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数英语 » 香港语文

香港语文

发布时间: 2021-08-15 07:52:32

❶ 香港语文的法定语文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9条和《法定语文条例》第5章第3条第1节,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语文。绝大部分政府公文、街道指示牌,甚至街上商店的招牌等都是中英并用。现时香港政府内部的语文政策由公务员事务局法定语文事务部统筹;律政司设有双语法制委员会,向政府提供法律双语化的意见;教育局辖下的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语常会[1])则就语文教育政策提供意见。
法律条文里的“中文”并无明确指定使用哪一种口语,由此便衍生出政府所推行的“两文三语”政策,即以中英文为书写文字,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为口语的方针。例如于立法会会议或政府新闻发布会等官方场合,一般都提供这三种语言的即时传译。然而使用这三种语言的政策并无法律约束力,2002年10月29日,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就通过司法机构表明在法庭审讯过程中,“口讲的中文包括普通话,及不排除其他中国方言。”[1]另外,“中文”也没有指定哪一种字体,因此政府公文或网页除惯用的繁体中文外,亦常另备简体中文。
香港采取双语政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香港自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大部分政府文书都以英文为主,英文亦长期是唯一法定语文,中文没有宪制地位。香港教育界及大专学生从1970年起开始争取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成为法定语文。港英政府于是在1971年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问题研究委员会,结果指出中文和英文应具有同等地位。1974年,政府正式修改《法定语文条例》,中文获立为法定语文。1987年起则进一步规定所有法例都必须以中英文制定和颁布。1990年《基本法》颁布,确认香港主权移交后的语文使用政策。1995年至1997年,政府再度就司法程序上可使用的语文进行法例修订。
香港法庭首次以中文(广东话)进行审讯,是在1995年12月4日。一名90岁妇人入禀高等法院控告其3名子女侵吞财产,案件涉及大量中文文件,加上原讼人、与讼人皆不谙英文,当时的外籍主审法官认为以中文审讯更为适合。

❷ 为什么要去香港读语文硕士啊

因为去香港读语文硕士,可以在上学期间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就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❸ 香港语文的介绍

香港语文为香港常见的语言和文字,目前香港的法定语文(不称作“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书面上使用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上使用广东话。根据《香港基本法》第9条和《法定语文条例》第5章第3条第1节,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语文。

❹ 香港小学语文课是怎么上的和大陆有什么区别

教材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因为主要以粤语教授。教材难度比大陆的底,而且有些用词习惯和大陆不大一样,再有就是,全部中文都用繁体字,作文或考试时都必须用繁体字,如果写错字就会扣分,不过中学以后好像允许写简体字。其他科目的话,如果是英文学校,除了中文和中国历史,其他一律是英文教本。

❺ 香港特区政府的官方语言是粤语还是粤语和英语

香港的法定语言(不称作“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上使用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上使用粤语(俗称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香港华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广东话,而非华裔人口则多以英语作交际语。由于中国内地推行简化字的时候,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汉字书体是繁体中文。

按惯用语言划分的人口比例:

广东话(粤语):89.5%

普通话:1.4%

其他中国方言:4%

英语:3.5%

其他语言:1.6%

香港(粤拼:hoeng1 gong2;英文:Hong Kong;普通话拼音:xiāng gǎng;缩写:HK),简称“港”,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KSAR)。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珠江口以东,南海沿岸,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着珠江口相望。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名称来历: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香港岛)的称呼,最后,到了19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香港的英文名称,是照广州语音,原译作HeungKong,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读“香”为“康”,所以英文名称也就随着改拼为HongKong。

❻ 香港的语言

英语/普通话/粤语

❼ 香港人管语文课叫什么

国文课,有时也叫国语课......
回归前叫中文课......

