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历史
㈠ 讲一下南宋历史
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沿淮水—大散关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㈡ 南宋历史资料。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此后,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奸臣辈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开始崛起。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
(2)南宋历史扩展阅读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继续周世宗时统一天下的大略,最终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二帝发动宋代仅有的几轮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很少对北再兴干戈。
建国之初,赵匡胤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频繁干政引发的悲剧,将军权归于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募兵制和调将指挥制相结合的政法。
这一国策影响所及深远: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员极广极雑,终宋少有权臣豪强乱政,工商业、科技发达,文化极为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备积弱。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㈢ 中国历史南宋时期
由于数位抗金将领的积极作战,将战争局势稳定下来,恢复发展生产,改革税制,并具备了进攻力量,赵构秦桧议和,最后在秦岭淮河一线形成军事对峙,宋国国家力量开始衰弱,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不断死去,制度文化不思不知改革变化,为以后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南宋的经济文化生活是有些发展的。
㈣ 南宋 社会背景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当时北宋的京城汴京被金国所灭,徽钦二宗也当了俘虏,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㈤ 宋朝历史
宋朝的历史网上去找,历史表我给你:宋皇室960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宋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960年—963年、干德963年—968年、开宝968年—976年
宋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光义 976年—997年 太平兴国976年—984年、雍熙984年—987年、端拱988年—989年、淳化990年—994年、至道995年—997年
宋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 997年—1022年 咸平998年—1003年、景德1004年—1007年、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天禧1017年—1021年、干兴1022年
宋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祯 1022年—1063年 天圣1023年—1032年、明道1032年—1033年、景佑1034年—1038年、宝元1038年—1040年、康定1040年—1041年、庆历1041年—1048年、皇佑1049年—1054年、至和1054年—1056年、嘉佑1056年—1063年
宋英宗 体干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曙 1063年—1067年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顼 1067年—1085年 熙宁1068年—1077年、元丰1078年—1085年
宋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煦 1085年—1100年 元佑1086年—1094年、绍圣1094年—1098年、元符1098年—1100年
宋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国1101年、崇宁1102年—1106年、大观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重和1118年—1119年、宣和1119年—1125年
宋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桓 1125年—1127年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1127年—1130年、绍兴1131年—1162年
宋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1163年—1164年、干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
宋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绍熙1190年—1194年
宋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1195年—1200年、嘉泰1201年—1204年、开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宋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宝庆1225年—1227年、绍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佑1241年—1252年、宝佑1253年—1258年、开庆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宋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1265年—1274年
宋恭帝 孝恭懿圣皇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德佑1275年—1276年
宋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1276年—1278年
宋末帝 卫王 赵昺 1278年—1279年 祥兴1278年—1279年
㈥ 南宋的历史
[编辑本段]南宋历史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相当长时间里是金王朝的藩属国。
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及科技高度发达,但军事相对较弱的王朝之一,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京城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沿淮水—大散关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宋徽宗见辽国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联金灭辽事宜。宋攻燕京,大败而回。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宋付上巨额赎款给金,以换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将,分兵南下,趋汴京。钦宗即位,与金人和议,金人解兵北归。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开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持“正统”史观者称为“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轻力壮,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汴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令局面稍为稳定。但是,后来高宗没有对抗金朝的决心,罢免了李纲、宗泽等人。
后来金兀术挥军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并乘船出海避难。宋将韩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黄天荡优势力挫十万金兵。金兀术历经辛苦,火烧宋军船只,才能狼狈北返。从此金人不敢轻言渡江。高宗定都于临安(今杭州)。
宋金和约之订立
