑,险易,广狭, 明曲制,分数,赏罚,击鼓而进,鸣金而退,此御人之术也。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如登高而去其梯,此将军之任也。 儒者,传道,授业,解惑,皓首穷经,尽一甲子之力而不知其功。然世人如石处溪中,浑然而成其规矩,心也。兵者,兴师十万,出征千里,车甲之费,日累千金,妇孺倚扉 泣血,相守经年,以争一日之胜。其势如决水于千仞之渊,可绝而不可夺,形也。 然心为形之本。《兵法》曰:上下同欲者胜。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其亦惜寿也,亦念父母妻子也,亦爱田园之业,茶饭之味也;然行千里而不乱,无所往而不惧,虽诸、哙之勇不能过;火发于内而旌旗整于外,列阵于下而飞鸟集于上,健者不独进,弱者不独退,使三军如使左右手。何者?其心一也。 明心见性,则不拘其形。《大学》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是故文以载道,武以济世。其论虽疏途,实则同归,非圣人不可兼而有之。故魏武公为《兵法》序曰:恃文者灭,恃武者亡。善哉斯言。 hi/dansy/blog/item/e5e0334c16ef00f9d72afc9d.html
③ 2003年高考语文作文义乌
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 角色转换之间
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人生的光影变化
2010年宁夏高考作文题: 成才是有规律的
2010天津高考作文题: 《我生活的世界》
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0江西高考作文题: 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材料作文 大与小的选择
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人生的几何体
2010年湖南卷作文题: “早”
2010年陕西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 自主命题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与你为邻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 丹麦人钓鱼
2010重庆高考作文题: “难题”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 倡导绿色生活
④ 200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03高考江苏满分作文:放下感情的叶片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明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狂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门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
我们往往只在意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我们的眼光常常只停留在一小部分人身上。比如父母、师长、友和自己。血脉相连、骨肉至亲、同甘共苦、袍泽之谊,我们对他们的感情便非同一般的亲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一些若有若无的屏障,像冰冷的玻璃窗.把自己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分离在两边;内心的感情弄不好便是这种屏障,它有着美丽的色彩,有时却让你头脑晕眩,看不分明。
死亡,疾病,伤害,不公平……这些早已存在。而且,以它们为名义的戏剧,正时时刻刻在这个世界上演。一些令人伤心或愤慨的故事,也曾经使我们悲哀落泪,但不久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一些丑恶的现象,也曾经让我们义愤填膺,,但很快又让位于别的什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发生在别人身上,离“我的世界”实在太远;我们的感情,于是乎在空气中冷却,凝固,坠落!
只有当这些遭遇降临到自己或亲近者身上时,我们才会真切体会到事物的意义。也许惟有此时,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世界——从前它阻隔在“我的世界”之外,遥远如天上的星星;而此时,它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清晰得如故乡的风景。
自己的感情,很像一片叶子,光洁美好,放在眼前观赏,总是爱不释手。殊不知因此却屏蔽了不远处的“泰山”。世间有无数人,在对待“不关己”之事时,如隔河看景,冷漠镇静;而在处理切身之事时,为“情”所困,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感情原本美如珠链,此时,却成了绕项的锁链。
所以,在面对事物的时候,我们不妨暂且放下感情的那一片美丽的叶子,将自己关于感情的“亲疏”之别埋在心底,擦亮眼睛,仔细地来看这个世界。
⑤ 200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作文题目是什么
楼主您好!
题目是
生活品质靠什么支撑
以下是刚整理2010年各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专
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角色属转换之间
2010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生活品质靠什么支撑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宁夏卷作文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天津卷作文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北京卷作文题
2010江西高考作文题: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幸福是____”
2010年四川高考作文题:最美的青春
2010年湖南卷作文题:“早”
2010年陕西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
自主命题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城市与我》
2010重庆高考作文题:“难题”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2作文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作文题
2010年高考安徽作文题:材料作文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福建卷作文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海南卷作文题
2010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
希望对您有用
欢迎采纳
万分感谢!
⑥ 2003年上海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上大教授李白坚的上海卷高考作文
【纯----同而不和 杂----和而不同】
上海大学教授 李白坚
现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科学上,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吃的,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杂陈;穿的,是西装、牛仔、露脐,时尚杂现;住的,是高楼、洋房、别墅,异彩杂呈;连娱乐,也是攀岩、蹦极、露营,纷至沓来。贵族玩的高尔夫,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怎一个"杂"字了得!
我倒是经历过不"杂"而极"纯"的年代---人们几乎快要遗忘了的文革十年。那时,一切都是"纯"得"纤尘不染"。整个社会都要求纯,提倡纯,什么都要一致、一律、一元、一统。
穿的一律:全体都是式样相同、颜色相似的中山装和军便装;
吃的一致:由于生产力低下,每个人的粮食、油盐、豆制品,甚至年货,都是连品种带数量一模一样配给的;住的一样:房屋的结构、颜色、过道、房间,都出奇地相似,连抽水马桶、电灯罩、电灯开关也是一个模子;审美娱乐一统:全国人民十年中共享样板戏大餐;最糟糕或者说最可怕的是思想也要求一元:几亿人口,不允许有独立的思考。一切问题的正确和错误,也只能有一个结论。哪位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要发表出来和别人交流,那就完了。不是被割喉杀害,就是被整得神经病兮兮!
