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

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

发布时间: 2021-11-29 12:09:40

『壹』 口述史的格式是怎样的

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史料与其他历史文献不一样的是,前期准备工作较长,划定历史时期,确定课题。选择口述人很讲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就某一阶段、某一课题寻找亲历者,对能找到的、有表达愿望的,进行口述调查记录。

其中对距现实远一些的时期,由于相关人群已不多,那么不管是重要不重要的人物,旁观者还是亲历者,统统都做口述记录。而对距现实比较近、相关人较多的情况,就要对人群进行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口述记录。

另一种方法是,历史事件发生在某一地区,见证人也集中在该地区,可以通过当地媒体或发布广告来征集口述人。在口述采访中往往会不断发现新的人选确定为口述对象。这种人选的记忆往往更中性,其价值更大。



(1)口述历史与城市记忆扩展阅读

口述文献的使用涉及被采访人、采访人、出资人三方利益。欧洲范围内采用《知识产权法》保护各方利益。口述采录前,省文献馆授权采录者与口述者签署一份合同,请口述者放弃其对口述材料的拥有权。同时采录者与省文献馆也要签署一份合同,放弃对采录来的口述史料的著作权。

在文献馆保存的供查询的目录中,口述史或者是按题材、或者是按时间段编排目录,每个文件中前面要有简短的说明,即采访人和受访人的基本信息和问题清单,也有的把几小时的录音切割成几段,每段前起个名字,以便于查询和视听。

『贰』 做口述历史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作者:Eliza Xia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6427313/answer/14904307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作为历史的体裁与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与传统书面文献最大的不同在于透过记录人的声音来收集过去的口说历史,采访者透过引导,让仍然活着的人回忆、叙说所经历的事情,并将之记录[1]。
很多时候,在选择口述史受访对象时,都会倾向选择事件中心人物,而这件事本身对经历者来说,可能意义非常,或者是一次创伤经历。而创伤研究证明,经历过创伤的人可能出现的应激症状之一是记忆侵扰(intrusion):“(正常的记忆)……本质上是叙述一个故事的活动……不只是通过行动向外反应;也要通过对自己说的话、通过将事件有组织地对别人和对自己的陈述,和通过将此陈述置于个人生命史的适当章节,以内向反应……所以严格地说,一个人如果仍将发生的事停留在固着意念,并不能说他拥有‘记忆’……充其量为了方便起见,姑且称它为‘创伤记忆’”[2]经历者会反复重现创伤场景(reenactment),但无法将之叙述成前后连贯的情节故事。创伤会全面影响一个人,甚至掌控他的内心世界,失去自我感(sense of self)和人与人之间安全感[3]。他们需要经历哀悼和重建的过程,才能够慢慢从创伤中恢复过来。这个过程有些很短,有些则穷尽一生而未能完结。
如果创伤经历者没有得到适当的疗愈,他不能够清晰回忆当时场景,并进行逻辑清晰的叙述。这也就是很多口述记录被证实缺乏史料价值的原因:当创伤还在,无法回忆过往,他的讲述或零碎片段无法成为可利用史料,或需借助其他知识的拼凑,以至被证实没有参考价值。
口述历史是从个人记忆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决定性影响了口述历史资料采集的质量,因此目前学界都已公认采访人需要接受必要的口述史训练,且需要大量经验的累积。于此同此,采访的过程往往也对访谈双方产生深刻影响。在访谈过程中,受访人常常需要将不常道予人的过往悉数说出,个中拨动的心绪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采访人也常常因为访谈互动而对个人生命产生反思。
在后现代语境下,从记忆到被叙述出来的语言的过程充满了权力互动、故事与身份的重构。个人由所处的文化处境中的权力和知识塑造,通过言说及与主流话语的竞逐、互动,将自己的经验编织成“故事”,以此赋予意义并确认自己的“身份”[4]。受访的过程对叙述者来说,也是“主体”被重构的一个过程。在口述历史实践中,由于常涉及对个人及家国影响重大的话题,不可忽略其衍生影响,尤需注意的是二次创伤的发生[5]。
鉴于创伤疗愈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领域,这里不作详细展开,但值得注意的是,疗愈的过程与记忆的叙述直接相关。创伤治疗的目标是承认经历并促成个人或集体的重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害的个人甚至群体需要逐步找回记忆,并整理,使之成为新的生命故事当中的一部分[6]。因此,创伤的疗愈与口述记录某种程度上并不冲突,甚至可以同步进行。其关键在于,怎样在安全的环境下一步步促成创伤的疗愈,并与此同时找回记忆形成叙述,再整理为口述材料。

