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
1. 求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目录。 要完整的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 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2. 历史必修三课本的内容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存在的朝代、目的、对象、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影响、崩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朝代、核心内容、纽带、宗法等级、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时间、过程、意义)
2、皇帝制度的创立:(创立者、特点)
3、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机构、地方机构、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央机构:(汉、唐、宋、元如何解决君相矛盾)
2、监察机构:(秦、汉、元监察机构、评价)
3、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地方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概况、影响)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形成(背景、形成、性质、特点、影响)
2、清朝的军机处(目的、皇帝、性质、特点、作用)
3、密折制(皇帝、目的、作用)
4、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参考P24“知识链接”)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间,内容、影响)
3、瓜分狂潮(直接原因,瓜分开端,形式,门户开放)
4、列强侵华的几种形式: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意义)
2、左宗棠收复新疆(重要时间、事件)
3、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时间,人物,事件)
4、义和团运动:(背景,清政府态度变化,主要斗争,失败原因,意义)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原因,罪行)
2、关内关外的局部抗日(共产党、东北人民、国民党、工人学生)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5、抗日战争的胜利(背景,时间,根本原因,意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原因,过程,革命纲领,意义,失败原因或教训)
二、辛亥革命(准备,爆发,成立政权,颁布宪法,历史功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原因,过程,性质,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一大,二大)
3、国民革命(开始标志,过程,失败,教训)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重要事件)
5、解放战争(爆发,反攻,决战)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条件,标志,意义)
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曲折历程:(“文化大革命”导火线,标志,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2、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意义)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过程)
2、实践(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3、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外交成就)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时间,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重要过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标志)
2、外交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1、外交政策:(不结盟,对外开放,五项原则)
2、外交成就:(联合国,区域性国际组织)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1、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影响)
2、古代希腊城邦(城邦出现,城邦特点)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三次改革的内容,意义)
2、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主要内容,作用)
1、主要内容:(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2、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权利法案》:(背景,制定时间机构,内容,目的,意义)
2、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结果,影响)
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意义,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1787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异同、代议制作用)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通过,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P116)
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内容,意义)
1、《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的主要内容:(P124-125)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P122课前提示)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革命时间,政权建立,革命措施)
2、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史实(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政权建立,颁布法令)
2、历史意义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局面)(背景,揭开序幕,冷战表现,冷战的影响)
1、背景:
2、揭开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时间,内容,标志)
3、冷战表现:(政治,经济,军事)
4、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冷战的影响)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兴起的原因,发展表现,经济地位)
3、中国:(建设成就,国际地位)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概念,兴起标志,主张,影响)
三、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结束标志,多极化表现)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5.其他相关问题
必修三第一单元共有六课内容,分为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儒学的形成发展历程(1-5课);二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第6课).本节课即是将前5课内容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深化,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2)问题导入: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发展、演变的呢?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意义呢?
2.出示课标要求.
3.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设问一:依据表格,概述儒学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清
复习前5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4.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变化原因
设问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及原因
l 1)、春秋战国:儒家思想被冷落
l 2)、秦朝:儒家思想遭压制
l 3)、汉代:儒家思想享“独尊”
l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
l 5):宋明:理学确立统治地位
l 6)、明清:儒家思想遭批判
l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l 8)、新文化运动: 儒家思想受抨击
原因: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即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政治.
5.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设问一:阅读材料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依据材料,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点出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l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l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l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设问二:阅读材料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依据材料,指出儒家思想有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出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l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l 其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理轻法观念等都产生过消极影响。
l 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思想、阻碍科学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设问三: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l 批判性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l 坚持发展创新的观念,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6.儒学的现实意义(课堂讨论)
设问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何积极的借鉴意义?
答:有助于形成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
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等内容
设问二:(多媒体播放图片:海峡两岸举行同根祭孔大典等) 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何影响?
答: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振兴
如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设问三:( 多媒体播放图片: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孔子学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儒家思想在营造良好的国际关系方面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礼尚往来
人怀礼而亲,家怀礼而近,国怀礼而和
设问四: 在时尚新潮、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可提供哪些借鉴?
答: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
7.总结本课内容,完成巩固习题(略).
四.本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网络:历史课程网 历史风云网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五.学习评价过程
在第一目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填表,作为最基本要求,依据学生掌握熟练程度进行评价.
第二、三目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概括,有一定难度,是对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评价.
课堂讨论:第四目:联系现实,分析儒学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深化主题.
六.学习效果描述
优点:通过复习,学生大部分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习题完成的较好.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课下能主动阅读相关著作.