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文革时代,实在是太追求"同"了,所以也就"不和"了。大家都穿中山装,你穿了格子衬衫、牛仔裤,完全是个异类,能容你吗?
大家讲的是皇帝穿了件漂亮的新衣,惟独你说皇帝赤膊,完全是个异端,能由你吗?
太追求同一了!致使人与人之间多嫉妒、少宽容,多斗争、少和睦。
太追求同一了!致使人们习惯于多因循、少创造,多保守、少进取。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宣传求异求新,鼓吹思维逆向,抨击从众心理,反对思维定势。于是人人创意,个个进取。"杂"的思想、"杂"的改革、"杂"的开拓、"杂"的创造,欢聚一堂,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
这个"杂"字,表现的就是不同,就是新鲜!有趣的是,在这种"不同"的状况下,人们反倒"和"而不"斗"了。
你做服装生了财,我就另辟新路搞玩具,交错了相同的利益竞争,利润既丰厚,关系也和睦;你研究文学出了名,我就舍弃了"巴(金)老(舍)曹(禺)"去搞第三产业,开垦肥沃处女地,自有丰收果实来!
"不同"而"和"的结果,不"纯"而"杂"的结果,就是大家就都成了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对"杂"的意义应该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得"杂"一点:因为只有"杂",才能出现各门学科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维裂变;交友"杂"一点,多交朋友,"转益多师",宽容待人,也就会有更多的朋友和情趣;生活"杂"一点,何妨跨越一个新的领域,学习一些新的玩意,就不会"窝里斗",愁眉苦脸,也不会"内耗"频仍,"形容枯槁"了。
对!杂,原来就是大自然的本色。杂,也应该是人类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
⑦ 求2000年~2003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
199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34.在文中a、b两处应分别有表现小姑娘此时表情或动作的描述性文字,请填入题后的方格内。
要求:①符合两个小姑娘此时的心态及上下文所提供的情境;②语句通顺,上下连贯;③不少于5个字,不超过15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
要求:①符合人物的年龄和性格;②显示出她们的同和异;
③不少于100字。
36.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字。
望采纳!~~~
⑧ 谁知道200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题啊最好有试卷
我也找不到200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题跟试卷
MM,找到啦?我记得不是感情的亲疏与对世界的认识吧?
⑨ 求2003年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
2003年满分高考作文(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评析
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的作文题,较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原则。高考作文既有选拔的功能,也还有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导向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给中学作文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一方面是高考作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所给的提示作用。
2003年的“话题”作文则是既给考生提供了《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给考生打开思路以及在文章的立意、选材等方面都有所启发,换句话说就是做了某些暗示,使难度略有降低,但又必须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来写,这一限制又使难度略有上升。平心而论,这样的题目给考生相当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或者说是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测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也就是说让学生们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尽其才,各扬其长,各显其能。
眼睛上的窗帘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骆走沙漠,虎啸深山,每1种生命都有它的最爱。
人呢?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的3种最宝贵的情感,金钱可以买到名车豪宅,但在这3种情感面前,它连街头流浪的乞丐都不如。这3种情感是人1生不可丢弃的财富,正是这3种情感像3颗灿烂的宝石将人生道路映照,伴随着你我他从无忧无愁的童年走到饱经沧桑的老年。我们向往至纯至真的亲情,向往刘关张式的友情,向往天长地久的爱情,然而有时这3种情感也会像无形的窗帘遮住了我们的眼睛。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即使1个人再丑,但在他爱人眼里,却是天女下凡。何止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呢?父母眼里出爱因斯坦、出爱迪生,也未必是不可能的。天下父母亲谁不希望子女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1直是天下父母的愿望,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于是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发生争执后,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对的,虽然有时不会说出口,这就是人们眼睛上的窗帘在作怪。
我们眼睛上的窗帘是灰色的,有时也可能是绿色的,它有时像魔鬼,搅乱了人们正常的思维,有时又像天使,给人以温馨。
当它是灰色时,它是可怕的。
它曾多少次助长了人们心中的怨恨,它曾多少次引发冲突?父仇子报,恩恩怨怨,代代相传,本来是可以化解的,却因为1个“情”字把人们的眼睛掩住了。有多少次因为这眼睛上的窗帘,使人徇私舞弊,无视事实,错判了冤案。
当它是绿色时,它是可爱的。
有时我们会因孩子、父母或其他1些亲人做错1些无关紧要的事,虽然很可笑,但它代表了亲人之间那个“情”字。
错也是情,对也是情。情,作为人们眼睛上的窗帘,是需要用心打开的。
善待它,用我们的心去打开它,无论外面是风雨交加,还是艳阳高照,都要给我们的眼睛1片绿色的窗帘。
⑩ 2003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作文多少分
2003年广东高考考题原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