宋高宗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而且亦担心钦宗回朝继承其死后的帝位(当时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绝后),所以在1138年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首先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1138年宋金初次协议,南宋取回包含开封的河南、陕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开封,宋军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取得辉煌战果。尤其是岳飞在郾城与金兵将领兀术会战,力挫金兵,乘机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与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后来,高宗听取了秦桧意见,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服从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宋室中期状况
宋室也曾由刘光世、张浚、韩侂胄、虞允文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收复淮河两岸不少失地并签订多项条约。
在1164年12月,张浚北伐失败后,签订《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
在1206年,韩侂胄北伐,后来被金击退。在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两国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金的灭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宁宗接纳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被逼由燕京迁都至开封。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则与蒙古联手协议击退金军,南宋可获河南作回报。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郑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后逃往归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议联手抗蒙,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国家及民族仇恨和耻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议,并没有理会哀宗要求,继续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南宋。蒙古族灭亡金朝后,失去金朝作为屏障,令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
灭亡
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战合州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而此时南宋权臣贾似道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利用汉水把资源源源不绝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贾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两者之间不和。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在1272年,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曾血战元军。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在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的抗衡完结。
[编辑本段]南宋皇帝谱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时年54岁。
宋宁宗赵扩(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死于1224年,时年57岁。
宋理宗赵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力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理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昏庸无能,骄奢淫逸。在理宗之后,南宋政治日坏。死于1264年时年60岁。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死于1274年,时年35岁。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卫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卫王赵昺,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
[编辑本段]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宋朝从960年赵匡胤立都东京开始,历经三百多年。中国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耕种土地减少与丝绸之路的阻断,被迫转向以商业经济尤其是远洋贸易为主的商业经济模式,商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并最终取得了商业经济的大繁荣,开始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时南宋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50%。南宋的时候,最大的城市临安的人口已经突破了百万,而此时欧洲还在中世纪黑暗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宋朝的四大发明,使航海技术跨入了海洋时代,远洋的商船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航行于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国的人民惊叹不已。
宋朝的灭亡,以及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弱,并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
南宋政权与金源政权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边界民间的榷场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类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故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北方的理学、文学和史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响。
南宋文化在北方影响最大的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学。大约在南宋开禧年间前后,也就是在金王朝迁都汴京前后,理学著作陆续传入北方,像尹焞《论语解》、胡安国《春秋传》、张九成《论语解》、林之奇《尚书全解》、夏僎《柯山书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张栻《癸巳论语解》、吕祖谦《左氏博议》、刘子翚《圣传论》、叶适《水心别集》等一大批南宋理学名著,都传至北国,引起赵秉文、麻九畴、杨云翼、李纯甫、王若虚等北方一流文人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影响。赵秉文、麻九畴甚至“自称为道学门……”(《陵川集》卷二十六《太极书院记》)。南宋理学著作直接促进了北方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北方文人编纂、翻刻南宋理学家著作,如有位叫傅起的文人将张九成《论语解》《孟子传》《中庸说》《大学说》等书经删节后汇集成《道学发源》一书,以广流传,赵秉文、王若虚分别为之作《道学发源引》《道学发源后序》,予以宣传。赵秉文自己还亲自动手,著有删集《论语》《孟子》解各十卷。另一方面,一些北方学者开始撰写理学类著作,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像麻九畴隐居遂平西山,潜心研究《易》学和《春秋》,享誉一时,赵秉文撰有《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笺赞》等多种著述,阐发他对道的理解,可惜这些著作都已失传。南宋理学之所以能在北方盛行一时,是因为它适应了金源统治的需要。南宋理学家有关《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阐释,现实政治性相对较弱,与金源统治者尊崇、提倡儒家经典的思想基本一致,如金世宗令人翻译五经,要让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金熙宗本人“颇读《论语》《孟子》《尚书》《春秋左氏传》”。