不足: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不熟,答题技巧掌握不够,以致出现失误,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 高中历史必修三怎么学。
文科的开始真正是在高二啊。我和你说,我们班一个女同学,高一时在70多人的班里排在倒数七八名上,高二学文,非常努力排在班里二十几名,高三稳定在前五名,高考考了班级第一,达到了厦大的分数。两年的时间上一本都够了。只看努力程度和方法。努力在于量的积累,法方决定效率的高低。
对文科的六学科来说,文综是最好提高成绩的,我的经验是这样的:
历史这个学科的最大难点还是需要记忆的量太大
如果你记不住、背不下来,很难说怎么才能学好,尤其是对历史没有兴趣的人,想考好成绩,更是难上加难。没兴趣,也就记不住,你连记都没记住,怎么理解,做题的时候,怎么对应作答。
所以,学好历史的关键优势在于1、有兴趣2、记忆力强3、才是理解。
建议:
1、放长线钓大鱼,不要紧盯眼前进度和考试,你的唯一考试就是高考,把几本历史书做个规划,每天背熟一两节内容即可,内容少或学有余力可适量增加,学习好历史就是一个慢慢积累记忆量的过程。一轮背完再被第二轮、第三轮。周末时间可酌情复习。
2、不要注重做题,说实话历史作业写都不用写,没记住,照着答案抄没一点用。把时间放在背上。考试成绩不取决于你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你脑子存了多少货。
3、学校一定给你们发很多复习资料,就一个好处,肯定有分好类归纳好的知识点,看看,争取记住。
4、千万不要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在笔记整理上,长个心眼,充分利用辅导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学的。
政治学科相对简单 需要背诵的少 记住不难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题 掌握答题技巧就行
地理学科很活 但首先还是得背 只不过地理更注重归纳和实用。而且脑子里一定要有一个“地球仪”。
重点:结合书本看地图册啊
1、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
各个区域的特点,经纬度,海洋,洋流,岛屿,山脉,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资源,地貌,气候,植被等等要素。
2、课本理论,比如地方时,公转自转,地转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气环流,洋流分布,气旋反气旋,锋面,等高线,等压线等等基础知识。
3、各种气候、地貌、自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建议:
1、按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并记忆,可参考历史建议1;
2、充分利用地图册,对应章节进行区域地理经纬位置、地形、气候、城市交通、资源等等要素的观察和记忆;
3、多做区域分析题。
4、家里挂个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有时间就看看。
对于数学,我的方法是坚持每天做一张卷子,半张也行,以基础题为主,特别有难度的可以放过,做一个类型就保证一个类型,高考基础题很多,个别几个难度大的不会也能120左右。
如果有余力,再把个别难题好好钻研下,其实也就几个类型而已。
语文和英语怎么说呢 同样需要背 语文的基础知识点 英语的词组固定搭配等。
英语语法最好有一个系统的整理,可以让老师给找本书或者,做好笔记,或者复印同学笔记。另外,不要注重名次的进退,只检讨自己脑子里记住的是否越来越多。把所有的大小考试都作为查缺补漏的机会,成绩短期不提高也要坚持,不要急于求成或自暴自弃。
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
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太长了,我发给你吧~!
6. 历史必修三
11.背景:雅典商品经济发展、民。。,,m主政治繁荣;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观点:人专是万物的尺度;意义属: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萌芽)。
12.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时间:14——17世纪;意大利。
13.人文主义;内涵: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把人性从宗教神权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世幸福。
14.
