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同时还承认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影响历史进程。
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对历史起作用。历史的最终结果是从个人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个人的意志目的只能融合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合力”归根结底反映的是经济的必然性,因此不能认为个人的意志等于零。社会历史是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有它的必然性。个人的作用相对于这种必然性来说,是一种偶然性,但它又是这种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人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重大影响与积极作用。
列宁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能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好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杰出人物提出的先进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杰出人物起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即领导者的倡导和组织作用)。此外,一些剥削阶级的代表,一方面是人民的统治者、压迫者和剥削者,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利用既得权力在某些方面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③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以往任何杰出人物都无法比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要求,需要而且必然造就出自己的领袖集团,没有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和领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无产阶级领袖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是领袖集体。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规定了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其他阶级领袖的特点,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善于正确反映和集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当然,无产阶级领袖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④正确理解个人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
反对个人崇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个人崇拜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是旧社会留下来的腐朽遗产,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后,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它的影响。
B. 个人历史怎么写
基本情况(个人情况,学历,毕业时间、院校,爱好、特长,联系方式)
教育情况(主修课程(最高学历),选修课,证书)
语言能力(英语、普通话)
计数机水平()
其他技能(驾驶证等)
培训经历(比如:人力资源师培训等)
获奖情况(一等奖等)
社会实践情况(×××实习)
C. 个人与社会的历史起源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思想家们,往往从两个相反的角度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种是把个人看做历史的起点,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他们片面地强调个人的作用,主张脱离社会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发展,反对社会对个人的任何限制和约束。另一种则完全否认个人的作用,抽象地强调社会的存在,要求人们完全放弃一切个人的欲望,服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对个人的压迫和奴役。唯物史观认为,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看,人与动物的最终分离,是与社会的出现相一致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每个现实的人生存所需的一切,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取得,而且人的才能、知识和经验本身也是社会所造成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产物。同时,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所有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本质上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
在道德问题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以前的道德理论往往建立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对立的基础上。在一些伦理学家看来,个人利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们为了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应该放弃个人一切现实的物质利益,以求得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些伦理学家则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主张极端利己主义,认为社会利益是无足轻重的,美德只是以他人幸福为自己幸福的艺术,一切有道德的行为,都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这两种观点本质上都与剥削阶级的利益和偏见相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从根本上消除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的社会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如果社会利益得不到保障,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同时,社会的利益又是靠所有个人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来保证的。正是千千万万个人的活动,汇集成一种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推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一个人行为的道德价值,就看他在肯定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的基础上,能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D. 个人历史的介绍
《个人历史》是201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格雷厄姆。这是美国新闻界的“第一夫人”、《华盛顿邮报》女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唯一一部个人自传。《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普利策传记奖”获奖图书。讲述了一位被迫闯入新闻界的女性如何成就《华盛顿邮报》的报业传奇,一部浓缩了美国新闻史和社会发展史的生动教科书。凯瑟琳·格雷厄姆想(通过这本书)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她的人生包含着太多出乎意料和不可复制的内容。在这部作品里,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位率领《华盛顿邮报》度过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事件等危机时刻的女性,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因其所涉及的诸多事件以及讲述过程本身所体现的勇气、坦诚和高尚品格而显得非比寻常。
E. 求救,个人历史陈述怎么写
如果要申请UC Berkeley的研究生院的话,那么,除了其它材料之外,申请者还会被要求递交两份关键性材料,一份是“目的陈述”(Statement of Purpose),另一份是“个人历史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of History)。更重要的是,申请规定中特别说明,一份材料中的内容不能重复(plicate)另一份材料中的内容。
关于“目的陈述”的写作要求,UC Berkeley是这么规定的:
UC Berkeley Statement of Purpose: Please describe your aptitude and motivation for graate study in your area of specialization, including your preparation for this field of study, your academic plans or research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s in your chosen area of study, and your future career goals. Please be specific about why the University would be a good intellectual fit for you.