❽ 我想请问现在香港小学最多人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什么版本的

朗文,英国人编写的,专为非英语母语国家编写的教材。没见过中文版的。深圳学生曾经用的英语和科学教材也是香港朗文版,全英语的。

❾ 香港学校上语文是用粤语吗

回归后部分中小学的语文课开始实行“普教中”,即用普通话教中文,当然大部分学校仍然是母语教学。其他课程用粤语或英语教学。大学专业课普遍说英语,和国际接轨。

香港的教师以本地人为主,所以除了语文老师大多不具备用普通话授课的能力。但无论用英语还是普通话讲课,都可能中途加一些粤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而不是全程说英语或普通话。

香港大多数人都不会普通话,让年轻一代学普通话,有助于增强他们未来的竞争力。未来的香港人不仅要和世界接轨,更要和大陆接轨。

❿ 香港的中学语文课本什么样

十几年前,那时我还住在城里,没事常到书店转转。一日在旧书店见到几本崭新的香港中学语文课本。我带钱不多,又要买别的书,于是只挑了两册(本来也不 全),是第三册和第六册。 那时大陆的中学课本还是32开、白纸黑字的旧版式,而我拿在手中的这两册“香港中学适用”的《中国语文》,已是16开的大开本,彩印插图。正文竖行楷字,双色印刷,疏朗清晰,看着很舒服。 回家仔细翻看,见每册都是十七课,分量并不重。一学期十八周,刚好一周学一课。每册又分几个单元。且看第三册目录: 甲 记叙文 一、委屈(节录) 阿浓 二、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三、愚公移山 列子 四、桃花源记 陶潜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乙 描写文 六、春 朱自清 七、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八、趵突泉的欣赏 老舍 丙 抒情文 九、我爱乡居 李牧华 十、昙花的启示 殷颖 十一、妈妈的手 琦君 丁 论说文 十二、发问的精神 启凡 十三、生物的睡眠 林续中 十四、爱莲说 周敦颐 十五、大鼠 蒲松龄 戊 诗歌 十六、采莲曲 朱湘 十七、绝诗四首 八阵图 杜甫 乐游原 李商隐 渭城曲 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人之广陵 李白 翻看之余,有两点印象。一是,编者把文章吃得很透,编得很用心。每一课题目下面,先列“学习重点”,接下来是“作者介绍”。之后是“题解”,讲明作品出处,捎带对主题做简略分析。再后面是“预习”。这以后,才是课文。 课文之后,又有“注释”(预习中查过的词不在此列)、“问题讨论”(又分“甲、内容理解”和“乙、作法探究”)、“应用练习”(分“甲、问答”及“乙、语法练习”、“丙、标点符号练习”、“丁、修辞辨识”、“戊、改写”、“巳、句式仿作”)、“教学活动”(针对《委屈》一课的教学活动建议,是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并录音制成广播剧)。 试想有了如此细致的导读,就是教师不讲,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学。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若不能在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引导学生,只是照本宣科,难保不被学生、家长轰下讲台。 第二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课文的遴选原则及所选文章的质量。就第三册而言,十七课中传统诗文有六课,占35%;第六册中传统诗文为七课,占41%。这个比例,跟内地课本差不多。 白话文部分,既照顾到现代名家,也有当代文学新锐的作品。就前者而言,第三册选了胡适、朱自清、夏丏尊、老舍、朱湘等名人诗文,第六册还选了鲁迅、梁实秋的各两篇。后者,第三册首篇便是当代香港作家阿浓(1934年出生,原名朱溥生)的《委屈》,第六册的首篇是当代台湾女作家陈若曦(1938年出生,原名陈秀美)的《骑骡记》;足见编纂者对当代作家的重视——毕竟他们的作品更能传达时代精神。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我手头这两册中都没有领导人讲话之类。——这一点,就是台版课本也不能免“俗”。上世纪70年代,虽经改革,台版中学课本第一课仍是蒋中正的“校训”、“家书”之类。 这倒不是说,语文课本选文应当只重语言和文学;语文课当然也应是教育课、修养课。