开始: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思想: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作用:动摇了天主教会统治,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7.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单元一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实课标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美德的总合。②实现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的关键是自我修养。③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而修仁的标准是“礼”。
2、“礼”的思想
①含义: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典章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准则和政治制度。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各阶层要贵贱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复社会秩序。其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这实际上还是讲自我修养。③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美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借助伦理道德的作用,化解个人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按照礼制,重新建立起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最终治国安民,使社会由乱变治。而把握仁与礼两者关系的方法论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谦和持中,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张理性,反对迷信,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而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5、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等;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8、孔子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受到重视,但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渊远影响;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③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们遵道而行,顺其自然。所以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等;②面对春秋乱世,老子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4、老子的历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①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②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①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①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②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③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④主张变法革新;⑤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①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 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 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④三纲五常学说;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④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第4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2、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3、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
二、程朱理学
1、概念: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服务于治理国家的学说,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3、主张:①世界观: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会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是人性;②方法论:格物致知;
4、影响: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朝成为科举考试内容;②明初程朱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法论: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代替理学;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四、理学影响:
1、理学从哲学上发展了儒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其了积极作用。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落实课标
一、历史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科举使思想界出现陈腐习气,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窠臼,冲破传统儒学束缚。
二、李贽主张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3、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尊重个性解放;
4、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经世致用
1、背景:
①明王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②士大夫面对危局,寻求改革方案,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顾炎武、黄宗羲、顾炎开
3、主张: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②提出拯救时弊主张;③主张工商皆本(黄宗羲)。
4、影响:
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据学术之风;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思想源泉。
四、批判君主专制
1、主张: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主专制是社会许多弊端的根源(黄宗羲);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顾炎武);③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保证清正廉洁等;
2、影响:
①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②对后世民主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蒙和启迪作用。
五、整体认识
1、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2、批判思想继承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
3、提倡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构建起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落实课标
一、天文学
1、天象观测: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还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秦汉:发明浑仪;②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证明浑天说,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1000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③ 唐朝:僧一行与梁令瓒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实测子午线;制水运浑象仪;④元朝:郭守敬制简仪;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推崇。
3、历法:郭守敬编制《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4、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③朝廷集中人力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
二、数学
1、计算方法:
①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②春秋时发明度量;③春秋战国出现算筹
2、数学专著: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有面积、容积、正负、数加减、一元二次方程等世界最先进的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3、圆周率:
三国刘徽精确到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七位,领先世界1000余年。
4、数学思想:
明朱载育提出“理由数显,数由理出”,以计算为基础,构筑韵律体系。
三、农学----四大农书
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桑辑要》:由元代大司农司主编,最早官修农书;
3、《农书》:
元朝王祯,综合南北经验,涉及农林牧副渔,附有《农器图谱》(有水排、 木活字等记载)
4、《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达到传统农业科学顶峰。
四、医学
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提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形神、天人五大核心理论,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3、《神农本草经》:东汉出现,较早的药物学著作。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著,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五、四大发明
1、造纸: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魏晋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
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唐代《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
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的《丹经》;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广泛使用;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
4、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六、中国古代科技小结
1、主要特点:
①在内容上,实用性很强,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探讨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科体系;
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缺少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③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缺乏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
2、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农耕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重视和支持科技发展; ③对外、民族: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国少数民族和外来的优秀文化;④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⑤人民: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⑥科学家:古代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个人努力。
内容太多,如果你确实想要,麻烦发QQ或邮箱过来吧。
8. 高中,历史必修三涉及到的历史人物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属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阳历1472年10月31日亥时)出生,名守仁,字伯安,汉族,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学习,今贵阳市修文县。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创始大师。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先生“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到龙场。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德七年(1512年),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庾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匪徒暴乱。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地方叛乱,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吉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但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 此后6年多,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8年12月29日,戊子年甲子月戊子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著有《王文成公全书》.(《阳明全书》)行世。
隆庆二年,皇帝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9.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大事年表 只要必修三的 尽量少一点 能省就省 其他必
大事年表中国时间世界1488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2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1498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1517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1519-1522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葡萄牙侵占澳门1553荷兰侵占台湾1624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明朝灭亡;清军入关1644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清派施琅统一台湾1683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41687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8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765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1775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1782瓦特改良蒸汽机1781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787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1789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04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7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1814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拿破仑第一次下台1815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1839鸦片战争爆发1840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421848《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签订1858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1860曾国藩创第一家官军企安庆内军械所18611864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70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71巴黎公社;德国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法国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共和政体最终确立1876美国贝尔发明电话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1877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18811886德国卡尔·本茨发明汽车1889第二国际建立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1895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戊戌变法1898义和团运动1898-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辛丑条约》签订19011903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诞生;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中国同盟会成立;《定军山》-中国电影诞生1905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武昌起义1911.lO.10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颁布《临时约法》1912(民国元年)二次革命1913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袁接受"二十一条";护国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1917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现代史开端五四运动1919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19211921-1927新经济政策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苏联成立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黄埔军校创立1924孙中山逝世1925苏联斯大林开始推行工业化方针北伐战争开始1926英国贝尔德发明电视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27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19311933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红军长征1934.10-1936.10遵义会议;一二九运动1935西安事变1936.12.12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南京大屠杀1937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百团大战19401944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中共七大召开;抗战胜利;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1945美国研制原子弹成功;联合国成立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6美国发明电脑;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7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计划;印巴分治;关贸总协定签订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1948-1949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亡;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1949北约组织成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抗美援朝开始1950西藏和平解放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三大改造1953-1956一五计划1953-1957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55华约成立,两大军事对峙格局形成中共八大召开;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双百”方针提出;19561957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调整经济八字方针提出19601961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太空;不结