关于“个人历史陈述”,其写作要求如下:
UC Berkeley Personal Statement of History: The Personal Statement of History is required to be considered for university fellowships. This state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your financial support application. Please note that the Personal Statement should not plicate the Statement of Purpose. Please provide a statement about how your personal history or experiences have influenced you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 goals. This statement can include a discussion of ecational and cultural opportunities or of circumstances that deprived you of these; family backgrou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special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and community or social service involvement, especially as they intersect your academic goals and intellectual pursuits.
初次接触到这样的申请规定,很多中国学生可能会抓狂,甚至崩溃,因为写一篇“目的陈述”已属不易,还要写另一篇同等分量与篇幅的“个人历史陈述”,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就只能是一种 mission impossible了。但是,像UC Berkeley这样一些既要求“目的陈述”又要求“个人历史陈述”的学校,大多是一些绝对顶尖的名校。即使其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申请者为了成为梦寐以求的世界顶级大学的一员,即使掉几层皮,也得硬着头皮上。
实际上,“个人历史陈述”的写作,相对要容易些,因为它主要要求申请人叙述自己的成长历程,说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专业性和学术性要求不高。 正如UC Berkeley的写作要求所示,申请者需“描述个人的成长历程与重要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学术发展及未来的目标。 陈述中可以包含对各种教育和文化机会的讨论,以及对你成长的环境条件的讨论,这些环境条件如何剥夺了你的教育与文化机会。你还可以讨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特殊的兴趣与能力、社区服务或社会服务,尤其要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契合(intersect)你的学术目标,并对你的学术追求产生影响。”
但是,很多中国学生可能还是会觉得纳闷,为什么“个人历史陈述”会涉及到“文化机会”、“经济条件”、“环境因素”,以及“学习机会和文化机会的剥夺”等诸多陌生的概念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个人历史陈述”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关。首先,众所周知,美国存在着大量弱势群体,包括少数民族族群(ethnic group),以及白人社会中的寒门子弟。为了促进不同族群和不同社会层级(social strata)之间的融合,整个美国社会倡导多元价值趋向,而美国的高等学府则成为实践这一价值的先驱。“个人历史陈述”所要考察的,就是在弱势群体中有哪些有志向、有抱负的弱势群体的子弟,尽管在单亲家庭中出生长大,尽管缺吃少穿,尽管 neighborhood 充斥着毒品与暴力,但仍矢志不渝地坚持“知识改变命运”信念,排除不利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干扰,千方百计地追求知识,利用任何看利用的机会进行学习,并在文化上对不同族群的价值观、思想与行为模式、乃至宗教信仰形成宽容和理解的心态,致力于不同族群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并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美国各大学的招生委员会看来,这样的年轻人,才是有出息的。即使他们家境贫寒,学习成绩略为逊色,也应该获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只要admissions officers发现种类人才,就会毫不犹豫地为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良性发展。总之,“个人历史陈述”所要考察的, 是申请人做出了哪些不畏坚难困苦的努力,从逆境中奋发崛起,刻苦拼搏,立志不仅要通过知识改变个人命运,而且还要服务于社会。
其次,广而言之,任何一个年轻人都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真正有出息的年轻学子,都应该是那些面临过这样那样严峻的挑战,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拼搏,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过的人。既然美国大学的申请是面向全球有志青年的,那么,招生官员们希望能在大量申请者递交的这份关于个人成长历程的文书中,读到某些感人的个人奋斗故事,并从中挑选他们所喜欢的并有成才潜质的人。