在这种背景下,南宋理学自然能畅通无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学者不是简单地追随或者附和、发挥南宋理学家的言论,更多的是展开对南宋理学家的思考。在南宋,批评理学家的仅有郑厚等个别人,其《艺圃折衷》排斥孟子,离经叛道,被朱熹等人斥为“邪说”(《朱子语类》卷一二三)。在北方,李纯甫推扬郑厚之论,以郑厚的传人自居,自称“自庄周后,惟王绩、元结、郑厚与吾”(《归潜志》卷一)。他信奉佛教,为了批判理学,特意针对南宋人的《诸儒鸣道集》撰写《鸣道集说》一书,“就伊川、横渠、晦翁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发不相贷,且恨不同时与相诘难也”(《中州集》卷四),因而常有一些偏激之论。除李纯甫之外,对宋儒展开诘难的还有王若虚。他的《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主要是针对宋儒而发,特别是针对南宋理学家而发。张九成、朱熹、胡安国、吕祖谦、叶适等人都是他的辨驳对象。不过,他比郑厚、李纯甫要正统一些,他的诘难也更加中肯准确。如对待郑厚,他像多数宋人一样,批评郑厚偏颇失当:“郑厚小子,敢为议论,而无忌惮。汤武、伊周至于孟子皆在所非,或至诋骂。至汉祖萧曹平勃之徒,则尊为圣贤而亟称之,复以欧公讥病唐太宗为薄,佞夫之口,其足凭乎?”与宋儒不同的是,他能摆脱宋人那些不切实际的高论或牵强附会之说,从人之常情出发,重新审视宋儒的观点,表现出更加务实的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论语·乡党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张九成《论语解》等著作却从中发掘微言大义,夸大其辞,认为《乡党》能与《春秋》相表里,说什么“不学《乡党》,无以知《春秋》之用;不学《春秋》,无以知《乡党》之神”(《横浦集》卷四《乡党统论》)。王若虚严辞批评其穿凿迂曲、夸诞不实。他对宋儒的批评,正如《四库提要》所说,“足破宋人之拘挛”。
文学方面,南宋文学也带动北方的发展。这在小说和诗文评方面较为明显,因为小说和诗文评的政治性相对较弱,读者面较广。洪迈的《夷坚志》以鬼神怪异为主,北传时间较早,淳熙十三年(1186)章森出使金国,北方的接伴使就关心地问道,《夷志坚》“自《丁志》后,曾更续否”(《宾退录》卷八)。由此可见《夷坚志》在北方的巨大影响。在这种心理的期待下,后来便有了元好问的续作——《续夷坚志》的问世。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南宋最重要的诗话之一,可谓是诗话的资料库。该书传入北方后,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北方最著名的《滹南诗话》与《苕溪渔隐丛话》关系就非常密切。《滹南诗话》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资料来源于《苕溪渔隐丛话》。王若虚的辨驳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包括胡仔在内的南宋人而发。也就是说,南宋诗话是《滹南诗话》写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诗研究也在北方有较大的反响。赵次公的《杜诗证误》、无名氏的《千家注杜诗》、鲍彪的《杜诗谱论》、杜田《注杜诗补遗正谬》、徐宅《门类杜诗》等杜诗研究著作先后传入北方,直接推动了北方杜诗学的发展。元好问正是在南宋杜诗学的促进下,编纂《杜诗学》一书,率先提出杜诗学一词,从而翻开杜诗研究的新篇章。
南宋的诗歌成就很高,尤、杨、范、陆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中范成大曾出使过北方,途中写下了著名的使金绝句七十二首,只是他的这些诗歌在北方无人论及。四大家中有直接可靠文献记载的仅有杨万里一人诗歌传入了北方。诚斋体以自然界为表现对象,独树一帜,受到李纯甫等人的喜爱。李纯甫公开称赞诚斋体“活泼剌底,人难及也”,可是在李纯甫现存诗歌中,几乎看不出丝毫诚斋体的影子,倒是在稍前的王庭筠、赵秉文诗中有一些近似诚斋体的写景之作。随着金王朝国势的日益危殆直到灭亡,轻松活泼的诚斋体越来越不适应金末的现实,注定要被人们所冷落。元好问在《又解嘲》诗中说:“诗卷亲来酒盏疏,朝吟竹隐暮南湖。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头敢道无?”其中的竹隐、南湖,据钱钟书先生解释,是指南宋推崇并效仿诚斋体的诗人徐似道和张鎡。该诗意思是说,徐似道和张鎡那些新巧的诗歌在苏、黄二人面前,还值得一提吗?元好问借苏、黄二名家来弹压徐、张二人的新巧,不免有以大压小、多此一举之嫌,他也许是借弹压他们来弹压其背后声名显赫的诚斋体。在元好问的诗歌中,也没有效仿诚斋体的迹象,说明诚斋体在北方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小。诚斋体之外,陆游的诗歌也很可能传入北方。清人翁方纲将陆游与元好问并列,称“天放奇葩角两雄”,但除钱钟书《谈艺录》拈出他们两句相似的诗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直接的文献可以证明元好问读过陆诗,或受到陆诗的影响。受敌对政权的限制,政治性特别强的陆游诗歌不可能为北方文人所公开接受。总体来看,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南宋诗歌与金源的官方意识严重抵触,对北方诗歌没有产生多少直接的作用。
词体由于自身性质与诗歌不同,向来被视为小道,所以相对自由一些。出身北方的辛弃疾词虽然多抗金复国之言,传回北方后,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金亡第二年,刘祁即称赞其功业文辞,后来元好问更是将辛词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称“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应该说,辛词对元好问为首的金末词坛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元好问词之所以被认为“足以追配稼轩”,就在于它得益于稼轩词的沾溉。
在各体文学样式中,南宋散文成就成就较低,远不及北宋,加之北方人难以接受散文中强烈的民族情绪,所以在北方影响很小,王若虚曾提及孙觌的《谢复敷文阁待制表》,从文体的角度予以严厉批评,并据此得出“宋自过江后,文弊甚矣”(《滹南集》卷三十七)的结论。
史学方面,南宋王称《东都事略》、胡寅《读史管见》、吕祖谦《大事记》《吕氏家塾通鉴节要》等书传入北方,其中后三种都是《通鉴》学方面的著作,可见这类著作在北方影响较大。北方蔡珪、萧贡、完颜璹等人非常喜爱《资治通鉴》,各有专长,所以南宋《通鉴》学一入北方便受到人们的关注。赵秉文为吕祖谦未能最终完成《大事记》而深感惋惜,在诗中说:“伤哉绝笔《大事记》,读经未了已亡身。”(《滏水文集》卷九《和杨尚书之美韵》)。金亡之后,北方的《通鉴》学发展很快,出现了元好问所说的“武臣宿将讲说记诵”的热门现象,随之还出现了《陆氏通鉴详节》、《集诸家通鉴节要》等《通鉴》学著作。
除以上几方面之外,南宋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艺术等方面对北方也会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编辑本段]南宋时期名人
文天祥
朱熹
陆游
辛弃疾
岳飞
韩世忠
杨万里
刘克庄
[编辑本段]南宋帝王年表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开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宝庆 1225年—1227年
绍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佑 1241年—1252年
宝佑 1253年—1258年
开庆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德佑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赵昺 1278年—1279年 祥兴 1278年—1279年
[编辑本段]并存政权
西夏、金朝、吐蕃、大理国、蒙古
㈦ 南宋历史是什么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的其中一个时期,与北宋合称“两宋”。
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及占领而结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运为“火”,改元“建炎”意味着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绍兴和议后,大部分时间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元朝为并存政权,直至1279年亡于元朝,共152年。
南宋文化:
南宋作为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巅峰时期,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新儒学——理学思想的诞生。作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家学者。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说明“理一分殊”的思想,把“天理”看做一切价值的源泉。
