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名字

历史名字

发布时间: 2020-11-19 09:23:59

① 中国历史名人名字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 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4、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另说淮阴区)人。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未得到任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

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并于潍水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

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

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 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5、关汉卿

关汉卿(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杜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汉卿

② 好听的历史名人名字

扶苏,秦始皇长子,嬴姓,名扶苏,人称公子扶苏。扶苏刚毅勇武,为人仁义,颇有治国版之才权。因此,秦始皇在临终前原本想要传位于公子扶苏,但因在秦始皇死后,由于太监赵高与丞相李斯篡改秦始皇的遗旨,将公子胡亥扶上了帝位,并且伪造秦始皇遗旨赐死扶苏。
高渐离,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临行时,其作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名句,直到现在还被后人铭记。
霍去病是西汉出名大将,当时深受汉武帝的喜欢,在对抗匈奴的战役中也屡立奇功,年纪轻轻就被封为了冠军侯。后来因为这样的成绩受到汉武帝的重用,被汉武帝称之为左膀右臂,立下很多战功,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抛开战功不讲,霍去病这个名字乍看挺俗,但是越读越有已经,也是相当好
鱼幼薇又称鱼玄机,鱼幼薇生性聪慧,才华特别的高。一句"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更是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尽管鱼幼薇的诗名传千古,但是自己本人因为不是达官显要,所以正史上也留下了只言片字。

③ 北京在历史上所有的名称

北京在历史上所有的名称:

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3)历史名字扩展阅读:

“北京”这个名词,起初并不是一个与北京市所在地区紧密相关的“专用地名”,而是一个根据历代王朝需要而设置到不同地区的“流动地名”,并且往往与“北都”同义,成为我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实行“多都制”的表征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这一历史现象,最终影响到北京命名的表现。

曹魏时期的邺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晋以前的历史时期,“北京”与“北都”的明确称号并没有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虽然新莽与东汉分别设置了东西都、东西京,甚至东汉还以南阳为南都,但并没有设置一个与南都南阳对应的北都或北京。这是因为当时的天下还不需要一个坐镇北方的陪都,来控制北方局面,一个洛阳便足以坐镇中原与河北了。

曹魏建国以后,实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阳为中都,以邺、谯、许、长安为陪都,并分别配上方位,确定所谓“京号、都号”,邺城(河北临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邺城之所以能成为曹魏北京,原因在于曹操称魏公以后便以邺城为国都建立了魏公国(魏王国),邺城在建安后期一直是曹操的统治中心,这里拥有曹魏版图内仅次于洛阳的宫城建筑,而且这里可以为曹魏防御并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个强大的前进基地与指挥中枢,因此,邺城也便成为了曹魏的北京,长达46年(220年-266年)。

④ 历史人物的名字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名字可能就是武则天了吧,感觉她挺厉害的

⑤ 自古各省历史名称

1.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2.天津: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
3.上海: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
4.黑龙江省:由黑龙江而得名。因为江水呈黑绿色,蜿蜒地流着象条游龙。
5.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
6.辽宁省:由于它在辽河流域,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
7.河北省:相对于黄河以北。唐朝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河北道
8.河南省:相对于黄河为南,主要部分在黄河以南,因为古代属豫州地区
9.山西省:明朝设置山西省,春秋时是晋国领土
10.山东省: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领土
11.湖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南。由于湘江纵贯全省
12.湖北省: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管辖。
13.浙江省:境内的浙江盘回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
14.江西省:唐朝为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
15陕西省: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陕县西南陕陌以西的地区称陕西
16.安徽省:以清朝时的安庆府
17.江苏省:是以清朝时的江宁府(今南京市)和苏州府(今苏州市)的头一个字组成。
18.甘肃省:是以古代甘州肃州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甘。境内的六盘山又叫陇山
19.贵州省:明朝设置贵州省。简称贵。因古代属黔中郡,
20.四川省:唐朝初年现在的四川省剑阁以南设东川,西川。这里的川,是平川广野的意思。
21.云南省:因为在云岭以南而得名。相传汉武帝时有人在白崖看见彩云
22.广东省:五代时叫广东。明朝设广东省,因为古代是百越(粤)地区
23.福建省:古代设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取前两个州的头一个字就是福建。
24.台湾省:古代台湾称「夷州」或「流求」,清光绪年间建立台湾省,简称台。
25.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
26.宁夏回族自治区:这里原为古代西夏地区。取夏地安宁的意思,因此叫宁夏。
27.广西壮族自治区:明朝初年建广西省,因古代是桂林郡。
28.西藏自治区:元朝、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
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称西域。
30.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聚居地区,清朝时

⑥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名称的由来

一、夏

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关于夏朝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较为确切的说法:

第一种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这样记载: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司马迁认为,大禹的后代分了好几个方国诸侯,其中夏后氏位列最前,实力最为强,因此就以它的名称夏作为朝代称号。

另一种说法则见于《帝王世纪》: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因为当年大禹被封在 阳翟,封为夏伯,因此就以这个爵位作为王朝的名称。

二、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同样在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对于商的起源是这样记载的: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