『叁』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

澎湃新闻︱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可以吗
2015 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静安区王家沙花苑的一间红砖老洋房里接受关于口述历史的培训。这是公益组织“创益家”的一次历史主题活动,这些高中 生将在寒假走向敬老院,为80-90岁的老人写下他们的个人历史,并用文字、图片、照片制作老人们的“记忆盒子”,“给未来留下记忆”。
口述历史是什么?谁都能做口述历史吗?该怎么做口述?史学工作者顾训中在培训中分享了他这些年来致力于从事“文革”亲历者口述历史工作的经验。
什么是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人们的特殊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口述历史兴起的条件是技术的发展,录音机和摄像机的出现使得历史记录的音 视频信息呈现成为可能。其价值在于留下当事人的记忆,补充传统文字记载和器物历史的不足,关键人物的口述甚至可能改变和修正文字记载的错误之处。更重要的 是,它让普通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让历史恢复为普通人的历史。”顾训中说。
口述史学研究者杨祥银曾在《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介绍,口述史学这一术语正式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据美国口述历史协会记 载:“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开始记录美国生活中显要人物的回忆,从那时起口述史学作为当代历史文献研究的新手段而创立起来。”
而 中国的史学界早在1950年代便以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历史方法搜集资料,大力推动“新四史”——家史、厂史、社史、村史。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协都有文史资 料刊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现代口述历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学者。一些高校和专业研 究部门先后成立了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相关著作陆续出版,例如中国社科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口述历史》丛刊,2004年下半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 成立,而国内第一本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也于2014年10月出版了第一辑,此后将于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

近年来的口述历史相关著作
选什么题材做口述?
上 世纪末,英国BBC电台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声音档案馆曾联合主办英国历史上最大型的口述历史项目——“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 (http://sounds.bl.uk/accents-and-dialects/millenium-memory-bank),选择不同地区、 阶层、职业、性别的人来回忆在过去这个世纪里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21世纪的憧憬。

“世纪之谈:BBC千年口述历史项目”
美国斯坦福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曾对从伊拉克、阿富汗前线返回的学生士兵进行口述访谈,并邀请这些士兵在纪念活动上朗读本人在战时与家人的往来邮件,凸显声音在 历史书写中的作用(http://news.stanford.e/news/2012/november/veterans-day- events-110812.html)。
在中国,全国政协和地方 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文史整理工作曾大量搜集伪满统治时期的口述资料,编成《伪满统治下的长春》、《伪满统治时期的长春大学》等。此前这段历史的主要 资料来自官方,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中充满了混淆是非的言论,而口述则建构了另一种视角的历史。
可见,口述历史的选题往往忠于时代的要求,也暗示了历史焦点的转移。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有不平凡的意义,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反种 族隔离主义运动等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代,相应地随着这一时期社会史的兴起,美国的口述历史有突破性的进展。
但口述历史并非只适用于宏大历史的选题,它同样可以用于个人历史的撰述。通过一个普通的历史见证人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一些历史事件。
怎么做口述历史?
口述史学的实践已经发展出一定的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访谈前——确定对象、背景研究、类型确定、提纲拟定;访谈中——取得信任、仔细倾听、重视 互动、独立空间、资料收集;访谈后——形成录音记录稿和文字整理稿、重要内容核准、交由受访者求证、资料归档保存。
背 景研究是成功访谈的关键,除了资料准备以外,甚至还可以进行初步访谈,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资料准备是你拉近与受访者距离的一种方式,”顾训中 说,“在正式访谈中,取得对方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与对方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而事先了解受访者(可能)经历的事件,可能让对方产生一种亲切感,甚至 帮助对方回忆起相关内容。”杨祥银则提示,“初步访谈最忌讳的是交流过于详细,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出现。”他曾在与一位老教授初次见面时,由于话题投机,在 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聊了两个多小时。但在正式的录音访谈中,老教授就再也不愿意重复上次的谈话了。
准 备访谈提纲时,可以设置令受访者自由发挥的问题,也可以设置那些只需得到明确答复(是、不是、具体数据、时间、地点)的问题。在正式的访问中,可以“由近 及远”,即从身边的事情谈起,“您的儿子现在做什么工作?”、“您最近身体怎么样?”或者“由远及近”,从对方可能印象深刻的过往谈起。
但 事前准备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交流中仔细倾听、注意互动、碰撞出火花,实际访谈的结果和预设甚至可能相反。顾训中介绍,他曾经访问一位70 多岁的菜场老职工,谈及过去的工作时非常激动和自豪。“菜场职工的身份在那时并不窘迫,相反,因为是国营菜场,在家家户户食品供应并不充足的年代,他的工 作能够带来一些便利,有时还能帮助亲戚朋友。”他给顾训中展示了曾经获得的劳动奖章,自豪感溢于言表。“这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才会出现的特别现象,今天 不会重现,也很难想象了。”顾训中说。