但是,话又说回来,毕竟,这份“个人历史陈述”与研究生院的申请求学有关。如果这份文件仅仅叙述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所经历的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不幸遭遇,除了博取一定程度的同情外,实质上并没有很好地契合该文件的真正意图。UC Berkeley的要求很明确,你所选取的事例,必须与你的求学过程相关。此外,UC Berkeley也没有要求你全文都集中在不幸遭遇上,而是要描述你一方面是如何战胜这些严峻挑战的,另一方面又是如何采取积极和正面的努力,使自己在学业和学术上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那么,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应该怎样来写作这种“个人历史陈述”呢?当然,中国学生中也有遭遇家庭不幸的;有此经历的,也不妨叙述一二。但一般而言,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多年来的实施,再加上中国家庭在经济上普遍日趋富裕,中国学生在物质条件方面的逆境并不多。在申请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肯定少而又少。因此,中国学生可以更多地将笔墨集中在较为正面的各种个人努力上。
以下各种事例可以为中国学生提供写作参考:良好的家庭条件如何使自己能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父母、老师、国内外科学家如何成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哪些人和事对自己产生了正面而持久的影响;自己在求学过程中遭遇了怎样的挫折,做过哪些发奋图强的拼搏;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小组,如何培养起了对某一领域学术兴趣;有没有参加过各类省市级、国家级、甚至国际大赛并获奖(但断不能将自己塑造成为课外班学习动物和考试狂人的形象);人生中经历过哪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如何通过校际交流、海外游学、或国外暑期课程(summer school)等项目,增进对美国文化和美式教育的了解,如何通过与美国学生或美国民众的交流而强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如何被美式教育所吸引而立志要赴美国求学。另外,自己成长过程中获得过哪些教授的指导而不断取得进步;参加过国内外哪些学术交流活动;聆听过哪些学术大师令人耳目一新的讲座;有过什么机会参加科研小组或实验室,从事了什么样的科研项目,在研究中获得了什么样的进步;有过哪些激动人心和难忘的经历,在学习某一专业的过程中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自己的学术兴趣如何变得越来越浓厚,自己有什么样的志向攀登科研高峰;以及自己在完成研究生学习之后,如何在学术科研之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方面,一定要避免假大空,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例如,学习金融会计的学生,可以谈谈如何应用审计知识,对不良上市企业的报表进行研究,揭露其信息披露方面的弄虚作假,从而保护股市里的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学习建筑的学生,可谈谈如何设计节能建筑,推动建筑领域中的绿色环保运动;或设计廉价却又安全的建筑,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再如,如果你是学食品营养专业的,你可以谈谈将如何致力于解决在中国盛行的“毒奶粉”、“地沟油”等问题。总之,你应该展现自己将如何利用专业优势,在学术科研之外的领域make a difference,履行你的社会责任,为整个社会大众谋福祉。
总之,“个人历史陈述”要求申请人围绕着追求知识这条主线,讲述个人的奋斗历史,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它的核心是,申请者应该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自强、上进、有理想、有追求的形象,清晰地传递出“who am I?”的信息。当然,还是要避免纠缠于童年往事,要避免幼稚,要更多地侧重高中和大学时代的重大事例。有写作能力的申请人,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讲述一些动人的故事,写出自己的激情和胸怀来。一篇出色的“个人历史陈述”,可以和“目的陈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珠联璧合的效果,一定会体现为令人满意的申请结果。
F. 个人的政治历史问题指的是什么
G. 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学习历史可以启发智能。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学习历史能审时度势。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学习历史会感动人心。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过去,发生的各种事情;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谈资都是很有用的。
1、历史等文综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H. 基尔斯滕的个人历史
国家队首次出场:1992年10月12日德国—墨西哥(1比1)
尽管年迈已高,但仍是德国联赛中表现最出色的前锋。他的射门仍是勒沃库森队致胜的法宝。由于年青射手的匮乏,他仍将成为德国队征战欧洲杯的射手之一。
尽管基尔斯滕在Bundesliga已经有了很多进球,但是他在国外可能不被人所知。为了能得到2000年欧洲杯各国球迷的一致喝彩,三十四岁的他仍旧在老骥伏枥。
作为1993年和1997年德国足球联赛的最佳球员,基尔斯滕已经在国内联赛射入了一百五十多个进球。在1999-2000年赛季,他再次以超人的进球数而在 勒沃库森队领先。是1990年由德雷斯顿转会过来而来。
I. 个人历史怎么样