也就是说,商族的始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赞誉,于是被分封到商这个地方,这是商族的起始。

当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的时候,商族是以诸侯的形式臣服于夏王朝,直到四百年后,由成汤取代了夏王朝,建立新王朝——沿用了商族的名称命名了王朝名称。

三、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与东周)

关于周这个称谓的诞生,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有简单的描述:

“后稷居邰,太王作周。”

这里的太王,即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人自后稷以来,直到古公亶父才有了周族这个概念,“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西周建都镐京(即今天西安一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建都洛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四、春秋与战国

东周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一般是以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晋为终止。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因此也就将这段历史成为春秋时期。

战国,承接春秋,以三家分晋为开始,止于秦国一统天下。因为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期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

根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先祖是被周天子分封到了秦地,并赐姓嬴。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六、汉(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

秦灭亡后,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分封到了汉中,并赐封号汉王。此后,刘邦与项羽共争天下胜出,称帝。就以汉作为王朝的称谓。西汉,是因为刘邦建立的王朝在长安(今西安),位于西部;东汉,则是因为刘秀开创的王朝定都洛阳,位于东部。

七、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夹在西汉与东汉之间的一个短命王朝。由西汉权臣王莽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新朝”

八、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这个无需多解释,东汉灭亡后,中华大地出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的局面。

九、晋朝(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西晋,首都位于洛阳;东晋,首都位于建康(今南京)。

十、十六国(公元304—公元439年)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东晋统治江南时期,中国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是东晋灭亡后,先后历经的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当时中国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十二、隋(公元581年—618年或619年)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十三、唐(公元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建立王朝称帝后,便以“唐”为国号。

十四、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十国(公元902年—979年),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十五、宋(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与南宋)

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国号曰“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定都杭州。

十六、辽(公元916年-1125年 )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国,“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

十七、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源于地名,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同时亦有河西之称,是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

十八、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金朝名称由来,好几种说法:一说完颜阿骨打称帝时对群臣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 。”于是以大金为国号,望其永远不坏。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国号名金,因此“金源”成为金朝的代称。还有人认为当初金朝并无国号,在与宋朝达成海上之盟时,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议女真人以金为国号,以期压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汉文化,便不明就里地拿去用作国号了。

十九、元(公元1271年-1368年 )

元朝的称谓,取自于《易经·乾篇》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

二十、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也有认为是朱元璋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

二十一、清(公元1644年-1911年)

众所周知,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

满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即定国号为“大金”。不久,为区别于历史上的金代,又改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疆域不断扩大,势力日益加强,境内已不止女真一族,还有很多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受其统治,再用“后金”国号已不适应;并且汉人因受历史影响,对金人素怀恶感,“后金”一类国号对招来汉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极在继位后十年即天聪十年(1636) 改国号为“清”。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以“清”作国号呢?

这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洲”。而“满洲”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

另一说恰好相反,系舍义而求音,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

⑦ 中国历史最好听的名字有哪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姓氏文化也是其中的瑰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而名字也将陪伴我们一生。

古人取名字儒雅讲究,而名字也往往也带有时代印记。民国人的名字经常唤作康生,子儒,后来的人叫做建国,红梅,而到了现在,大多数的人名字越来越大众化??

比如说张伟,刘伟,赵华,李华等等。这里小编举几个古代名字好听的人物。

一、鱼幼薇又名鱼玄机

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

二、卓文君

你若无情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头。

“文君”二字没有过多的艳丽、矫情,但这两个字却体现了一个女子的决绝。在古代,很难想象会有这么一个爱憎分明的女子。

三、柳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如是,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后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幼年被卖到盛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徐佛悉心培养,柳如是擅七言诗,又习得褚遂良笔法。年长后,流落青楼。她才貌俱佳,一身男装,引得众多名仕纵谈时事,对诗习文。后与钱谦益结为夫妻,明亡,柳如是暗中支持抗清义士,后夫君郁郁而终,柳如是也悬梁自尽,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四、纳兰容若

清代著名词人,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五、仓央嘉措

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仓央嘉措,藏语意思为“梵音海”,在他被押往北京的途中,23岁的仓央嘉措死在那片“青色的海”边——梵音之海。

⑧ 北京历史上的所有名称

蓟、燕、幽州、涿郡、幽都、南京、永安、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兴、大都、汗八里、北平、顺天府、今师、长安、春明、日下、京华、都门、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

⑨ 中国的国名历史上都有过什么名字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
查看文章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2007-11-13 17:35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热点内容
陆房中学 发布:2025-05-10 22:10:05 浏览:982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发布:2025-05-10 21:23:02 浏览:29
水晶钵教学 发布:2025-05-10 20:40:56 浏览:433
教师长工资 发布:2025-05-10 18:56:59 浏览:826
老师涂指甲违规吗 发布:2025-05-10 18:35:17 浏览:445
我对班主任的印象 发布:2025-05-10 10:17:45 浏览:769
2015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05-10 09:22:58 浏览:447
那五常历史 发布:2025-05-10 08:46:52 浏览:121
散打历史 发布:2025-05-10 08:37:17 浏览:3
烟台教师招考 发布:2025-05-10 08:34:58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