1979年的崇文门菜市场一角
访 谈结束只是工作的开始,口述资料的整理和编辑无疑是巨大的工程。录音带和文字稿本是口述历史的两种载体,抄本是对录音带的一种文字诠释,应尽可能地保留访 谈的质量和讲话者的个性。文字的版本显然更便于研究者使用。据杨祥银介绍,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制作了从1948年到现在所搜集到的所有访谈的索 引,点击即可看到内容摘要。
访谈老人需注意些什么?
口述历史的访谈对象常常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一般人而言,最容易接触到的访谈对象可能就是家里的长辈。面对他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要熟悉对方的背景,并表现出充分的尊重,”顾训中说,“记者访问政商人士,可以问题尖锐,但我们做口述历史访谈老人,一定要表现出敬意。”
访 谈说到底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熟悉对方的语言习惯、交流习惯才能保持对话的顺畅。顾训中还介绍了一些切入谈话的小技巧:“和老人聊天,家庭是很好的谈资。老 伴、子女,往往是老人愿意聊的。童年、童趣也是能够唤起温馨回忆、让人放松的话题。还有晚年生活,也是老人们关心的。”
人人都可以做口述历史吗?
杨祥银这样介绍口述史学的“大众化”:“在研究对象上,口述史学一反过去‘政治史’和‘精英史’的传统,把历史焦点转向普通人民群众。”口述历史具有很强的 操作性,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任何人也都可以是访谈对象,但它同时对操作者的史学素养提出了要求。章诒和在谈著名的口述历史学者唐德刚时曾说:“别以 为‘口述历史’就是‘你说我记’,口述史的优劣与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者,取决于他的史学知识,社会积累和考证功夫。”
在 大众性和专业性之间寻找平衡的同时,口述历史和历史教学已经有许多交集,这在它的发源地美国尤其明显。美国国家社会研究理事会有一本小册子《课堂上的口述 历史》,提供了“怎样从事口述历史”的系列方法;每年有40万名学生和2万名教师参与美国各地区和州的口述历史教学竞赛,并有一些颇受关注和称赞的项目, 如南金斯顿中学和布朗大学曾联合主办口述历史项目——“整个世界在注视:1968年的口述历史”和“奶奶,你在战争中做些什么?”
在中国,近年来口述历史走进课堂也是一个趋势。以下是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的初中历史寒假作业:
“家 族,是一个人生长的根,成长需要知道自己的起源和根系在哪,才能让自己在漂泊中找到可依靠的地方。虽然孩子们还小,不懂得寻根问祖,但希望他们能先从身边 的人开始找起,先学会问问祖辈,先学会跟祖辈沟通了解,知道他们的艰辛,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2015年的历史寒假作业为《家族迁徙之寻》,内 容:1.找寻三代之内的家族成员,构建家族树,形成家族思维概念。2.问问祖辈成长的经历,请用400字介绍采访过程及其内容(选择一些有特点或时代特征 的事例)。3.绘制家族迁徙的路线图,参照地图,可大范围省市间的迁徙,也可小范围市内的迁徙。要求:用A4纸完成,采访内容要电脑录入打印,家族树和迁 徙路线可手工绘制。
因为这是一份长期的作业,以后三年会不断延续和寻找更久远的祖辈,所以请用透明档案袋的形式上交,注明班级和姓名。备注:如有成长经历不方便透露的地方,可用化名代替,请注明。”

中学生在访问自己的外公。图片由广州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历史科组提供。
和“记忆盒子”公益活动一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文字、声音、光影都成为记录和表达的方式,口述历史在走向民众、走向中学、走向家庭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肆』 口述历史的原则

本着客观的来态度整理口述资自料。口述资料是以记忆为依据的,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的偏差,口述资料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研究者在整理时,切忌主观删改,应保持资料原貌,同时加以注释论证。若口述资料与文字资料相抵触,难辨真伪时,应使两种观点在资料中并存,以待进一步考证。整理者不可依据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来决定原始口述资料的取舍。对于那些带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口语,整理者也不可任意删除或更换词汇。保持口述资料的原始性,既是对口述者和口述资料的尊重,也是对口述者口述自身经历及感受这一历史活动的尊重;同时也给日后的资料使用者留出一个可供“继续被解释”的开放的空间。

热点内容
德宏州历史 发布:2025-05-23 04:10:49 浏览:944
化学式hf 发布:2025-05-23 03:35:36 浏览:858
零基础学b超视频教学 发布:2025-05-23 02:08:22 浏览:876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 发布:2025-05-22 23:46:40 浏览:782
学美术赚钱 发布:2025-05-22 22:37:49 浏览:740
n97多少钱 发布:2025-05-22 20:56:55 浏览:451
大学数学的题 发布:2025-05-22 20:37:43 浏览:333
金聪老师 发布:2025-05-22 19:44:09 浏览:902
曹冰老师 发布:2025-05-22 19:03:11 浏览:143
上海五年级数学试卷 发布:2025-05-22 18:44:58 浏览: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