南宋时期维持了近百年学派间互争雄长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日本学者将宋代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㈧ 宋朝历史简介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1127年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临安。1279年,崖山亡国。但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是规模空前的,农业,手工业,制瓷业,造船业等都十分繁荣。
㈨ 宋朝的历史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军队驻扎在宋州(河南商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定都汴梁,后改为东京(开封),并设陪都西京(洛阳)。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
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 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国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其弟赵光义即位后忙于整顿朝政,统一事业暂告停止。
赵光义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是为“烛影斧声”事件,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 赵光义稳固统治皇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赵光义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辽国,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
后来赵光义先后逼死太祖之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又贬黜赵廷美到房州,两年后赵廷美就死于谪所。赵光义长子赵元佐也因为同情赵廷美而被废,另一子赵元僖暴死,最后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赵光义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幸亏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赵光义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赵光义还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连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他的亲题。
赵光义去世后,宋真宗赵恒继承即位。宋真宗上台后勤政治国,北宋由此进入咸平之治。 雍熙北伐后,辽国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 ,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 。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
后来,寇准渐渐失宠,宋真宗开始信用王钦若。王钦若擅长逢迎,深知赵恒希望营造天下太平的氛围,于是极力鼓吹宋真宗封禅。王钦若本人也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在各地制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宋真宗之意。结果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后三次封禅。
宋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一次宋真宗偶尔临幸刘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与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后来刘氏与另外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后土、祭老子祠之后,于是决定将应天府升格,建为南京。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赵祯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宋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 。赵祯皇后虽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别宠爱一名张贵妃。但张氏出身低贱,一直未能成为皇后。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张氏去世。宋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的一生一死两皇后,可谓旷古未见。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二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 尔后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朋党。由于宋仁宗一向最厌恶结党营私,这些官僚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 。在边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宋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宋英宗赵曙。他是宋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后,宋英宗才开始亲政。但是宋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就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时间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关于宋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应称宋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外一派则认为应该称为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宋英宗之父为皇考。才平息了这场争论。但总体来说,宋英宗还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宋英宗也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他所提出发起的 。
宋英宗去世后,他的长子宋神宗赵顼 即位。宋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西夏又虎视眈眈。宋神宗因此锐意改革,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对新法强烈反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宋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
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郑侠的官员向赵顼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宋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宋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宋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尽管后人对熙宁新法的评价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王安石预想。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了平民的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过急,将需要很长时间社会演进才能完成的十余项改革在短短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而且,新法实施到了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相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中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的更被视为小人。对于这次改革,以“大历史”著称的史学家黄仁宇评论这次变法:“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王安石被罢后,宋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改革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伴随著国力的增强,宋神宗将焦点转移到外患上。