忘了是谁说过的,中小学的教育,并非要让孩子们学得什么专业知识(那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在这十几年中,教育没有固定目的;一定说有的话,便是通过熏陶养育的方式,教孩子们怎样做人,做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读读手边这两册,明显感到编纂者在这方面的苦心。就第三册而言,第一篇《委屈》、第十一篇《妈妈的手》,谈的都是有关亲情的话题。尤其是《委屈》一篇,写儿子跟父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对立到感恩,朴素的语言讲述着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催人泪下的力量。相信一个上初二的孩子在开学第一周学了这一课,家长一定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忽然懂事了,长大了! 此外,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教人做事认真。《愚公移山》、《邹忌讽齐王纳谏》、《爱莲说》虽是古文,却都有着励志、省身的效用。“描写文”、“抒情文”两组文章则在引导学生欣赏美的同时,获得爱生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启迪。“论说文”的一组教人讲道理,同时也把学习方法、科学常识及生活智慧巧妙地传达给学生。最后一组诗歌,兼选古今。——现代诗歌为什么选朱湘的《采莲曲》呢?我想,除了诗歌本身优美,大概还有让学生了解古今诗歌区别与联系的用意吧。 这套书的初版时间是1991年,大概是为回归后的香港编写的。我听说,内地学者张中行先生也参与了编辑——大家出手,就是不一样!这也说明,编课本是一项郑重而严肃的工作,并非随便拉几个人、立个项就可以编起来的! 香港与内地虽是“一国”,仍为“两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古训,在这里还可用得上。我想,内地语文课本的编写,是否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呢? 附:第三册第一课: 委 屈(节录) 阿浓(童年的委屈只是些小小的伤口,它们都已结了疤,但按上去似乎仍有痛的感觉。) 童年,如烟,如雾,如梦;但透过烟雾的空隙,浮现在如梦的一切之上的,却有分明的委屈。 委屈,是心上的创痕,它们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新有旧。童年的委屈只是些小小的伤口,它们都已结了疤,但按上去似乎仍有痛的感觉……-那是一个春风吹,风筝满天飞的季节;连电线上、大树上也都挂满了红红绿绿的风筝尸骸。这时节母亲们的线辘最容易失踪,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钱买玻璃线的。早上被关进课室时,我们只能从窗口偷看外面天空的大战;一放学,那就个个都成了“朝天眼”,因贪看风筝而踩进泥塘、撞到木柱,都是常有的事。 “跌啦!跌啦!断线啦……”不知是谁先发一声喊,四面八方,几十只小腿儿,奔向同一的方向,那里正有一只打败了的风筝,飘飘荡荡地向下坠。我跑掉了一只鞋子,膝头上擦破了一块皮,却一点也不在乎;因为那风筝刚好掉在我的手上。我高兴得像获得了一件珍宝,兴奋地把它高举在头上。 忽然,是谁在我后面一抢,我本能地把风筝抓紧了。“嗦啦”一声,风筝破了,我手里只剩下一条竹篾和一些破纸。我气红了眼睛,回头一看,见是小牛,怒从心上起,照他的脸就是一拳。这一拳没有打中,两人却扭在一起了。你揪我的头发,我扯你的衣服。旁观的孩子们也不看风筝了,因为打架要好看得多,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呼声震耳。 “住手!”响雷似的一声叱喝,使我立即放松了手。 “回去!”爸爸在前面走,我抹着眼泪在后面跟。 “是他不对,他为甚么抢我的风筝?”我准备回去把理由说给爸爸听。一回到家里,爸爸就关上了大门。 “跪下来!”我到今天还记得他铁青的脸。 我倔强地站着。 “拍!拍!”他打了我两巴掌。 我哇的哭了。跟着是一顿“鸡毛撢子”,直到妈妈从爸爸手里把它抢去。 我忽然不哭了,紧闭着嘴唇,鼻翼呼呼地煽动着。我按着自己的嘴,强忍住呜咽,自己站在门角里。 这天我没有吃晚饭。妈妈来拉过我好几次,她把饭搬到我面前要亲自喂我,她用各种的话劝我,她说要买一只风筝给我,还有一大卷玻璃线。但我紧闭着嘴唇站在那里,不说话也不哭。我那时真有决心在那里站一辈子。 夜了,爸爸睡了,妈妈在叹气,但我还站在门角里。 我站得疲倦了,也开始感到瞌睡。妈妈强把我拉上床,但我从床上跳下来仍旧站到门角去。时钟打了十二点,一点,妈妈也上床睡了。