凯瑟琳·格雷厄姆把她的自传命名为《个人历史》,很显然,这是一个低调的书名,因为这部自传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个人历史,也不仅仅是《华盛顿邮报》的历史,更是一部角度独特的美国近现代史。 凯瑟琳·格雷厄姆所处的时代,从大的范围说,是美国近现代史上“大时代”频出的年代,从大萧条时代一直延伸到老布什时代。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经历这样的大时代,不能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作为一个大人物,大时代也同样会留下“这一个人”的印记。凯瑟琳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甚至可以说,她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她所拥有的工具,是一张被称为“主流大报”的报纸——《华盛顿邮报》。 很显然,这个女人的个人历史与美国历史是难以分割的,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叫做《个人历史》的自传也就极为令人感兴趣。 自传这东西,写起来不难,但要把它写得既坦率、真诚,又相对客观、公正,不为己讳、不为尊者讳,不溢美、不粉饰,而且又不是出自影子写手,这难度就相当大了。所以,当你读完这本700多页的自传时,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它会获得普利策奖,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它是一本常销的畅销书。这不仅仅因为《华盛顿邮报》的影响力,也不仅仅因为凯瑟琳以亲身经历披露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各界以及新闻业的诸多内幕与真相,更因为凯瑟琳的坦诚、自省的写作态度以及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风格。我以为,后者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内幕与真相固然可以引发阅读兴趣,但态度和写法的好坏却可以决定阅读快感甚至高潮是否到来。 《个人历史》是一本内外兼修的好书,——坦诚、自省的态度与平实、流畅的行文是其外,美国近现代史的内幕与真相是其内。书中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国名字,不是凯瑟琳的亲朋好友,就是她的对手。作为一个大人物,凯瑟琳的视角与书中出现的众多大人物是平视的关系,这种平视的角度也决定了上至数位美国总统下至沃伦·巴菲特、杜鲁门·卡波特这些著名人物以什么样的形象和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人物在本书中的出现,令人不由得联想起海明威形容巴黎的一个词组——“流动的飨宴”。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中,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华盛顿邮报》具有今天这样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可以把尼克松总统拉下马,更可以理解媒体是如何发挥它的能量,左右甚至改变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 对于“水门事件”真相的追踪报道,无疑是《华盛顿邮报》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一笔,它不仅创造了新闻报道的一种模式,还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进程。在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书中,我们得以知晓记者们是怎么干的;在时任总编辑的本·布莱德利的自传中,我们得以知晓总编辑是如何决策的,——当然,在他们的记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老板凯瑟琳的支持。而在凯瑟琳本人的这部《个人历史》中,我们得以知晓作为老板的凯瑟琳当时面对着怎样巨大的压力,又是怎样在幕后坚定地支持记者和编辑们的。凯瑟琳把“水门事件”看成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并且用两章的篇幅记述这一事件的真相及其影响,——这占全书的近十分之一。至此,我们得以知晓在整个“水门事件”的报道中《华盛顿邮报》内部的全貌。 作为新闻从业者,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美国的同行们是如何通过媒体这一工具以及他们的观点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凯瑟琳在这部自传中详尽地记述了这些我所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大方地附送了额外的礼物,亦即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的老板们是如何运用个人关系与政治、经济、文化各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影响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掌握资源、利用资源”。而凯瑟琳所掌握和利用的资源,对于我们这样的小人物来说,感受可以套用一句流行语——羡慕嫉妒恨。凯瑟琳说,她想通过这本书“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我的人生包含着太多出乎意料和不可复制的内容”。的确,正是因为这些出乎意料和不可复制,让我们望凯瑟琳而兴叹,不得不对我们人生的不出意料之内外感到一丝空虚寂寞冷。 读罢掩卷,不由得想借京剧《沙家浜》“智斗”一折中的一句唱词来感叹,——这个女人不寻常。正如凯瑟琳自己在书中说过的那样,“我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斗士,我讨厌争斗,但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我也有能力去战斗”,对于一个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被迫闯入新闻界并获得巨大成就的女人来说,这句话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概括。而凯瑟琳本人的历史以及她所达到的成就,也的确当得起中信出版社这个中译版本封面上那四个凸印的金色大字。 顺便提一句,中信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十一年内大陆出版的第二个中文版本。1999年另一间出版社的那个版本似乎没有受到大陆读者包括新闻界的足够重视,希望中信的这个版本能够引发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兴趣,因为《个人历史》不仅仅是一本自传,还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