他决心消灭西夏。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宋神宗开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胜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宋神宗借此再次征讨西夏。结果却遭到惨败。宋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而宋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曾短暂被其母高太后废,但不久又陆续恢复,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时期 。宋神宗驾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宋哲宗赵煦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并冷落宋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是为元祐党争。宋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了持续。
宋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 即位,是为宋徽宗。宋徽宗专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他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赵佶的生活糜烂,喜好逛青楼。还大兴土木,听信道士所言,在开封东北角修建万岁山,后改名为艮岳。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胜地。里面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还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搜刮奇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
宋徽宗不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达了一个禁止元祐法的诏书。此即谓元佑奸党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宋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双方商议两国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打辽的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改缴金国。此即为海上之盟。
但宋朝军队却被打得大败。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营、平、滦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赵佶吓得立刻传位其子宋钦宗赵桓。宋钦宗患得患失,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后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来保卫东京。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是金朝并未死心, 二度南下。
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沦陷。十一月,开封外城沦陷,金军逼迫宋钦宗前去议和。闰十一月卅日,宋钦宗被迫前去金营议和,三日后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银。宋钦宗因此大肆搜刮开封城内财物。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宋钦宗被废,贬为庶人。七日,宋徽宗被迫前往金营。金朝另立张邦昌,建立一个名为“大楚”的傀儡政权 。徽钦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国城。 北宋后宫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给金国,其中大部分被没入金国官妓院--洗衣院,史称靖康之耻或靖康之祸。 宋徽宗被封为昏德公,宋钦宗被封为重昏侯。最后两人客死异乡五国城。
尽管宋徽宗在朝政上毫无建树,但无庸质疑,他在书画上的造诣无与伦比,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与文物鉴定家。徽宗的书法和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提拔。就连其子赵构也受到熏陶,成为杰出书法家。
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恢复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临安,名为“行在”(陪都),实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宋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断掉后路,结果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八千人之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双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金军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再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他通过北伐夺取了金朝扶植的伪齐政权控制的土地。一直打到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岳飞。以至于金人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并一度打算放弃开封,渡河北逃。但此时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北伐之功毁于一旦。最后,岳飞以莫须有之罪名被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 。宋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后借口“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绍兴和议后,宋高宗生父宋徽宗的灵柩和生母韦氏本人被送回南宋。
宋高宗任用秦桧为相,他上台后,迫害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官员,联姻外戚,结交内臣。宋高宗对于秦桧的行为也只是默许。后期由于秦桧权势太大,引来宋高宗的警觉。例如宋高宗亲下命令,使秦桧的孙儿失去状元。秦桧的权势日渐下降。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重,他又策划让其子接替相位,被宋高宗否决,不久就一命呜呼 。
秦桧去世后,宋高宗一方面打击其余党,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员。宋高宗没有生育能力,因此他从太祖赵匡胤的两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选择继承人。最后赵瑗胜出。绍兴卅二年(1162年),赵瑗被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绍兴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击退。此事让宋高宗萌生退意。绍兴卅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他自己则称太上皇,居德寿宫,高宗成为太上皇后,纵情享乐,花费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宋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虽然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上轻敌思想,北伐历时仅二十日就告失败。之后,宋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
但宋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最后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感,最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惇,也就是宋光宗。然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对自己非常不孝,让宋孝宗十分伤感。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去世 。