我没有听到打两点,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已经在床上,一定是我倚在墙上睡着时,妈妈把我抱上床的。 这天我一声不响地吃了东西,一声不响地上学去。放学回家时,我看见台上有一个漂亮的风筝,还有很大的一卷线。妈妈笑着说:“爸爸买给你的。”但我碰也没有碰就走进了房里。 * * * * “妈,老师说最迟今天要交学费了。”我带着哭声说。 “我已经叫你爸爸向公司借,今天连买菜的钱也不够了。”妈妈锁着眉头。 “还有校服,谁都有了;老师说,再不穿校服就要罚。”“等爸爸借到钱一齐买。”妈妈安慰我。 我勉勉强强的回到了学校,一走进校门就碰见抢我风筝的小牛。他竖着手指吓我说: “哼,不穿校服,老师罚你!” 我向他做了个不屑的表情,但一眼看去,全校的同学穿的都是校服,不由得我不吃惊。 上课了,我心乱如麻,但愿老师病了不能来。 但他还是来了,大家起立鞠躬。他一眼就看到我穿的不是校服,脸色显得很不高兴。“何志平,出来!” 还好,叫的不是我。原来何志平也没有穿校服,我现在才有看到。那么我也逃不掉了。我的脸刷地白了,低着头看桌面。 “李克勤,你也出来!” 果然,下一个就是我。我的脸由白转红,两只耳朵烧得很厉害,眼前的东西突然模糊了,泪水已经充满了眼眶。我低头走了出去。 “学费带来了没有?”老师问。 “妈妈说明天交。”何志平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你呢?” 我低着头,但我知道老师是问我。我摇摇头,因为我知道一出声就会哭出来。 “全班不交学费、不穿校服的就只有你们两个,想不罚你们也不行。” 说了,就把我们推到墙边,让我们背对着全班。 我的眼泪不住地向下流,有的滴在衣服上,有的滴在地上,那简直是一条小河呀,我要忍也忍不住。我恨妈妈,也恨爸爸,别人家的孩子为甚么都有校服穿,有学费交,我却没有! 好容易等到下课,同学们都离开课室到操场玩去了,只剩下我和志平。 我回到座位上,拿起我的书包,就往课室外面走。 “你到哪里去?”何志平问我。 我没有答他,一口气就奔到了家里。妈妈见我回来觉得很惊奇,我把书包一抛,迸出了一声:“我不读书了!”就伏倒在床上,哀哀地哭起来了。妈妈猜到是怎么一回事,宽慰我说:“爸爸回来的时候就有钱了。” 爸爸中午回来了,但却没有带钱回来。 “借不到?”妈妈问。“没有借,”爸爸的表情很阴郁:“有人借过,没有希望。” “你也试试嘛!” 爸爸再没有说甚么,吃了饭他叫我背着书包跟他到公司去。 爸爸把我留在一间叫会客室的房间里,我见他推开一道写着经理室的门,走了进去。“……”我听得出是爸爸的声音,但不知说些甚么。 “公司的生意不好,你不知道吗?”一个响亮的声音,我知道这是经理。“……”爸爸又不知道说了些甚么,他的喉咙为甚么这样小哩? “你也借,他也借!公司哪有这么多钱!“经理似乎在发脾气了。不久,爸爸走了出来,面孔涨得红红的,样子很怕人,却很温和地对我说:“你先回家,晚上我带钱回去。” 我失望地走出会客室,爸爸在背后说:“当心车子呀!”晚上,爸爸回来了。那时正是冷天,爸爸身上的一件厚绒上衣却不见了。妈妈惊叫着说:“当心着凉呀!你的衣服呢?”随即在衣橱里找了一件给爸爸。 爸爸拿了一些钱给妈妈,又把一包东西递给我说:“明天交学费吧,这是刚替你买的校服。” 忽然,我一切都明白了,爸爸把最新的一件西装当了(后来才知道,当掉的还有他的手表)。 我看着他,觉得他比以前憔悴多了。我接过校服,他脸上露出轻松的神色,对我说:“试试看,合不合身。” 忽然,我的鼻子一酸,捧着纸包呜呜的哭了起来。爸爸愕了一下,随即把我拖过去,抚着我的头,连说:“好孩子,别哭!” 但我哭得更厉害了。这时候我才知道,受委屈的不只是我,还有妈妈和爸爸,受委屈的竟是我们全家呀! 一九五九年五月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

热点内容
成都初中数学 发布:2025-09-13 20:04:01 浏览:819
星巴克招暑期工吗 发布:2025-09-13 19:56:46 浏览:225
围棋老师招聘信息 发布:2025-09-13 19:40:59 浏览:683
小学生暑期培训 发布:2025-09-13 19:33:31 浏览:459
帮的教育 发布:2025-09-13 17:57:15 浏览:311
河北高一语文 发布:2025-09-13 12:37:27 浏览:839
学霸班主任 发布:2025-09-13 11:47:07 浏览:346
高三语文素材积累 发布:2025-09-13 11:35:58 浏览:735
美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发布:2025-09-13 11:24:53 浏览:938
小学师德述职报告 发布:2025-09-13 08:53:41 浏览: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