宋光宗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两年后就日渐疯癫。绍熙五年七月,宋孝宗病死后,宋光宗竟然不服丧。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不稳。宗室赵汝愚和赵彦逾便开始秘密策划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诏,宋光宗被奉为太上皇。他的儿子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改元庆元(1195年)。六年后,宋光宗去世。史载宁宗“不慧”,智商低下。宋宁宗一朝都被两名权臣——韩侂胄和史弥远操控。 尽管宋宁宗智商低下,但总体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宋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职宰相本就不合礼法,加上韩侂胄煽风点火,最后他被罢去相位。但是,民间依然十分怀念他,临安城门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诗文。韩侂胄为了彻底清除赵汝愚的影响与排斥异己,假借学术之名,制造庆元党禁。将理学称为“伪学”,而朝中信仰理学的大臣又多反对韩侂胄。韩侂胄借此将信仰理学的士大夫全部赶出政府。
庆元六年(1200年),韩侂胄见理学已构不成威胁,便解除党禁。但是,党禁不得人心,为了笼络士人,韩侂胄又借北伐的名义蛊惑人心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从此之后开始了史弥远专政时期。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大权独揽 。
宋宁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他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赵竑对史弥远的专政非常不满。因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之位,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三日,宋宁宗去世。赵昀接替即位,是为宋理宗。但是,史弥远继续其的专政,而宋理宗也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宋理宗终于摆脱了史弥远的阴影。次年,宋理宗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观。同时在北方,金朝正面临蒙古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朝,让金成为宋的藩屏 。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来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当朝大臣大多赞同,只有赵范反对。宋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但是这只是口头协定,没有留下书面协定,因此埋下了后患。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节来宋朝陈述厉害,希望联合抗蒙,但被宋理宗拒绝。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
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宋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
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宋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 。
宋理宗两子早夭,因此最后理宗择其弟赵与芮之子赵禥为皇储。由于赵禥其母曾在怀孕期间服用过堕胎药,因此赵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诏立赵禥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宋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宋度宗即位后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右丞相贾似道因此擅权。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由于他好斗蟋蟀,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他禁止让前线战事让宋度宗了解。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宋度宗才得知此事。
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贾似道借机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宋度宗去世,终年35岁 。
宋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显(赵隰)即位,就是宋恭宗。当时,宋朝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德祐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常州沦陷,元军举行大屠杀。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受降仪式,宋恭宗被俘。南宋灭亡 。
接着,赵隰之弟赵昰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蒙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昰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广东新会)。元军在北方汉人将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 。至此宋朝皇族在中国的势力彻底消灭。 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听说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堕身入海。 世人不耻张弘范,特于此立碑“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彻底灭亡 。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战后,有十万人自杀殉国,海上都是尸体。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㈩ 北宋的历史。和南宋有什么关系
南宋王朝是北宋王朝的延续。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繁荣的王朝。到公元1127年政权南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北宋,定都开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中。
南宋的建立是因为在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宋都城汴京(即今开封),公元1127年四月,金掳走了宋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宋灭亡.到此为北宋。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另一个儿子赵构逃到南京,即位为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后称为南宋,以后定都临安,即现杭州。总体来说北宋南宋,是因为重大事件的发生导致首都迁移及版图变化,后世才如此区分的。
(10)南宋历史扩展阅读: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虏,包括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员和宫廷女官、大臣,宫廷乐师,厨师等都被女真人俘虏北上,康王赵构得以幸免。1127年,金国从开封府撤军,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以孟皇后之名,下诏书立赵构为帝。
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赵构从济州南下,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营筑“中兴坛” ,于五月初一正式即位,改元建炎。
张邦昌被杀,成为宋朝唯一被杀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大举南侵。之后宋高宗一路南逃,过淮河渡长江。南宋也进行北伐,由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抗金将领指挥,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和金国的联军。
后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到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